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杂文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共同体 杂文 随笔 生命

管理员

摘要:

生命共同体杂文随笔  一直坚信,一线教师是优质教育安歇在心灵的教育创生之根。  自参加全国“飞翔者—勇气更新跨校叙事活动”,又走过一学期的行途。在心灵成长的路上,汇聚心灵存养的教育真气贯注教师灵魂,影响到研究定位于城乡统筹发展教师共同体,成为滋养农村教育的……

生命共同体杂文随笔

  一直坚信,一线教师是优质教育安歇在心灵的教育创生之根。

  自参加全国“飞翔者—勇气更新跨校叙事活动”,又走过一学期的行途。在心灵成长的路上,汇聚心灵存养的教育真气贯注教师灵魂,影响到研究定位于城乡统筹发展教师共同体,成为滋养农村教育的沃源。

  1

  放下一天的疲惫,打开“勇气村”微信群,今日的话题显得沉重——“教师自救”。

  杨小洪:救救教师,喊了多少年。社会各阶层,自救还来不及,谁还管得了教师。等他人来救,永远不会有活路。现在的社会,做教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横向相比,当教师等同于抓到一手烂牌。打牌,人人都有抓到烂牌的时候,烂牌,用心了,其间的妙用,要等抓到好牌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一心:老师们怎么自救呢?要救什么?有先救后救之分吗?有谁比老师们更了解老师?学术界也都一直在关注教师,但怎么就没见太多的改变?可见学术界自己也还有诸多问题,必须自救。我想教育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能够转化文化,而教师(和其他教育者),身为文化工作者的我们可以参与到创造新文化的过程里。我真不想自己被市场经济所控制着,但很多时候也会身不由己,这个时候我必须用心考虑我的选择是什么……

  南匀山:教师这个职业是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里,要单独改变一个职业的现状,也就是“救救老师”这一类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当下的市场经济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这个行业,也逃不掉。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大城市里的学校有花不完的钱(一位一线城市的专家说的),但是其他地方尤其是农村,教育资源欠缺,有的连老师工资都拖欠,这是“教师自救”就能做好的吗?

  周宝坤:尊重内心,用心做教育,心无旁骛,提升自己,实现价值。教育是千秋大业,不就是如此。关键是每一个国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市场经济,商人急功近利,连教育者也急功近利了。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各种量化,评比,把教师推向了深渊。教师没有读书提升自我的机会。孩子们呢,在读死书,稍微有点意识的教师家长在这种桎捁中苟延残喘。好在有些远见卓识的教育引领者,把国学的东西引进校园,认识到了精神的陶冶和教化的作用。渴求书声朗朗,儒香弥漫的校园,而不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运作。嗯,做良心教育。

  一心:加拿大这里的原住民相信每做一个抉择,都要考虑后七代人的幸福,每个抉择,都不能够剥夺往后七代人的发展。其实真的就是这样,但人们真的很容易忽略教育的力量,教育者本身没有意识到,在某种体制下往往会变得麻木。国学的确有它陶冶精神和教化的作用,我希望看到的是国学的精神落实到生活实践过程当中。我两岁就开始背三字经,但是真正把经文的含义在生活中理解透彻的机会太少了,繁忙的生活里怎么悟道?

  杨小洪:从市场经济,到市场教育,教育便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教师也就没有了尊严。依附于市场,教师只有被人来救的份。我觉得在市场经济下,教育者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有良心,有智慧,有行动力,不随波逐流,这可能就是我对自救的理解了。但这个说的容易,做到非常难啊。市场经济下各种攀比,有限资源的争夺,有钱的总是赢在起跑线上。要自救也需要大伙的实质上的相互支持,体制内体制外,就像我们这样的群,可以给予彼此鼓励。教师只有具有自救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自己尚且等待别人来救,怎么能够让孩子们信服你?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体悟学问的真正含义,并由此形成反思和调整自己生活取向的能力,这是教育应该努力承担的责任。这也是教师的自救行为。我的方法,打好手中的烂牌。打好烂牌,可以积累生命的智慧。把自己的每一个错误,当作自我超越的资源,在反思和探索中拓展自己的边界。在开放中与他者相遇,在相遇中重新认识自己。个体的成长,必须有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土壤。自我封闭,不可能有真正的成长。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向自己的学生开放。只有开放的心灵,才能引发学生的开放。只有学生的开放,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源源不断的滋养。

  “勇气村”汇聚来自国内外的教育力量,杨小洪是大学教授,一心是加拿大在读博士,南匀山是山东小学教师,周宝坤是河北中学教师,大家的对话引人深思:教师的自我到底是怎样的?我们能不能实现教师自救?

  我把“对话”发到国培网络平台,引导用帕尔默《教学勇气》开启教师心灵密码,把城乡统筹的理念转化为现实中摸索前行的教育行动。

  周内,老师们陆续发来叙事。

  2

  与帕尔默心灵对话。

  暑期开始前,看了《教学勇气》,对书名很是琢磨了一番。教学是一种探险吗?教学也需要勇气吗?不得而知,却有满怀期待,于是漫漫长假手捧《教学勇气》,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最后的两章,竟让我要一口气读完。好久没有这样酣畅地读过书了,不由掩卷而思,书中的话语慢慢充盈于脑际,竟有那么多的共感与反思。品味着作者的话,“痛苦源自于其所爱”,也许正因为是这样吧,我有些恍然,毕竟我也曾深深地体验过那种快乐与痛苦。

  “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眼前不由得浮现出这样一个镜头:“如果孩子是花,那么我愿是雨,滴滴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田;如果孩子是树,那我愿做太阳,缕缕阳光伴随孩子的成长。”这是在安亭师范毕业典礼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师的话,她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师,我已不记得她的名姓,当时对这句话也没有多大感觉。过了十几年,在回味《教学勇气》时不经意间脑海中跳出这句话这个场景,颇有感触。是啊,手执教鞭,风风雨雨,不求回报,满腔热血,终洒一生。选择教师渡过人生,这不需要勇气吗?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尔默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尔默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没有效果,甚至帕尔默越努力他越后退。就这样,帕尔默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这无疑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甚至在“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下,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学行为。可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所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就是这样的感受,明白真切!我常常会自我怜惜,面对着“来自地狱的学生”,这不需要勇气吗?

