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水调歌头 苏轼

管理员

摘要: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通用6篇)  《水调歌头》是中学必学课文,整理和打磨教学的水平很有必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1  一、文本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诗中,交织着各种矛盾的心态,表现……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通用6篇)

  《水调歌头》是中学必学课文,整理和打磨教学的水平很有必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1

  一、文本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诗中,交织着各种矛盾的心态,表现了正处于外放的苏轼内心的纠结与不安。但最终,诗人豁达的胸怀化解了矛盾,让自己的内心时刻有明月相伴,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带来一片明净。这是苏轼作品最大的特色,同样也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学习本诗,最大的难点不在于诗本身。恰恰是因为学生对这首词太熟悉,心中早已形成了固有的认识,很难启发他们的思考。我主要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三组相关诗歌与这首词的不同词句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的思考,再结合写词的背景及苏轼的经历,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这首词的内涵及其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从而认识苏词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这首词的主题及精神。

  2、结合背景材料,了解这首词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我们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应当已经对苏轼这位大文人有了一定了解,在这里,我引用当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其名著《美的历程》中对他的评价:“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请大家注意,不是“之一”,而是“最”,这个评价言过其实吗?

  生:没有

  师:的确,人们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但李泽厚先生又接着指出:“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不算多。”这个评价同样也是恰当的,苏轼的词现存三百首左右,这个数量与李杜是无法相比的。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既然文学成就不如上述几位,但人们对他的喜爱又超过了李杜,可见他的身上必定有独特的魅力。那么,苏轼这种魅力何在?我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来感受。

  2、初读,正音。(学生朗读序并词,老师归纳出读错的词)

  师:从词的平仄来说,此处当读“高处不胜(shēng)寒”,平声,意思是“禁不住”。

  3、细读,探情。

  (1)比较阅读1:

  “明月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这首词可谓千古写中秋的名篇,此后再写中秋,光芒皆被其掩盖。诗的前两句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可大家知道这两句词化自李白《把酒问月》一诗中的前两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在宋人的诗词中很常见,他们称为“偷胎换骨”“点铁成金”。不过,是否点出“金”,还要看个人。苏轼的化用就非常高明,这两句可谓家喻户晓,可知道李白诗句就少多了。这是因为他并非机械地照抄,而是进行了加工。比较一下两组诗句,看看有什么不同。

  提示一下:苏轼在词中突出了一个形象,一个动作。

  什么形象?在开头就出现了。

  生:明月。

  师:“青天”“明月”,表现了什么样的环境?

  再提示一下:李白的诗也是化自一首唐诗中的名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的问题就化自“江畔何年初见月”这一句。“孤月轮”并非说月亮孤独,而是指此刻天空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浮云、星星都消失了。为什么?

  生:因为月光太亮了。

  师:“江天一色”,什么颜色?

  生:银白色。

  师:这两句诗在苏轼的词中就化成了一个形象,什么形象?

  生:明月。

  师:在《湖心亭看雪》中,张岱同样也塑造了一个全白的世界,如何写的?

  生:“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作者如何描写西湖?

  生:“湖上影子了,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师:原本不大的西湖,此时成了什么样子?

  生:一个广阔的世界。

  师:在这首词中,苏轼也许也身处一个小小的院落,但他以“明月”“青天”印照,同样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广阔。

  师:在如此广阔的世界中,个人自然就显得如何?

  生:渺小

  师:苏轼在诗中还突出了一个动作?

  生:把酒。

  师:与李白诗句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己朗诵两句诗,先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再读“把酒问青天”“我今停杯一问之”,注意突出诗句中的动作)

  师:区别在哪里?

  生:气势上有差异,苏轼的诗明显更加豪迈奔放。

  师:作为渺小的个人,向如此广阔的世界发出疑问,去探寻宇宙最根本的隐秘,大家从中读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探索精神

  (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注重突出词语,把握好快慢节奏)

  (2)描绘天上的世界

  师:既然青天可以相邀共饮,那么必然也有一个世界。在他的笔下,这个世界什么样?请大家自己小声读读下面的诗句,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这个世界。(学生自读诗句)

  提示一下:这个世界与人间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何处看出?

