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经典散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史铁生 散文 经典

管理员

摘要:

史铁生经典散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铁生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史铁生经……

史铁生经典散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铁生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铁生经典散文1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经典散文2

  在寒假里我读了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讲述了史铁生的童年时光和双腿残废后所面对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真实又深刻的表达了他对于不幸,苦难的理解,并理解了自己母亲母爱的伟大。

  21岁的时候,史铁生双腿就瘫痪了,这对一个正处于意气风发,挥洒青春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充满了暴躁和绝望的情绪,所幸的是,家边那片荒芜的园地给了他心灵的栖所,在他消沉的日子里给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铁生并没有放弃自己,他不断地思考着人生,寻找着希望,最终凭着自己顽强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阴霾。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什么样的`遭遇都是最适合自己的。就像史铁生,他虽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这样,他或许永远不会有深沉的思考,不会去揣摩母亲那些不曾说出口来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样无私深沉的爱,不会有一个可以寄托感情的地坛,不会去关心到许多生活的细节,更不会因为没有出路而成为一名作家。在我为挫折失败抱怨的时候,也不应该逃避,而是换个角度想想,这是否给了我什么教训,是不是在提醒我还要更加努力。

  在《好运设计》这一章中,史铁生试着为来世设计一场自己满意的人生,却意外地发现,如果少了困难和缺陷,是无法塑造成让人满意的人生的。这时,他终于明白如何面对自己的瘫痪,并说出了“上帝爱我”这样的话。一个瘫痪的人不去怨恨命运,而是说出这样的话,多么不容易啊。

  文章里,史铁生提到母亲是总有一点懊悔的样子。在他母亲在世时,作者总是对母亲很不尊重,也不会去体谅母亲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后,史铁生才懂得母亲对自己的操心,无奈却已经失去了机会。这也提醒了我,要趁现在好好孝敬母亲,不要总和她闹脾气,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铁生朴实却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对付绝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过程,人终有一死,我现在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奋斗呢。

史铁生经典散文3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急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我们此刻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此刻的童年来之不易阿!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理解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那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那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必须要好好学习,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史铁生经典散文4

  相对于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永恒,无论怎样伟大的人物,也会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你多么成功,都会成为匆匆而居的过客,尤其是在史铁生《我与地坛》里得到了升华,史铁生的散文大多关于生死、命运、苦难的探索,因此充满了浓郁的哲学味道和蕴含了深刻的理趣,等待我们一起去发掘、揭开史铁生散文理趣的神秘面纱。

  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整篇充满了富有哲学意义的理趣色彩,对生命有着非同常人的认识,不在仅仅的满足和停留在对生活、梦想的探求,而是转向了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文章写的也比较的随性、自然,源于内心世界真的看开和走出欲望的泥淖,既洒脱又解脱,读者看了之后,超凡脱俗。不但可以摆脱心灵的束缚还可以正视自己惨淡的人生,是超然物外的执着情怀,更加坚定了通往成功的人生目标,既符合现实实际,又避免了永恒的痛苦和迷茫。

  此时此刻的史铁生,是凤凰涅盘之后的史铁生,是不会被困难打垮的史铁生,已不在急于探索人生的方向和梦想实现,而是通过构筑精神家园在深化生命哲学意义,在另一篇散文中《好运设计》中也可以体现精神家园是虚构缥缈的东西,只有在不断的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才会冲破绝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享受追求的过程,体会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把一个必将到来的事实变成神秘探索的过程,变成你创造出独特自我境界的过程。在沿途中寻找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等待命运的宣判结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凝聚了厚重的笔力诉说了生与死的经历与思考,以残疾人特有的思想角度自我解剖生死,与死神反复较量所表现出对生的热爱和对死的坦然面对。地坛承载了他的未知生命力,也彰显了史铁生的痛苦和无奈;对于史铁生来说:死是上帝对每个人最公平的馈赠礼物,一个人出生了,是不可辩论和争执的事实,死也是一样,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解决了死的问题,其实死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那接下来就是如何生以及让自己生存更好的话题了。

