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 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是每位歌者都渴望达到的境界。它不仅能让声音更具穿透力,还能让听众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震撼和享受。然而,高位置声音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它需要歌者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掌握正确的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乐演唱中……
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
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是每位歌者都渴望达到的境界。它不仅能让声音更具穿透力,还能让听众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震撼和享受。然而,高位置声音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它需要歌者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掌握正确的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
声乐艺术是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它是通过人的歌唱来表达音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作为人声的艺术,因其使用乐器的不同而使其在音乐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正如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美妙的歌唱是世间最美丽的音乐,也是人类最早的音乐。也正因为其独特的使用乐器,使得声乐学习和声乐训练都较为特殊。
声乐教学法是研究声乐具体教学实践的学科,以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中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声乐教学法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科学的歌唱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声乐教学方法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指导声乐学习者更加科学、高效、省力、流畅的歌唱,这也是研究声乐教学法的目的所在。歌唱高位置训练是声乐教学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声乐高级训练阶段必经之路,对歌唱的音域、音色甚至是歌唱生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歌唱的高位置
歌唱的高位置指的是歌唱共鸣的高位置,是当人声进入到高声区时,共鸣的方向、位置。“随着音高的不断提升,声带的振动方式也会逐渐调整过渡到边缘振动及缩短的边缘振动下状态下。与此同时,“贝努力效应”的作用更加显现,更多地发挥了咽喉腔共鸣管的高频共振作用,并进一步引起包括歌唱共振峰在内的一系列泛音共振,歌唱者头腔的共鸣传导感觉会明显增多。由此而形成所谓声音的‘声束’感、‘音柱’感、方向感。所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歌唱家在谈到唱高音的体会时,均有诸如:‘高位置’、‘头腔共鸣’、‘面罩共鸣’、‘脑后摘筋’以及‘靠前’、‘靠后’等形象的描绘。”我们知道,当人声进入高声区时,所用到的主要共鸣是头腔共鸣,换言之,歌唱的高位置指的就是如何获得充分的头腔共鸣。“所谓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方法。头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声乐术语,是一种练声方法。头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把下胛放下来(好像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的感觉),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则有放下一些的感觉,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和诸窦,引起声波的回荡。它在发高音(头声区)时为主要的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从这里我们看到,头腔共鸣主要指的是鼻咽腔、鼻腔和诸窦的共鸣,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鼻腔、鼻窦与头骨、气管与胸腔等在歌唱共鸣中不起关键的作用,不属于歌唱的共鸣气管,可以称其为歌唱共鸣感觉器官。”可见,头腔共鸣的主要共鸣器官是鼻咽腔,而鼻腔及诸窦的共鸣是靠其传导的,所以,鼻咽腔共鸣即高位置共鸣所在。“除鼻咽腔顶端与颅底相连周围有少量骨骼外,整个咽腔壁有较厚的肌肉层,由于肌肉的收缩,可改变咽腔粗细、形状及咽壁的坚硬度,使咽腔成为有力的共鸣腔,给人以有劲的感觉,但这个“劲”不是喉音,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敢于将咽壁“站”起来,唱好高音。”
