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概述论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现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同时还可以感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1.解决生活问题式提出日常生活中学……
生物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概述论文
一、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现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同时还可以感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1.解决生活问题式提出日常生活中学生十分熟悉、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释的问题,让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为学生探究和主动寻求答案的动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如提出“人不吃早餐为什么会有头晕现象?”“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好?”等问题,引出“消化和吸收”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关注健康的意识;让学生用“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释“滴血认亲是否科学?”“如何鉴定车祸和严重烧伤死者的身份?”等问题,加深对遗传方式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初二“用药与急救”的内容,知识性、能力性目标不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会很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关爱家庭健康,设计家庭小药箱”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将学到的医药、卫生知识得到应用,并且通过询问家人的健康现状去关心家人,以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该活动还有可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医以治病救人的理想。
2.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式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精神,中学生所具备的良好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质应符合时代要求,对学生实施的情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符合时代特色。如:对太空育种知识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肾脏”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联系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为母亲捐肾的事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环境污染”一课中,引入关于“大米镉超标”新闻的讨论,能引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与关注,使学生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进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等。
1.研究内容有的研究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的可围绕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中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归类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可采用调查、实验、资料查阅与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全班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课外研究;也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主题开展课外研究。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和质疑。调查法:是指与研究对象或相关人员交谈来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如“输血与血型”、“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传染病及预防”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可以用到调查法。资料查阅与分析法:是指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解决问题,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等内容中的研究性学习,都需要用到资料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是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或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详细的考察。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各种环境的动物”等内容中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用到实地考察法。
3.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获得体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认同(反应)水平是指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为了丰富学生的经历与感受并将其提升到认同水平,教师要组织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交流活动。“放”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或“边缘人”,恰恰相反,由于开放催生出了许多“生成性资源”,因而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必须以课前预设为基础,有效地整合、提升众多的“生成性资源”,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能进能退,收放有致”。教师的“退”可以给学生让出更多的探讨空间:一是给学生以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会辨析;二是给学生以自我答疑的机会,让学生在“小先生”的角色中、在对与错的碰撞中培养缜密的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正所谓“理不辩不明”,在台上台下学生相互补充、勇于质疑和阐述己见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内化(领悟)水平是指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将自己的观点、信念、行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基于此,本着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