  人生来谁想死?可上帝馈赠了生存的权利始终要收回,这恐怕是人间最公平的事情了。在史铁生的散文《我21岁那年》中突降厄运,使青春年少的他有了天崩地裂般的毁灭,从生与死之间命运仿佛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也曾愤怒、咆哮,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想要以死来直面惨淡的人生,是母亲的温情和文学的魅力平复了他躁动的心灵。凤凰涅盘之后,思索生的意义便至关重要,开启了深刻的人生思索之旅。遇见地坛恐怕是史铁生一生最幸运的时刻了吧!

  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除了地坛作伴、除了行走地坛之外,他想不到宇宙中可以容身之地。在地坛中同时感慨宇宙的浩瀚和岁月的无情之际时,却无奈地发现改变不了四季的轮回和生死的安排,只能随遇而安地寻找生的机遇,才能够超越和战胜困难。彻悟生死的史铁生已经明白,人生的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他对死亡不在恐惧和着急,从渴望死到勇于生,史铁生实现了精神的自我救赎。

  对于史铁生的欲望,其实称不上欲望,只是一种得不到的追寻!我们暂且的称之为理性的欲望吧!在史铁生的多篇散文中多次提到欲望,可见他想通过实现欲望来完成探索人生,人活一世,草活一秋,皆是为了内心的欲望而付出所有的努力,而没有希望的欲望,则包含着无尽的痛苦和无奈。史铁生的再《我与地坛》中多次表达拥有健康躯体的美好愿望,希望像刘易斯一样奔跑、跳跃、自由的亲近大自然;他甚至在《足球》中也含蓄的祈祷上苍,若有来世,盼望能够驰骋球场,然而仅凭史铁生的生理条件无法满足健康的欲望,这必然带来了痛苦体验和加深了人生的感悟,不断的激发创造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摆脱欲望的束缚,彰显生命价值的力量,超越欲望和困境。

  史铁生的的思想主要寄托于文学作品的`表达之中,因此比一般人更加能体验到孤独的苦楚和无奈,《秋天的怀念》中当母亲的突然离别之后,留下他孤身一人推着轮椅欣赏秋天的菊花,该是何等的凄凉!在散文中史铁生大量运用心灵独白、以及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诉说内心的情感,因为他太独孤了,在远离尘嚣的地坛中,人与人都缺少了心灵的沟通和根本的信任,在繁华的都市之中到处充满了算计和尔虞诈,因此作者享受内心的孤独,甚至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孤独、寄托孤独,更把孤独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深度。作者以超凡脱俗的姿态屹立于地坛之上,宁静的思索世间万物的繁杂,就作者所处的高度和思想深度而言,以一位旁观者的老人沉着冷静地面对孤独的发问;内敛沉静的思索人与人关系疏远的潜在原因,作出深刻的批判和反省。

  当作者在《我21岁那年》中无可奈何的因为疾病躺在医院的床上,面对周围的寂静和平淡,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呼唤喧嚣的到来,不住的疯狂回忆那年春暖花开,挚友结伴而行的天真与快乐,看透了人世间的浮华与沧桑,就是在这样的孤独环境中,作者才思索到人生存在的意义是何?每一个人在被太多的规矩束缚,人与人产生了距离和隔阂,作者真诚的呼唤真诚的交谈和心灵的沟通。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只能无奈的独处地坛,孤独的内心无人问津和想法无法实现,作者只能借助笔下的文字和填满孤独,在孤苦无依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与孤独结伴同行,相依为命。正是在孤独的地坛中,作者日日与孤独相伴,享受孤独时刻文学创作的灵感迸发,才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优秀散文作品。