拥有了高位置共鸣,不仅可以拥有具有穿透力的金属般音色,而且,可以延长歌唱寿命,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不会运用高位置歌唱,那是用本钱在歌唱,反之,则是在用利息歌唱。
二、歌唱高位置的训练方法
(一)正确的稳定的气息支持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对于整个歌唱活动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歌唱要有稳定的深的气息支持,这就要求运用到横膈膜和腹肌的力量,气息和声音,就像放风筝,气息是托着风筝的风,声音就好比风筝,而横膈膜、小腹则是放风筝的手,手不能松,不然风筝就飞走了,气息也不能缺,风筝是靠风托着才能飞的,所以,横膈膜和小腹要稳稳的抓住气息,不然,声音就会失去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气息要深要稳的道理。
歌唱中要想做到气息的稳定,首先,吸气要深。要使两肋扩张,使横膈膜下降,这样才能获得横膈膜的支持;其次,呼气要有控制。人们常说歌唱是呼气的艺术,可见有控制的呼气是多么的重要,呼气依然要保持气息稳定的状态,声乐训练时经常会用叹气的感觉来找歌唱深的、稳定的气息状态,即叹着唱,一边叹气、一边歌唱,这样,不仅能找到唱在气上的感觉,同时,还能保持稳定的气息状态。
(二)高音的“假想气音”可以帮助找到高位置的声音
在杨满年教授著的《声乐训练研究》一书中有关于“假想气音”的提法,我觉得这个提法非常好,非常恰当并准确的概括了一种唱高音时使喉器放松的方法。在此书中是这样阐述的:“假想气音:喉结获得自由的起音是先出气而后声门闭合以挡气的起音。这种振动伴随贝尔诺利效应,它把声带闭合到一起的肌肉调节,无需象发声门爆破音时那样紧张,以达到‘唱在气息上’。”崔文湘先生在《声音的高位置与共鸣》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论述:“男生在高声区用咽部共鸣的比例较女生多,尤其是男高音的高声区,应有相当比例的咽部共鸣,特别在换声区以后,比例更大,使声音具有更大的亮度与威力,这是由于咽部某些地方的缩小造成的,但须在一定的状态下才能发出这种音色。因为要摸索这种状态,我用了一个诱发音,就是德文的?觟,前面加送气音“H”,达到预定的效果。”
随着歌唱音域的逐渐升高,人本能的反应是提高喉头、缩紧喉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获得松弛有穿透力的高音,这不仅要唱在气上还要使喉咙保持稳定和松弛,一个送气的“H”巧妙的解决了,送气的“H”的使用是使学生在起音的一刹那松弛、打开喉咙,同时在有气息支持的情况下唱出高音,送气的“H”后面要带上元音,如ha ho hu等等,真正能够延长的是后面的元音,送气的“H”只是一个手段,开始时可以借助真实的送气感觉呼出高音,但是,这个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一个假象的“H”就应该完全能够找到高音的歌唱感觉,所以“假象气音”这个提法真的是很妙,气息冲击的高音是不对的,没有气息支持的高音更不对,“假象”解决了这两者的矛盾,既使高音唱在了气上,又避免了气息冲击的问题,这就应该是“假象气音”的妙处。这里所提到的送气不能等同于漏气,如果是漏气的学生,要先解决漏气的问题才能做扩展音域的练习,当然也不同于声门冲击,要避免这一问题,要先让学生练习如何在气上柔和的唱出纯正的元音,在自然音域练习是必要的。 假想气音的训练方法:在元音(a e I o u )的前面加上送气的“H”,通过“H”将元音带出来,使元音唱在气上,通过延长元音的方法,保持气息的支持及松弛的喉咙状态,作为扩展音域的练习最好是琶音的练习,或者是单纯的延长音练习,从音域较高的音练气,有一定的能力之后可以在一个延长音上做强弱的变化练习。
(三)歌唱高位置的训练方法
(1)歌唱高位置训练
训练要领:“5”的起音要在正确的歌唱状态下发出a元音,即正确的气息支持和打开的、稳定的喉咙,然后是一个上方的大二度连接,在做这个连接时既要保持“5”音的状态,同时在a元音向o元音转换时,还要在这一状态基础上将咽壁竖起来,喉咙要稳住并借助吸气的感觉张开,将软腭向后上方收缩,感觉在a元音的共鸣焦点处形成元音o,感觉o元音的位置比a元音的位置还要高,并用气息呼住o元音的位置,让声音在鼻咽腔的顶端眉心的后部回旋,一边呼一边送出o元音,不断向外呼出o元音,同时气息是不断的向下叹,延长o元音,持续将o元音送出,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延长,然后带住o元音的位置叹气下行。关于如何将“o”元音安放到高位置,充分的进入头腔获得共鸣,我经常这样启发学生,想象在小舌头的后部与鼻咽腔相连的部分好像还有一张嘴,“o”元音要在这张嘴里形成并唱响,要想在这张嘴里唱响,就要在这张嘴里咬字,并将声音向鼻咽腔的顶端眉心的后部送,从而启发学生找到唱高音时鼻咽腔及相关肌肉所做的调整。其实,这样启发学生是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声音的音源是声带,气息吹动声带振动发出基音后通过共鸣腔的扩大和美化,形成了声柱或声束,声柱和声束在从口腔传出之前它的走向直接影响着声音的传播,这就像我们掷铅球一样,只有抛得高才能飞得远,声音也是一样,只有向高位置抛出的声音才传远和有穿透力,所以,在声柱或声束传出之前必须尽可能的向高的共鸣腔体传送,从高的共鸣腔体抛出的声音才最有穿透力,声柱或声束好像立在后背经过脖颈直向后脑勺向前抛出,同时,声柱或声束要有焦点,这个焦点就是高位置共鸣点,没有焦点的共鸣是抛不出去的,这就好像把铅球变成了大片的木板,抛起来哪个更容易抛得远些可想而知,声音的高位置和焦点在这里是统一的,不能分割,鼻咽腔顶端及眉心后部是高位置共鸣焦点所在,声柱或声束送到这里时要集中并形成共鸣焦点再送出,所以,从感觉上就好像元音是在这里“咬出”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咽腔是主要的共鸣管的话,鼻腔则是扩音器,尽管有些人认为鼻腔作用不大,但我认为高位置放射性的声音音质,尤其在高声区,必须经此道获得,从效果上来说是无可非议的。我经常启发学生假设歌唱的“嘴”似乎是在鼻腔的感觉,让声音引向上部,音越高,“嘴”的感觉越强,自然的渗上所谓的‘假声’。”