  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我所面对的“沉默”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沉默——“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较安全”。帕克的话无疑是醍醐灌顶,原来,学生面对我的竟也是一种恐惧。“面对学生的,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的心中的恐惧”。我们之所以会“自乱方寸”于自我恐惧,问题始于一种更内在、不易处理的地方,始于我们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个别学生的行为这一事实,更谈不上去感受他们面对我时的内心的恐惧了。真正地去了解这些学生并走进他们的心灵,这不需要勇气吗?

  教学恐惧直接导致了我对自我教学成败的无尽的反思。一堂课,抑或是一项作业都会让我反反复复地去思考无数。“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于我们的制度中、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存在于我们自身,它把我们与一切阻隔开”。在教学的每一天里,我也曾热切地盼望有这样的时日:我能对教学全局了如己掌,我能如此称职、如此有经验、如此有权威性、如此有力量,所以我无论何时走进教室,心中都不会再有害怕的感觉。但我深深意识到:如果我不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最终消磨与拖累我。为此我不再埋怨、不再自欺欺人,转向踏实与坦诚,我将教与学等同视之,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面对现代教学的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地发展自我,这不需要勇气吗?

  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去抱怨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多么的无知或难缠,更无任何理由去回避我们内心的“恐惧”,直面恐惧,与学生组成共同体,一起去克服。在《教学勇气——漫步心灵》封底,我读到了这样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一书的作者)

  最后,想起了有首歌叫《勇气》,里面有句歌词——“爱是真的.需要勇气”。

  3

  与杨小洪老师心灵对话。

  一个学期里,在杨小洪老师的课堂里,常常看到同学们各种激烈的争论与答辩,有时我也会参与其中,有时,也许只是旁观。生命中有太多东西,沉重宛转至不可言说。而言语,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逃避心灵的一种手段。关于尼采,关于叔本华,关于祁克果,关于生命的本质与真相,关于世界的荒芜与繁华,我们并不冷眼,我们深深体味,我们冷暖自知。但是,语言,果真是最好的呈现方式么?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会记得自己在冷漠的氛围中,爬行,直立,走路,说第一句话,他甚至会记得在他挣扎着这一切艰难的动作时,触摸生命的质感与疼痛,这些生活苍凉与欢喜,都是可以被言说的么?

  和杨老师谈及对压力及困惑的承受。

  他说不能崩溃。因为要像黑暗的青春期那样弄的彼此决裂或是彻底崩溃,到头来还是要自己收拾,只有自己心疼。叛逆是青春唯一留下的有毒的冬眠种子。

  简短的观点让我学会克制,学会不再血腥的挣扎既定的事实。决定碌碌的活。妥协是事物的结局。

  在路过学校图书馆的草坪上,看见午后阳光下打盹的野猫,这么安静的成长,沉重宛转至不可说。哪像我们人类,每一天都活得虚张声势,每一天早上醒来,都要把活不活下去,重新变成一个问题。哈姆雷特说,TOBEORNOTTOBE。这是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终极困境,人生的困境不能被解决,但是可以被超越。就像,愈是光明的地方便愈会镌刻下最深刻的暗影。有时候,言语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必须非常简单、朴素,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能被特定的信仰、恐惧以及数不清的欲望阻塞,不要抱有偏见,不要判断: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永远保持观察者的身份,你才会发现真相。

  “终止了某种无谓的深入并不就是肤浅。困惑并未解决,但是得以穿越。”杨老师如是说。

  这是事物轮回的本质,在每一个人身上得以佐证。需要冷暖自知的消化承受。但性格观念的晴朗并不代表变迁与颠覆的终结。反复是必然。是规律。是需要耐心以对的事物。失去耐心便会失去生存意志。

  还是要坚韧的活下去的。即使明白要穿越的是未知的生存与死亡。

  4

  与自我心灵对话。

  我从教17年,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班主任。我在农村教英语六年,期间兼任当地一所小学的英语老师,后进入现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样我有机会教过中小学中几乎各个年级,有两年有个幼儿园在我校开了个班,我又兼任了幼儿园的英语老师。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发现,时光是如此匆匆,没有理想的状态逐渐让平凡变成了平庸,并慢慢演变成人生的不幸。我想在教育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很想成长,很想发展。我知道,教师是平凡的,教育是做小事的,但是我现在心怀梦想,立志要做一个热血教师,重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水平,重新认识教育,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让平凡的工作变得有激情,有意义,并以此影响我的人生。

  职业就是人生。职业不单单是收入的来源,生活的支撑,还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如果职业和生活相分离,那注定是人生的不幸,因为职业与生活相分离,就让工作变成了工具,让工作失去快乐,在工作中扮演了另一个人,从而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