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叔孙通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叔孙通列传(节选)》……
《史记·叔孙通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叔孙通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叔孙通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徒长沙,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注: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下列语句中,加下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及项梁之薛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谒者智礼,引以次入殿门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度吾所能行为之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初即帝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
(1)B
(2)C
解析:“鄙”应该是“浅陋”的意思。
(3)A
解析:A项中的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之”是“动词,到”,第二个“之”是“助词,的”;C项中第一个“以”是“介词,按照”,第二个“以”是“介词,与上下等词连用”;D项第一个“所”是“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第二个“所”是“与‘为’呼应,表被动”。
(4)C
解析:“兵”不是“士兵”,而是“兵器”。
解析:②句是说高帝,与叔孙通无关;⑤句是说御史执法,也与叔孙通无关。据此可排除另外三项,选B项。
(5)D
解析:不是所有的鲁地儒生都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文中说“鲁有两生不肯行”。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跟随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于是最后跟随了汉王。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该不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鲁地儒生。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我们不走。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于是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上可以试着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
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竖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向前,为皇帝祝寿。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叔 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史记·叔孙通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①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吾听公言。”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适:同“嫡”,指嫡长子。
阅读题目
9.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B.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C.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D.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10.下列对文中加粗字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矢石争天下蒙,与“蒙故业”的“蒙”皆为“冒着”之意。
B.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厌,与“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为“厌弃”之意。
C.公所事者且十主事,与“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皆为“侍奉”之意。
D.卒为汉家儒宗卒,与“卒莫消长也”的“卒”皆为“最终”之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叔孙通审时度势,按需选材。汉王征天下时,他专门引荐盗匪和壮士,不提及弟子;汉王守江山时,他则召儒生与弟子共同制定朝会礼仪。
B.叔孙通顺应时代,灵活制礼。他认为礼是依时代人情的变化而增减的,并提出稍微采纳古代礼法和秦朝礼仪制度,结合起来制定新的礼仪。
C.叔孙通笑对质疑,自信坚定。鲁地儒生不赞同叔孙通的观点,认为礼乐是国家稳定后自然兴起的,无需争相去制定,叔孙通因此鄙视他们。
D.叔孙通以史为镜,勇于死谏。高祖打算替换太子时,叔孙通陈说了晋献公与秦始皇的惨痛教训,极力劝谏高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2)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参考答案
9.C(“之”作“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D;“叔孙通留事项王”中,“留”的目的是“事项王”,二者之间联系紧密,不应断开,排除A。)
10.A(“蒙故业”的“蒙”是继承,沿袭之意。)
11.C(“叔孙通因而鄙视他们”有误,原文是“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他是鄙视儒生们不知道时世的变化。)
12.(1)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或,有的;妄,胡乱,狂妄;击,砍削;患,为……而担忧。)
(2)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蚤,同“早”,早点;诈,用欺骗的方式;自使,使自己;灭祀,灭国。)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称说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要称道斩将夺旗能冒死厮杀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从前五帝的乐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不尽相同。‘礼’么,是要依循时势的变迁、人情的不同来制订(适合当世的)礼仪文饰的啊!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礼仪,都是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益而可让人分辨它们的异同,使其不相重复。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复元,又要来制订礼乐。要知道礼乐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你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古道,所以我们不跟你去。你自己去罢,不要污损了我们的人格!”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道:“从前,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高帝说:“我听从您的意见。”
孙通善于看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