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实录8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诗歌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 师:同……
诗歌教学实录8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教学实录1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请大家自由地把全课五首词都大声朗读一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
(生摇头晃脑自由朗读,交头接耳)
生:词中有些人很愁,有些人不愁。
生:词中有些人愁得很厉害,有些人只是一般愁。
生:有男人的愁也有女人的愁。
生:有男人描绘的愁也有女人描绘的愁。(众笑)
生:有为家事愁,也有为国事愁。
生:有为亲人愁,有为理想愁。
……
【自评:简单导入,直入正题。开篇整合,建构全课整体意识,第一次对比,为思维预热。】
师:那这样好不好, 让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两位古代女子的愁。我再请两位同学朗诵,听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感觉到诗词中的两位女子她们各自在为何愁?
【自评:进入第二次整合对比。不足的是板块的过渡稍显生硬。】
(请同学朗诵《望江南》和《武陵春》)
生:我感觉《望江南》中的女子好像是在等待她的心上人,可是没有等回来,所以她愁。《武陵春》我没有感觉得出来她李清照到底为什么愁。
生:我也是。《武陵春》中的愁好像比较多,最后一句是“载不动许多愁”嘛!
师:那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现在请大家再自由地把两首词多读两遍,想一想,同学间还可以讨论一下:你觉得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大家一定要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应证自己的想法!
(生自由朗诵,讨论)
【自评:从另一角度巧对比巧整合。】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啊!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不能这样比吧,这两个句子都是诗人应用了大胆的联想想像写成的,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这样比的话不客观。
师:有道理,大家能够关注到对愁的形象描绘这很好,但最能证明你的观点的还应该是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
生:是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望江南》中的女子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等丈夫回来看,可李清照连打扮自己的兴趣都没有了,我猜像她的丈夫一定已经去世了。
师:你很聪明。写这首词的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师: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她的忙。
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楼上,很孤苦无依的样子!
生:“倚”还显得这个女子很柔弱,没有力气。
生:她一定是望得太久了,所以浑身酸软,就只能“倚”着了。
生:主要不是身体问题,还是心事太沉重了。
师:对了,这样抓住关键词抠进去,人物的形象就鲜明了。
【自评:对“倚”的品味环节是课堂机智生成的,处理得不错。】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是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我认为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我有同感。她不仅不想梳头,她连去双溪泛舟也提不起兴趣呢!
生(高高举手):老师,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不太好。
师:你说说。
生:一是诗人窗前的花木太繁盛,没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凄凉感觉。二是图中画了一轮弯月,这就表明是晚上了。而诗中不应该是晚上。
生:是晚上,不是说“日晚”嘛。
生:“日晚”不是晚上,如果是晚上,那李清照不梳头就很正常了,谁晚上还梳头啊?
生:对,都晚上了,李清照怎么会想到去泛舟呢?
师:有道理,古代女子有夜生活的很少。(众笑)
生:“日晚”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是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非常郁闷!
【自评:旁逸斜出的一笔!学生的自主质疑很有力度,教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学生困惑,处理得不错。】
生:这是因为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她已经习惯了,她怎么可能比还在盼望丈夫回来的女子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确实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学生争论不休)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当你们的生活阅历多一些后,你们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王老师想起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对小龙女十六年痴痴的等候。十六年的痛苦等待他都熬过来了,他为什么要在最后得知小龙女活着不过是一个谎言后却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而毅然跳崖自尽呢?
生:他活下来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希望,他选择死是因为他在善意的谎言中清醒过来后他绝望了。
师:对杨过而言,哪种痛更为深呢?
生:清醒之后的痛。
师:对了,同学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生存下去的本质力量是靠希望:哪怕这种希望只是星星之火,它也可能成为一种生存的信念。而最残酷的人生境遇是没有希望,也就是绝望。绝望这种痛,是人生之最大痛。大部分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正如开头同学们提到的,李清照的愁在词中很难表述清楚是哪一种愁,因为在她的生命历程中融入了太多的苦难。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一起背诵出来好吗?
(生齐背:唱记溪亭日暮……)
师:从这首年轻时代的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读到了一颗青春快乐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而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她的愁岂止是心爱的丈夫早逝之愁,这其中有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有文物的丧失,这愁,让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她只有“在人屋檐下,听人笑语”……这种愁,岂止是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就是历经千年之后的无数的读者的心痛汇聚而成的心灵之舟也载不动啊!
【自评:这番争论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旧知识资源,比较有深度,学生课堂反应很动情。】
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同学们再自由动情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师生再一次动情诵读两首词)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最动人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情景交融,很有感染力。
生:这首词只有三十个字,却从早上写到傍晚,从人写到楼写到船写到江还写到了洲,内容含量还是很大的。
生: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很有层次,从希望写到失望写到断肠,很让人揪心的。
生:最妙的是虽然只写到了人物的动作,却可以让我们想像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情。文字很少,留给读者的空间却很大。
师:评得不错,还涉及到了艺术表现的空白艺术。
生:《武陵春》中有两句很著名。一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言泪先流”,一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是的,前一句是欲说还休入木三分。而后一句是想像奇特出人意料。她把抽象的愁写出了重量。
师:愁不仅有重量,还有长度,比如“问君……”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愁不仅有长度,还有深度,比如“月落乌啼……”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愁还有既重又长又深的,比如“抽刀断水……”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同学们,这是古人的一种愁,愁得让人黯然神伤,愁得让人缠绵悱恻,不管是思妇闺怨之愁,还是国破家亡之愁,但这些都是典型的女子的愁。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男儿的愁英雄的愁。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自评:轻轻一宕,又是一次旧知识的整合——自然天成。】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然后谈一谈你的第一感受,你认为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生自由高声诵读)
生:我认为范仲淹的愁最重,其次是辛弃疾,苏轼根本就不愁。
生:我也认为苏轼不愁。但我认为最愁的是辛弃疾。
师:那我们暂时把苏轼放一放,现在说说到底是范仲淹更愁呢,还是辛弃疾更愁。
【自评:这是整合基础的再整合,课堂继续朝着纵深发展。】
生:我觉得是辛弃疾愁,词的结尾是“可怜白发生”,五个字,特别醒目,字字泣血啊!
生:但是范仲淹的词中也写了白发啊,不仅有白发,还有泪呢!
师:谁的白发?谁的泪?
生:将军的白发,征夫的泪。
师:征夫就不白头发了,他们永远年轻?
(生思考)
生:哦,应该是将军和征夫的白发和泪。前几天才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作——
生:互文。
【自评:这种“故意误问”是一种虚拟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师:对了。同学们不要忘了,抒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可以通过描写记叙等来抒情,大家从这个角度审视一下两首词!