  困难是无奈的且无法改变的,人只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史铁生既相信命运的神圣不可侵犯又想改变命运,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知识、文学去改变命运的束缚,甚至想挣脱命运的枷锁,在史铁生面对困难的时候,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过程中经历的苦难和风景,这是一笔珍贵稀有的财富,而不仅仅去过于在乎结果。他在逆境中不断的使自己内心充实,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进入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

  史铁生喜欢足球,却无能为力;史铁生喜爱生活,生活却给了他苦难;史铁生在不断与灵魂的碰撞中才点燃了文学绚丽的火花,在他的散文中也曾透漏:其实生活和球赛一样,也有固定的规则和裁判,你不努力自然会出局;也会给你各种障碍和困境让你超越,你不勇往直前、不努力、不奋斗,连自己都战胜不了?怎么迎接生活的挑战?我们更要享受奋斗过程的艰辛,不必在乎结果和目的。

  对于上天逆境的安排,史铁生不仅义无反顾的接受,而且当作是一次机会、一次挑战,是命运对自己的考验,不但可以体验战胜对手的快感,更加会增加智慧的光芒。我们要学着接受困苦和挫折,心平气和的与他谈判,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他自然就会离开你。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反复提到: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怎么维系自己命运呢?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见到一对小兄妹,妹妹很漂亮却又智力缺陷,为什么不让它既聪明又漂亮呢?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中也曾提到:如果上天把好运都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他为什么会觉得不快乐、不幸福呢?其实解决这样问题很简单,因为没有痛苦的体验,就不会享受不到快乐幸福的滋味,没有残缺就不会完美,只有不断的将自己的不完美不断弥补才会更加完美,相反如果你很完美,便会骄傲自满,到最后甚至都会变得不完美。

  长期患病的史铁生深刻的领悟到幸福的内涵,他是一个对直立行走渴望无比之人,也许就是自己长期在轮椅上;生病之时的痛苦体验病痛的折磨才会倍加珍惜健康的来之不易,这样想来,上帝对自己是公平的,上帝给自己超乎常人体验幸福的滋味。

  二十一岁那年厄运太突然了,当时作者还是一位充满理想的翩翩少年,谁曾想到下半辈子就要与轮椅为伴,年少轻狂的他无论怎样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因为残疾,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在生存的绝境之时,他苦苦思索生存的意义,他也不止一次的想到死亡,只是为了母亲和心中的文学梦想,他还是选择了一人坚强面对人生,唯一活下去的理由恐怕只有写作的吧!他在地坛中思索怎么能够更好的活着,怎样才能不那么快死去?

  失去了双腿之后,更加的忧郁和彷徨,找不到有价值的人生追求了,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不仅失去了健康身体的同时也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机会,可是他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命运越想把他打倒,他偏要活的更加精彩,于是他不断的挑战困境。在《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它超越了对梦想的追求和停留在现实的角度,把个人对健康的向往转化为鼓励民族大众的贡献上,他通过散文传播励志的精神种子,给那些身残志坚的人群雨露甘霖,而他也不再自怨自艾、悲天悯人,作品的思想境界较为开朗和豁达,于是他的创作道路越走越远、越宽阔。

  因为孤独,人生来注定只能与自己为伴,也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因为欲望,欲望是渴望不可及的东西,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痛苦地陷于追寻梦想的泥淖,永无止境;因为恐惧,人生必定走向死亡,而死亡既然不可避免,那就要好好的计算怎么精彩的活着?史铁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写作、健康的欲望,这也就是活着的意义:写作!

  史铁生的世界里最多的还是寂寞和空虚,唯一能够充实人生的就是写作,活着和写作已天然的连为一体,写作也被史铁生当作一生的价值追求。他也曾经戏说:主业生病,副业写作,如此而已。他想用笔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想换取可望不可及的爱情,甚至想用笔戳开那扇神圣庄严的文学殿堂!他写作也是因为母亲孜孜不倦的鼓励,想用稿费来让母亲过的更好,他写作更是为了在母亲离别之后寄托哀思,梦想、母爱、残疾是史铁生写作的精神支撑!

