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墉风定之方中 原文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注……
诗经·国风·墉风·定之方中
原文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注释
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宫室。于:古声与为通,作为之意。 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
揆(音葵):测度。日:日影。
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虚(音区):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同“墟”。
堂:楚丘旁邑。景山:大山。京:高丘。
臧:好,善。
灵:善。零:落雨。倌:驾车小臣。
星言:晴焉。夙:早上。说(shuì税),通“税”,歇息。
匪:犹“彼”。直:特也。秉心:用心、操心。塞渊:踏实深远。
騋(音来):七尺以上的马。牝(音聘):母马。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译文
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小倌人。天睛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诗经故事
卫国自州吁乱后,国力就一朝不如一朝了,到了懿公手上,这位老先生一心只顾着养鹤玩,弄得上下离心,军不军、民不民,官不官的,全乱了秩序,国家的实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象卫武公一样强盛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
国力一弱,外患就来了,那曾逼得周幽王死于骊山,又被卫武公驱逐出中原的夷狄,趁势又打来了。
消息传到卫都,卫懿公才急着招见大臣们,可朝会没开完,那帮子大臣们撂下一句:你不是很看重鹤吗,封了那样多的鹤将军,就让他们去打仗吧!大伙儿就一哄而散,纷纷跑回家中收拾细弱跑路去了。
大臣们能跑,百姓们能逃,可卫懿公不能跑啊!这是他的国家,有他的祖宗家庙、有他的江山国土,他只能守,是不能跑的。
没办法,卫懿公只好亲自上阵了;可兵也不好带呢,花了很多的钱财,凑足了一支看上去还是颇为雄壮的队伍,卫懿公就带着他们去御敌了,少了帮手、事必亲为的卫懿公走的很辛苦,可当前锋传来和狄人接上仗的消息后,他周围的兵士就跑散了,最后,在一遍芦苇丛中狄人们围住了卫懿公的战车,一个大胆的家伙远远的一箭射去,卫懿公就掉下了车来,一声没响的,面朝下就去见他的先祖们去了。
卫人们逃过了济河,回首望去,家园全在狄人的马蹄下了,很多的人现在才哭了,更多的人想起了先辈传说中的武公时的强盛时,心里也多生出了悔意,那卫懿公虽说是荒唐,可毕竟还是卫国的君呢,毕竟还是和狄人战死的呢,若是大伙儿能去相帮一下,家园也话就不会失去了,看来这一国之君还是不能少的哦。
卫人们在外奔波浪荡了三五个月后,觉得没有个国是无法生活的,都盼着能有一个和武公一样英明神武的国君出来,领着大伙儿复国,于是就找到了顽和宣姜的后人公子申为君,叫了个卫戴公,可戴公没当上几天就死了;没办法又找回了在齐国的公子毁,立了个卫文公。公子毁是戴公的弟弟。
公子毁当了卫文公了,他的姐姐许国夫人也来帮助他复国了,她说服了许国国君,又说通了齐桓公,最后齐桓公发兵打跑了狄人,卫国才得以在楚台重建。
那卫文公倒也是个兴家成事的人呢,他节约训农,通商惠工,劝学任能,力求恢复。初年仅有革车三十乘,晚年增至三百乘。
卫国的人才又过上了较安定的日子。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馆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鉴赏
这篇风诗意在歌功颂德,称颂的对象则是卫文公。卫国懿公当道时,荒淫腐败,懿公好鹤,给鹤食俸乘车,民心离散。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卫人无斗志,懿公死,卫亡。卫遗民不足千人渡过黄河,齐、宋援卫,立戴公,庐居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旧城东)暂栖。不久戴公死,弟文公毁立。齐桓公发兵戍守亡而复存的卫国。漕邑不宜建都,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助卫迁于楚丘。卫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际,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卫国日渐强盛。前642年,邢与狄合兵攻卫,卫文公率兵击退敌军,次年又讨伐邢国,其国力与懿公时不可同日而语。卫文公不乏文治武功,称得上是卫国的中兴之君,《定之方中》对他进行颂扬可谓相人得宜。
全诗三章,章七句。诗当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死后,是追叙当时情事,具有史诗性质。它与《大雅·公刘》写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由邰迁豳时相地形、建京邑、治田地等颇相类,可以参读。
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古代科学技术还比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至于东西,揆度日影也可确知。又十月后期方届农闲,严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时修宫筑室,自是相当科学。至于栽种树木,古代在宫殿庙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也有一定规定。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见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读者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可是,人们不可能自发盲目劳作,也不可能群龙无首,这一大规模工程究竟由谁擘画和领导的,由此造成小小悬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叙缘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势。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全过程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 “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最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 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处见精神。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有一天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穴,揭出题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环绕“秉心塞渊”而展开。难怪方玉润《诗经原始》在此句上有眉评:“是全诗主脑。”
诗末句“騋牝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常体现一国的富强,在文公治理下,卫国确实日臻富强。《左传·闵公三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可见卫文公后期国力已增强了近十倍。《诗经原始》也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