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数学课教案1 教学目的: 能推导等差数列……
数学课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课教案1
教学目的:
能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解思路,熟记公式,掌握公式特征,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联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与类比思维。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获得公式推导的思路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性质
二、新课内容
1、实际引例:钟一点响一下,二点响二下,??问钟一昼夜在整点时共响几下?
2、等差数列{an}中,Sn=a1+a2+a3+??+an=?得到S?n(a1?an)?na?n(n?1)d n122
练习:求1+2+3+??+n=
1+3+5+??+(2n-1)=
例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
①如果a1=50,a8=15,求S8
②让学生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使得S8也能求出
例2: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
1.求a5
2.求?3n?1 ?a6?a7?a8?a9?a10的值a5?a7?a9?......?a21的值
课后思考题:等差数列?an?,d?1a1?a3?a5???a99?60,求S100
三、小结:
①公式的推导的方法及记忆
②公式运用时的注意点
教案说明: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鉴于此我没有直接用书上的高斯的引例,而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引例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求2*(1+2+3+?+12),当然最快的方法是反序相加,上课时可比较各种解法,肯定得出该解法的学生,突出等差数列的反序相加的思想方法,借此突破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屏障,来得到等差数列求前n项和公式。
例1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选取。本小题两个公式均可用,然而选取第一个公式更为简洁、方便。
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我设计的第二小题是一个开放题,旨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例2则必须先明确这是一个等差数列,之后再运用公式,旨在强调公式运用的前提。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学生对老师讲过的结论直接套用,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搞懂。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本课的概念,因此这里有必要作一个强调。
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已讲过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那么,在使用这些结论时才不会盲目。
对数列性质的认识,将贯穿于数列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第二小题的难点在于对新数列性质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愉悦的、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后感:
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灵活地驾驭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当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删去或从略处理过去已学过的旧知识或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的内容,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教师则应及时补充新内容。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实际上课时,发现引例提出后,学生很少能想到反序相加这一思想方法,而更多想到的是首末相加。因此我引导学生辨明首末相加须对数列项数进行分类讨论,而首末相加则可免去对项数的讨论,更加快捷。如此一来,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便不言自明了。
至于开放题,学生思路开阔,思维也很活跃。现行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因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往往过多地着眼于训练的梯度和密度,把一块知识分拆得很细,一点一点“喂”给学生,前进的步子很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会“模仿”的多,能“创造”的少。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从中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我发现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下标和性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时间关系,对例2的变式(2)还未来得及展开。看来在以后的课程中须对数列性质的认识,如首项、公差、项数等作进一步的强化。
数学课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年到20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20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20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年19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年至20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数学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5的相邻数,理解数群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尝试总结相邻数的规律,并能迁移运用。
【活动准备】
1、1-6数字卡、动物卡片
2、5的相邻数课件
3、幼儿操作练习题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今天老师请来了自己的好朋友,请你们和我的好朋友们打个招呼吧!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的相邻好朋友是谁?
2、出示动物卡片,请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房间以及各自相邻的好朋友。
“小动物们最近搬新家了,它们听说你们最聪明了,想请你们帮它们认识认识它们的左邻右舍,你们说可以吗?那我们就把它们请出来吧!”
(1)分别出示5种不同的小动物卡片,利用1~6数字卡,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和几号房。
(2)找出它们的相邻好朋友,并说出它们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
3、出示5的相邻数课件,学习5的相邻数,进一步理解相邻数的含义。
“小兔子说呀我还是没弄清楚我的左邻右舍是谁,想请你们再来帮帮它,可以吗?”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小兔子家住几号房,它的相邻好朋友是谁和谁?并说出5比4多1比6少1的关系。
(2)图形娃娃也想考考你们,帮他们找找自己的相邻好朋友。通过比较得出5个长方形比4个三角形多1,又比6个圆形少1的关系。
4、引导幼儿寻找相邻数的规律。
a、引导幼儿发现每个数都有两个相邻好朋友,一个比他多一是他的相邻大朋友,一个比他少一是他的相邻小朋友,三个数之间中间的数比前面一个数大,比后面一个数小。
b、引导幼儿根据相邻数规律进行推理。找出6的相邻好朋友是几和几?7的相邻好朋友是几和几?
c、组织幼儿完成操作练习:《找朋友》。通过操作练习,巩固5的相邻数。
d、评价幼儿操作练习情况。
【延伸活动】
我们一起出去帮幼儿园的小动物们找找它们好朋友吧!
数学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速度”的含义。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有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重、难点与关键
1、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教具准备:
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先让同学们回顾一下简单的乘法运算,一口算的形式表达出来:20x3= 30x2= 60x3= 40x4=找同学回答
接着是几道笔算题:23x3= 43x2= 24x12= 43x22=四个组每一组做一道题:并找人上去演示总结同学们的计算结果,并给予评价
以上便是我们对以前学习乘法运算知识点的回顾。
现在把课本翻到45页,我们看看书上为我们介绍了哪几种交通工具,以及他们的速度是多少?
由此可见我们说哪个交通工具的速度最快?哪个交通工具的速度最慢?
由上图我们可以知道速度是什么?速度就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他们的速度又是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我们刚刚讲到的速度有关联。我们就来算算这些交通工具在一定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也就是走了多远的路。
板书:口算乘法(把书关上)
我们已知自行车的速度是16千米每小时。请问3小时后,自行车走了多少千米?
由学生回答:建立数学模型:16x3=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再有学生回答结果,并答出如何得出结果的?
并让其他同学思考这些方法,由老师引导出一个方法:
即16x 3 =48 10x3 =30 6x3=18 30+18= 48强调单位是千米1千米=1000米
也就是说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可以将2位数拆成十位数和个位数,并且都乘于所要乘的数,所得的积相加,就是所求的结果。
再看下面一道题:仍然先找同学把算式列出来,160x3=我们将160x3与16x3相比较,找出不同处。比较完后由同学们自己得出结果,然后仍然告诉大家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我们可以将此分成两个方法即:160x3= 480 100x3= 300 60x3=180 0x3=0 300+180=480第二种方法便是通过比较先将160中0省略掉,然后与3相乘,得出结果后,在结果后加上一个0.得出结果。
那16x30=怎么口算出结果呢?
由同学自己归纳口算方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如何算
2、因数末尾有0的数的口算应该怎么做。注意0的增减。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