  人生来注定死亡,爱能赋予生命价值升华的力量,爱有价值消除隔阂和误解,互相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社会。史铁生的散文中到处充满了对爱与美的呼唤与回归,包括对母亲的回忆和思念,对世界的美好祝愿,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人与人友情的向往和眷恋,对残疾人的同情等等都彰显了史铁生散文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的升华。其实来说爱是对苦难的最好诠释和慰藉,爱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伟大,爱也是无上生命价值的彰显和寄托,爱能拯救世界,换来和平。

  在史铁生的散文创作中,含蓄婉转的穿插关于爱情的独特见解和向往,也是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的外现和突出亮点,奏响了史铁生平凡生活欢乐的乐章,即使是平凡的残疾人,也有对爱情的拥有和向往,也能享受爱情的甜蜜和果实,这也是爱情的独特魅力,平等、自由、纯洁。可惜年少轻狂的史铁生在乎对方的看法,觉得自己爱别人是拖累别人、不配拥有爱情,放手才是最伟大的爱情,他认为爱别人就应该让别人离开自己,让对方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因此史铁生对爱情犹豫不决,也错过了不少的爱情,可见史铁生内心还是顾及他人,渴望别人幸福,也对爱情发出了真心的呼唤。

  关于爱情,其实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尤为复杂,因为也比一般人对爱情有着独特的见解,从排斥躲避爱情、向往渴望爱情到寻觅探求爱情,从自卑到自信,史铁生经历了多少思想斗争之苦可想而知,但上天总是公平的,不会白白看你受苦而无动于衷,在机缘巧合之际自会赐给你一段美满幸福的爱情或婚姻。

  在史铁生看来,爱情是两个人同舟共济和相伴此生,彼此消除隔膜,爱才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作为自己的伴侣,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残疾并且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寂寞,其实要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史铁生一直向往神圣纯洁的爱情,对此他也不断的写作奋斗,渴望给自己心爱的对方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他想借助爱情弥补自己身体的缺陷,把自己的情感孤独也在爱情中得到充实。

  在《合欢树》中史铁生展示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当我二十一岁那年,我的双腿已经完全残废,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那时候还经常抱怨生活的不公以及上天的捉弄,甚至自怨自艾、自甘堕落,母亲为了给我治病,给我生活的勇气,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年轻的母亲愁白了所有的头发,哀求医生一定全力以赴,到处打听偏方,只求儿子能够有活下去的勇气。

  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答应陪自己一起去公园赏菊花却永远的不再醒来,作者在母亲离开之时是多么的悔恨与心如刀绞啊!母亲给予孩子最圣洁的爱,包容孩子好与坏的得失和独自承担所有打击的人,承担所有苦难和安慰惦念孩子疾病的心,正是这种伟大的母爱,唤醒了那个狂躁不安,万念俱灰的儿子,那个从未理解母亲的儿子,那个在母亲逝世之后而精神才复活的儿子,那个思念母亲并且坚强活下去的儿子,只是作者心痛,一切懂得了太晚,弥补的太迟,母亲永远回不来了。

  在史铁生的世界中,母爱始终是一切爱的源泉和力量,给予了他第一次和第二次生命的勇气和力量,也是他开启文学创作生涯的不竭动力,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描写当时刚刚大病初愈,心情烦躁不已,经常对着母亲莫名的发火,而母亲却一如既往的目送自己出门,到傍晚时刻又把他接回来。甚至还担心自己自杀,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母亲是怎样的心神不安,坐立不宁,母亲承受了怎样的惊恐、焦虑和痛苦,但是母亲在外人和自己面前从不流露自己丝毫的苦楚。这大概就是母爱的动力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和作者活下去的巨大推动力,否则作者所思所想所及也不会那么深邃和广阔,使得作者对人生的领悟力超乎常人。

