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高尚,还是悲哀随笔 有好多歌曲或故事,把“江山”和“美人”相提并论。其实“江山”和“美人”有很多都是没有兼得。而为了兼得“江山”和“美人”却酿成悲剧。古往今来,不乏其例。 在《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里,多情多义的多尔衮,面对美貌而智慧的孝庄,既有深深的……
是高尚,还是悲哀随笔
有好多歌曲或故事,把“江山”和“美人”相提并论。其实“江山”和“美人”有很多都是没有兼得。而为了兼得“江山”和“美人”却酿成悲剧。古往今来,不乏其例。
在《孝庄秘史》这部电视剧里,多情多义的多尔衮,面对美貌而智慧的孝庄,既有深深的爱恋,又有大仁大义的胸怀。他既想要得到孝庄的真爱,又不想完全仰仗使用强力的手段;他既想把孝庄实实在在地拥入自己的怀抱,又不愿让孝庄勉强;他既要主宰江山的权力,又不愿通过任何其他的手段,攫取皇位的宝座。其结局是,既没有当上皇帝,也没有真正拥有孝庄,而且在死后还被顺治“开棺掳尸”,“凌尸枭首”,这个令人难以辨定的“史中遗疑”,真的令观众唏嘘不已。事情已经过去将近500年了,除了朝鲜的李氏王朝宫中略有蛛丝马迹的只言片语,和明末张煌言的关于太后下嫁的诗《建夷宫词》之外,迄今仍无确切的定论。按,外藩与煌言,皆远离宫闱,对其实质未必明确。而《孝庄秘史》又言之凿凿,符情合理地演绎,不由得不让人们感动与叹慨。是的,就孝庄在多尔衮死后的行为表现来看,她孝庄不过是完全为了顺治能顺利承继大位的“柔性”策略而已。
对这件事,网上不乏有慷慨激昂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有人以此为据,武断专横地确定了
孝庄已经下嫁了多尔衮。有人还慷慨激越地发表了“其次,我们完全不能认同因为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是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之文就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这一说法!如果这样的话,那我真的不知道能够成为历史的证据的内容还能剩下什么呢?按照这种逻辑推理的话,中国还有历史么?《史记》肯定是假的,《汉书》肯定也是假的,《后汉书》就更是假的了!最起码,他们都从来没有在他们所记录的时代里面生存过!他们最大的贡献,顶多也就是抄录过一些别人写过的不知真假的文章而已!我觉得,您真够棒的!完全成为中国疑古派的最高领袖了!中国史学界疑古派的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地下有知,也得连说佩服、佩服了!”的言辞。但大多数史学家对下嫁一说并不认同,认为此说不过是民间野史,不可相信。当然,对于这种涉及到皇室尊严的历史,官方的历史里更是难以记载,即使有,也早给顺治们抹得一干二净了。
本文不想过多地纠缠孝庄是否“下嫁”了多尔衮,只想就《孝庄秘史》的多尔衮的行为与情结加以剖析。
多尔衮在权利上,不是没有欲望的。当他在打进北京进了崇祯的皇宫,看着金碧辉煌的皇帝宝座,是心潮澎湃的,他很是有坐上去的欲望的,但他却没有。人生是没有“如果”的,以他当时军事力量,如果他决心登上这个宝座,任何人都是不可与之抗衡的。然后,他没有。可是,假如“如果”成立,他当上了这个皇帝,开元建制之后,再把孝庄名正言顺地纳后,孝庄被纳之为皇后,则江山美人是皆可得到。这样,满清的历史就会改写的。再有,从称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他也完全可以取顺治而代之,他也没有。这在《孝庄秘史》中,是孝庄的温情与美貌征服了多尔衮。当然,如果多尔衮走这一步,是要颇费周折的,也许会伤害孝庄对他温情的,也许会造成皇室内部的战乱。但如果成功,他可以仍立顺治为皇太子,这也许就不至于遭到“开棺掳尸枭首”的结局。
最后,他为了维系他和孝庄的感情,多尔衮把自己定位在“周公”、“霍光”的位置,以期维系和孝庄的“感情”上,维系在皇室内部不发生战乱。但是,在他死后,顺治对他泄愤报复时,并没有得到孝庄的阻止,从这里可以看出,孝庄对他并没有真情,完全是为了她的儿子顺治保全帝位而已,这不能不说是多尔衮的悲哀。
