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蜀道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诵读感知风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学生诵读

  3[提问]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一、朗读诗歌第一要注意节奏:划分节奏,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或按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者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诗句,诵读品味)

  三、品读诗歌情感(语言的节奏属于诗歌的外在结构,诗歌还有内在结构,就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变化才使诗歌读来抑扬顿挫)

  1、找出这首诗中反复咏叹的诗句,集体朗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

  [明确]一叹高(学生找出表现高的句子分析)

  [参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二叹险(学生找出表现险的句子分析)

  [明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三叹乱(学生找出表现乱的句子分析)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四、探究: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学生分组讨论)

  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除了劝友人,品读诗歌,探究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前两叹是自然环境,后一叹是社会环境。

  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狂傲的、用生命来追求自由与洒脱的诗仙,却在诗歌的最后发出忧心社稷的沉重叹息,尽显伟大诗人的高尚灵魂和不朽的诗风。

  让我们再次朗诵诗歌,体会伟大诗仙的不朽之作。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难点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

  李白

  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

  “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

  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

  ——板书:蜀道难李白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先让一个同学朗读。

  ……

  教师指导以下几点。

  1、正音。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萦岩峦yíng扪参ménshēn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喧豗huī凋朱颜diāo砯崖pīng

  崔嵬cuīwíi咨嗟zījiē

  2、再请一个同学朗读。

  ……

  从李白豪迈磅礴的写作气势上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

  文章主要是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指行走艰难,出入不便,应该在诗句中已经反复表达出了作者着这“难”的感叹,大家说,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指导朗读。

  这三句话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角度(特点)却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

  第一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的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教师读: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学生读(反复读):……

  第二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面7句,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教师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学生反复读:……

  特别是:尚不得、愁攀援、何盘盘、坐长叹、何时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面8句,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教师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读:……

  4、听课文录音朗读。

  5、学生齐读。

  三、小结。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诗人表面写了蜀道的艰难,其实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诗风气势磅礴,风格豪放,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朗读时应读出这样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