【自评:为学生指明理解方法,导得不错。】
生:我感觉到《渔家傲》的描写要感伤一些,而《破阵子》的描写要欢快一些。
师:这个感觉很重要,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生:在范仲淹的笔下,塞外的风景很让人伤感的。大雁一点儿不留恋地飞走了,一轮落日,一座孤城,城还是紧闭的。
师:强调孤城“闭”,暗示着什么?
生:边关告急,战事很吃紧。
生:还有满地的霜,连绵不断的山峦啊,反正挺清冷的。
生:还有声音也很让人愁,大风、号角、羌笛、马啸、雁叫,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
师: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这话评得妙。不要忘记了词中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生:在“不寐”,睡不着觉,失眠了。
生:愁啊,睡不着觉,就喝酒,喝的还是不好的浊酒。
师:这些景这些声音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边关特有的景色。就如范仲淹自己在词中所说的——
生:风景异!
【自评: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进入文字,导得比较轻松。】
师:对。那我们再看看,同样是描写边塞,辛弃疾的笔下又是如何“异”的呢?读一读,比较一下。
(生自由朗读)
生:不一样!辛弃疾的边塞风景热闹得多,豪气得多。声音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声音,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
生:还有骏马飞驰的声音,还有良弓拉开的声音,沙场点兵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热烈激昂豪气冲天。
生:热血彭湃激情洋溢。
师:说得好!在这样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想像画面中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生:为建功立业而自豪,因为他们“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师: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何要愁?
生:可怜白发生啊!当初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复返了!
师:这和范仲淹在词中表现的愁一样吗?
【自评:在关键处点拨,让学生思维渐入佳境。】
生:不一样。范仲淹还在感叹“燕然未勒归无计”呢!
生:范仲淹是壮志未酬,而辛弃疾是渴望壮志再酬。(众鼓掌)
师:妙极了!因为愁的内容不同,所以同样的边塞风景,在他们笔下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这又应了我们经常在强调的一个美学观点:一切——
生:景语皆情语。
师:来,再次自由诵读,体会这相同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不同的愁。
(生自由朗读)
【自评:整合中对比,效果不错。】
师:现在我们最后来研究一些苏轼的愁。哦,刚才大家都说他根本就不愁,谈谈理由。
生:“鬓微霜,又何妨”,他自己都豁达得很,何来愁?
生:他像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众笑)
生:他还很有魅力,“千骑卷平冈”,有众多的追随者啊!
师:谁来品品这个“卷”字。
生:写出了一种气魄。
师:还不够,气魄怎么就出来了?
生:跟随苏轼的人很多。
师:仅仅是多么?
生:还有速度快。
师:对了。人既多又快,场面的热烈就出来了。
【自评:不能忘记是语文课,要时时紧扣关键词语。】
生:这种气势也反过来激发了苏轼,他还自比为孙郎,要当射虎英雄呢!
生:何止是射虎!他要射的是天狼星,他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也被激发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连王老师也不得不服,看来苏轼还真不愁。不过我也记起了刚才一个同学的一句话:这种气势反过来也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对了,环境对人是有催化剂的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催化呢?作者的心情会是如何呢?在字里行间真的就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丁点儿愁吗?大家再读读书,品品看,小声读,仔细想。
(生各自小声读书)
【自评:抓住学生发言的中的信息进行引导,这个板块的过渡就比较自然。】
生:哦,我感到“何日遣冯唐”的“何日”有些意味,毕竟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
生:还有,开头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聊”很值得挖掘,“聊”是姑且尚且的意思,苏轼也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无少年血气了,所以只是趁这次机会“勉强、姑且”狂一下罢了。
生:是啊,这个“聊”字让我们读到了这首词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而“何日”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恐慌。虽然借着酒劲儿,借着一时之欢,作者放浪形骸作了一回少年英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欢乐的缝隙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愁,那想掩饰却终于没有掩饰得了的,想忘记却终于没有忘记得了的愁啊。(众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写《密州出猎》的时候,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苏轼自请外任。这时他的仕途上已经是布满了阴影。他在这首词中所问的“何日遣冯唐”的理想其实到死也未能实现。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我们不是又读到了一个苏轼吗?还是那个要射虎要射天狼的苏轼吗?我们背背《赤壁怀古》。
(师生齐背:大江东去……)
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同学们,是啊,也许,把这份愁彻底展现出来的苏轼,这才是一个更真实的苏轼。苏轼之愁,虽然体现得很含蓄,但是他和范仲淹一样,其愁是难以排遣难以挥手自兹去的啊!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
来,让我们在再比较着朗读一遍,体会一下他们的愁。
(生自由朗诵三首词)
【自评:整合旧知,再次掀起理解和情感的高潮。】
师:不管是壮志难酬的愁还是渴望壮志重酬的愁,在英雄的笔下,愁还是和女子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位女子表达的愁和三位男儿表达的愁呢?
生:女子的愁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
生:承载女子愁的世界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世界是苍茫边关。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凄凉来表达女子的愁,但不能用凄凉来表达范仲淹们的愁。用什么表达比较好呢?
生:苍凉!以前讲《三峡》的时候讲过这种特殊的美。
师:对了。不同的人格形态决定不同的情感形态。不仅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是一切“情语”皆“人语”。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更要准确把握五位词人个性上气质上的差异。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起来表演朗诵。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自评:最后一次整合对比,凸现五首词的整体性而且进一步深化思维。】
【教后感言】:
这是两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
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
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
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诗歌教学实录2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
生展示。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古诗录音感知诗韵和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模仿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诗歌教学实录3
又是中秋节,想起了当年的一堂课——
[课前请学生欣赏音乐《春江花月夜》、《蓝色多瑙河》。
[上课铃响。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今天这节阅读课,我想和大家一起去亲近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诗歌。(打投影)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喜欢读诗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生:(三人举手)
师:尝试过写诗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者寥寥无几)
师:真是“星星之火”!是啊,走过了唐诗宋词的全盛时期,中国的诗歌如今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奈。请大家看讲义上的诗。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诗)
诗人
这个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季节
我瞧见我们的诗人比黄花还瘦
这些活在人群中的五百罗汉
为什么落到这般地步
他们一定是把子瞻的明月
当成烧饼充饥了
他们一定是把摩诘的清泉
当成美酒畅饮了
他们在唐诗宋词的美味馆里
只一碟五绝小令
就能消受半个黄昏
剩下的半个黄昏
他们摸着不长胡须的下巴
想吟出一句绝唱
可家人把灯光抢了去
说,写诗干啥
劳神,又费电
师:读得很好。请大家揣摩一下,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生:我想诗人本来是满怀激情地想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并没有受到社会上甚至家人的理解。
师:回答得不错。我们一起来看诗中的某些句子。“菊花在阳台上呼唤东篱”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实际上用了一个典故——有谁知道相关诗句?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很好。菊花应在大自然中开放,但是现在放到了阳台上成了一个盆景,并且到处都在用它卖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经济社会)或者可以说是物质社会。在这个物质社会里诗人活得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怎么个不好法?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比黄花还瘦。
师:照例说这些人应当是五百罗汉,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他们为什么会活得不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师:子瞻是谁?