在《秘史》剧中,是多尔衮选中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中间的原因是:他与孝庄是“发小”,他与孝庄有多年的“恋情”,他多尔衮当时的实力最强,他想要得到孝庄。也正是多尔衮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思想矛盾,使他既没有得到江山,也没有得到美人。这大概也是《秘史》剧的主要意图。
历史上,对帝王选择江山、美人的艰难故事不乏其例。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甘露寺》中的刘备与孙尚香,《武则天》里的.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故事,都是在政治漩涡中发生的。但结果,这些须眉男儿都是最后选择了江山,舍弃了美人。因为他们都知道,江山与美人比较,江山要远远比美人重要得多,是不成比例的。所以,美人在帝王那里,最后必定是可悲牺牲品。
多尔衮正是因为痴迷在“情色”中,所以才落得个粉身碎骨的结局。这也就是多尔衮悲哀之处,而绝非他对“爱情”的人格高尚。
多尔衮最后得称皇父摄政王,从名号上说就是和顺治的母亲,挑明了夫妻关系。在顺治罪加多尔衮的诏书里有过一条“多尔衮亲往皇宫内院”以及多尔衮对孝庄的深情,以至孝庄死后“不入皇陵”的种种迹象来看。多尔衮当然会与孝庄有过“温柔缠绵”的寝眠,不会没有“衾枕之欢”,然而,从多尔衮死后的下场看,她与孝庄是根本没有“感情”的。多尔衮死后,扶持着年幼的顺治能正式登上皇位,这是她唯一的目的。“秘史”剧的末尾好多集中,都有孝庄恨死了多尔衮的情节,可见孝庄只不过就是把她与多尔衮的关系当作一种政治交易而已。
多尔滚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他绝没有想到,他身后的下场不会因“皇父摄政王”的名号而承认他与孝庄的关系。因为皇后的名分绝对不会容许“嫂嫁小叔”这种极不光彩的记载在清史中留下。所以,在本文的开头,就已经断言,“对于这种涉及到皇室尊严的历史,官方的历史里更是不会记载,即使有,也早给顺治们抹得一干二净了”。
通观满清的历史,在不到三百年的统治时间中,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即兴起阶段;主要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三朝;全盛时期: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衰败阶段:自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开始。
乾隆朝时期,满清彻底平定了噶尔丹,统一了蒙古,进入了最强盛时期,建立了满清大一统的国家。乾隆深谙“马上打天下”,必须要用“文治定天下”来巩固统治的道理。他追思了开国打天下的过程,得出了多尔衮在夺取天下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结论,所以发出“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的谕旨,恢复了其名义和地位,谥其名号为“忠”,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次乾隆不再提多尔衮的生活问题,只是从大节着眼。另一方面,国家的统一,使皇权得到了巩固,已无人敢于挑战皇权。为了深化“忠君”思想,进一步巩固满清的统治,保护满清的长期统治,他除了对多尔衮等一批功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仅在名义上予以恢复,而且也适当地恢复他们的后代的封爵。另一方面,就是对明朝的名臣史可法、袁崇焕,也予以大力表彰,宣传他们的忠君爱国的行为、精神。而对于洪承畴、范文程等降臣则列二等,对于吴三桂、尚可喜、孙可望等人却不予立转。这是对多尔衮后代的安慰,也是对天下的昭示,也是给历史以公正的还原。
综上可见,在《秘史》剧中,多尔衮是个悲剧人物,是个“江山美人”都未得到的悲剧人物,并不是高尚。而真实的多尔衮,是个英雄,是个历史的推动者,是个对满清王朝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