  生:“今夕是何年?”

  师:今夕不是“丙辰”年吗?

  生:天上的时间与人间不一样。

  师:非常好,可见天上的世界也不同于人间。这个世界什么样?

  生:美仑美奂。

  师:从何处看出?

  生:“琼楼玉宇”

  师:很好,还有呢?

  提示一下:如此美好的世界,苏轼“归去”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高处不胜寒”

  师:可见这个世界不仅美丽,还有什么特点?

  生:寒冷

  师:苏轼在这里化用了唐明皇游月宫的神话,明皇所见的月亮是“玉城嵯峨,如万顷琉璃之田”。“嵯峨”,高大,“万顷琉璃”,何等的眩目多彩,但苏轼却在这里加上了“寒冷”的情感。中秋正值盛夏,为何诗人会感到寒冷?

  生:这是他的心情的表现。

  师:他为何会感到寒冷?

  生:孤独。

  师:对,词的序言中有“兼怀子由”一句,中秋原本应当是团聚的时刻,但他却与他的弟弟分离了。自然感到孤独。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谁在“起舞弄清影”?

  生:苏轼。

  师:“何似”,应当解释为“怎么像”更符合原意。这句诗的意思当为“怎么像在人间呢”?此刻,他又在想象什么?

  生:自己仿佛又来到了天上。

  师:我们发现,此处苏轼忽而向往天宫,但却又担心“高处不胜寒”,身处人间,却又想象已经来到了天上,他此刻处于什么之中?

  生:矛盾。

  师:他的内心什么样?

  生:纠结

  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需要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补充材料:本词作于作者知密州之时,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京城政争的漩涡。当时他以激烈的言辞攻击王安石变法,受到了变法派的猛烈攻击,被迫离开京城。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际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苏轼在斗争中处于下风,被迫与兄弟分散,并且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如何。因此内心处于纠结之中。

  请大家朗读这一部分,读出苏轼的想象,内心的纠结。节奏可以放慢一些,突出几个词语,哪几个?

  生:“归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3)比较阅读2: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接下来作者开始描绘月亮了,请大家朗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照无眠”什么意思?

  生:月光照着睡不着觉的人。

  师:七年之后,作者在黄州承天寺,同样“无眠”,他干了什么?

  生:“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师:那时他同样也描写了庭中的明月,如何写的?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两处月光有什么不同?

  提示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光什么样?

  生:幽静

  师:很好,为何要描写“藻荇交横”?

  生:有了“藻荇”,表现月光所化的积水的明亮

  师:对,并且“积水”如此平静,才可以清楚地看到藻荇。

  而在这首词中,月光什么样?

  生:“转朱阁,低绮户”

  师:什么意思?

  生: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下。

  师:“朱阁”“绮户”,也是美好的环境,可与上文的`“琼楼玉宇”并称,月亮实际没有动,但在作者笔下,月亮什么样?

  生:走动

  师:我换一个语意相近,但更贴切的词语“徘徊”。是月亮在徘徊吗?

  生:诗人自己。

  师:为何他在徘徊?

  生:内心依然在纠结中

  师:“不应有恨”,月亮真的有恨意吗?

  生:苏轼他的内心有怨恨

  师:这里用怨恨似乎语气过重,他也在这句前面加上了“不应”两字。但他的心中是有些不平的。朗读这几句诗,注意节奏与上文相比,应当快或慢?

  生:快一些,表现内心的纠结。

  (学生朗读)

  师:苏轼在“有恨”加上“不应”两字,他并不觉得应当有这种怨恨,我还要再问一句,这首词中的月光真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完全不一样吗?《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三句是什么?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并非每夜有月,也不是每处都有竹柏,月与竹柏在哪里?

