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身残志坚 名人

管理员

摘要:

关于身残志坚名人故事(精选24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身残志坚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

关于身残志坚名人故事(精选24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身残志坚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为此,父亲带她辗转武汉、上海、北京等地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线治疗希望就不会放过,但始终不见好转。眼看要满7岁了,父母将她送人市聋哑学校学习。

  舞蹈使邰丽华品尝到无穷的欢乐,但她知道,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17岁那年,她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上大学。于是她又将自己练舞的倔劲放在学习文化课上,1994年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如今,邰丽华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她不仅担任了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队队长,出任了中国特殊艺术协会的副主席,同时她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形象大使”,先后在40多个国家巡回演出,她的演出剧照总是出现在艺术团宣传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2

  海伦·凯勒能够不因缺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我们平常人既聪明又健康,假如还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话,真是很对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迹吗?你相信既盲又聋又哑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有的,这个人便是伟大的海伦·凯勒女士。她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

  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着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海伦·凯勒真可算是个身残志坚的人。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3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4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

  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5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户外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这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户外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十分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下期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期望!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6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下从事研究的理想,但之后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情绪,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应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刻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正因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之后由於得了肺炎而理解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此刻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十分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7

  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爸爸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十九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 (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

  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1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2大贡献之一。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8

  张海迪这个勇于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她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是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只能在家里坐着轮椅,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这次手术之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她请妈妈在桌子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

  就这样,张海迪系统地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因此她的'英语进步得非常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单位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亲自为她书写了序,题目是: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9

  海伦·凯勒(HelenAdams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正因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之后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发奋,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

  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向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资料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资料,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忙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StoryofMy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0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5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1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都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在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2

  倪树利,1985年出生于东明镇东升村,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从小就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当同龄人都在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他就开始了长期的卧床生活,学历停留在小学毕业。

  身体有所残疾,在世人的普遍观念里是不幸的,但有这么一些残疾人朋友,虽然命运与他们开了残酷至极的玩笑,但他们却依然能够坚强地面对人生风雨。卧床在家的倪树立接触到网络,加入了残疾人QQ群,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和他一样被生活困扰的朋友,他们没有没有自暴自弃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而是相互抚慰、相互鼓励,微笑着面对生活。通过网友介绍,倪树利做起了网络兼职,借助百度、太平洋等大型门户网站,对汽车、家电等领域商品进行广告推广,每月可以赚几百元生活费。这份看似容易的.工作,对于不能久坐的倪树利来说是艰难的,但他坚持了下来,每月赚来的几百元已经能够基本满足自己的生活费用,他很高兴可以为家庭减轻一些负担,今后还将在电商等领域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3

  1955年 9月,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 6 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次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 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 4月,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 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要是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 7月 14日,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海迪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海迪:要是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 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 10 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首次报道了海迪的事迹; 1982年,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4

  河南省新乡辉县“一杰助残”创办人徐洁,因车祸高度截瘫,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坚强地活了过来,她没有颓废而是勇敢地走出家门,投身公益事业,帮扶千余名残友走出心理阴霾。2006年,徐洁被评为河南省“自强模范”;2008年,受邀参加北京残奥会闭幕式;2014年9月19日,被评为“新乡最美志愿者”提名奖。

  徐洁曾是一名教学成绩突出的小学老师,多次被评为“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师”。1997年3月份的一天,徐洁家访途中突然被一辆轿车撞倒。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徐洁虽然保住了生命,但下半身却高位截瘫。从麻醉中醒来的徐洁放声大哭,她觉得自己不但成了家人和社会的累赘,而且成了无用的废人。社会各界并没有忘记她。住院时,学生、家长、老师纷纷前来慰问,社会各界为她募集手术费和医疗费。大家的关爱给徐洁的生命注入了更多的感恩之情,她暗暗决定,为了这些关心自己的人,不但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要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此后,徐洁逐渐走出了车祸的阴影,并积极投身到“助残帮残”的公益事业中来。从一个人到10个人,再到100个人,一个以徐洁为核心的公益团队就这样形成了。2013年5月18日,一个由残疾人自发形成的助残公益团队——辉县市“一杰助残”协会成立了,徐洁被推选为会长。当选后的徐洁说:“我们创建残疾人公益团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过上自食其力、积极阳光的生活。”徐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为残疾人点亮生活的明灯。