史铁生经典散文5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我们此刻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此刻的童年来之不易阿!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理解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那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那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必须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史铁生经典散文6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作品。这是一位如同骆驼草的作家,虽半身瘫痪,且患有尿毒症需透析治疗,然而其作品中却洋溢着强悍的生命力和睿智的哲学思辨力。这是我喜爱他的作品的原因。是的,作为一名作家,当然应该有较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也有人说作家就是“码字的”;然而我认为作家不是“工匠”,他的使命感和人生立足点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余秋雨是大家熟悉的,他原先的一系列散文作品的文字风格和表现技巧我是尤为喜爱的,但最近在网上热议的他撰写的一篇半文半白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却真的是令人不敢恭维。失掉了“人的气脉”的作品,真的是不看也罢,哪怕是同一个作家写的东西。

  史铁生的作品,是在轮椅上思索、在病榻前写就的。不管是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通篇都是对命运的叩问,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解读。其实,要理解他的作品,读一读以下这段话吧,这是史铁生在为文友曾文寂写的一篇序言里的话:“人生一世,最后会发现名利财富都是空,人能够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难以实现超越时段的自我确认,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经由它们,我们得以端详生命的纹理,探寻生命的本质与深意。在那个相对无言的时间与空间,生命被拉长加叠,不但拥有此刻还拥有过去。而如果能够看着文字和自己一起老去,简直更是一种温馨愉悦的体验了,就像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相互依偎着慢慢衰老,自有一种彻骨的浪漫和甘美。”

史铁生经典散文7

  今天早早地写完作业,想着该读一本书了,随便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便是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好了,就读他了。

  翻了几页,好像有点读不下去,可能是因为作家的经历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实在没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厚重感让我感觉太过压抑。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我还是耐下心来,再次从头开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读了起来。

  作者自从双腿残疾之后,就经常地体坛公园去思考人生,纠结于生还是死,最终领悟了活着的意义,决定用写作去诠释生命。

  成为知名作家之后,作者感慨却是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作者说:“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焦虑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时候,妈妈痛苦的泪水;这句话真是总结得太好了,母爱真是伟大。

  我对文章中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这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动精辟。

  合上书本,感触良多,幸运的我们四肢健全,头脑灵活,但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让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学会坚强,要学会正视,为了国家,也为了母亲,要努力奋斗,成就人生!

史铁生经典散文8

  一张轮椅,一个青年,一位母亲,一段亲情,一种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我最初理解的《我与地坛》。后来,我每每夜起,翻开这本书,我开始为作者的痛苦遭遇而惋叹,开始为作者母亲而担忧、心痛,以至于开始思索人生。

  作者史铁生,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候,迎来了命运的玩笑:失去了双腿,终日只能以轮椅为伴。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他找到并来到了地坛,也不妨说是地坛选择了他。从此,他成了那个园子里一切的见证者,而那个园子也成了他灵魂唯一的住所。

  有人说,《我与地坛》是一部极富悲情色彩的.作品,但我从中更多的看到得是一种力量,一种爱。作者的执著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了双腿的他曾在年少时有过失落和暴躁,但他从无一日间断地来到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而平静、释怀以及看淡了一切。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后来的人生中从阴霾中“站”起来。而观如今,我们衣食无忧,可遇到一丁点的挫折就怨天尤人,哭天喊地。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作者的精神吗?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憾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带来了他痛苦的青春,也就注定了他母亲痛苦且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她没有终日以泪洗面,而是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独自忍受煎熬。这也无异于给自己判了死刑。也许作者是以现在的成就来告慰母亲的再天之灵,可昔人已故,只能追悔莫及。再看看我们现在,一个个孩子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爱来胡作非为。时不时对父母呼来唤去,毫无半点感恩之心,羊都有跪乳之恩,鸦亦有反哺之义。朋友们,醒醒啊,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作者的博爱感染着我,虽然作者自身残废,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怎么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爱,他怎么能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化,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的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细心的观察这一切,用心的记录这一切。