  生:在他的心中。

  师:对,只要心中有这样的明月相伴,就能永远让内心平静。

  苏轼在这首词同样写了相似的诗句,什么句子?

  “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分离原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正如月不可能永远圆满。但为何还能做到“千里共婵娟”

  生:心中有明月相伴,即使相隔千里,同样可以共享明月。

  (学生朗读这一段,再朗读全诗,体会节奏的变化)

  师:此时,苏轼的内心还在纠结吗?

  生:已经变得平静了

  (4)结合诗句,介绍苏轼经历。

  师:大家知道苏轼后来的经历吗?(三年后,“乌台诗案”发生。苏轼入狱半年,九死一生之后被贬黄州,此后,他生命的大半时间都在贬谪流放。他在临终前,写了一首诗,以嘲讽的口吻描写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的后半生,大半时间都在贬谪中度过,最远到达海南,当时已经年过六十。“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他本人也以为无法回来,只带了最小的儿子及一口棺材渡海)

  不过,他也没想到,三年后新帝继位,政坛发生巨大变动,苏轼遇赦放还。当他准备渡海时,乌云滚滚,大雨倾盆。大家觉得苏轼是不是觉得很郁闷?

  但是,苏轼没有郁闷,热带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云散雨停,又是一轮明月当空,眼前是一片碧海青天。于是,苏轼再次挥动巨笔,写下一联千古名句: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5)比较阅读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朗读三段诗文)

  师:这三组句子,写于不同时期,都在描写月光,说说其共同之处?

  生:平静美丽

  师:说得好,不过,我要指出苏轼在写这三组句子时,都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在密州是被外放,在黄州刚刚经历了生死磨难与长期的贬谪生活,在海南从最边远的流放地返回,那他为何始终能看到平静美丽的月光,在这背后隐藏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生:乐观

  师:很好,我再加一个词:豁达。正是有了这种心境,让他可以面对一切艰难。

  请大家再读全词,体会苏轼内心情感的变化,最终恢复为乐观豁达。(学生朗读)

  4、悟读,感意。

  师:回到开头我们所引用的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对苏轼的评价,他如此总结苏轼的成就:“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学生朗读)

  根据你的学习,如何理解“透彻了悟”这句话?“透彻”就是看透,“了悟”就是明白。他看透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面对一切挫折,以乐观豁达的心胸来面对

  师:说得好,诗人在开头提出的问题他正面回答了吗?

  生:没有

  师:苏轼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或许他觉得已无必要回答,人无需探究月亮何时来,只需享受眼前的一轮明月,就可以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风云。其实,不仅这首词,我们所学过的苏轼的诗词中几乎都带有这样的内涵。(举例,学生背诵自己熟悉的,接着朗读)

  举例:“黑云翻墨未遮山,细雨乱珠跳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后两句的意境与“云散月明”一联相似,只是后者的意境更加开阔。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老栉从我久,齿疎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旦起理发》)苏轼能用一把掉了齿的梳子梳出空调的感觉,这种感觉真的是梳出来的吗?

  生:源自内心的乐观豁达

  师:人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遇到矛盾纠结,只要你的内心保持平静、乐观豁达,就永远可以坦然面对这一切。这就是苏轼在他的作品中给我们的启示,他用自己的诗句为自己,也为中国塑造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永远有明亮的月光长存。因此他有两句诗,可以作为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九死南荒应不恨,兹游奇绝羡平生”。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反而觉得如何?

  生:自己的一生令人羡慕。

  师:非常好,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词,感受这种历经曲折后得到的乐观豁达。

  (学生朗读)

  5、练习:用几句话写写你从苏轼词中所看到的月光?

