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拾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拾穗》教案1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拾穗》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拾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拾穗》教案1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拾穗》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拾穗》描绘在收获的季节,在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二、课前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拾穗的实践活动或让自己的父母就是农民的同学课后跟同父母一起下地拾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2、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3、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4、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结合课后资料以及生活感受,谈谈自己在结合生活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流程
(一)欣赏油画,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实践生活后的感想。
2、结合生活说说你对《拾穗》这幅画的理解。(学生交流)
3、老师简介米勒,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写了什么?老师还可提醒一年级上册所学古诗,哪一首同样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的。(《锄禾》等)
3、结合学生的表达,及时地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
1段: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麦子堆好、捆好的情景。
2~5段:三位妇女捡拾麦穗的情景。6~7段:简介作者,评价画特点。
(三)图文结合,精读感悟
1、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地方,结合图看一看,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分小组交流,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地方,然后摘抄下来。
4、老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抓住三位妇女拾穗的语段,引导学生理解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的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同时更有艺术家活灵活现的描绘中的美景以及一种浪漫的情怀,如:“她手脚麻利,捡拾……”
5、再读2~4自然段,带着欣赏的思想和眼光捕捉生活中的这些动作情态。
6、再次欣赏油画《拾穗》把你的感想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
1、推荐欣赏米勒的油画《播种》、《晚祷》。
2、仿写:①自己拾穗②观察他人在劳动时的动作情态的作文。(自选一题)
《拾穗》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课文描述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画的内容,课文中还展示了《拾穗》这幅作品,优美的图画、生动的语言,两者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怎样将看图与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图画,让学生在充沛朗读和看图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图画所体现的中心内容成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学文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的顺序。
二、学生分析
首先来说一下该年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的特点: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是结合这篇课文来看,课文中的生字比较难写,在课堂上应该随机给予一定的指导,比方“餐”字,应该在书写方面给学生提个醒,“穗”“督”等字应该交流一下识字方法,协助学生巩固;对四年级的小朋友课程规范中指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也就是在课文的学习中要挖掘课文中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和图画所表达的情感;
3.认识课文中“穗”等8个生字;
4.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表达。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教师板书课题之后,生读,让学生交流一下“穗”字的识字方法,再让学生齐读。设问:“读过这个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带上你的问题快去读读课文吧,并请你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重点对“弥”“餐”“监督”等字进行指导。先全班齐读,再在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的检查)
2.学生交流出读课文的收获。(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课文描写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向大家展示的是三个妇女在麦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
教师设问:“逼真”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米勒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情景描绘得如此“逼真”?相信大家读过课后的背景资料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三)读背景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景资料;交流读后的收获。(我知道了……)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对农民充溢着同情,才干把拾穗的场景展示给我们,从哪里看得出这幅画画得逼真呢?
教师引导: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课件出示米勒的《拾穗》。
2.学生看图并交流自身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依照什么样的顺序看图的?看到图画你想了些什么?
教师引导:作者看到这幅图画时,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在图画上看到的?一边读一边画下来。
(四)再读课文、品味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自身画出来的句子。
3.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自身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学生即时的评价。比方:你读书真仔细、你认真考虑了、你真会读书……)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4.在学生把所有在图画上能够看到的句子读出来之后,让学生对照图画,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5.让学生交流,作者的哪一些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如:后背、肩膀、套袖;动作:攥、弯腰、捡拾;第三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如:欠、攥、搜寻;第四自然段的神态描写。)
6.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交流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与学生谈印象最深局部是同步进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进行感情朗读。
8.让学生看着图画简单复述一下图画所传达的信息。
9.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顺序。(远――近――远)
教师小结并引导:我们一起欣赏了米勒的这幅作品,让你来评价一下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充沛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谈一谈读后的收获。交流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激化矛盾,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课文、感情升华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请问在今天的课堂上你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收获。)
在写作背景中提到了米勒的另外两幅作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并且认真欣赏图画,试着把画中的内容变成文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六、教学反思
整个设计掌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只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降低了难点,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让学生先来看图,再来读书,这样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是指导学生看图做文的典范,因此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搜集米勒的另外两幅画,并认真观察、进行文字创作,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案例点评
应该说本课的公开课教案有几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方:在识字环节,让学生自主识字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这是对学生的充沛信任,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突出了以“读”为本,课堂上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朗读,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以和理解课文后的品读,读的目的性明确而且读的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每一遍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充沛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课后作业的设置,就充沛体现了这一目的。
《拾穗》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词,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继续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欣赏《拾穗》|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3、理解:“弥散、埋头苦干、搜寻、描绘、联想、欣赏、逼真、切身”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在深入阅读、与同学交流后,对嗦摘录的重点词句进行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欣赏,师介绍油画。
2、学生观察,自己介绍画面,师强调观察的顺序。
3、说说画面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4、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学习“穗”字,同时介绍作者。
二、初读识字
1、自读自己勾画的词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请同学提醒大家,哪个字的哪些笔画容易错,共同记忆。
学习多音字“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分组分段读课文,其他组认真听,看图,想想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的。
2、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的内容,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总结写作和观察图画都应该有顺序)
3、自读课文,提问,师引导学生怎么分类自己的问题,怎样处理分类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看图,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人物还是景物?)
