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采薇》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两浑,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其教案又是如何的呢? 采 薇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采薇》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两浑,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其教案又是如何的呢?采 薇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中华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采薇》是《诗经· 小雅》中的名篇。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这首诗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劳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现行役之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同学间的相互合作,读懂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想象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3)赏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慌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
2 、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 、分四人小组,交流译作,老师选择其中几个投影给大家,指出优劣。
如对最后一段的翻译
生 1 :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生 2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一路随队缓缓行,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悲感慨多,此中哀苦谁体会!
……
(以上教学环节,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大意。此外,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课文,既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译文参考:
(1)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同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2)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闷的心儿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3)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4)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大车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坐乘。兵车已经起驾,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坐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5)、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耳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 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6)、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5 、讨论分段,归纳段意。
一、(1-3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的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二、(4-6节)直接写战事。
三、(第6节)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6 、再次朗读课文。
三、研讨课文、体味情感
1 、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悲苦”。因何而“悲”,缘何而“苦”?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2 、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情况。
3 、课堂交流讨论
答案参考:
(1)久役在外。①“薇亦作业”、“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柔”、“刚”三字显示了薇生长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在时间上是递进的,它象征戍卒的久久不归。同时“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时间的流驶,物换星移,不知给征人带来多少痛苦。随着时间的递进,征人的痛苦也与日俱增。②[投影]朱熹引用程子的话:“古者戍役,两期而还,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强烈的思念。
(2)寝食难安。因“猃狁孔棘”,他们疲于奔命,时时处于戒备状态,无暇休息,身体与精神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载饥载渴”也是它们戍边作战生活苦况的反映。
(3)战斗惨烈。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当时士兵的装束、武器、作战方式等词中可以想见他们进行了怎样残酷地拼杀。
(4)音讯隔绝。从军在外,没有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信回家。与家人音讯阻隔,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其悲苦之状可见一斑。
(5)归乡路遥。九死一生的战争幸存者们,历经磨难后,内心深处依旧凄凉,悲伤。因为归乡的路依旧那么艰难,家中可否还有人倚门而望?
4 、请同学们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白天激烈的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在荒凉的边塞营地会谈些什么呢?
(1)两人一组进行交谈。
(2)请两组当堂表演,师生点评
(以上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已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训练,提高能力
1 、《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 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课堂讨论。
? 查阅有关古人对这两句话的评价资料。
参考答案: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美好祝愿。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2 、下面是古人对《采薇》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
“谢公(指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世说新语·文学》
“《诗》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句。”
——宋祁《宋景文笔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为乐,一倍增其哀乐。”
-—— 王夫之《姜斋诗话》
“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
——方玉润《诗经原始》
(以上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 、《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请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征人思乡的古诗词。如唐朝高适 岑参 王之涣 王昌龄 李颀 李益……
4 、[投影]比较下列两首诗的异同
《凉州词》
王之涣《边塞》
王昌龄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案参考:
相同之处:都是边塞诗,都反映征人思乡这一主题,都写了战士们的不幸遭遇和乡愁离恨,起笔都不凡,意境开阔壮美……
不同之处:王之涣诗描写塞外荒寒壮阔的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思家的哀怨。情调是悲而壮……王昌龄诗却未把征人的愁思描写一番,而是慨叹征人不还的原因是没有名将守边,以致外患频仍,使诗另开辟出一层新意……
5 、以竞赛的方式背诵课文。
氓
教学目的:
1、 学习《诗经》的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4、 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教学重点:
1、 反复吟咏,体会感情。
2、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3、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1、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2、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第一节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二、关于《诗经》 :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 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4、语言形式及结构:
《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5、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诵读课文:
1、正音:
氓 蚩蚩 匪 淇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 涟涟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以我贿迁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咥其笑矣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A、学生朗读。
B、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恋爱时期,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焦急
烦躁,泪花飞?;爱人突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声欢呼。所以,前句
要读得慢重低,后句要读得轻快高,女子对爱情的痴情陶醉,一读了然。)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倾诉苦水,起调“矣”字宜重而缓。)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年复,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
调升高。)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拳脚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静心反思,感慨万千,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个感叹号,包含了痛苦、伤心、绝望、无奈、怨恨……该何去何从呢? “算了吧”,果断退身,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故宜读得高而重。)
六个“矣”字传万情,读法各不同。
四、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女子思念恋人,两人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及其决心(赋、比、兴)
3、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手法 赋 赋、比、兴 赋、比、兴
五、第一节的学习:
1、重要词句的讲解:
2、释疑:
A、在第一节中,诗作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蚩蚩”,忠厚老实。
C、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
D、试想女主人公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男主人公有怎样的表现?婚事是否谈
成?
生气。
谈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E、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女主人公: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F、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有什么样的表现?
登上倒塌的墙,遥望住在“复关”的男主人公,当没有看到男主人公时
“泣涕涟涟”;见到之后“载笑载言”。 痴情、天真、活泼、热烈的姑娘跃然纸上。姑娘的表现足见其对男主人公的思念及深情。
G、“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
借代、对比。
H、一二节诗作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赋
I、结婚前男主人公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对婚姻郑重其事,认真。
六、背诵前两节。
第二节
一、复习《诗经》有关知识:
二、复习前两节重要词句:
三、背诵前两节
四、讲解后四节重要词句:
五、释疑:
1、第三节诗中,诗作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怎样理解该表现手法的运用?
比、兴、赋。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的爱情生活;以斑鸠贪吃桑葚昏醉喻指女子不要为爱着迷。这是“比”;先言斑鸠贪吃桑葚昏醉,引出女子不要为爱着迷,这是“兴”。
2、女主人公对天下所有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产生了男女不平等现象。《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4、第四节诗中,诗作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又怎样理解该表现手法的运用?
比、兴、赋。
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因“氓“变
心女主人公痛苦的婚姻生活,这是“比”;先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发下文女主人公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是“兴”。 女主人公被弃在回娘家的路上,见到浩浩汤汤的淇水,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是“赋”。淇水,这一爱情的见证,不禁勾起了她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回忆,更多的是此时孑然一身再渡淇水的落寞,心中难免像水花溅湿了车的帷幔一样,所以这句又运用了“比、兴”手法。
5、分析“比兴”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比兴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强了诗歌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6、既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兴手法,那么它与哪句相照应?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7、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8、婚后女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为何被弃?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靡室老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被抛弃的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9、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咥其笑矣
10、面对被遗弃的现状,女子表现是怎样的?
怨恨男子不信守承诺,始乱终弃;并对负心的丈夫提出控诉,决绝分离。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暗含什么意思?
比、兴。
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
12、结合全诗,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勤劳、任劳任怨、坚强、刚烈
六、拓展
1、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不知哪儿来的一个野小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把男子
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2、对比手法的运用:
男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忠厚老实—喜新厌旧);
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对婚姻的态?形成(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烈)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在恋爱中的不同遭遇形成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把男子负心背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突出,从而更突出了女子的怨恨和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