  四、板书设计

  广阔 美仑美奂

  渺小 寒冷 徘徊 平静

  探索 孤独矛盾 纠结 乐观豁达

  五、教后记:

  教学这篇文章,源于我去年的教学设计。在备课时,我觉得比较阅读这种方法可取,因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时的比较有些生硬,只比较李白的《望月怀远》及《月下独酌》,范围过窄,而且这两首诗学生没有学习,也有距离感。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有意识地只停留了前两句,这两句容易理解,并且也比较的内容也很明显。在第一次试讲时,为了突出探索精神,我对“停杯”“问月”这两个动作做了过多的引导,听课的老师也觉得生硬。其实,只要朗读两首诗,就能感受出不同的气势。因此,我在开头,争取尽量让学生读。当然,《春江花月夜》的语句学生理解有一些障碍,我进行了解释。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不自然,这个步骤尚需打磨。

  后面,进入对作者内心情感的分析,我着重于引导学生的思考。因为《记承天寺夜游》是学生重点学习过的文章,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比较,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面有关苏轼经历的描述,我曾经补充了一些诗句,但最终都移到了最后,以便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集中思想来思考诗中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更丰富的诗句,了解苏轼内心的精神。在最后一组比较中,我再现了诗中的情感,是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苏轼诗句的场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的障碍。从现场看,学生基本上还是能够在我的引导下理解这首词最主要的内涵。

  当然,反思这节课,需要打磨的地方还非常多。开头的所表现的探索精神,是否可以与苏轼的经历相结合,更加贴近他的内心世界?对于其诗歌的内涵,是否能够再深入一些?学生描写月光,能否在多一些实际的指导?这些内容,可能需要我再用一段较长的时间反思,沉淀。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2

  一、闲话中秋,引出课题

  (课前播放邓丽君版的《水调歌头》,渲染气氛)

  师:大家知道即将到来的9月30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中秋节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与中秋有关的礼物大家能说几句与中秋有关的诗句作为我们初次见面的礼物吗?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位同学的诗句出自哪里呢?

  生:《水调歌头》(屏幕出示,引出课题)

  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但是苏轼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词的呢?

  二、借助背景,了解小序

  在走进词之前,大家试着想想,此种可能会写些什么呢?

  生1:仙宫

  生2:嫦娥

  生3:吴刚伐桂

  师:这是仙界啊

  生4:抒情

  生5:老酒

  师:不错,有酒会有什么呢?

  生:人

  师:人在喝酒,意境不错词是抒情的,词中有人,读词眼前就会呈现一个画面(教师板书:画、人、情)

  师:大家觉得这三者中我们先从哪里讲起?

  生: 画

  师:好,那就从“画”入手下面请大家朗读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一幅画?你从哪里发现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教师读题目、小序;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学生读,教师乘机在黑板上板书“阙”)

  师:读完全词,大家请看黑板上这字读什么?

  生:阙què

  师:请组词

  生:宫阙

  师:还有一字也读què,板书“阕”可以组词为“上阕”“下阕”词可以分上下两阕,或者上下片,一般不说第一段第二段(随文落实生字难词,还有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师:苏轼当时又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背景资料(教师朗读)

  (出示并朗诵背景资料: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此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师:大家看哪里暗示了这个背景?

  生:小序

  师:不错可见这里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交代了写本词的原因与背景

  三、想象画面,寻句印证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教师乘机落实学生读错的字“绮”qǐ,并引领学生对“绮户”的理解)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提示从小序去找

  生:从“丙辰中秋”可以读出,这是一个天上挂着满月的中秋夜

  四、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可以发挥想象试着再纸上勾勒眼前的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你能说出解释为“承受”的关于“胜”的其他短语吗?

  生:美不胜收

  师:这里的“胜”应解释为“尽”

  生:不胜感激

  师:不错,或者“不胜重负”,意思是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再次朗读上阕,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五、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教师结合上阕板书诗人的心理轨迹:怀——矛盾(欲乘归去恐—何似);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请学生相互推荐,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要求读出感情)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不能理解为“完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按照常规的思维,面对“难以周全”之事,情感势必低落然而诗人的情感又怎样呢?你从哪里发现的?

