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教的不仅仅是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不仅仅 神话

管理员

摘要:

神话,教的不仅仅是故事  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打开苏教版语文教材,神话故事的篇目一长串出现在我们面前:沉香救母、哪吒闹海、普罗米修斯盗火等等,这些故事大多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神话故事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值得每个……

神话,教的不仅仅是故事

  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打开苏教版语文教材,神话故事的篇目一长串出现在我们面前:沉香救母、哪吒闹海、普罗米修斯盗火等等,这些故事大多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神话故事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神话故事的文字往往比较浅显通俗,往往没教之前,学生对故事的情节人物已经了然于胸,即使以前没听到过,读两遍课文,基本没啥不懂的了。特级教师熊生贵《语文教学低效症结:没有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文中说:阅读教学这种语文教学最主要、最重要的实施途径和载体,它的最主要的行动方式不是让学生学课文,而是以训练能力为目标的言语实践活动。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新的信息,学习到从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方式中没有学到的东西,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语文味,更加有效呢?笔者一直在困惑中,最近,学习了蒋军晶、薛法根等几位特级教师的课例之后,豁然开朗,原来神话还可以这么教!下面就以蒋军晶老师《开天辟地》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抓住主干问题,体会人物形象

  蒋军晶老师《开天辟地》片段1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天地之所以能分开,是因为谁的出现?盘古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个——

  生:神。

  师:是的,他是一个大神。大家再浏览一遍,待会我们来交流,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大神?

  生(浏览后):他是第一个神,在世界混沌一片的时候,他就存在了。

  生:他力量非常大,一阵猛劈猛砍后,“大鸡蛋”就被他劈开了。

  生:他活了好几千万年,一般的人,是不可能活那么久的。

  师:好的,这个同学关注到了故事里的时间词汇,比如很久很久以前、一万八千年、几千万年。

  …………

  师:你们说的这些事实都可以证明盘古是一个——神。(板书“神”)

  没有琐碎的分析,抛弃繁琐的提问,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扔出这样一个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避开以往我们常见的对情节的把控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在统揽全篇的同时,抓住其中的一两句话来谈自己的看法,从而了解到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的不同之处,里面的人物都有着非同常人的神力或者神器,而且文中的盘古还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为民造福的品质。这样的学习,把准切入点,抓住了神话故事这一类文章总的特点,学一篇文章,可以举一反三,可谓事半功倍。

  二、联系文本语言,品味修辞运用

  蒋军晶老师《开天辟地》片段2

  师:天地尽管开辟了,但是这个世界还是太单调了。后来盘古的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化作了各种事物。你们读读数数看,后面这段话里有几个“变成了”?

  (生读课文,数)

  师:恩,这段话还可以这样排列,你们再读读看。

  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

  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

  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

  …………

  师:同学们,我们把左边这一栏和右边这一栏的内容打乱顺序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前后是有关系的。

  这一个片段比较长,一连九个“变成了”不容易记住,是复述的难点。在后面的教学中,蒋老师还设计了复述的梯度,先去掉前面的一竖排词语或短语练习说话,再去掉后面的一竖排词语或短语练习填空。给文字换个排列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到神话故事那合理的想象,似乎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出示下列句子。

  1、左手持凿,右手握斧。

  2、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不难感受到,这样的句子运用对偶的写法,形式整齐匀称,读起来节奏明快,表达意思凝练集中,高度概括,给文章增色。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是知识积累程度的反映。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写法,学习写法,从而为写作提供营养,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如有合适的机会,还可以安排当场的模仿练笔。

  三、巧妙课外拓展,激发求知欲望

  蒋军晶老师《开天辟地》片段3

  师:混沌的世界你理解是怎样的?

  生:很黑很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生:什么东西都混在一起,很脏的。

  生:没有一点光亮,待在里面很难受。

  师:混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有过很多比喻,同学们看一看:鸡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

  师:能看懂吗?自己试着“翻译”一下。(……)

  师:你看,这些比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混沌”。你们看到没有,这两句话里有一个和“混沌”相对应的词——

  生:开辟。

  师:真好,不过,请你们再读读开辟天地的部分,好吗?

  如果你们真的能用自己的话说开天辟地的过程,老师相信,下面这段古文,你们一定能翻译出来。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袁枚《子不语》以及三国时代吴国人徐整整理的《三五历纪》中的几段文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有了课文内容作铺垫,跳一跳还是能摘到果子的。这些对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极为陌生的文言文给课堂注入了活力,他们个个都能积极开动起脑筋,两相对照,从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还是顺利地理解了“混沌”和“开辟”的意思,并且借助文言文完成了前半部分课文的复述。后面蒋老师还出示了伊朗、罗马、印度创世神话中的一些要素跟中国的《开天辟地》作比较,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有何相同或者不同,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在这个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探求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他们探索道路上的扶手和拐棍。

  纵观整篇课文的教学,神话,教的不仅仅是故事,对神话故事内容的理解只是教学目标中很小的一块,老师引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理解、说话能力的训练上,放在了对写作方法的揣摩上,放在了对这一类文章共同点的归纳上。教师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独具匠心、不落俗套的,因而课堂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参与热情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收获是显著的。这就是有效的阅读教学的范例,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去学习,并由此反思我们以往的课堂,把课改的口号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拿出勇气,抛弃陈规,真正让我们平时的每一堂语文课曲径通幽,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