这一练习的重点是a元音向o元音的转换,从音高上来看,a元音已经是在音阶中较高的位置了,而o元音还要在这一基础上再上一个大二度,其实,在实际训练中,这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度在于能保持a元音的位置而使o元音的位置更高,这要求有良好的歌唱基础,能在稳定的状态下挂住高位置,这是这条训练的目的。
(2)高位置、焦点灵活练习
高位置、焦点灵活练习是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运用快速的、连贯的在音阶的高音部位的上下大二度的重复两次的颤音练习,从而训练将声音代入高位置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训练要领:u元音和o元音是较暗的两个元音,u元音的喉位低,通畅的u元音练习对于稳定喉咙很有帮助,音阶上行的u元音要唱的柔和、连贯,喉咙不能有一点紧张,要真的感觉喉咙不存在,嘴角成微笑状,同时借助呼气使声门放松,使u元音放松,当u元音向o元音衔接时,体会下巴掉下来,在高位置共鸣焦点即o元音形成处做重复的两次大二度的颤音练习,注意借助提软腭和气息的支撑使声音在高位置上颤动而不是掉到口腔里,然后保持住位置,用气息托住位置连住声音唱后面的几个音,感觉音越低位置越高,熟练了以后,颤音的次数可以增加。
这一练习主要是训练声音保持在高位置上并能灵活的走动,所以,在训练时,有气息支持的元音快速的流动和连贯性是重要的,可以唱的轻巧,切忌不能为了追求浑厚的共鸣而唱的过于笨重,这样会适得其反。
(3)补充训练
这几条练习是前一条高位置、焦点灵活练习的补充或扩展练习,音域跨度加大了,难度也加大了。训练时要注意从低音到高音的琶音要连贯、灵巧,快速的在高位置上点一下,然后迅速做琶音的下行,要始终保持气息的支持,用气息将琶音连起来,并在最高音处用气息将元音抛出去,挂住高位置快速唱完后面的几个音。因为要唱的灵巧,气息就要流动起来,用气息托住声音灵巧的唱,开始可能较难使声音共鸣位置统一,但是共鸣的高位置一定要明确,要找到,并抓住这个位置再将其他的音的共鸣位置统一起来,这是重要的。
声乐教学活动一方面要求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必须用大量的实践训练手段来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歌唱高位置训练是声乐训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训练方法是丰富和多样的,对于它的研究应该不断深入,挖掘更多的训练方法,从而丰富我们的声乐教学。
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
一、理解高位置声音
高位置声音并非简单地提高音调,而是指声音在口腔、鼻腔和头腔中的共鸣位置较高。这样的声音听起来更加自然、流畅,且富有情感。要实现高位置声音,歌者需要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和共鸣技巧。
二、训练方法
呼吸训练:深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者要学会用腹部进行深呼吸,保持气息的稳定和持久。通过练习慢吸慢呼、快吸慢呼等呼吸方法,提高肺活量和气息控制能力。
发声训练:在发声训练中,歌者要学会放松喉咙,避免过度用力。通过练习元音(如a、e、i、o、u)和简单的音阶,逐渐提高声音的响度和清晰度。同时,要保持声带的健康,避免过度用力或滥用嗓子。
共鸣训练:共鸣是声音传播的关键。歌者要学会利用口腔、鼻腔和头腔的共鸣,使声音更加饱满和富有穿透力。在训练中,可以尝试用“哼鸣”的方式来找寻高位置共鸣的感觉。同时,要注意保持声音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追求高音而忽略声音的质量。
三、实践与应用
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后,歌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运用。在日常练习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歌曲进行练习,逐渐提高难度和挑战。同时,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声音变化,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计划。
此外,歌者还可以参加一些声乐比赛和演出活动,通过与其他歌者的交流和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技巧。
四、总结与启示
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歌者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歌者不仅要关注声音的技巧和表现,还要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正确的训练和实践,歌者可以逐渐掌握高位置声音的演唱技巧,让自己的声音更加动人和引人入胜。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歌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