生:苏东坡。
师:苏东坡写的最有名的诗作是——
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摩诘是谁?
生:王维。
师:王维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是什么?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对。他们把东坡的“明月”当作烧饼来充饥,把王维的“清泉”当成美酒来畅饮,这些都是他们在什么方面的追求?
生:精神方面的追求。
师:对。他们的追求甚至包括夜夜在灯光下苦思冥想,只为吟出一句绝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诗人的精神追求有没有被理解?
生:没有。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理解,更不用说我们读者了。
师:这正如刚才所说,诗歌很无奈。(稍作停顿)这首诗是我前不久参加全国诗歌会议时写得一首随感诗。在这次诗歌会上,我遇着诗人舒婷,她送我诗集,名字叫《最后的挽歌》。我说诗歌不应当成为“最后的挽歌”。
师:这堂课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同学们去亲近诗歌,去感受诗歌,去喜欢诗歌。尤其是要感受诗歌的真、诗歌的善、诗歌的美。
师:课前,我布置了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让大家画一幅画,用画的形式回答一个问题:诗是什么?我收上来一看,画得五彩纷呈。我挑了一些同学,让他们制成胶片。现在大家来看一看他们对诗歌真、善、美的理解。
[投影第一张胶片:五线谱。
师:这是钱学杰同学的作品。钱学杰,你来说说看诗是什么?
钱:我认为诗是美妙的音乐。
师:音乐是很美妙的。还记不记得课前我们欣赏了哪几首曲子?
生:《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
[投影:灯塔。
师:我们再来看焦松松画的。焦松松,你认为诗歌是什么?
焦:我认为诗是昏黄夜色中的导航灯。
师:导航灯能穿透迷雾。
[投影:呈利剑状的“诗”。
师:再来看看姚成同学的。姚成,请你解说一下。
姚:我认为诗是一把无形的剑。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姚:比如杜甫的《石壕吏》。
师:那么,这把利剑指向谁呢?
姚:指向封建统治者。
师:很好,请坐。
[投影:装着酸甜苦辣四味的调料瓶。
师:这是娄旭璋的作品。娄旭璋,请你说说,你认为诗是什么?
娄:我认为诗是人生况味的结合。
师:或者说,是人生况味的写真。
[投影:一个信封。
师:路婷,你来说说看你的理解。
陆:我认为诗是维系你我友谊的纽带。
师:这个“你”当然是泛指吧?(众生笑)——你把诗的功能也指出来了。
[投影:箭穿双心。
师:周玲,你来说说。
周:我觉得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师:可是你画的是一支箭(生大笑)。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箭(生再次大笑)。这应当是丘比特手里的箭吧?——同样是爱的表现,有的人表达方式就不同。这是梅鑫的作品:
[投影:一男一女手拉手在海滩上奔跑。
[投影:头顶书本的莘莘学子。
师:汪洋同学,你来解释一下。
汪:我觉得诗是我们闲暇时发泄的工具。
师:是闲暇时吗?你画的是书、考卷。我看是苦恼、痛苦时的发泄。(生笑)
[投影:一座房屋。
师:陆叶你来解释一下。
陆:我觉得诗是人最好的归宿。
师:其实是精神的归宿。我觉得这幅画技巧上有点儿问题:人都要进去了,门却是紧闭的(生笑),门应当开着。
[投影:满天繁星。
师:这是最后一张,谁来描述一下?
生:我认为诗是天上的繁星。
师:很灿烂。
师: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理解得不错。但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大家对诗歌的真、善、美有这样大的把握,为什么不喜欢读诗?
生:读不懂。
师:读不懂——那为什么不写诗呢?
生:不会写。
师:读不懂,不会写,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我看是对诗歌特征把握不够。诗歌不仅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是生活的提炼。
[投影:诗——生活的全部;生活的提炼。
师:请男同学朗读讲义上的第一段文字,女同学读第二段。
男:(读)哦,停电了,第二次停电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冲回家了,可我们班却把中秋节留下来的蜡烛点了起来。大家有的继续看书、做作业,有的两三个人围棋来讨论问题。在烛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情趣。
女:(读)漫漫长夜,人影彷徨。幽幽烛光,装饰安详。看那无声的世界,此刻不再辉煌。而仅有一处充满热情的地方,闪亮,闪亮……
师:这两段文字都是同学们自己写的。题目都叫《停电的夜》。请大家看一下,哪一段是诗,哪一段不是?
生:第二段是诗。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段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一段相对比较平,所以我觉得第二段文字是诗。
师:这是从诗歌的语言方面来讲的。这段文字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而且它的语言优美,字数相对较少。好的,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表现力,这是一个角度。有没有谁能从其它角度来谈谈?
生:第二段文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师:请朗读相关诗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不错,请坐。有没有其它感想了?
生:第二段更富有想象力。
师:何以见得?
生:从一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比如“闪亮,闪亮……”这句,给人无限遐想。
师:很好,请坐。把大家刚才的发言归纳一下,我们就得到了诗歌的特征: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准确、富于表现力。(投影演示)什么是诗,什么不是?我们可以用这三条来衡量。由此我想到了昨天晚上的一场足球赛——中国队对韩国队。汪洋请你说说结果——汪洋是我们班的超级球迷。(生大笑)
汪:1比1踢平。
师:请你就这场比赛完成一篇口头百字文。
生:昨夜,一个黑色的星期五,中国队对韩国队生死决战,一个角球,把中国队逼进了死胡同,中国队痛失出线机会,中国球迷心在泣血……
师:已经比较有感情色彩了。只要语言再精炼一点儿就是一首诗了。我昨晚也难以入睡,今早起床后写了一首诗。开始写了四行,来到学校后,舍务处的老师告诉我,你们班男生昨晚讲话扣一分,于是我又写了两行。
[投影自己写的诗]
师:姚成,请你读一下。
姚:(大声朗读。朗读时,底下不时传来笑声)
昨夜
中国球迷的心集体越位
上半场补时阶段韩国队的一粒角球
把中国队进军奥运会的梦想洞穿
梁丰中学高一7班的男生因为气愤
从舍务处老师那儿领了一张黄牌
要我说,与其黑灯瞎火地骂娘
还不如捂着被子悄悄地弹泪
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
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在等着他们
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
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请坐。大家体味一下,我表达的感情除了悲愤、悲痛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
生:最后一小节好像有点特别。
师:大家一起把最后一节朗读一下。
生:“不知7班的小伙子们有没有想过,
下个礼拜还有一场球赛正等着我们,
而梁丰中学的绿茵场上,
是从来也没有替补席的。”
师:有没有读出点儿味道了?