  而如何才能拥有爱,懂得爱,我以为爱由心生,爱的源头来自于心底。所以让我们学着接受爱,也学着去爱身边的人。

史铁生经典散文9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等了四百多年 。

  细腻的心情,深沉的联想,打动着一个个在这个社会沉浮的人,心灵得以有半刻的宁静。

  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间纯真的爱。

  当命运继续折磨着他时,有人说他,是当代最喜欢笑的作家~

史铁生经典散文10

  创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尽管文字很朴实,但却是诗人生活的真实体验,表露出真情实感。《

  秋天的怀念》当时是诗人人生最波折的时候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了他满心情绪的宣泄,以及对生活如此不公的抱怨。可是他想表达的并不是在这层面上,他不只是告诉大家他的情绪、他的愤懑,他想说的是当你的不幸降临,并不真的天崩地裂了,你的不幸也是你亲人的不幸,记住关心你的人比你更难过。史铁生的母亲只是想让儿子,看看“北海的菊花开了...."告诉他的儿子坦然面对生活。

  可是儿子与母亲并没有一起去看北海的菊花,但儿子从母亲的`死真正领会了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无论生活把你打倒多少次你都要勇敢的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事实也是如此,之后史铁生的作品充满励志,《我与地坛》鼓舞了无数的人。《秋天的怀念》,感伤、淡淡、平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要好好儿活……"。借花朵的各种颜色象征母亲坚强的品格,让诗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活下去的勇气,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内容简介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自从诗人的腿瘫痪以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却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责骂他,反而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每当诗人摔东西时,母亲了解儿子心中的痛苦,尽量让儿子发泄心中的痛苦。后来,母亲重病缠身,为了让儿子恢复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想要推着他去看花,结果花没看,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他了。可是母亲临走前,还记挂着诗人。母爱就是这样,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

  原文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注释

  1、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史铁生,当代作家。

  2、李谷一:当代女歌唱家。

  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

  4、诀别:离别(多指不再见的离别).

  5、泼泼洒洒:水散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得茂盛。

  6、烂漫:颜色鲜丽。

史铁生经典散文11

  读过很多散文,但最喜欢的仍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史铁生经典散文12

  我手上的这本《史铁生散文精选》陪我两年多了,今晚再抽出来看,往昔亲切舒心的感觉依旧,好像内心又有一种久违的馨香萦绕我左右。我想,这样的去看一本书,带一个深藏好久的纯心来细细读一本书,或许是人间最美的享受。

  看着这些几乎和我同龄的散文随笔,我感觉即便这个社会再浮躁,现实的我再迷茫,我也能从它一直活跃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中找到一些适合我的寄托。人的感情是天然的,我渴望那种自由的宽度,它是尊重生命的,它是向往纯洁的,它是热爱生活的,它是歌咏爱与美的,就如同史铁生的轮椅在他的地坛里碾过的印痕,当雨燕轻盈飞过时,它吐露泥土芬芳;当斜阳的丽影消逝而渐渐烘托出柔软的月光,它是午夜里啾啾唧唧的虫鸣;当一个孤单丧气而且怯弱的男孩子小心翼翼摘下一朵火红的玫瑰再勇敢地向他心仪的女孩倾诉着无声无畏的爱与真诚,它是见证永恒的春光、夏荷、秋枫和冬雪。

  读书从来就是一件关于于感情的事,真正的读者与作者是共鸣一种类似如爱情的醇香,没有感情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有了一定感情而毫不珍惜的是一件令人遗憾终生的`事。无论什么样的书,只要它怀抱真诚,邂逅它是一种美的自在,错失它是一种痛的持久延续。