  生:积极乐观从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

  师:这两句表达的是什么呢?

  生: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能从已学的文言中再举例一个类似的用法吗?

  生:“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但”是“只”的意思;“愿驰千里足”中的“愿”是“希望”

  师:很好《木兰诗》中类似的用法确实不少那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婵娟”在文言文中只有“月亮”的解释吗?

  生:婵娟是美女,是“貂蝉”

  师:不是“貂蝉”,婵娟还有一个出处是屈原的丫鬟的名字这里却是指“月亮”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蟾蜍

  生2:玉兔

  生3:素娥

  生4:玉轮

  生5:玉盘

  生6::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师:此时诗人的情感是积极高亢,乐观向上的情感的基调此时已有先前的低落转为高扬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苏轼“豪放”的风格

  屏幕出示: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等人合称“宋四家”,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师:苏轼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首开豪放派先河这里引用一个典故,苏轼曾让人评价他的词和柳词(指柳永)的高低,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评语视柳永和苏轼分别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宗主,“大江东去”正是苏轼的得意之作而苏轼和辛弃疾先后引领宋代的豪放词风“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这句就很容易明白了吧

  屏幕出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大家回忆一下苏轼其他的有类似情感的诗句吗?

  生1:《浣溪沙》中:“谁到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生2:《记承天市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穿越时空,古今对话

  屏幕出示:

  苏轼,我能理解“ ”一句中的情感,因为你

  (设计目的:当堂构思,口头作答,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程度)

  七、诗词拓展,中秋赏月

  师:中秋赏月诗词很多,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首,大家一起来朗诵品味: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八、课外延伸,合作探究

  苏轼的诗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称的,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的词并称为“苏辛”词派,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风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约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表达了他淡泊旷远的心境。课后我们可以寻找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3

  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 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和故事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生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生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生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那与月有关的故事呢?

  生: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树、玉兔捣药等。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我们曾学过苏轼的一篇描写月亮的文章,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一篇?

  生:《记承天寺夜游》。

  师:是啊!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本文是苏轼的一首词(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题目?

  生:没有。

  师: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教学目标”。

  关于作者苏轼,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其他同学可补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苏轼学识广博,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影响极大。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和老师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指一生读:

  课文有几个生字,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大屏幕)

  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想想当时的画面。(屏幕出示诵读诗词的要求: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3、有感情。)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

  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起来读一遍课文。(生齐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仿佛来到了来到了那个明月皎洁的中秋之夜。大家看这首词有几部分组成?

  生:三部分:小序、上阙、下阙。

  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师生同读小序)

  师:小序交代了什么?

  生:交代了时间和写作目的。

  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

  生:一是怀念子由。

  师:对,及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七年不见肯定会心怀想念。好,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 有知道的同学吗?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

  师:大家想一想,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师: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字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师:“把酒”即端起酒杯。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什么意思(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

  生: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众生默然)

  师: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 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

  生: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这句话什么意思(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经受不住寒冷。) 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作者心中充满了矛盾。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人间”指什么?

  生:“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师:这里先写月,接着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句怎么解释((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是在人们别离时圆呢?)

  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 :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 :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这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词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那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

  生:不是。

  师:看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 所以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插入幻灯:显示下阙内容)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这段的内容吗?

  生:“难”、“愿”。

  师:真棒! 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 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

  师:一部照相机,如果装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装入彩色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是(指一生回答)

  生:彩色照片。

  师: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张底片,如果用快乐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

  生:快乐的照片。

  师:如果用痛苦或忧伤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

  生:痛苦、忧伤的照片。

  师:那么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底片去照世界的?

  生:快乐的。

  师:很好,我们永远都要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一切。现在,苏轼用他的心灵为我们拍摄了一幅照片,请同学们透过这张照片,体会作者的心境。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师:全诗的主题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们常说 “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各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将你们的结论告诉老师,好吗?(如:热爱生活、情怀旷达、洒脱、从容等)

  师:明月当空,把酒抒怀,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要透视作者的内心情感,我们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二要根据文章作者用心灵所拍摄的照片,缘景析情(板书缘景析情)。根据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此时,这空明的中秋之月高挂天空,它更是高挂在苏轼的心头。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板书——豁达)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师:这首词很经典,也很短小。老师想考验你们一下,能不能当堂背下来!