  徐洁一直倡导“以残帮残、面对面、互帮互助”的公益方式,注重对残友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让更多的残友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感恩生活。她多次去看望、慰问残友,通过物质帮助、谈心交流等方式,让残友感受来自大家庭的温暖。一名女性残友,28岁时因脊髓瘤手术失败导致截瘫,当时儿子才5岁,丈夫重建了家庭。整整10年,她整日以泪洗面,邻居听到哭声都以为她疯了。徐洁慢慢接近她,鼓励她,并帮助她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慢慢地,她的心情好了起来,后来她摆摊子卖起了小饰品。至今,她逢人就说:“感谢徐姐,是‘一杰助残’的兄弟姐妹给了我不一样的'生活。”类似这样的帮扶在“一杰助残”还有很多很多。3年来,徐洁走访了辉县市各乡村的近百个家庭,帮扶千余名残疾人。残友一个个从最初的自卑、无望、痛苦中走了出来,变得积极、阳光、自信,甚至可以自食其力。

  近年来,“一杰助残”在新乡公益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身残志坚的徐洁,从未放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她逆风飞扬,用爱心点燃了残疾人心中的明灯,为社会奉献着爱心,传播着正能量。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5

  寒风凌冽,法兰克左手拿着试管,快步走向窗口,把窗户又查看一遍。天气太冷了,他把四个角落都给按严实了。窗外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到不远处战争的气息,在死亡的恐怖笼罩下,一阵婴儿的啼哭,打破了这寒冷而凝固了的空气。

  这天是1942年1月8日。斯蒂芬·威廉·霍金就出生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那年61岁的爱因斯坦正完成《科学和宗教》等一系列科学论文,正准备到苏联参加犹太人组织的活动。也许是太忙的缘故,这位科学巨匠并没能预感到他接班人的出生。小霍金给法兰克和伊莎贝尔夫妇带来了不少的欢乐,然而麻烦事也不少。带小孩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比写医学理论可复杂多了,尽管伊莎贝尔在众领域颇有研究,然而为了做个出色的妈妈,她还是要恶补很多婴幼儿的护理常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霍金也一天天长大,偶尔还会做几个鬼脸来逗父母开心。

  一晃几年过去了,弹指间,小霍金能走路说话了,然而奇怪的是,他和别的小孩不同,常常望着书架上的书默默发一阵子呆,这比玩玩具更有吸引力。于是父母决定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并希望儿子能越过自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父母的'共性,不仅仅在中国是这样,各国皆是如此。

  后来,霍金有了个妹妹,父母又领养了个弟弟。从此,霍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人了,比起和同伴玩耍,他更愿意照顾弟弟妹妹。很快霍金到了学习的年龄了,他的智商和同班的小孩一样,只是他房间里的书比别的孩子多得多,他的学业出众,一路直上,终于如愿进了牛津大学。这是他父母最想看到的结果,也是霍金多年努力的结果。进入大学后,霍金的父母每每聊天都会不时地讨论到他的就业问题。

  霍金自己对此却并不在意,他对未来考虑的并不多,和大多数同年龄段的同学一样,处于迷茫期,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考虑他的未来,对学术论文也不太花时间。当然,他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玩,不过他不爱运动,不擅常各类体育活动,他的手脚远没有自己的大脑灵活。霍金从小写字就很难看,然而自己就是控制不了。有一两次在学校摔倒后竟不能自己爬起来——这是一个信号,不祥的预感笼罩着他。不过,他还是愉快地度过了自己21岁的生日。

  霍金是一个懂的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然而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6

  桑兰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81年,1993年进入国家体操队。1997年取得全国跳马冠军,1998年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上,练习跳马时,出现意外,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目击悲剧发生的美国国家队助理教练说:桑兰的这个动作难度并不算高,她好像在踏跳时有点犹豫,身体在空中多转了一下,结果,她头顶着地,当即倒地不起。场边的中国教练和救护人员马上赶上去作急救,可怜的姑娘大概休克了10秒钟,大家很快为她作了固定措施并将她抬上担架送往纳苏医疗中心。这只能是个意外。