生:下个礼拜要期中考试了。
师:期中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是参赛者,都是球员。下面请男同学齐声把这首诗读一遍。
[男生齐读。
师:相信现在大家对诗歌的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汪洋同学下次能用诗歌的形式完成这篇口头作文。同时也希望其它喜欢诗歌的男同学能用诗歌表达你们的情感。
师:以上讲了什么是诗歌。是不是每一首诗都值得咀嚼呢?肯定不是。上面我那首即兴之作就未必是好诗。要读就要读好诗。那么怎样来评判一首诗的优劣呢?实际上还是上面三点。(投影诗的三项特征)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两首诗《我不知道——致宝岛》、《静夜思——致宝岛》。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朗读第一首。
男:(大声朗读)
我不知道
——致宝岛
我不知道那里是否有害人的风暴
也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惊涛有暗礁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见着龙飘飘
也不知道是否能会着琼瑶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我不知道是否能去阿里山登高
也不知道是否能在日月潭洗澡
反正,我已通知明月准备好
三五之夜伴我同行去宝岛
师:第二首请一位女同学朗读一下。
女:(朗读)
静夜思
——致宝岛
便有三百六十五只酒杯
站成今夜
在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八仙桌上
斟上十一亿思念
祭月
便有婀娜的浣纱女入梦
在你忆旧的心湖浣洗
那一片有一片
故乡的云
(母亲的泪痕
在那片片云上
盛开了四季)
便有临窗的月桂
开出如诗的婉约
开出《山海经·精卫》
西飞
便有西山的苦楝
一枚青果一枚青果地流泪
泪水苍翠了
种啥长啥的土地
便有
那四十岁的海峡
正寝
在今夜
[生自发鼓掌。
师:两位读得都不错,很有感情。现在请大家评判一下,哪一首诗好?为什么?
生:第二首。
师:说说理由。
[生讨论。
师:谁来讲讲看?
生:我觉得《静夜思》第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比较深沉。
师:诗歌要有强烈的感情。——第一首诗感情也很深沉啊,尤其是“反正”一词,表明态度很坚决的样子。
生:可是第二首诗表达得更加委婉。
师:也就是说强烈的感情不一定要外露,可以藏在内里,像火山一样,不到爆发的时候就不爆发。——你能从感情方面着手非常好。——还有其它方面吗?
生:第二首的语言非常优美。
师:举个例子。
[生朗读相关诗句。
师:这些语言较富有表现力,相对来说,第一首诗的语言就较普通,缺少表现力,有些语言甚至缺少美感。这就是好诗与坏诗的区别。——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这两首诗都是我写的(生大笑),第一首诗高中时候写的,第二首是大学时候写的。可见,同一个题材,写成一首坏诗还是好诗,最关键的在于诗歌的创作技巧。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首诗。
[师放录音。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戈弋配乐朗诵。
小木桥的心事
——致宝岛(朗诵诗)
在波涛宽阔的海洋
你是一条踯蹰的小船
顶着风浪
在巍峨庄丽的山岗
我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向着远方
看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惆怅
东流入海浩浩荡荡
听见了吗
那是我五十年的呼唤
拍岸惊梦声声高亢
你是看见了的
要不,你的眼睛
怎会有热泪流淌
你是听见了的
要不,你的嘴唇
怎会哆嗦着
想说,又说不出的模样
若不是隔着海峡
你准能比划到我
那份山海难比的思量
若不是隔着海峡
我准能触摸到你
那颗怦怦跳动的心脏
这就是海峡吗
此刻她是多么温顺
没有惊涛没有骇浪
这就是海峡么
此刻她是如此安分
托着日出托着希望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风浪
推动一次注定要回首的
远航
这就是海峡
五十年前,她用波涛
叠起一列注定要崩溃的
高墙
五十年
那么短暂又那么漫长
五十年
那么艰苦又那么辉煌
改革进取,南方的甘蔗林
立起高楼追彩云
对外开放,北方的青纱帐
长的不再只是红高梁
高山作证,大海作证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今天的
灿烂辉煌
蓝天作证,白云作证
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
富足安康
门前那棵老槐树
恨不能开口说话
今日得欢畅
今日得欢畅
可是谁
在槐树下手搭凉蓬
可是谁
在家门口翘首远望
是那千星万点的小河么
含羞带颦望着你
像当年那样
被她丰盈的乳汁喂养
是那千肠百结的小路么
苦思冥想盼着你
像当年那样
把她曲折的心曲唱响
不,不是小河
小河把情感积蓄
汇入大江
不,不是小路
小路把思念延长
伸向远方
那是故乡的小木桥啊
搭在岁月的河床上
岁月的河床上
夜夜有泪水在流淌
小木桥的小事
一夜夜,一年年在疯长
他指望有朝一日能长大
好让他横跨在海峡上
渡你还乡
渡你还乡
渡你
还乡
师:刚才这首《小木桥的心事》也是同一个题材。还是我写的,就在前不久的一次征诗活动中获了奖。——一个题材还可以写出很多的作品。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主题也是致宝岛。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给配上音乐。
[生读,师配乐。
中秋月
杨然
今夜只有中国才有月亮
只有中国才有这样大这样明这样圆圆的月亮
这样沉重的月亮,是中国人悬天的魂魄
啊!中秋节
只有中国人在望月,今夜
中国最公开的隐痛啊被叹息的夜色浮动
七月流火之后,母亲又为我们授衣
授第三十五件衣。蟋蟀,又将入我床下
但是古代的泪眼啊还是这么圆睁
望穿历史,望穿岁月
月亮,月亮,从远古照耀现代的中国
今夜中国最动情了
用期盼去填海峡两岸的距离
同时推开的窗
这边岸上的,那边岸上的
集中人类五分之一的目光一齐望月
每张脸,阴了一半,睛了一半
碎了的月亮在这里,复圆的月亮在天上
写深深的情思,在浅浅的海面
纵然被水冲走了,还是要写下去,一年又一年
目光飞不过去,就到月面相逢
声音飞不过去,就到海上碰杯
那三十五年没有启封的一瓶酒
还是桂花酿的味,还是菊花染的色
最清醒的一醉,饮出五千年的史记
还记得征人的泪,还记得烽火台下的羌笛
中国的关啊虽不是汉时的关
天上的飞机,水面有轮,地下有火车
中国的月啊却还是秦时的月
还是李白举杯相邀,苏轼把酒问天的那一轮
还记得阳关古道杨柳攀折,乐游原上残阳如血
还记得江南又绿两岸,梦醒秦娥伤别
中国的月啊,难道就永远这样离愁别恨
这样照九州的不全,这样幽思声声哽咽
就到月上暂时相会,月上有海无峡
还有哪一张中国人的脸,不愿飘来镜中相看
那边有阳明山,这边有东岳
那边有日月潭,这边有云梦古泽
总不能把月也锯成两半,怨这祖先遗传的佳节
要怨,就怨这使人频添白发的怀想
怨这太多太绵缠的乡恋、乡愁、乡情
怨这龙的、凤的、长城的、黄河的相思
怨父子母女、夫妻兄妹割不断的恩爱
怨吧,最亲最亲的人,最可怨恨的
只有中国,今夜多梦
月亮的名字丢失了,明月不再叫做明月
而被中国叫做团圆
今夜中国推开所有的窗,啊!中秋节
[掌声自发响起。
师:很有感情。——大家一定能够感到,这首诗又远在前诗,也就是我诗之上。诗人几乎不露痕迹地把月华诗魂交融在了一起。那平平仄仄地鸣唱余于韦编竹简、线装诗卷的蟋蟀,那曾醉到无数迁客骚人的菊花、桂花酒浆,以及羌笛、阳关、烽火台的随意组合,同样也使诗歌显得旷远、深邃、沉重。
师:诗美不美?