  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生认真背诵课文。)

  师:背得怎么样了? (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听课老师及学生鼓掌。)

  师:短短的一首词让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那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并成熟的吗?

  (生摇头。)

  师:就是在被贬期间。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说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与作者对话。此刻,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黄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生2:以前被别人误解时,我都要沮丧好几天,跟苏轼比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荡,就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生4: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我们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消极的等待、自暴自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掌声))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让老师也特别感动。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我们班同学真不错,都非常聪明。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后还可以再慢慢地揣摩词义、细细吟诵。下面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 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改写,师巡视,一男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今晚,我仰天问月,不知天上明月成于何时?想起遥远的京都,不知那里的情形,现在又是怎样?我真的很想回去啊,回到朝廷,一展我的宏图大志。可是,想到那些小人的排挤和诽谤,罢了吧!把酒独舞,清风明月,为政地方,不也很好吗?

  师:看来,我们男生真的很精彩啊!女生,哪一位来,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啊?

  (一女生举手,师示意生读)

  生: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这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对!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师:看来我们男生女生各有精彩。 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其他同学读你们的精彩片段了,我相信, 一定还有同学比他俩写得更精彩。

  师:作业:1.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2.熟读背诵课文。

  3.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这首经典的词如今还被谱成了一首经典歌曲来传唱,大家想不想听听?

  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屏显歌词。

  音乐很美,词也很美。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下课!)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4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钟情的对象,寄托着无尽情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李白客居他乡的浓浓乡愁;“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饱含着李白的孤独寂寥。当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它总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走进北宋大文豪苏轼笔下的月光世界,一同品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别样韵味。(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词句,初步感受词的韵律与节奏。(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倾听)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朗读风采?

  生 1:(朗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这位同学字音读得很准,声音也洪亮。不过,词是有独特韵律的,“阙”字这里应读“què”,还有“绮”读“qǐ”,大家标注一下。那词的节奏划分也很关键,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依此节奏,咱们再请一位同学试试。

  生 2:(按节奏朗读,更有韵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非常好,这次就读出了词的抑扬顿挫。接下来,全班同学跟着配乐,齐声朗读,读出词的美感。(播放古曲《水调歌头》,学生齐声朗读)

  三、文本解读

  (一)上阕解读

  师:同学们读得渐入佳境了。咱们先来细品上阕内容。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气魄不凡呐,苏轼好似一位豪情满怀的追月使者,直接向青天发问,这让你们想起了什么?

  生 3: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感觉苏轼和李白一样,对月亮充满好奇、敬畏,有那种浪漫不羁的气质。

  师:你联想很妙!苏轼正是借这一问,开启对月宫仙境的遐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为何对天上时间好奇呢?

  生 4:我觉得他是向往月宫那种超凡脱俗之地,想知道那里和人间岁月流转有啥不同,也暗含他对现实人间时光的感慨吧。

  师:理解深刻!接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矛盾尽显,他“欲归”又“恐”,矛盾根源在哪?

  生 5:他想“乘风归去”是向往月宫的.纯净、自由,远离人间烦恼;“恐”是担忧月宫清冷孤寂,毕竟那是不食人间烟火之处,不像人间有温情,反映他内心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师:太精彩了!那最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心境又如何转变?

  生 6:他在月下起舞,和影子相伴,觉得人间虽有不如意,可到底有亲人朋友,有烟火气,还是人间更值得眷恋,不再一心向往月宫了。

  (二)下阕解读

  师:上阕从问月到悟人间美好,下阕情感更绵密深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这一路“行程”有何深意?

