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仲子 郑风 诗经 国风

管理员

摘要:

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  朝代:先秦  原文: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

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

  朝代:先秦

  原文: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简介:

  《郑风·将仲子》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共三章,章七句,一章一韵。大致说一位女子为避口舌之嫌,吁求情人离自己居住的地儿远些。语言明快,带有市井之风。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今人多不取此二说。本诗往复回环,情韵相生,读之扣人心弦,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杰作。

  注释:

  1、将(枪qiāng):请。见《卫风·氓》篇。仲子:男子的表字。

  2、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逾里”言越过里墙。

  3、无(勿wù):不要。

  4、折:《毛传》:“折,言伤害也。”

  5、树杞:就是杞树,就是柜柳。逾墙就不免攀缘墙边的树,树枝攀折了留下痕迹,逾墙的事也就瞒不了人。所以请仲子勿折杞也就是请他勿逾里的意思。下二章仿此。

  6、爱:犹“吝惜”。之:指树杞。

  7、母:古音“米mǐ”。

  8、兄:古音xuāng。

  9、种果木菜蔬的地方有围墙者为“园”。“逾园”就是逾墙。

  10、檀:树名。

  译文: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呵,我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呵,我是害怕兄长。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呵,我是害怕邻人的毁谗。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的毁谗,也让我害怕。

  诗经故事:

  果然和太史伯预言的不相上下,郑国东迁、郑武公主政以后,很快就兴旺起来了;轻徭轻赋,使得周边的人们都逃奔到了郑国;武公还提出解放商人(商朝的后人,多以贸易为职),使天下的商人纷纷来投,带来了各种技艺和财富;人一多,地盘就显小了,尽管平王东迁时武公有功,赐郑大遍的土地,但仍不够,郑武公就没花多大力气的平了虢、郐两个小国,那里的百姓早跑郑来了呢。

  众多人口的到来,也带来了不同的风俗、语言、习惯,为促进溶合交流,武公在各地办起了学校。

  吕都望本来是在齐国为奴,听说郑能去商人的奴籍,平等待人,就带着一家老小偷偷的跑到了郑,到了后果然和传说的一样,被安置到了柳下里,里中有很大的湖塘湿地,来自四方的人们,把塘水戽去,经营成一方方良田,种豆种麦种果菜,植桑植桐植荨麻,修房修路修小桥,没几年就变成了鱼米乡。

  吕都望家也很快的充实了起来,有房住、有粮吃、有衣穿,有鸡鸭鹅,有猪羊牛了;里中办起学校后,见多识广的吕都望还当上了教书的先生来,家里的大小农活就交给了老大、老二经营,他自已却带着一帮十二、三岁的孩子,整天之、乎、也、者的读经颂诗,乡村里多了一阵阵童子的颂诗声,伴着荷花塘里的满塘子蛤蟆子叫,虽说是少了往常死寂般的清静,可也如同那风拂溏面时生成的涟漪一般,为生活添色不少呢。

  吕晓凤自然是和爹爹一起来上学的了,刚来时才十岁,当把几本经卷都背的滚瓜烂熟,她自已也能呤得几句诗出来时,已十五岁了;十五岁的姑娘已是大姑娘了,吕晓凤读得诗书,模样又长得俊俏,引得三乡四里的人家都来提亲,可吕都望从来没有松过口,都推说是晓凤的年纪还小,过一二年才考虑晓凤的婚事呢。

  这种事,情窦一开,就自已想呢!当爹的不急当女的可早就描上了。

  吕晓凤看上的是武二牛,和晓凤家同在一里,家中是兄弟俩,武大牛大二牛十多岁,老武家是从郐跑郑国来的,刚把家安好,还给大牛说了房媳妇成了亲后,老武头两口子就先后过世了,留下了武二牛和哥哥、嫂子过,哥哥让二牛放了两年牛,嫂子不愿意了,说:里中的小子们都跟着吕先生读书了,咱家的二牛也应该去呢!就这样二牛也去读了三年书。

  吕晓凤喜欢上二牛倒不是他读书读的好,这小子读过能背,背会就问,又爱提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来,常问得吕都望长舒短叹的说:“二牛啊!二牛,你真是个牛哦!”每当这个时候,平时看惯了爹爹一脸严肃像的晓凤就带头笑起来了,这一笑书堂里也就乱了套,吕先生只好让孩子们出去透透气、散散闷、消消乏。

  出得堂来,二牛就自由了,夏日里总是一个猛子扎进塘中,春秋中多爬上一两丈高的柳荫丛中, 不是摸下几个蛋,就是逮住两只鸟来,冬天更是在场院里烧起一堆火来,把周围的孩子们都烤得脸蛋子红扑扑的。

  吕都望还在拒绝着媒婆子的提亲,没想到吕晓凤却和武二牛好上了,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从吕晓凤的桌屉中翻出一卷竹简,上面写着: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那吕都望看了后,长叹一口气,走到院中的大柳树下,朝着天上的流云看了半天,远处的斑鸠叫声,似是让他想通了一切,笑了笑,摆摆头,自言自语道:“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结冤仇呢。”就一路走着去了武大牛家。

  一月以后,武二牛落户到了吕都望家,吕家又多了个亲伢仔。

  鉴赏:

  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

  《周礼·地官·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 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

  《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今人多不取此二说。)且看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人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 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 (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读者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失望的神情。

  这失望也为女主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 “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如何的胆战心惊。这样一来,仲子却也不是完全绝望。“仲可怀也”三句表明,可怜的女主人公在担心之余,毕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第二、三两章初看只是对首章的重复,其实却是情意抒写上的层层递进。从女主人公呼告的“无逾我里”,到“无逾我墙”、“无逾我园”,可推测她那热恋中的“仲子”,已怎样不顾一切地翻墙逾园、越来越近。但男子可以鲁莽行动,女子却受不了为人轻贱的闲话。所以女主人公的畏惧也随之扩展,由“畏我父母”至于“畏我诸兄”,最后“畏”到左邻右舍的“人之多言”。使你觉得,那似乎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从家庭一直布向社会,谁也无法挣得脱它。这就是不准青年男女恋爱、私会的礼法之网,它经了“父母”、“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围裹,已变得多么森严和可怕。由此品味女主人公的呼告之语,也难怪一次比一次显得急切和焦灼了——她实在孤立无助,难于面对这众口嚣嚣的舆论压力呵。

  全诗纯为内心独白式的情语构成。但由于女主人公的抒情,联系着自家住处的里园墙树展开,并用了向对方呼告、劝慰的口吻,使诗境带有了絮絮对语的独特韵致。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我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诗的“情中景”、 “景中情”,《将仲子》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