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鉴赏 原文 司马错论

管理员

摘要: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鉴赏  司马错论伐蜀(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原文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鉴赏

  司马错论伐蜀(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原文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①,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②。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③。”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⑤。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⑥。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⑦。今攻韩,劫天子⑧。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⑨: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⑩。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11}。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12}。”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13}。

  【注释】 ①司马错:战国时秦将。张仪:战国时魏人,著名纵横家。秦惠王十年(前328年)为秦相,封武信君。三川:今河南宜阳地。因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三条河流而得名。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接巩县、登封两县境,道路险阨,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缑(gōu)氏:地名,在偃师东南,辕辕关西北,以地有缑山而名,为军事要地。

  ②按:据有,掌握。

  ③图籍:地图和户籍。

  ④资:钱财,这里犹言“条件”。三资者备,指上文所言的广地、富民、博德三者齐备。

  ⑤缮兵:整治军备。

  ⑥利尽西海:得利(的地域)达到西海边上。古人以为中国处于“四海”之内,蜀在西,故此提及“西海”。

  ⑦名实两附:犹言“名实两得”。

  ⑧劫:胁迫。

  ⑨谒:告,陈述。

  ⑩宗:尊。周室为天下所宗仰,故称宗室。与国:同盟友好之国。

  {11}因:依靠,利用。

  {12}完:全。犹言与全。

  {13}属:归附。

  【鉴赏】 本文记述了名臣张仪和悍将司马错在秦国内部围绕战略问题而发生的一场宫廷论争。前者主张挥师东进,伐韩劫周,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在短期内建立王业,暴露出其急功近利的心态,而这显然与秦国当时的实际不符。后者则坚持应避难就易,先伐巴蜀以增强国力,再图进取,否则将既遭恶名又无利可图,甚至会激怒诸侯联手抗秦,如此一来必然对秦的发展图强大为不利。

  司马错提出伐蜀主张后,先以“不然”二字斩钉截铁地否定张仪伐韩的建议,接着高屋建瓴,从广地、富民、博德这三个建立王业的必备条件发论,随后从当时客观形势和秦国现状出发,作正、反两方面的纵深论述,一一揭示伐蜀之利、攻韩之弊,从而突显出了灭蜀的切实可行。正因为他的提议切合实际,所以被一向对张仪言听计从的.秦惠王所采纳,抓住巴蜀内乱的时机,一举攻灭,为日后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司马错的攻战策略也由此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显示出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冷静沉着以及思虑的深邃周密。

  整篇议论文势完足,层次井然,如悬瀑迭折飞泻,一气呵成而富生动之趣。全文几乎皆由人物的论辩语言构成,文字处理得干净、洗炼,话语也始终平实、质朴,只在实质性内容上论英雄。这种方式很好地表现出了张仪的迂阔、急于求成,也生动地塑造了司马错这一高瞻远瞩,讲究实际的政治家形象。

  此外,结构精巧完整也是本篇的特色。从交代事件起因,到互陈观点,直至最后作出裁定,并以史实证之,结构完整严密。

  ■妙评 论事之文,指陈明快,听者安得不从。

  ——倪稼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