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自我突围》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读后感 突围 自我

管理员

摘要:

施一公《自我突围》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施一公《自我突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本书还是七月份的时候拿出来的,那……

施一公《自我突围》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施一公《自我突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本书还是七月份的时候拿出来的,那段时间很忙,计划一个月看完,结果看了不到一半,感觉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昨晚再次拿起书本,读到第五部分育人之思的“试答钱学森之问”那段时,变得爱不释手,只想一口气读完。

  《自我突围》前四篇的内容和后四篇的内容差别很大。前四部分以记述为主,后四部分思考的内容更多,我的收获和感悟主要来自于书的第五部分“育人之思”。

  这部分的主要核心:独立人格和脾气格外重要。不要刻意磨平学生的棱角,而是要鼓励学生发挥个性优势。依旧分享我的三点感悟:

  “起跑线”重要吗?

  可能是因为我的两个孩子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对这个话题特别关注,曾在视频号上发表过一条短视频:

  “起跑线”通常指的是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家都知道,人生是一场超长的马拉松,起跑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

  就拿我们家思远哥哥打比方,思远哥哥在小学阶段,排名从后面起数一数二,属于完全输在起跑线上的那种孩子。今年高考的成绩也不理想,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把他小学一年级的所有同学全部集合到一起,现在也到中间位了。

  他正在复读,我非常相信他,明年的高考虽不能到最高位,但是到达高位区间是没有问题的。成长比成才更重要|很多人宁愿将就一辈子,不愿意花一年时间改变。

  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的潜力,孩子就不会丧失信心,就会具备在未来创造奇迹的可能。真正掉队的是饱受父母和老师质疑的孩子,他们会在心底里失去自信,从而很难抓住机会。

  “超长马拉松”的后半程,在没有父母师长鼓励督促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内驱力尤为重要。

  书中写了三个人的成长故事,一个是2006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克雷格·梅洛。他小学到初中的时候成绩都很差,但他的父亲坚信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孩子不放弃,将来就有机会。梅洛始终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对大自然浓厚的探究兴趣一直是他学习的动力。

  另外两位是柴继杰博士后和没有上过本科的李平卫博士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痴迷,他们都具备不被社会舆论裹挟的自信与毅力。

  只有自己没有兴趣的时候才觉得苦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和我说过:学专业好苦!他是一个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霸。他和我学的是同一个专业,当时我马上回了一句:“有那么苦吗?我怎么不觉得。”

  这些年我一直在专业知识里面泡,真的没有感觉到苦,所以我很不理解他为什么学专业好苦。现在他已经没有在这个专业里面工作了,应该还是兴趣不在。

  身边的朋友看到我经常看书、直播、写文章、管理公司,还系统学专业知识和带孩子,总是会问我累不累?我真的不觉得累,因为除了带孩子,不是我能选的,其他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对法律本来就有超乎一般的兴趣,现在沉下心来系统的学习, 不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觉到非常的快乐。

  年初有一段时间,我比较闲,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那一段时间总感觉身体有些异样,然后还去寻求了中医调理,现在想想真的没必要。当我开始系统的学习法律的时候,浑身都充满了劲,所以我学法律感觉特别轻松。

  因为有这些切身的体验,所以在我的孩子人生选择上,我会特别尊重孩子,让他自己做选择;也会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无论这个选择在当下是对的?还是错的?我认为所有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正如作者施一公对学生关于“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的回答:只有自己没有兴趣的时候才觉得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具备批判性思维

  这一点我理解为独立思考能力,一个人拥有不被约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当下是多么的宝贵。

  我们的教育体制对“乖孩子”情有独钟,鼓励“乖孩子”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

  这些年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对传统教育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作为生在这种教育体制下的普通人,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有所坚持。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鼓励孩子发表不同意见,不迷信权威,敢于“唱反调”。

  我在这里呼吁当代的教育:对敢于“唱反调”的孩子,更多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