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刘禹锡翻译以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石头城 刘禹锡 赏析 以及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石头城刘禹锡翻译以及赏析  《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格调莽苍,境界阔大,感慨深沉,历来备受赞誉。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石头城翻译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石……

石头城刘禹锡翻译以及赏析

  《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格调莽苍,境界阔大,感慨深沉,历来备受赞誉。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石头城翻译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韵译

  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

  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注释

  1: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刘禹锡,中唐诗人。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石头城,古城名。本是古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用此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2: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3: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4:周遭:环绕。

  5: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6: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7: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

  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赏析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南京的江山形胜 ,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 ,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罢归洛阳 ,路过金陵 ,见昔日豪华胜地 ,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 。“山围故国周遭在 ”,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 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后两句写月照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 ”,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 ,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 ,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 旧时月”即是见证 。然而曾几何时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 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一个“还”字,意味深长。但这首诗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对这首诗曾叹赏不已,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可见其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不过,后来的诗人并不因此而搁笔,咏金陵的诗词还是层出不穷,只是很少能达到刘禹锡这首诗的水平罢了。

  创作背景

  该诗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建安十七年(212),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评价影响

  《谢叠山诗话》评价说:“意在言外,寄有于无。”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评价说:“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表。”

  白居易赞美《石头城》:“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唐以后的诗人词家,吟咏金陵,多有化用刘禹锡《石头城》的意境者。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余秋雨曾在《罗马假日》中说:“人称此诗得力于怀古,我说天下怀古诗文多矣,刘禹锡独擅其胜,在于营造了一个空静之境。惟此空静之境,才使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

  轶事典故

  石头城史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灭了越国,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 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隋朝统一中国后,石头城的防御功能逐渐减弱,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五代以后它逐渐成了佛教胜地,人们开始用清凉山取代石头山的称呼。

  今天石头城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踏青觅翠、发思古之幽情的去处。

  意中虚景

  有人认为,该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826年。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罢归洛阳 ,路过金陵 ,见昔日豪华胜地 ,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也有人认为,《金陵五题》实为824年夏到826年冬之间,刘禹锡在和州期间的作品,而其时刘禹锡并未踏访过南京。凭借对南京的了然于胸与心向往之,刘禹锡写了这意中虚景。其理由是,《金陵五题·引》中说得非常清楚:“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又考证刘禹锡的行迹,长庆四年(824年)夏,刘禹锡由夔州刺史(州治在今重庆奉节县东)转为和州刺史(州治在今安徽和县),途中创作了与南京有关的“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七言八句《西塞山怀古》;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征召回洛阳,返洛之前,他宿愿得偿,畅游了南京(刘禹锡亲历南京,这是唯一可考的一次),并写出了“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的四联八句《金陵怀古》、“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的五言绝句《经檀道济故垒》等诗。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有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