声:(齐答)美!
师:现在愿意读诗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有没有谁愿意尝试写诗的?
[有一大半儿学生举手。
师:这回人不少。好,下一节课我们就用自己写的诗歌再来上一堂课——亲近诗歌。
[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师生道别。
诗歌教学实录4
一、师生问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上一堂课,大家以前学过李白的诗歌,请大家随便说说,都读过哪些诗歌,包括说题目,说内容。
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大家感觉怎么样,豪放,浪漫,痛快淋漓。
二、大家先把《将进酒》这首诗歌看一遍,特别要注意注释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它勾画出来:圈点勾画。惹有疑问,一并勾画出来。
教师板课题《将进酒》。然后巡视。
看完的举手,以前有看过的没有,
朗读一下,可以推荐谁来读。
特点节奏,声音洪亮。
三、“将”的读音,读得很准确。以前学习过没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出自《诗经氓》。
“将”的其他读音:将来,将领
四、齐读
1.正声
呼儿将美酒(将,取)
千金散尽还复来(还,古字典只有一个声音,huan,古字读此音。今人习惯两读,你可根据习惯选读即可)
五、读时的问题,比如停顿,有问题可以交换意见。收集问题。
学生交换;
教师收集问题。
六、本诗是抒情还是叙事。有什么特点。李白的抒情诗歌有什么特点:豪放飘逸。所以大家在朗读时要把这个感觉读出来。大家再来读,不是朗读,是呤诵。
请同学1读。师:特点吐字清晰。
请同学2读。师:特点
七、
1.李白在什么样的情境(大背景、大镜头)下写这首诗歌的。可参考教材注释一,和优化设计上的内容。
2.缩小镜头,看看,李白和他的几个朋友在做什么,从本诗歌看出讲了什么情境。
生1:官场失意,活出自己。
3.有醉意没有。谁打醉术最好。武松,找将门神。
4.带着醉意读本诗歌。
5.读李白的诗歌,感觉很淋漓尽致的,激动人心的,尤其是抒情诗歌,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上的处理,比如哪一字要重读;还有节奏,排的密一点,像是机关炮一样打出去,有的时候要读得慢一点,要舒缓一点。有的时候要高亢有时候要低沉。使整个吟诵富于感情的起浮变化。
请同学再试一下。表扬,请坐,用心在读。
点名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不能把天读成了地)
可听听朗读。央视主持任宏宇朗读。
上句(黄河句)是重点吗,下面的句子(君不见高堂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血)才是。
什么意思:人生苦短,人生易老朝如青丝暮成雪。中国的文人在面对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发出了感慨。
尤其是那些怀有壮志的人,特别是伟大理想不能够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感慨。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到李白,以及后来的文人作品。悲人生苦短。大家来举例说明一下。腹中有诗歌书自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金缕衣》作者: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杂诗》晋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今日歌》文嘉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颜真卿)
劝君须惜少年时。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唐杜秋娘)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陶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歌》清钱鹤滩)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6.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发出了感慨。
人生得意须尽欢。及时行乐。
感情由悲转入了欢(板书悲欢)
这种悲特别是欢快是发自内心的吗?
生1:人生无奈。
7.大家看看第一段有两句在全文中显得不连贯。大家找找,哪几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把他抽出来,应该放在哪儿恰当呢?此段结尾。但是李白为什么这么处理呢?大家想一想。一下子就插进此句。为什么?
引用有人的观点:有人说此句豪放。你们同意吗?
生1:自我安慰之句子,现在不行将来我一定会行。
生2:没被重用。
8.天宝二年,公元742年,李白42岁。玄宗召太白进京。以前去过一次。但没有什么结果。这次感觉时机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带诏翰林,并不重用。但没有受重用。二三年后赐金放还,被委婉地打发出了长安,游历山东,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也是一个对三年长安生活的系统总结。文章在最后发出了一个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本诗歌是什么时候写的?教材注释一讲了相关背景。这时候已经是被用无望。此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什么情感。
隐含意义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重用无望,但内心世界却依然有一个信念,燃烧着一团火,我有才但是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如果他得到重用,他还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不会的。所以本句包含:
无奈,气愤,自我安慰。
所以:“欢乐”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9.再往后看看,感情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生1:醉。三百杯,长醉不复醒
师:李白的作品透露醉意。
10.再看看李白的感情。诗歌中有这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在李白看来,人活在世上什么是不足贵。大家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一下。
生1.富贵生活,作官,幸福生活。权力金钱地位不足贵。
师:李白好像还说了另外一种人,也是不值得效仿的。大家看看,还有没有。
生1:古代圣贤皆寂寞中的古代圣贤。什么是圣贤?举例说明。寂寞是指什么?
师:那李白认为活在世上最值得追求的是什么?