3、透过人物作者要表达什么?请默读全文,用——勾出全文的中心句。
4、齐读,理解“逼真”,过渡,作者是怎样通过画面和描述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我们来学习1——5段
二、细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1、师:拾穗是在一个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会怎样?这里的监工是干什么的?说明了什么?
过渡:监工为下文的三个妇女的描述打下了伏笔,这三个妇女是怎么样拾穗的呢?让我们走进下文
2、自读2-4段,用-----勾出画面上看到的内容,用﹏勾出作者通过画面推想的?
3、学生回报自学情况。师板书学生的回报内容。
4、知道学生体会。
(1)、看第一位妇女,你觉得哪些词是重点?用⊿勾出来,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你还能想象到什么?(师总结:又看到的事物或人想到的相应的人或事物,这种想象叫联想。师板书:联想。)
5、总结2、3、4自然段的学习。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着这样的语言,你会想到哪首诗?《悯农》齐背。
6、引读:这就是19世纪——(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1)、为什么作者画得如此逼真?(联系上下文)
(2)、齐读米勒的资料。(结合资料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以我们学习课文就是需要一些背景资料来辅助我们学习。)
(3)、师:正因为米勒对农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7、师引读:这幅画有——(学生读句子),画面本身是——(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8、看板书总结。(优秀的绘画作品总是能引发作者的联想与思考,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受美的熏陶,在描述美术作品时-描写任何一个场景,首先要有顺序,比如这篇文,先介绍画面背景,再刻画人物,其次,要在记叙时加入推测和想象,实际是对作品的理解。)
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积累句式
由于——————因此————————
(1)、齐读句子,了解句子关系,以及句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关系
(2)、这个句子换个关联词,可以换成什么?
(3)、抽说,组织学生认真听,判断,评价。
(4)、写下来
(5)完善摘录笔记。
教学反思:
本文的重点是2-5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我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勾画句子,哪些是描写画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据画面的推测,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勾画,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在描写和欣赏绘画作品时要根据画面内容加上自己的推想,从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年级的学法指导有一条是:能指导学生自己勾出重点词句,然后品读重点词句,以及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勾画重点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勾画重点词句的方法。凡是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都是重点词句。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因而进一步让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说说自己能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并体会他在文章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渗透了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
《拾穗》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词义。
2、通过重点理解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1、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看图写文的方法。
2、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油画《拾穗》。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 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
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来欣赏油画《拾穗》。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5、再读课文2-5自然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6、同学们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得十分逼真,认真地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作业
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幅油画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板书(仔细观察)。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画中的人物?哪些语句是课文作者的推想?
6、小结: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更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并加入想象。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总结延伸。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那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收获)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拾穗》教案6
活动目标:
1、欣赏名画《拾穗者》,从色彩、构图等方面感受画面的温馨朴实的自然美。
2、了解不同的色彩可以代表不同的心情,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去。
活动准备:
PP,记号笔,黄色彩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与交流
策略:出示秋收季节麦田图片
指导语:这是什么?是什么季节?如果此时你在金色的麦田里,你会做什么?
二、整体欣赏 感知与讲述
策略:介绍米勒,欣赏名画《拾穗者》
指导语:
1、法国有一位大画家,他的名字叫做米勒。他画了一幅很有名的油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2、画面上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你认为这是什么地方?小朋友看看这三个农妇在干什么?你在画上还看到了什么?
4、小结:这是米勒爷爷的一幅关于秋收的画。在画面中有三个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弯腰拾起地上的麦穗,远处的农夫们将一堆堆的麦子装上了拖车。
三、细致体会分析与解释
策略:从色彩、构图方面欣赏作品
指导语:
1、画面的远处、近处各有什么?他们大小一样吗?
2、画面的整体是什么颜色的?三个农妇的头巾和围裙是什么颜色的?这三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3、小结:拾麦穗的三位妇女离我们近,就画的大,麦堆、推车的人离我们远,就画的小,整幅画看上去比较的真实,就像照片一样,这是写实主义画法,你看到社么样子,画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整幅画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了黄色中了,使整幅画面安静而庄重。
策略: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指导语:
1、她们为什么要拾麦穗?
2、她们是怎么拾的?用什么姿势?手和身体是怎样的?
3、谁愿意来学学她们的动作?
4、如果是你一直在拾麦穗,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5、小结: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艰苦的,她们勤俭节约,珍惜每一份粮食,看了米勒爷爷的画,你明白了什么?
