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温暖心情日记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当然得使劲地闹。电视上的元宵晚会满屏喜气,空气中的鞭炮声振聋发聩,闪烁着火光、弥漫着硝烟…… 童年和少年时期,我和家人在远离家乡的北方过元宵,那是偏僻的矿山大院,生活辛劳贫困,邻居们来自全国各地……
手机里的温暖心情日记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当然得使劲地闹。电视上的元宵晚会满屏喜气,空气中的鞭炮声振聋发聩,闪烁着火光、弥漫着硝烟……
童年和少年时期,我和家人在远离家乡的北方过元宵,那是偏僻的矿山大院,生活辛劳贫困,邻居们来自全国各地,认真过元宵的家庭很少。元宵节的情形只存在于同学的转述中,知道拽兔子灯,肚囊里竖着一根蜡烛,拉着拉着,蜡烛倒了,纸兔子烧了,元宵节过完了。对于元宵节,我只有耳闻,未曾目睹。
民俗必须根植于幼年,融化于血液,才能烙印为皮肤的纹理,怎么也抹擦不去,携之于永恒。也许幼年、童年、少年与此无缘,使我至今对元宵节无知得茫然,但手机里的元宵节是怎么也躲不过去的.。从2005年开始,手机里的元宵节短信开始热闹了:“今天元宵夜,天气无常,小心着凉,在此关照你几句:一戒脱衣、二戒晚归、三戒冷饮、四戒挑食、五戒冷浴、六戒酗酒、七戒蹬被子、八戒你知道了吗?”,我当即回信:“兄弟,我听懂了,你在拿我开心呢!”
2006年收到一则短信:“什么是爱情?色呗,什么是温柔?嗲呗,什么是幽默?贫呗,什么是艺术?脱呗,什么是仗义?傻呗,什么是朋友?你呗,什么人最早祝贺你元宵快乐?我呗!”落款人是一家餐厅的老板,我马上回信:“鲜花,或雅或艳,总栽在盆里;月亮,或圆或缺,总挂在天上;情谊,或远或近,总握在手中;朋友,见或不见,总记在心中。圆子,有白有黑,总在碗里。元宵,有早有迟,总在夜里。”前面是转发,后两联是原创。
元宵节里,接到有名有姓的短信,你必须回复,因为有朋友在短信里引经据典地告示: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于丹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过节)短信都不发是不可以的。春节期间男人给男人互发短信替代贺词,好比男人给女人送玫瑰替代爱情。倘若不回复,朋友要错怪我的,认为我冷淡、冷漠,是对发送者的不尊重。
一条短信一毛钱,一毛钱丢在地上,未必有人捡拾,不值得弯腰,但在元宵节里,一毛钱让我、我的朋友因为短信彼此温暖,为江湖义气赋予新的含义:“有福共享、有信共赏”,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