生2:乐。长醉不复醒。
师:大家同意李白的观点吗?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同意吗?
生3:不应该沉醉些。醉不是目的。
生4:消极。人应该做一番事业。尽管不能实现,也应该尽力。
生5:并非沉醉其中,只是一时的麻醉,寄托感情,醉来也要面对。
生6:暂时缓解。
生7.得不到重用,发泄苦恼。
师总结:借酒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发泄苦恼。并且发出了震惊的话语: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都无所谓了。但是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的他们的。是他们创造是灿烂的文化和留给后人以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的他们的。但此时,他此时是非常苦恼,是借酒浇愁,发出一种狂呤。感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到了一种狂的阶段。一种狂傲之情就流露出来了。李白是傲岸不屈。追求自由不甘受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人生在世不稱意,我就“明朝散髮弄扁舟”。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个性解放。
八、朗读指导。
九、背诵默写全文。方式组长全部在我这儿背诵默写。其余同学在组长背诵。时间明天第一节课完成。
十、作业优化设计。
诗歌教学实录5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生(2):第二小节。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
(生读。)
师:不错,读出感情来了。不过“那”字后面稍作停顿,这一句低一点,后面一句稍高一点,再读一下,好不好?
(生读。)
师:诗人将 “金柳”比喻为“新娘”,这一意象有什么好处?
生:“新娘”非常的妩媚、娇美。
师:“夕阳中的”,更体现出她的“温润”,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同学们,还有吗?
生(3):第六小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千言万语的送别之语!
师:很好,从词的角度来分析情感,你看这个“也”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康桥的一切都为了诗人的离别而沉默,连夏日的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以宁静来送别诗人。
师:分析很到位,请你把这一节读一下。
(生读。)
师:“但”字后面稍稍停顿一下,“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高一点,体现诗人的那一份不舍的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师:不错,这位同学你还要说什么?
生(4):我喜欢第四小节。
师:好,先请你读一下。
(生读。)
师:“揉碎在浮藻间,”可以读得激昂一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读得舒缓低沉一点。请你说一说它的好处。
生: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榆树下的青潭中,特别是您刚才说的朗读,这一节节奏很优美。
师:不错,同学们想一想,“梦”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而诗人竟然用 “沉淀” 一词,是否矛盾?
生: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但在回国的几年中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母校,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
师:好极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有人说诗人用 “沉淀” 一词是表达他对康桥的浓厚的爱恋。所以对诗歌的解读不一定是一种说法,关键在于你的言之成理。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 同学们学了这几节,能不能据此说一说这首诗的特点呢?
生(1):节奏轻盈舒缓,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
师:两位同学很好地总结了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情感 (情是诗之胚)和景物(景是诗之媒)(投影)这两个要素。接下来请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写的是第一节:再次作别母校,心中顿生万千离愁,正如我轻轻踮着脚尖像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息的离开,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换着了万千的云彩。
师: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他写得感情真挚,符合本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
师:不错,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你写的这一节仅仅是对第一节的解释,而未能抓住它的情感通过情景来描写,给人形象的感知。下一位?
生(2):我改写的是第二节:夕阳下,河水荡漾着轻轻的波纹,和边的垂柳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细细的柳枝,夕阳仿佛给她披上金色的细纱,而她却摇摇身子,扭扭腰,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对着镜子打扮着自己,到处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给了你肯定,不过“摇摇身子,扭扭腰,”不大符合“新娘”这个意象,同时也不符合这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老师也改写了第三节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微风轻拂,水波轻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像在轻舞,又像是婴儿在母亲的怀中撒娇,在这美丽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怀中的一条娇嫩的水草啊!)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来齐读这首诗,我给大家配乐。
(生和着音乐朗读。)
师:节奏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是诗歌的在生命。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第一和第七小节读得低一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送别》给读一读。
(投影,生齐读。)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送别》也是一首现代诗歌,同学们看第一节,“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声”“夕阳”这些景物诗人将它们用进了诗,创造了一个离别的意境。接下来请大家仿造这首诗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景物写一首送别诗。注意要根据情感选择好意象,每一韵内前面的意象要和后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关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学生在仿写《送别》)
师:请同学们上来交流!
生(1): 明月稀/野渡横/江天一纤尘/凝云空山颓不流/湿雾掩晓晨/西风渐/落叶飘 /别后难相见/徐行不计山深浅/千里共婵娟。
(生自发鼓掌。)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他写得很感人,特别是这些意象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
师:不错,这位同学能够从我们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写诗,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明月稀”不对,只有“月明星稀”,(生笑)“凝云空山颓不流”改成“空山凝云颓不流”这样才符合事物特点,好不好?
生(2):运河畔/荷塘边/柳絮飞满天/孤帆倦波夕阳残/劳歌天外天/天之上/人之间/荷叶碧连天/一首小诗寄深情/今秋别梦寒。
师:不错,选择的意象很典型,我们扬州宝应是中国荷藕之乡,大运河也从我们这里流过,从身边的事物写起。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这些意象不是统一在一个时令中的,“柳絮”“荷叶碧”和“秋”,这样会带来整个诗的不和谐,同时押韵也要注意一下,改一下好吗?
师:老师也写了一首《送别》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女生齐读。)
送 别
西城外,古渡边,月华流自天;
飞花漫卷莺声咽,晓风拂水面。
山盟在,书难托,梦与蝶飘落,
一曲折柳横塘路,尽目天涯处。
师:同学们,诗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唱。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李叔同的《送别》好吗?
(音乐起,末处渐弱)
师:同学们,对于别离,我们还很陌生,但随着我们年岁逐渐增大,随着母校、故乡的渐去渐远,我们对别愁的理解会逐渐深刻的。我建议同学们把我们今天的作品集成一个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再来读它,会倍感亲切的。
诗歌教学实录6
一、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
(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
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
(板书: 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
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
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
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 山水 友情 美酒…….)
