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及其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综述,并从不同角度重点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交互作用;机理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及其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综述,并从不同角度重点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交互作用;机理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部门,其发达程度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尤其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体,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2014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之路。在此背景下,深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发展的内在机理,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1概述
1.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消费性服务业相对应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称其为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Serv-ice)。Machlup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即知识产出的产业[1];Hubbard&Nutter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涵盖广告咨询、法律、会计与审计、研发、建筑服务等面向生产者的服务活动[2;Coffey认为,广义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公司与组织的运用中被用作普通性消费的功能性服务[3];对外经贸大学课题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与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多环节,如物流、研发、金融保险及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4]。以上学者大多从生产性服务业指向的对象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此外,也有学者从中间需求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Goodman&Steadman根据美国2000年投入产出表,将服务业中间需求率高于60%的部门界定为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低于40%的部门界定为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将40%~60%之间的部门界定为混合服务业[5];尚于力、申玉铭和邱灵利用1997-2002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将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行业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讯服务、批发零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计算机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服务[6]。国内外学者虽未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在其内涵及外延界定上存在共通点,即多从生产性服务业指向的对象、活动内容(如Hubbard&Nutter等)或中间需求、内在属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如Goodman&Steadman、尚于力等),运输仓储、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法律会计、市场销售等管理咨询活动均被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综合各学者及各经济体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及外延的阐述,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即主要面向消费者以外的生产企业、并直接或间接为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需求的产业部门,包括流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五大类。
1.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发展
相关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有四种不同观点:供给推动论、需求引导论、交互发展论和融合发展论。供给推动论认为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生产率及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前者的发达程度决定后者的发达程度;需求引导论认为制造业为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需求基础,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支持;融合发展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出现融合趋势。交互发展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Francois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7];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以中国1997-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且后者对前者的拉动作用大于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8];高觉民、李晓慧从产业视角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型,认为二者互相推动彼此发展,且前者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均呈现互动发展关系[9];焦爱丽根据我国31省市2003-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模型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每上升1%,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上升15.51%,两者正相关[10];陈光和张超基于我国不同省市或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对二者相关指标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交互发展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变动指标与制造业升级系数存在协整关系和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11]。现有文献多从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对二者作用的内在机理的研究尚待深入,因此,本文从以下视角对二者交互作用的机理进行简要说明。
2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2.1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首先,服务收入成为制造业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制造业产品中的服务含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并因此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服务化水平。从典型制造企业来看,国外大型制造企业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已成为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如2011年宝马、GE、施乐公司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51.16%和53%,IBM服务收入占比为82.1%,与2005年的51.9%年相比增长了108.42%[12]。其次,制造业服务化在就业方面表现突出。一方面,制造业内从事服务活动的劳动者占较大比重,2002年,OECD13个国家中约有40%的制造企业员工从事与服务相关的岗位,如科技人员、会计师、律师、管理人员或其他服务岗位[13];另一方面,制造业内从事服务活动的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对从事制造业服务活动的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也使得企业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2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制造业的资源配置
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节能降耗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生产性服务业是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制造业节能降耗的一大动力。企业生产设备的'改进、生产工艺的优化(如ERP、能源管理系统等)加强了对能源消耗的监测预警,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推动产业向低消耗、高利用率方向发展。2014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指出,信息业较发达的北上广、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的工业应用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份,这些省份的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发达,信息技术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力度较大,支撑本地企业节能降耗的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低;而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信息产业弱省,应用效益指数较低,信息技术支撑企业节能降耗的能力普遍不足[14]。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及科研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内含的人力、技术及知识资本能够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2.3生产性服务业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利用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及交易成本。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效应会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分工的深化,制造业内部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逐渐外部化并最终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并能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其规模会随着制造业外部化的需求的增加而扩大,最终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这相较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来说,会大大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产品的市场配置中起到简化交易方式的作用,从而降低制造业服务产品的交易成本。例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业、交通、通信等流通服务业通过建立市场网络,在集中固定的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搭建桥梁,将时空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扩大了交易网络的延伸范围和市场规模,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实现了交易成本的节约[15];再如,在市场经济制度日益规范和复杂的环境下,会计、法律、税务等逐渐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专业化的发展有效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交易的执行成本[16],如安永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FESCO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
3制造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1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
分工深化下制造业生产环节的外部化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市场和需求基础。在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考虑,会越来越多的将生产环节中的低附加值部分如研发设计等生产经营环节外包出去,“内部化”的“非市场活动”逐渐变为“外部化”的“市场活动”。此时,随着制造业企业对外剥离的非核心业务环节的增多,其对外部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即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便会产生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和坚实的市场基础。此外,制造业的发展会对服务外包的种类和数量产生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不断完善服务类型以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高质量,这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自1995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加值的绝对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9%左右。根据对我国2002-2010年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得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中间投入率在0.26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有较强的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性在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即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支撑主要是通过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等细分行业实现的。
3.2信息技术加速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工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深化、产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现代制造业转变,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活动,其服务对象是提供终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进而有效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并能改变传统的物流渠道以提高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如广告和银行业的现代化程度;此外,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衍生出新的服务领域,如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其产生大量需求,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交易性大大增加[17]。其次,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升级进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带来远程教育和医疗的国际化,为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提供一个中立和可靠的数码平台,并能够实现产业集群的区域内迁移和合理的产业分布。此外,信息技术及相应的通讯、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正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的支撑平台,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物流运输等行业对区域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依存度越来越明显。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有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小结
在理论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具有累积性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内生性过程,两者因相互需求进一步推动彼此的交互发展和升级,其交互作用过程即彼此发展和升级的互动过程[18]。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促进其转型升级;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大量需求,并对服务质量要求渐高,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的同时也直接促进其发展,两者如此循环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双向互动、高度关联的正反馈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1):16-19,25.
[2]HUBBARDPKB,NUTTERDS.Servicesectoremploy-mentinmerseyside[J].Geoforum,1982,13(3):209-235.
[3]COFFEYWJ.TheGeographiesofProducerServices[J].Ur-banGeography,2000,21(2):170-183.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式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4.
[5]GOODMANB,STEADMANR.Services:businessdemandrivalsconsumerdemandindrivingjobgrowth[J].MonthlyLaborReview,2002,125(4):3.
[6]尚于力,申玉铭,邱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其行业分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87-94.
[7]FRANCOISJ.Tradeinproducerservicesandreturnsduetospecializationundermonopolisticcompetition[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1990,23(1):109-124.
[8]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65-74.
[9]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10]焦爱丽.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4(17):123-124.
[11]陈光,张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2):18-24.
[12]于清笈,董伟龙.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R].北京:德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4.
[13]郭怀英.制造业服务化:国际趋势及其启示[J].全球化,2013(9):100-108,128.
[1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R].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5.
[15]沈家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量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54.
[16]邓丽姝.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J].经济论坛,2010(2):209-211.
[17]祝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2):108-109,205.
[18]郭怀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与升级[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