  一个人最大最满足的幸福莫不过于在张望幸福时那一刻的悄然安定,人生有这样一刻钟的时光,会比依偎在爱人温暖的怀抱里舒意很多,尽管我不是一个深入了解爱情的人。

  他打开一扇装着自身的门,像孩子似踮着脚溜进去,起先他惊慌失措,四处张顾,他不敢高声耳语,他害怕那个比他本身还要婴孩的自身会突然因他的不小心而哭闹,他冒冒失失地走过去问那个自身,即便他已知道躺在摇篮里的那个自身的幼稚,他还是忍不住要问,“哎,你傻不傻啊!”如果没有回音,或者那个偷笑的自身竟睡着了,他会偷偷地抹泪哭泣,有时候大一点的孩子会比小一点的哭得更厉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受不住旁人的冷落,我们都是孩子,不过是彼此成长的速度有快慢之分而已。

  有些事情或有些问题总是我所想不通的,尽管我在这世界活了二十年,花费了它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那些大人眼里学习了解世事明白世事,不过我始终都抱着猜测与犹疑的心理,我不是不敢相信,也不是不会相信,我没有像史铁生说的“被眼睛所蒙蔽的眼睛,总也看不出眼睛对眼睛的蒙蔽”那样,我只是站在这里,去眺望,去窥视,去拼命地掩盖,去孤寂地冷漠,去似是而非地思考,一直持续到今天,持续到有一天我的尽头。在这中,我遇到很多人,见过一些也很了不起的动植物,也好像磨砺过一些对我而言很有益处的事,譬如遇到史铁生这本书和同这本书一样的人,譬如看见寒风里兀自矗立的老树,譬如我过世多年的祖母外祖父在我梦中的挣扎与沧桑的皱纹,但我的困惑会存在,会依旧,会死而又死之后再度复燃,那也不是出于其它理由,只是人生的漫长旅程需要我无法逃避,如果可以把人生比作旅程。

  我会在这里不断写下去,因为一本书是永远不会看完的,如果你说你看完了,我想剩下的便是死亡,这同见识一个人一样,你永远不会看明白,如果你稍微想了然的话,你所得到的将比失去的更多。我庆幸我还保存一种憧憬,因此我要勇敢地爱下去,等天荒地老。

史铁生经典散文13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合欢树》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哀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史铁生经典散文1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这十五年来坚持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种他活到最狂妄时失去双腿的悲愤与痛苦,但是,这种情感也随着地坛的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则是对人生的感慨,对母爱亲情伟大的赞美,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朴实无华洋溢出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情感。

  作者围绕着那座“心灵园林”,用一种缓慢平和而又坦然的叙述语气,诉说着地坛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一段段坍记了的高墙与散落了的玉砌雕栏都是史铁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灵上的慰藉。

  对于那个漂亮而令人怜惜的低智力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对于那对由年轻人变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个路人般,静静地在旁凝望着这些好像冻结了的事。好像史铁生就是地坛的另一个化身,见证着园子里的历史。

  如果你读过史铁生其他的文章,不难发现,他的笔触以及浸泡过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么细腻与生动,还有他那种轻柔而又像讲故事的娓娓道来的口气,平淡如水,可品尝起来却又甘甜如蜜,让人回味悠长。

  双腿残废的痛苦让他抓狂过,绝望过,煎熬过,可到头来又平静了,接受了。也许是因为这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门,那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振作起来了;他以前被痛苦绝望的沼泽攫住过,越挣扎陷得越深,可因为那个爱他的母亲,他坚持下来了。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那样的坦然,渗透在文笔中。那些文字中,时而洋溢着希望,时而洋溢着睿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必会经历坎坷。他经历了那么多挫折,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他了。

  我很好奇,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个怎样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个家吗?是他的庇护所吗?文章开头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园仿佛就是与史铁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约,要在四百年后再度相遇。也许正因为那个若有若无的神秘契约,地坛才会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为四百年后的相遇。

  你们可能会问:地坛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样梦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中没有魔法与精灵,没有独角兽和飞马。童话里的城堡会坍塌,惟有那饱含真挚情感的“地坛”才会永存。

史铁生经典散文15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起,好好活,好好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住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有想到她已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苦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花开得正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