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主要用途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于诗经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据史学家考证,我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而《诗经》则是一部记录商朝之后周王朝社会面貌的诗歌总集。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
诗经的主要用途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于诗经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据史学家考证,我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而《诗经》则是一部记录商朝之后周王朝社会面貌的诗歌总集。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难怪孔夫子也曾说“不读诗,无以言”。
《诗经》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更重要的是它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后人把《诗经》中所使用的表达形式总结为“赋”、“比”、“兴”三类。《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也就是直接的描写,直接描写景物、人物形态、活动场面等等。在抒情方面,赋这种表现手法也是起到了很绝妙的作用。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诗对景物的描写很是精致,但是却寓情于景,充分写出了征人的心绪。比,即为比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在某一方面总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用比喻的手法,能使人很容易的理解或想到本体的某一特性(即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种手法,在今天还常常被人们使用。兴,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先以它物引出开头。这与当今某些文章中的以小见大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在当今的有些文章中,往往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开头,引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再加以分析论证。由此可见,《诗经》对后世的文学表达形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诗经》对后世的影响不止这些,《诗经》中的内容时间跨度较长,约五百多年,囊括了周王朝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祭祀等许多方面,虽然《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歌在流传中遗失了,但是仅其流传下来的部分就为后世史学家、考古学家研究周王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世学者研究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风俗礼仪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实,《诗经》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汉唐、两宋及元明清、现代,人们对诗经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诗经》对于后人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到达东南亚、西亚,甚至是欧洲。
拓展:
诗经的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成书过程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