  大约12分钟后,正在长岛放射科值班的华裔主治医师张岱伟开始为桑兰作检查。结果——桑兰的第六第七节颈椎错位挫伤,并伴随神经组织损伤,可能导致瘫痪。当晚,友好运动会组委会传文至中国代表团称,鉴于桑兰病情严重,决定邀请桑兰父母尽快到纽约“以亲情的鼓励来帮助桑兰康复。”

  次日,组委会在长岛体操新闻中心举行桑兰事件新闻发布会,这也是本届赛会到会记者最多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会上纳苏医疗中心主治医师里奥尼博士向媒体介绍了桑兰的伤情。经过诊治,桑兰颈椎错位部分已复位成功,她神志清楚,上肢活动能力渐有好转,但胸部以下已失去知觉。这位医生还说:“我从未遇见过像桑兰这般顽强的女孩,尽管她是—个正处于非常痛苦过程之中的只有17岁的姑娘。”

  纳苏最高行政长官托马斯在探望了桑兰之后说:“她面对痛苦的`勇气令我深受鼓舞。”

  美国体操协会主席史坎南女士对此事故的发生表示遗憾,但她指出这一事故并非不安全环境的产物。

  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屠铭德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向到会的“老外”们说,中国代表团感谢美国朋友对桑兰的关心与照料,中国方面将促成桑兰父母尽快来美,并表示中国选手将继续认真投入比赛。

  “我什么时候才能练?”这是桑兰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当人们从中国体操队领队赵郁馨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无不对桑兰,这个刚过花季之年可能遭遇瘫痪厄运的女孩肃然起敬。

  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桑兰总是面对微笑,她凭借着顽强、乐观、坚强、勇敢的心态,用自己的行动与事迹感染着整个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跳马冠军成为瘫痪后,她没有选择沮丧,而是坦然地接受了事实,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奥运梦想。

  1999年1月桑兰成为了第一位在时代广场为帝国大厦主持点灯仪式的外国人;

  1999年4月桑兰荣获美国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勇敢运动员奖”;

  2000年5月桑兰点燃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

  2000年9月桑兰代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

  2002年9月,桑兰加盟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担任一档全新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奥运之路。因为她希望能在自己跌倒的地方勇敢站起来,换一个角度再次亲近她最爱的体育运动。此后,喜爱媒体事业的她开始以一种率直的访问风格出现在观众面前,用多角度、多层次向观众们讲述奥运金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以她自然、自信的主持风格和真实的感染力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也是在2002年9月,桑兰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破格免试录取,就读广播电视专业。

  命运的多舛没有让桑兰低头,面对新的人生境遇,她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作为曾经的中国体操的旗帜性人物,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不幸只会让她更加的成熟。她的辉煌诉说着她的成长,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不断地鼓励。她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大众给了她站起来的勇气。自信一笑她每天都坚持练习生活动作,现已可以完成刷牙、洗脸等简单动作,但每次尝试都让她大汗淋漓。

  桑兰传播着中国的奥运之梦,她此生注定要和奥运结缘。

  桑兰凭借自己顽强、乐观、坚强、勇敢的心态,用她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整个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她用她动人的一笑感动了大家。

  大学毕业后,桑兰继续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报道工作,成为2008年申奥形象大使之一,而且是2008奥运火炬手,2008年她又成为北京奥运官方网特约记者。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7

  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

  他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8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户外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这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超拽签名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户外会上意外受伤之后,

  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十分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下期望。”

  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期望!好听的门派名字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1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涟钢参加一个写作培训班,在涟钢高溪市场旁一栋高楼的三楼过道口处看到了令人惊奇一幕:一个中年残疾人,男性,弯曲的双脚若拐杖一般粗细,屁股上捆扎着一整块大而得体的汽车轮胎胶垫,蹲坐地上,要移动时,只能靠双手撑地才能挪动整个身子。他独自一人,手持灰铲,勾着头,忙碌着,一铲一铲地铲除装修时从墙上掉下的油漆仿瓷等斑迹。粗看去,房屋刚粉刷装修。他头上身上早已落满一层厚厚的灰尘。

