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 【原文】 自余为僇①人,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隙也,则施施③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赏析
【原文】 自余为僇①人,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隙也,则施施③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④,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⑤,斫榛莽,焚茅茷⑥,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⑦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⑧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⑨洼然,若垤⑩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释】 ①僇(lù路):罪。②惴栗:忧惧貌。③施(yí移)施:徐行貌。④法华西亭:永州法华寺西之亭,作者于本年所建。⑤染溪:潇水支流。⑥斫(zhuó浊):砍伐。茅茅茷:茅草类。⑦箕踞: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分开,如簸箕形。⑧衽(rèn认)席:席子。⑨岈然:山谷空阔貌。⑩垤(dié碟):蚂蚁穴外积土。攒蹙(cù促):簇聚。培(lǒu):小土堆。颢气:即浩气,化生万物的元气,体现着道。引觞(shāng商):拿起酒杯。
【赏析】 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马期间,陆续写了八篇山水游记,篇篇清丽可人,被称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于元和四年(809)。当时柳宗元在法华寺游览,在眺望中发现了西山胜景,于是渡过潇水,登上西山顶峰,饱览了山峦秀色,体验了山水的情趣,直至暮色苍茫,还依依不愿离去。于是便有了这篇中国文学史上开创天人合一散文意境的第一篇散文。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自余为僇人”的身份和惴惴不安的忧愁心绪,并以行踪为序,用游记笔法描绘了西山美景。
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毫无目的地“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他“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无拘无束地“觉而起,起而归”。一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极言平日游览之胜,反衬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接着正面描写西山。作者采取先远后近、步步紧逼法,先写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奇异怪特。然后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登上西山最高点。
西山顶上,作者居高临下,骋目远眺,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然之气;并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勾勒出群山、天际、高远阔大的境界。写出了西山的独特和游玩的无穷趣味,以及“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物我合一之感和举杯畅饮“颓然就醉”的放任自由的情态。
柳宗元是开创中国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外,本文用了许多偶句和排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这些句子,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并且气韵流畅,人心升华到了与宇宙自然契合的境界,获得了彻底的自然解放。至于政治迫害的恐惧,世俗命运名利得失的束缚,自是烟消云散。这在结构上也是一种首尾照应,开头是贬官后“恒惴栗”,结尾则是西山宴游之后,大自然使他“心凝形释”,忘掉恐惧。
【妙评】 林纾《柳文研究法》:“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地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