  生 7:月亮照遍楼阁门窗,就像在窥探人间百态,“照无眠”突出有人因心事在这团圆月夜难以成眠,为后文抒情铺垫,暗示苏轼自己也是那忧思难眠之人。

  师:不错,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恨”字含义丰富,大家怎么看?

  生 8:表面怪月亮不该在人离别时还圆满,惹人愁思;实际是借对月“问责”,抒发自己与亲人分离的怨念、无奈,用拟人手法,把情感融入自然物象了。

  师:分析到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堪称千古名句,蕴含怎样哲理?

  生 9:它说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有欢聚也有离散,有圆满也有缺憾,从古至今都没办法改变,是在宽慰自己,也是在劝解世人要坦然面对生活起伏。

  师:是啊,豁达尽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寄托何种祝愿?

  生 10:希望亲人朋友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长长久久、平平安安,饱含对远方亲人思念与祝愿,格局宏大,不局限于个人私情了。

  四、深入探究

  师:整首词读完,苏轼写月实则写情,那这首词抒发了他怎样复杂情感?

  生 11:有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兄弟分隔两地不能团聚;还有仕途不顺的苦闷,借望月思考人生出处;更有历经沧桑后的豁达超脱,从对月宫纠结到珍视人间、释怀离别可见一斑。

  师:总结很全面!那从写作手法看,词中多处用典、修辞,作用几何?

  生 12:像“把酒问青天”用李白典,添浪漫色彩、豪迈气势;“高处不胜寒”借月宫清冷写自己处境,是比喻;拟人手法让月亮“不应有恨”等,生动传情,把抽象情感具象化,便于读者感受。

  师:说得头头是道!看来大家已深谙诗词妙处。

  五、拓展延伸

  师:苏轼这首词影响深远,后世多有翻唱、引用。老师播放一段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大家闭眼聆听,感受现代音乐与古典诗词碰撞。(播放歌曲)

  师:听完歌,再看如今中秋佳节,咱们团圆时也会念起此词,它为何能经久不衰?

  生 13:它情感真挚、普适,人人都经历离别思念,能共鸣;哲理深刻,教会我们乐观处世;词句优美,朗朗上口,所以代代流传。

  师:所言极是。希望同学们铭记这份古典情怀,传承文化瑰宝。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随苏轼在月下游走,从好奇问月,经内心挣扎,到释怀悟理、深情祝愿,领略他的才情与豁达。愿同学们遇困境时,也如苏轼般心怀明月,豁达以对。课后背诵默写全词,体会词中深意。下课!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5

  一、导入

  师:“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古诗词是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走进北宋大文豪苏轼笔下的《水调歌头》,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怀与魅力。同学们,说起苏轼,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呀?

  生 1: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特别好,像《赤壁赋》。

  生 2:他一生仕途坎坷,被贬好多地方,但还是很乐观豁达,留下好多诗词佳作。

  师:大家说得很到位!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却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化作笔下的锦绣文章。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他词中经典,传唱千古,背后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呢,让我们先看一段背景介绍视频,开启今天的诗词之旅。

  二、初读感知

  (播放完视频)

  师:看完视频,相信大家对诗词创作背景有了更深理解。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词句,初步感受词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倾听)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朗读风采?

  (生 3 举手,起身朗读)

  生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读得很流畅,字音也准确。不过,词是讲究韵律的,像“阙”“合”“缺”这些韵脚字,要读得更饱满悠长些,才能凸显词的韵味。大家跟着我再读一遍,注意体会。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这次好多了。接下来全班齐读,读出节奏,想象自己就是苏轼,站在庭院中,对着明月吟诵。

  (全班齐读,声情并茂)

  三、文本解读

  师:读罢全诗,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气势不凡,大家想想,苏轼这一问,仅仅是在问月亮何时出现吗?

  生 4:感觉不只是问月亮,他好像对宇宙、对人生都充满疑惑,借问月抒发内心感慨。

  师:很有见地!这是化用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可苏轼之问更显深沉复杂,满含对宇宙奥秘、时空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思索。那下一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蕴含什么意味呢?