  见此情景,我的心不禁怦然为之一动。我从钱包里抽出一张10元纸币,准备返回三楼去,奖赏这种勤劳的人,奖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恰巧从三楼走下一个中年男子,我趁机打听:"喂,这位同志,请问上边那位做事的残疾人是哪里的?他做多久了?"随即,我把准备送他10元钱的想法也说了出来。

  中年男子把我打量了一番,显然对我那所谓奖赏的10元钱有一种"不屑之状"。见我如此诚恳,他很快就与我攀谈起来:"告诉你吧!他是这栋大楼的老板,我还是在他六楼上买房子住的'。"

  七层高楼全是瓷砖装饰,总面积3100平方米,光是房租收入每月就有1万多元。

  一个残疾人能够撑起这样一栋高楼,其中一定有不少故事,我充满了好奇,决定前去探个究竟。热心的中年男子帮我约到了他,说好第二天见面。

  第二天,我按约定时间准时赶到楼下,而他比我来得更早,已坐在楼下的阶梯上等候了,且四处张望着,怕我找不到他。

  他理了个平头,衣着干干净净,满面红光。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便在二楼借了一间办公室聊了起来。他不能坐凳,只能直接坐地上。为了拉近我俩的距离,我也干脆盘腿坐地上了。

  交谈不到两个小时,一个又一个惊喜深深地打动了我——眼前的人叫谭玉平,已年近五十,在他的人生路上,充满了苦难、艰辛。3岁时,他死了爹娘,靠哥哥嫂嫂抚养。也就是那一年,他出麻子,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当时家里穷,大人以为他体质差,底子亏,好心给他吃鹿茸,结果把血坏死了。从此,谭玉平再也站立不起了,只能坐在地上,靠双手撑持才能勉强挪动身子。

  人们常说创业难,对一个高度残疾的小青年,创业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但是创业的艰难并没有压倒谭玉平,他仍是艰难地跨出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步——从哥哥嫂嫂和邻居那里借来40元,学着做小本生意。街头摆小摊,卖葵瓜子、水果之类。头脑灵活、爱思考的谭玉平,卖瓜子也总是胜人一筹。他炒的瓜子总是筛了又筛,特干净,特香,一天总能卖去一大箩筐。稍有本钱后,谭玉平开始跟人合伙做鱼生意,从城东小贩手里进货,再转手到城西卖出,从中谋些差价;后来就直接从农村农户家进货,到城里菜市场去卖,生意从小到大,由少到多,3年后鱼生意越做越大,谭玉平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积蓄。

  看到别人杀猪宰牛生意红火,他又跟人合伙,做起了猪牛屠宰生意。这样又是三四年,积蓄的底子进一步厚实。

  做大了生意的谭玉平,首先想到要建一个"窝",砌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一番精心谋划后,谭玉平终于在涟钢市场和钢丝桥的交叉路口置办了自己的第一处产业——盖起了一栋4层楼的小洋楼。

  几番摸爬滚打,谭玉平悟出了一个道理:小商小贩的一摊一店,终究只是生存意义上的谋生手段,很难有事业意义上的规模与发展,要想有突破,便要包工程、办工厂。

  谭玉平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先后承包修建了一条60米长的水泥道路,独立兴建了一个职工食堂,完成了一栋老家属住房(包括卫生间)的改造工程,承建了一个学校的操场跑道,新建了一栋3200平方米的七层楼三个单元的家属楼,一直到现在仍在承包着双江水库的综合开发利用——猪牛鸡鸭综合养殖和渔业水产综合开发。除这些工程外,谭玉平还先后与人合作开办了石井红砖厂、杉山煤矿、水泥预制构件厂等经济实体。

  问起谭玉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时,他说,是妻子,给了他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力;是妻子,鼓起了他人生路上的强劲风帆。

  妻子叫聂金定,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办事执着坚定、风风火火。早在谭玉平街头摆小摊小货的时候,聂金定碰巧也在他的旁边摆摊卖冰棒。空闲时,谭玉平偶尔也谈起自己的一些不幸遭遇。他的身世遭遇深深地感动了聂金定的心,慢慢地两人就产生了爱情的火花。

