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数学教学 课文 指导

管理员

摘要:

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学习中没有疑问,思维就没有依托和内容,那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改变“教师听,学生听……

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学习中没有疑问,思维就没有依托和内容,那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改变“教师听,学生听,有师易,无师难。”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呢?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课前精心编拟自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这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编拟好提纲:

  1、观察P100例1的两个图形,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

  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3、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4、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异同?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巧妙设疑。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对教师有一种依赖,特别是数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样就妨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又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地设疑,把难点分散,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揭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看书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怎样理解?“相同的倍数”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三、巩固认知要实,课后整理归纳。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可布置些课外阅读。如教学:“年、月、日”以后,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可巩固已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不断攀登数学高峰的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本”为本,精心设计,重视学生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一、指导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要安排学生预习,课内要给时间让学生看书。学生能够看懂的内容,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阅读,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一)读记结合,读写结合。阅读离不开写写画画和记忆回顾,否则就达不到理解、消化、吸收之功效。例如应用题的教学,就要让学生阅读并记忆,达到能够背诵或用自己的话复述的程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能自己领悟、理解所读之题。

  有关概念、法则、定理、推论等,学生不仅要读、要写,还要记忆,做到读、记结合,读、写结合,手、脑、眼并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好教材,不断强化这些基本阅读方法。如教材中的“数一数”、“猜一猜"、“读一读”、“想一想"等,教师则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

  (二)提纲导读。即指定阅读范围,列出应弄清、回答的问题。设计提纲时,应注意坡度,还应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人。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时,可列出如下导读提纲:

  1、什么叫做正比例函数?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的商有什么特征?

  2、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成反比例的两个变量的积有什么特征?

  3、怎样判断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怎样判断一个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4、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怎样的?k>0时,图像在哪里,增减性如何?

  描述其增减性时为什么要加上“在每个分支里"这个语句?

  5、画反比例函数图像列表时,有哪些注意点?

  (三)读议结合,读练结合。即让学生阅读指定内容,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能读懂的地方写上体会或见解,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提出问题,全班探讨;汇总见解,全班分享。还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尝试做一做练习。练习题不能完成或把握不大的,再去阅读教材,以“练”促“读”,读练结合。

  二、指导学生“钻进课本,把书读透”

  数学教材的咬文嚼字不同于语文教材里的字、词、句。数学教材着重研究的是那些限定性的词语和条件,或“不起眼”的词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条件进行深人分析、论证,让学生钻进课本,把书读透。

  例如:公式"a0=1(a≠0)"中的a≠0,概念“形如y=kx(k≠0)函数叫做一次函数”中的k≠0。我们就要特别指出,并提请学生阅读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又例如"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紧接着又有一条推论为“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前者要加上“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而后者不需要这个条件呢?

  三、指导学生跳出课本,把书读精

  书读到一定阶段,要教给学生依据课本前后相关的内容,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种归纳整理应该布置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课本来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在不断地归纳整理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例如:在学完“圆锥体积的计算"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结合图形特点,将公式进行精简,如图表。

  又如,在学完“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后,可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因式分解的一般方法:多项式为二项的,用平方差公式或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多项式为三项的,用十字相乘法,完全平方公式或求根公式法;多项式为四次及以上的,用分组分解法;此外,不论多项式有几项,有公因式就要先提出公因式。

  人类几千年的思维成果基本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储存的,有坚实的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成果,并转化为现代思维的组成部分,使后人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思维高峰。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提高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