  生 5:他想象天上宫殿,好奇那里的'时间,和人间对比,有一种对仙境、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吧。

  师:分析得精妙。苏轼心怀壮志,仕途却波折,自然向往那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月宫仙境。接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矛盾之情尽显,谁来说说这矛盾背后原因?

  生 6:他想“归去”是向往月宫美好纯净,可“恐”是怕月宫清冷孤寂,也暗指他虽想远离尘世烦恼仕途坎坷,但又牵挂人间,放不下亲情友情这些羁绊。

  师:理解深刻!这短短几句,尽显苏轼丰富内心。词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画面悄然转换,描绘了怎样一幅月下图景?

  生 7:月亮慢慢移动,转过朱红楼阁,照进雕花门窗,屋里有人因思念、忧愁睡不着觉,很清幽又有点哀伤画面。

  师:不错,月光成了情感载体,引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月亮“不应有恨”,实则是谁有恨呀?

  生(齐):是人有恨,是苏轼对亲人分离、不能团聚的遗憾怨恨。

  师:那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份祝愿饱含怎样情感?

  生 8:希望亲人朋友平安长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很豁达乐观,把思念愁绪化作美好期许,有对人间情谊珍视。

  师:总结得太棒!这句千古名句,超越时空,道出普世情感,是苏轼豁达人生观写照。

  四、情感体悟与拓展

  师:通览全词,苏轼情感复杂深沉,从对宇宙思索,到仕途感慨、亲情眷恋,再到美好祝愿,像一幅情感画卷缓缓展开。同学们,在你们生活里,有没有类似思念亲人朋友,想借月抒情时刻呢?

  (学生陷入沉思,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 9:我住校时,晚上看到月亮,就想起在家爸妈,希望他们身体好,像苏轼希望亲人长久一样。

  生 10:和好朋友吵架分开后,月圆时心里特难受,觉得月亮圆人不圆,才懂苏轼写这词时纠结思念。

  师:大家感悟真挚。苏轼这首词,历经岁月,能让不同时代人共鸣。课后,大家试着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词,或给远方亲人朋友写封信,附上《水调歌头》,传递思念情谊。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水调歌头》里与苏轼共品人生况味,领略他超旷胸怀。“一词读罢头飞雪”,诗词魅力就在于此,凝练字句藏无尽情思。愿同学们课后继续吟诵玩味,传承古典文化,让诗词之光永照心灵。下课!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 6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先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事物呢?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明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作者及背景介绍

  师:诗词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讲究知人论世。课前大家已经广泛地查阅了关于苏轼的资料,现在就让我们资源共享一下。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很好,关于苏轼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而《水调歌头》这首词,正是词人政治失意,被贬密州,又与其弟苏辙相别七年,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问月所作。那么词作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畅读课文,边读边借助注释疏通词句,将自学中存在问题的地方指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把酒问天?

  生2:怎么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3: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在人间?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恨”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苏轼在中秋之夜,独自一人饮酒,对着明月,心中苦闷,所以把酒问天。

  生:我觉得“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苏轼在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的影子,但觉得月宫清冷,不如人间温暖。

  师:能结合背景来理解,很好。词人在政治上失意,被贬到地方,心中苦闷,于是幻想超脱人世,但心中又十分矛盾。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苏轼对月亮说,你对人不应该有遗憾啊,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

  深入解读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生: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那么苏轼在词中是如何表达对弟弟的思念的呢?

  生:苏轼在词中直接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如“兼怀子由”。同时,他还通过描写月亮来寄托对弟弟的思念,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拓展迁移

  师: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情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么面对的,或你将怎么面对?

  生1:我以前遇到挫折,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分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深受启发。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更表达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败,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时刻保持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诵读中体味到了苏轼虽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师: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讨论交流、品味意境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同时,通过拓展迁移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