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诗人 故事 王之涣

管理员

摘要: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通用7篇)  王之涣生活于盛唐时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写五言绝句,作品以边塞诗最为著名。王之涣性格放荡不羁,随心所欲,是一个浪漫主义型的诗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王之涣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1  王之涣……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通用7篇)

  王之涣生活于盛唐时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写五言绝句,作品以边塞诗最为著名。王之涣性格放荡不羁,随心所欲,是一个浪漫主义型的诗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王之涣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1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座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之涣又问。“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在城隍庙审黄狗。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命差役先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一百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王之涣听到刘月娥说家里有条黄狗,晚上又没叫,从而断定凶手必是她家熟人;听了刘所说与凶手厮打的经过,进一步肯定凶手是个高个子,背上有抓痕。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2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从曾祖到父亲,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喜欢帮助弱小,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青史上记载的许多侠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整天和权贵子弟纵酒谈乐,击剑悲歌,这样的`生活持续一段时日,才悔悟先前的颓废无知,从此立志向学,专心于文章写作。他有两个文章写得很出色的哥哥,王之咸、王之贲,在他们的指导下,王之涣很快掌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作起文章也不输两位兄长,令人刮目。由于天性豪迈,对于参加科场考试一点兴趣也没有。而到处拜访名人精研文章,穷经典之奥。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3

  王之涣饱学诗书,然仕途不济。开元初,当他二十五六岁时,才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县主簿。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时,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722)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应该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吧。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期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4

  王之涣的诗词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则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入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由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5

  王之涣旗亭画壁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年冬天,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在长安闲居时。在一个飘着小雪天气里,三人一块到旗亭饮酒。当时酒楼里有梨园班子在演唱,演唱到高潮时,出来四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开始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诗歌。三个人边喝酒,边在旁边观看。高适突然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从来没有分出高低来。今天我们打个赌,看这四个姑娘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赢。”三人纷纷表示赞同。第一个姑娘出场就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是我的。”第二个姑娘接着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高兴地说道:“这是我的绝句。”第三个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十分得意地说道:“又是我的。”王之涣这下真急了,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姑娘长相也不怎么漂亮,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他接着指着四个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不一会儿,那个姑娘果然出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三人一听,哈哈大笑。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6

  王之涣愤然辞官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诗人王之涣的故事 7

  王之涣慈禧嘉赏

  清代,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有一天,她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为她题写在一把扇面上,这个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道他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拿到写好的扇面一看,勃然大怒:“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这个大臣当时吓得冷汗直冒,因为这是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这个大臣突然灵感一闪,急中生智,慌忙地奏道:“老佛爷,我哪敢漏掉了一个“间”字啊,只是觉得王之涣的这首改成了一首词,其意境和韵味会大大增加。”于是,他连忙给慈禧太后读到: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慈禧接过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野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转怒为喜,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大臣。由此可见,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