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走出来的词国皇后李清照杂文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李清照 书香门第 杂文

管理员

摘要:

书香门第走出来的词国皇后李清照杂文随笔  我为什么要读书?这是问题吗?也许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我还要问。为什么?因为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确实成了问题。因为,我看到很多不爱读书的人群。所以,今天我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问大家:我为什么要读书。对于这个问题,也许……

书香门第走出来的词国皇后李清照杂文随笔

  我为什么要读书?这是问题吗?也许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我还要问。为什么?因为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确实成了问题。因为,我看到很多不爱读书的人群。所以,今天我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问大家:我为什么要读书。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回答五花八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也许有人说:我读书就是为了考学,为将来有一份工作;有人也许说:我读书就是为了消遣,为了娱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满足我的知识渴求。如此种种,对于不同的需求者肯定有不同的答案。当然,我们这里尊重大家的需求,因为读书毕竟是自己个人的事情,没有必要让人来强求。但是针对大家的不同读书目的,我可以肯定地说:有什么样的读书追求,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换一句话说:你的读书理想便决定了你的人生品位、人生境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南宋女诗人李清照《夏日绝句》咏项羽的一句名句,貌似对历史人物的赞赏,其实也反映了女诗人的人生价值与追求。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富,这让她得以博览群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熏染,年少时李清照便有志于文学,她饱读诗书,勤于学习,勤于练笔,因此“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曾对她大力称赞。前辈的奖掖表扬更让李清照对文学钟情不已,这使她更加全神贯注致力于文学阅读与创作研究,孜孜矻矻,勤勉不断,从不因为身世浮沉而中断。正由于她勤奋好学与独立创造的精神,使得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名声超过了她的父亲李格非(北宋文学家)。

  李清照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艺术价值,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永恒的历史价值。爱国主义历来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母题。它能点燃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永恒的家国情结。俗话说得好: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国情怀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圆点和核心,能够焕发人类情感深处的共鸣。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往往和自己的悲惨命运身世联系在一起,因而,更能引起人们对国家命运前途与个人命运一体的情感共鸣。

  李清照的词,成就很高。人们赞誉她的作品“词压江南,文盖塞北”,被称为“词国皇后”。明代沈谦在《填词杂说》里将她与李后主并提,“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自明朝以来,国内就出现了四处“李清照纪念馆”和多处“藕神祠”,可见后人对她的崇敬。李清照之所以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被人们纪念追思,甚至顶礼膜拜,就是因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一生创作留下的名句颇多,如描述闲愁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吟咏自然万象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抒发惆怅之情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表达伤春之情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描摹闲愁得生动之笔:“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的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关于她的词,分两个阶段: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她的词能够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融为一体,情感含蓄细腻,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境地。因而,她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当然,她词作也有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这又让她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产生了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被人们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从李清照的读书写作人生中我们不难看出女诗人的崇高追求与理想,她的人格同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巾帼淑贤之外更兼须眉之刚毅。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在她的作品里,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后人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她的努力与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