  然而他俩的相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世人的眼里,聂金定要身材有身材,要气质有气质,父亲在涟钢上班,凭着她当时的条件完全可以找个很好的对象,为什么偏偏要找一个双脚残疾的人呢?小聂父母不能接受,极力反对;邻居不理解,"好心劝说";朋友感到愕然,都为他的人生担忧。但是,作为少女的聂金定并没有去考虑这些问题,只是善良地感到,谭玉平太可怜,自己同情他,应该去帮助他……小聂瞒着父母到街道办事处扯了结婚证;拿到结婚证后,他俩也没有告知朋友摆酒席,一切都是这么静悄悄。

  结婚后的谭玉平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小聂这么执着坚定地爱我,我不能让她失望啊!为了这一切,谭玉平立志做一番事业报答妻子,就这样,谭玉平和聂金定坚定地踏上了人生创业的风雨路程。

  如今,谭玉平一儿一女都长大成人。那借来的40元家当已经变成200多万元的家业,其中房地产就有三处,房租收入每月就是1万多元。问起他今后有什么打算时,谭玉平很平静地说:"我身体虽然残了,但志不残,我走过了昨天和今天,我还将凭着这种精神继续走向明天,争取多包些工程,多搞些项目,做得更大更强……"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20

  在邰丽华两岁那年,因高烧而失去了听力,难以想象她当时的寂寞与痛苦。邰丽华小时候刚进聋哑学校时,一堂“律动课”对她之后从事舞蹈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天,老师踏响木地板上的象脚鼓,把震动传给站在地板上的学生,让孩子们由此知道什么是节奏。

  当同学们为脚下变化无穷的震动兴奋不已时,小丽华已全身匍匐在地板上,她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教师:“我喜爱!”她发奋地感受不一样的震动,娇小的身体随之摆动。她突然发现,这是一种属于她的语言。

  在婀娜的舞姿背后,对于邰丽华,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好几倍的.辛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顽强的毅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心灵受到猛烈的撞击。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舞蹈事业中,她将自己变成了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基本的吃饭和睡觉时刻,其他一切时刻都是在舞蹈。找不准节拍再练,动作不对再改,一次又一次,爬起,摔到,爬起。以至小腿上六下了一道又一道请黑的伤疤。凭着执著的发奋和天赋,邰丽华在15岁时,就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国演出了。在很多次舞蹈比赛中,评委们根本没有发现她是一位双耳失聪的残疾人。重新燃起的生命之火让邰丽华重新认识存在的好处,她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他们一样的体验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她爱上了舞蹈,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她说过:“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特点。残疾不是不幸,而是不便。残疾人,也有生命的价值。愈是残缺,愈要美丽!”

  她对世界充满了感恩,她觉得自己已经注定一生都要用身体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当你看到那一个个到为的动作是,是否会发出一声惊叹?是否会觉得不可思议?但邰丽华却做到了。也许她并没有到达舞蹈的顶峰,正因学是无止尽的;但她却已经战胜了任何人。

  人生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没有办法去选取的。但是你能够选取看人生的角度。邰丽华用心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她有着一颗坚强、火热的心,她用行动告诉人们,她和正常人一样!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21

  如果失去了光明,看不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但至少还可以倾听到美妙的音乐,还可以与人沟通交流;如果没有听觉,至少还可以领略优美的风光;但是如果生命中一片漆黑和沉寂,那么是否还有活着的勇气呢?

  海伦·凯勒,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失明、失聪,凭借坚韧的毅力成为受全世界人民钦佩的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从小就口齿灵敏,得到了父母百般呵护,每天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小海伦突然感染了猩红热,连日的高烧使年幼的小凯伦昏迷不醒,而当她康复苏醒时,她的眼睛已经被高烧灼伤,失去了视力,耳朵也没有了听觉。这对于刚刚19个月、正在牙牙学语的的小凯伦来说,无疑是宣判了死刑。没有光明、没有声音,从前那些绚丽的花朵、蓝田白云,还有亲爱的爸爸妈妈都已经看不见了,周围仿佛永远都是黑夜,没有一丝声音。小海伦害怕极了,从前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渐的丧失。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小海伦7岁了,每天生活在黑暗、恐惧中的她脾气变的忧伤、沉默、暴躁,如何与小海伦沟通成了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于是父亲为海伦请了一位聋哑老师--安妮,让她试着教海伦的学习。但是像海伦这样的情况,如何学习?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条出口都已向她紧紧关闭。