策略:作品延伸
指导语:
1、如果让你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
2、米勒爷爷给这幅画取名叫《拾穗者》,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的。(简单介绍米勒的其他几幅作品)
四、幼儿作画尝试与指导
策略:师幼谈话 开始绘画
指导语:
如果让你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劳动,你会做些什么,把你想到的画下来!
五、作品分享展示与讲评
策略:展示幼儿作品,师幼共赏
指导语:
说说你画了什么?
《拾穗》教案7
一、教材分析
课文描述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画的内容,课文中还展示了《拾穗》这幅作品,优美的图画、生动的语言,两者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怎样将看图与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图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和看图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图画所体现的中心内容成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学文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的顺序。
二、学生分析
首先来说一下该年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的特点: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是结合这篇课文来看,课文中的生字比较难写,在课堂上应该随机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餐”字,应该在书写方面给学生提个醒,“穗”“督”等字应该交流一下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对四年级的孩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也就是在课文的学习中要挖掘课文中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和图画所表达的情感。
3、认识课文中“穗”等8个生字。
4、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观察、表达。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的背景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课
教师板书课题之后,生读,让学生交流一下“穗”字的识字方法,再让学生齐读。设问:“读过这个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带上你的问题快去读读课文吧,并请你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重点对“弥”“餐”“监督”等字进行指导。先全班齐读,再在同桌之间进行相互的检查)
2、学生交流出读课文的收获。(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课文描写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向大家展示的是三个妇女在麦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
教师设问:“逼真”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米勒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个情景描绘得如此“逼真”?相信大家读过课后的背景材料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三)读背景材料,进一步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背景材料。交流读后的收获。(我知道了……)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对农民充满着同情,才能把拾穗的场景展示给我们,从哪里看得出这幅画画得逼真呢?
教师引导: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课件出示米勒的《拾穗》。
2、学生看图并交流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看图的?看到图画你想了些什么?
教师引导:作者看到这幅图画时,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在图画上看到的?一边读一边画下来。
(四)再读课文、品味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3、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自己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学生即时的评价。比如:你读书真仔细、你认真思考了、你真会读书……)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4、在学生把所有在图画上能够看到的句子读出来之后,让学生对照图画,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5、让学生交流,作者的哪一些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如:后背、肩膀、套袖。动作:攥、弯腰、捡拾。第三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如:欠、攥、搜寻。第四自然段的神态描写。)
6、体会画面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交流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与学生谈印象最深部分是同步进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进行感情朗读。
8、让学生看着图画简单复述一下图画所传达的信息。
9、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顺序。(远――近――远)
教师小结并引导:我们一起欣赏了米勒的这幅作品,让你来评价一下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谈一谈读后的收获。交流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激化矛盾,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课文、感情升华
我们一起欣赏了《拾穗》,领略了米勒画中的收获,请问在今天的课堂上你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收获。)
在写作背景中提到了米勒的另外两幅作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并且认真欣赏图画,试着把画中的内容变成文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六、教后反思
整个设计掌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将读图与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拨动学生感情的弦,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在朗读中还注意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相得益彰。通过学生的朗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两个目标得以落实。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降低了难点,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容易一些。让学生先来看图,再来读书,这样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文章是指导学生看图做文的典范,因此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搜集米勒的另外两幅画,并认真观察、进行文字创作,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教案点评
应该说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几个“突出”: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识字环节,让学生自主识字之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突出了以“读”为本,课堂上学生都在进行有效的朗读,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以及理解课文后的品读,读的目的性明确而且读的层次也十分明显。不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每一遍朗读都有每一遍的收获,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课后作业的设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目的。
4、突出了“图文结合”。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拾穗》教案8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感受农民的劳动的艰辛以及画面中色彩的灰暗,远景、近景,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
2.通过对比欣赏,观察、模仿画面中人物的身体姿势,知道作品表现的是农民的穷苦生活,对劳动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
3.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情绪体验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拾穗》(米勒的作品和朱尔.布贺顿的作品)
2.记号笔、油画棒、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米勒的作品《拾穗》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
教师:她们为什么要捡拾地上的麦穗?他们是怎么捡拾的呢?手是什么样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谁愿意来学一学他们的动作?坚持一会儿,你会感觉到怎么样?
#引导幼儿感受画面中色彩的灰暗。
教师:画面中的人物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呢?这种颜色的衣服给你什么感觉?
2.再出示朱尔.布贺顿的作品《拾穗》,引导幼儿对比欣赏。
#教师:这里还有一幅关于劳动的画,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请幼儿分别为两幅画起名字,并简单介绍画家米勒。
教师:这两腐幅画是不同的画家画的。前面的是法国画家米勒所画,米勒很喜欢以农民的劳动与生活为素材,所以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是描写农民的劳动与生活。
3.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劳动时的情绪体验
教师:你们在家里、在幼儿园都进行过哪些劳动呢?你喜欢做这些事情吗?请你画一幅你自己或者和朋友和爸爸妈妈劳动的画面。你在劳动的时候是高兴呢?还是不开心呢?
4.展览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在集体中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和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