(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
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
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
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
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
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
诗歌教学实录7
说明:这是一节上虞高三二轮复习展示课,小余老师认真准备,反复磨课,虚心学习,效果很不错的哦,结束时全体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什么叫征服?这就是征服。我很欣慰。
(其中红字是教学设计环节的依据和一些想法,盼知音)
课前播放霍尊《卷珠帘》(直观感受情到深处)
老师:这首歌曾经把刘欢这个大男人唱哭。这是因为霍尊在唱歌时投入了自己大量真挚的情感。卷珠帘的歌词其实是借鉴了宋朝魏夫人的卷珠帘这首词,出示宋朝。《卷珠帘》(课的结尾要用到卷珠帘词的题目,先打下伏笔)
师:怎样读懂《卷珠帘》,理解其中特有的情韵。今天我们就和诗歌来个约会。入乎其中,读懂诗歌。出乎其外,写清答案。(直奔主题,单刀直入,不绕弯,不拖泥带水,让听课者心中有数,抓住一节课的眼睛,是上公开课的要诀)
师:有人说,文字背后是诗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庄重的诗,还是妩媚的词,或者俗白的曲,其中情是永存的。没有情,谈不上诗词曲。诗歌的本质是缘情、言情。(再次提醒课眼)
师:联系诗歌的题材谈谈诗歌包含的感情。(学生活动回答)(回顾旧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教师准备的材料
送别诗: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咏物诗:寄托情感、流露态度
怀古诗:喟叹兴亡、借古讽今
山水田园:寄情山水、闲适淡泊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闺中幽怨)
(教师准备的材料,必须全面,预料到课堂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师:确实,每一种诗歌题材往往有相对固定的情感。那么这些感情你是如何体悟到的?谈谈你现在掌握的并且在运用的的方法和秘诀。(学生自由谈。老师掌控,目的是让学生能回忆学过的内容加以整合,这是对学情的调查,学生可能会回答标题、作者、注释这样容易的手段,比较容易忽视意象、关键句这些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抓手,这些就是要老师在课堂解决的问题,不是讲学生已经懂的东西,要讲学生容易忽视的模糊的东西)
生:通过诗歌的标题、注释、和作者。
生:有些标题直接点明诗歌的题材,感情就可以掌握。
生:注释中背景的介绍很重要,可以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绪。
师:这些就是我们老师教的常规武器,所谓三看。
生:理解诗歌中意象很重要。
师:你能说说意象吗?(教学中的顺势而为,是一种智慧。尽管有预设的痕迹,但关键处知识点的预设是必要的,估计学生会讲的不深刻,老师要准备材料,这种环节,老师要有预判力,解读诗歌的钥匙)
(出示意象
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师:老师归纳一下,理解诗歌需要一些常规武器比如三看,这比较容易掌握。我称为易懂处。还有要自己杀手锏,即自己感悟的意象。在中国的诗歌中,刚才提到的题材中关于离别的诗特别多。古代由于没有信息的落后,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不像现在,无论你怎样移动,我都要和你联通。你能列举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吗?要求是你说一个意象,背一句我们学过的诗词。
(让学生动起来,目的是讲透体悟诗歌感情的重要抓手,以离别为突破口,不要求全部罗列面面俱到,以一带万即可)老师准备材料(一)折柳赠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二)长亭饯别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三)饮酒劝别
(四)挥泪泣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五)芳草惜别离离原上草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六)借月咏别。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师:如果把这些离别的意象都集中到一首诗歌中,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给人的震撼力是巨大的。有一位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你们春晖的老师,李老师。(出示李叔同照片)李叔同的《送别》。(此处设计有讨巧的成分,因为要在春晖上课,一种认同感很重要。李叔同是春晖的名片)
(意象群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师:谁能唱一唱吗?九十多年前,在这个美丽的校园,意气奋发的学子在离别时曾深情的唱过。(不用引导,春晖的学生全体唱,这就是征服。)(可以适当调节气氛,高三学子会有共鸣,一模已经结束,分别还会远吗?)
师:是啊,李大师的送别通过琳琅满目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带有甜蜜的哀愁的情绪。除了长亭古道这些意象外,《送别》诗歌中喷薄的情感,你能切实体会的的句子是。
生: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此处可适当煽情,因为毕业就在眼前,可集体朗读,会有感触的)
师:这就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如果是律诗,那就叫尾联。这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集中喷发。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的抒情性是很浓厚而直接,含蓄且委婉。
师:万事开头难,不,是万诗开头难,读一读《送别》的开头。(学生朗读,体会意象)
师:开篇定向基调,渲染气氛。如果说结尾是银瓶咋破水浆迸。那开头就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要把一首诗从各个方面来讲,为我所用,教学的内容相对集中,不会乱跑一气,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归纳:开头,定下基调。结尾直抒胸臆。意象:情景关系
如何读懂诗歌的抓手,易懂处标题作者注释
关键处意象关键句
(首联开头尾联结尾)
写清答案才是硬道理!怎样写清答案?(以上是第一步结束,关键是在后面一部,这节课的思路是由意会到言传)
师:在写清答案时,我们要跨越三道坎,老师归纳一下,理解障碍,误读诗意,审题障碍,不明题意。组织障碍,胡乱随意。浙江卷曾有这样一道诗歌鉴赏。实战训练。
出示例题浙江高考卷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jù],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屦:鞋子仍:又。值:碰上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师:如何读懂、审题、组织。(学生先读熟诗歌,可个别读,有一位学生读得相当出色,不愧是名校生。然后集体读。老师可以共同解释,其中好的读音要仔细,可以根据题目判断读音)
师:标题、注释、作者的意象、结尾处解读。
师:老师问一个天真无邪的问题,王安石写诗时候的情感是爽还是不爽。(可以活跃气氛)
(师生联合大致解释诗歌的字面意思,诗歌描写优美的环境让人释然,注意动词“脱”和“敷”,一位高官在自然界中成为自然之子,简直就是放浪形骸,自毁三观。差点裸奔了。让学生思考第三联中中云和月的意象,为何王安石偏偏写云和月,不写其他景物,要讲到云和月的意象,闲适自由,俯首拾云。抬头看月,好潇洒。云月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脱鞋睡岩享受诗意繁华)
师: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上台板演。)(写准答案是硬道理)
(出示我是大评委,此环节很关键)(学生评分,意图是让学生参与,并且理解运用学过的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课堂的气氛会很嗨,关键在于老师掌控)
师:那我们该如何组织答案。(出示考场答案,学生再次评分)
师:出示高考学生优秀答案。(出示优秀答案)
1、宿和寻是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书法,(点名手法)诗人想要留住白云,有逢明月来寻,(解说内容,)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留恋忘返晚饭的愉悦心情。
1、本联寓情于景,通过描绘和云对宿,明月相寻的静雅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旷神怡,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2、第一联表达了定林能让人心静,二三两联表达了在定林中寄情山水享受自然的乐趣,因此只要有旷达的心境,就能从悲中听出好音。
师:在课前我们听了《卷珠帘》,也知道了这脱胎于魏夫人的《卷珠帘》
(《卷珠帘魏夫人》万一教学时间不够,可放在课外,但尽量在课内讲完,复习是需要密度的和强度的。因为开头提到魏夫人的词,结尾的设计有照应开头的想法,这样比较完美,少瑕疵,可喜的是,课堂这块内容小余上得很从容,简直就是逍遥游。)