  一天,安妮让海伦拿着盛着水的杯子,教海伦“water”这个词,但是小海伦总是搞不清楚“cup”和“water”,反反复复的学习,使得小海伦有些不耐烦,她着急的把心爱的玩具也给摔坏了。安妮理解海伦的心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海伦教导,她把海伦带到了院子中间的喷水池边,抓着海伦的小手放在喷水孔下,清凉的水喷洒在海伦的手上。接着,安妮老师又迅速的在海伦的手心写下“water”这个词,这次,海伦完全理解了,她兴奋地抱着安妮的脖子手舞足蹈,整整一个上午她都沉浸在快乐之中,也是从此打开了海伦无穷无尽的求知欲。但是学习是异常艰苦的,像“water”这样可以借鉴物体的词语或许学起来容易,但是一些抽象的词语的学习难度是无法想象的,除了安妮孜孜不倦的教导,小海伦那种坚韧的毅力也是支撑她学习的最大动力。一个小小的单词,正常人一分钟就能接受,一般的聋哑人或许几个小时能够接受,但是对于小凯伦来说也许要学习一天,甚至更长时间,但就是这样艰辛的学习历程,小凯伦从来没有放弃过。

  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小凯伦在莎拉·傅乐瓦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发音说话。她把食指放在老师的嘴上,感受嘴型的变化、把中指放在鼻子上,感受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把大拇指放在咽喉上,感受喉咙的颤动,通过这样来学习、模仿。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事情,但海伦从来都没有在失败面前屈服。一个单词、两个单词……一句话、两句话……一年、两年……她开始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始学着与别人沟通,虽然显得的很吃力,但是海伦的努力换回了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正如她的这句不朽的名言一样,凭借坚韧的毅力。1898年,海伦·凯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季再申请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就读,于1904年以优异成绩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并成为首位毕业于高等院校的聋盲人。同时,她还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撰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名著,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22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我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期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十分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悲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应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完美。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最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我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我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此刻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我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但是别人,但是能够帮忙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好处。”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完美的生活。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23

  1955 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20116;个一工程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身残志坚名人故事 24

  桑兰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81年,93年进入国家体操队。97年取得全国跳马冠军,98年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上,练习跳马时,出现意外,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一瞬间,一个活泼健壮的姑娘就成了瘫痪,这样的事实让人无法接受。但坚强的桑兰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什么时候才能练?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多方治疗没有改变桑兰瘫痪的事实,但命运的多舛没有让她低头,面对新的人生境遇,她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作为曾经的体操队的一名旗帜性人物,在遭遇重大人生变故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不幸只会让她更加地成熟。她的辉煌诉说着她的成长,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的鼓励。她说: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是大众给了她站起来的勇气。她每天都练习生活动作,刷牙洗脸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动作,每一次却让她大汗淋漓。

  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桑兰总是面对微笑,她凭借着顽强、乐观、坚强、勇敢的'心态,用自己的行动与事迹感染着整个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跳马冠军成为瘫痪后,她没有选择沮丧,而是坦然地接受了事实,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奥运梦想。艰苦的康复训练,并没有让她停止求知的决心,2002年她进入北京大学新闻系攻读学士学位,北大见证了桑兰五里身残志坚学习的日日夜夜,在这里她获得了认识社会,过上另一种生活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桑兰继续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报道工作,成为2008年申奥形象大使之一,且是08奥运火炬手,08年她又成为北京奥运官方网特约记者。奋发图强的桑兰加盟了星空卫视,还成为了《桑兰2008》节目的主持人,而且在众多媒体上开设了她的体育评述专栏。

  读文章,对桑兰敬佩,感动于她的坚强。同时,也为她高兴。找到了那个为她煮一碗长寿面的BF,一个志同道合的体育新闻记者。愿在爱情的滋润下,桑兰的生活会丰富多彩,身体能康复如昔!

  桑兰是个阳光女孩,她以自己的努力和坚强,以"桑兰式微笑"征服了无数世人。对她我肃然起敬,我们这样的健全人,与她相比,距离太远,怕吃苦,常常埋怨生活。桑兰让我重新思考人生,与之相比,我们平时碰到的与挫折算得了什么呢?有什么理由为自己的一事无成找诸多借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