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问学原文翻译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原文 翻译

管理员

摘要:

师旷问学原文翻译  《师旷问学》选自《说苑建本》,讲述了乐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故事,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师旷问学原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

师旷问学原文翻译

  《师旷问学》选自《说苑·建本》,讲述了乐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故事,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师旷问学原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熟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

  4.恐:恐惧;害怕。

  5.暮:晚了,迟了。

  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8.戏:戏弄

  9.其:自己的。

  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

  11.闻:听说。

  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之,的.

  18.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

  19.好:爱好.

  20.选自《说苑》

  21.为:作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角色介绍

  晋平公(?―公元前532年),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

  晋平公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公元前552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在位后期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致使大权旁落至六卿。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谥号”平“,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晋昭公。

  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文章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晋平公所说的“暮”:指现在想要读书已经太迟了。师旷所说的“暮”:指晚上的时间太晚了。

  点评鉴赏

  1.《说苑》中“师旷论学”的故事里,七十高龄的晋平公还想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执政能力,但他又担心岁数太大,为时已晚,便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并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

  这三个比喻里就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内,尤其是烛光精神对人们的启迪更大。可见终身学习的理念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学习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是积极消费人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少壮”要努力,“老大”不伤悲,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谁不学习谁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成为落伍者,终被社会所淘汰。

  2.学习是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导人的行动。这里,师矿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是十分形象的。

  人与动物的区别,恐怕就在于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捷径,学与不学是根本不同的,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在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当一个知识盲、科技盲已经行不通了,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因为岁数大一点就不学习了呢?这里应该问自己一声:“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作者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年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