卷珠帘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
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
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注】①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
②东君:司春之神的代称。
简析词中主要表现手法和主人公思想感情?(学生操练)
(参考答案)
此词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注意其中花的意象,女人如花的命运,再注意“记得”两字,手法是今昔对比
词的上片摄取典型的动作细节,描写热烈的恋情。下片说情人负心,轻易毁约,叙述爱情生活的不幸。倾诉了抒情女主人公对爱情横遭不幸而触发的悲苦与绝望,以及对薄幸男子的不满和诘责。
师:归纳答案要求
紧扣要求,调理清楚。
具体分析,言之有理。
诗歌意味,体现素养。
出示《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能力层级:B、理解D、鉴赏评价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能力层级:B、理解D、鉴赏评价
(这是一节课的升华处,考点的落实,因为是二轮复习,整节课的思路是归纳法,归纳法最大的好处是对考点的落实和已有知识的建构。)
师:于丹说过,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不是把它当做一种风雅点缀。”生活中离不开诗歌,他就是阳光和空气。
林语堂曾深情的写到(师生可以共同朗诵,主要看时间,如有,通篇朗诵,无,挑选读。)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
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它时而诉诸于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于人们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与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
它教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
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
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聆听蝉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
师:有诗相伴,心灵不在孤单,有诗相伴,黑夜不再漫长,有诗相伴,梦想不在遥远,放慢自己的脚步,静听灵魂的声音,慢慢走,欣赏啊,和诗歌有个约会,真好。和年轻意气风发的春晖学子通过诗歌约会,超好。(此处爆发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一以贯之,即情,意会到言传,真正好的诗歌是能够意会的,也能言传的,我给她打85分)
诗歌教学实录8
《信》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信》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替不同的对象写信,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同时也说明了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全程参与新课程实验,语言和思维发展比较好,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具有开展生成性学习的一切因素。本文语言简练,内容比较浅显,格式简单,很受学生喜爱。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3、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信齐读课题。
师:我们读过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读过少先队员送往小木屋的信,今天我们再来读一首诗——《信》。
(二)读一读
1、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通句子,注意生字读音。
(课文比较短小,贴近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水平,孩子基本能读下来,所以,请学生自读。)
2、评价读。指名朗读诗歌,同学评议。
3、个性读。生:老师,我发现这首诗很有意思,“替雏鸟给妈妈写,让妈妈快回巢,天已经黄昏。”“替花朵给蜜蜂写,赶快来采蜜,花已姹紫嫣红。”样式都差不多,我也会这样写。
师:是吗,大家也有信心当小诗人?
(学生过去读过大量这种格式的诗歌,也有“创作经验”,厚积薄发,所以,学生学起来亲切、轻松,有当小诗人的愿望。)
(三)编一编
学生编诗。老师打开屏幕文档,把学生的作品打出来。
生:替花朵给蝴蝶写,赶快来跳舞,我们已经搭好了舞台。
生:替小鸟给人类写,归还我们的家园吧,我们需要森林。
生:替树给鸟写,快来安家吧,我已长得枝繁叶茂。
生:替树给树写,凉爽的风来了,让我们共同高歌吧。
(老师别出心裁,捕捉学生生命中的诗意体验,当堂把学生的作品打出来,使学生的口头作品得到及时展现,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师:好,让我们来读读自己的诗歌。学生读屏幕上的作品。
师:让我们也加个开头和结尾吧:(借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生生合作,突破了学生开始时仅编一段为目标的局限,以每人一段组成一篇来展示合作的魅力,体验合作的愉悦,并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同伴的)作品感到骄傲和自豪。这首诗的“诗眼”在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教师这样的处理自然地突出了难点,激发学生对这两小节进行思考和品味,为后面的阅读思考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议一议
师:刚才读我们自己的诗,有什么发现?
生:同学们,我发现我们还能写很多这样的小诗,所以,“替树给树写,凉爽的风来了,让我们共同高歌吧。”这一小节末尾应该用“……”而不应该用“。”
生:我觉得这个“……”应该放在这一段下面,而不是这一句后面,因为后面省略的是很多段诗歌,而不是一句话。
生:同学们,课文里也应该这样改一改,应该在“替云给云写,愿变成绵绵春雨,替树给树写,愿连成无边的森林。”这一段后面加“……”。
(学生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还能写出很多段这样的诗歌,感悟到“……”的用法和用途,从而迁移到教材,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生:我们发现第一段很重要,告诉我们写信要用纸和笔、手和心。
生:用纸和笔、手写信我能明白,用“心”我可不明白。
生:我来告诉你,用心就是用心想,写信的时候写出好的词语和句子。
生:用心就是要思考,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生:用心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感情。
师:真好!我们写信的时候就要用心,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板书:用心
用情
生:老师,我还发现这一段有一个特殊的标点,它就像一条引线,引出了下面的诗歌。师:它叫破折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生:对,还有延长声音的作用,以前我们见过它。
(学生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的用法,可谓一箭双雕。)
生:课文最后也有一个标点,是“……”表示省略了一些。
师:对,课文最后的“……”表示省略了什么?
生:表示省略了给自己写的信。因为“给自己,我也要写一封封信。”
生:表示省略了自己给别人写的信,因为“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没有交代新的具体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和珍惜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应该成为新课程课堂里的最亮丽的风景。)
猎人:
我是一只孤独的小鸟,尊敬的猎人呀,请你不要打鸟打动物了。
有一次,我的姐姐和她的恋人在枝头对歌,姐姐正沉浸在幸福之中时,你在背后打了一枪,姐姐的恋人就落下了枝头,没过几天,我的姐姐也悲伤而死。
还有我的弟弟和父母,我的父母在教弟弟飞翔,父母一下子被打落,弟弟正在自由自在地飞,也被你打死了。
猎人啊,很多动物对人类有益,你却把它们打死,猎人啊,请你以后不要再伤害动物了。
一只孤独的小鸟
(五)交流自己的作品。
课后延伸:背诵课文,仿写诗歌。
六、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采用读、编、议、写四个环节,给学生创设语言和思维的实践与发展空间。课堂上,孩子妙语连珠,诗意盎然:“替圆给方写,让我们一起合作吧,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替草给花写,让我们手拉手,一同走进春天。”“替地球给太阳写,让我们合作吧,给人类更多的温暖,让小草更加碧绿,让地球的空气变得更加新鲜。”特别是当他们的小诗一个字一个字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那惊喜的眼眸是多么地令人心醉;还有,孩子在交流自己的作品时的那份投入,那份伤感,深深铭刻在老师的记忆里。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