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悼挽启功联 博学堪为人师; 德行永为示范。 ——北大师生挽启功 天丧斯文长已矣; 我失其怙且偷生。 ——北大师生挽启功 世无灵药能驱死; 学有疑难可问谁。 ——北大师生挽启功 难凭新茗再奉座; 幸记西泠曾留踪。 ——西泠印社……
社会各界悼挽启功联
博学堪为人师;
德行永为示范。
——北大师生挽启功
天丧斯文长已矣;
我失其怙且偷生。
——北大师生挽启功
世无灵药能驱死;
学有疑难可问谁。
——北大师生挽启功
难凭新茗再奉座;
幸记西泠曾留踪。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挽启功(1)
虽死犹生,音容犹在;
爱人以德,笑貌长存。
——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挽启功
书坛巨擘,楷模垂万古;
学苑宗师,伟业铸千秋。
——尉天池挽启功
数十载师恩,铭记在心;
千万般慈父,情深似海。
——北大师生挽启功
九三载生命,灿烂如夏花;
整七年师情,纯洁似冬雪。
——北大师生挽启功
德艺双馨,神州久已推宗匠;
人天遽隔,印社于今恸掌门。
——西泠印社社委会主任魏皓奔挽启功
启姓开新,博透专精真国宝;
功名殿后,高成低就老顽童。
——江苏省楹联学会副会长陈树德挽启功
作者自注:启功为人谦恭随和,幽默风趣,素有“老顽童”之称。66岁时曾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名与声,一齐臭。”而晚年的启功,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宝级”大师,与66岁时的“中学生,副教授”,“名与声,一齐臭”,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两年前我特意为先生撰写了一副嵌名墓联(注:启功本是清朝皇室后裔,原姓爱新觉罗,独创“启”姓,有自立门户之意)。
励耘奖学,淡泊终身,诚为世范;
坚净名居,琳琅满目,是谓人师。
——北大师生挽启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真写照;
文乃诗圣,笔乃书神,后辈永追思。
——北大师生挽启功
诗书画鉴,璀璨国宝,光辉永照千秋仰;
德才学识,楷模人师,风范长留万世钦。
——熊宪光挽启功
书称巨擘,画称名家,诗文迈古超三绝;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桃李成荫树百年。
——北大师生挽启功
通慧启真,功维坚净,一恸先生驾西鹤;
存养垂范,望寓本心,三思后学继谁人?
——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楼先生挽启功
先学承源,晚学承渊,丰碑两代垂青史;
文宗作准,儒宗作臬,仪表千秋仰后人。
——江苏省楹联学会副会长陈树德代徐州市张伯英艺术馆馆长王昌庆撰挽启功
作者自注:启功先生去世,徐州张伯英艺术馆接到讣告,王昌庆馆长将亲自上京参加追悼会,嘱我撰写挽联。启功从1946到1949年和张伯英有过一段师生情缘,启功尊崇伯英先生的人品和书品,一直以“恩师”相称。当得知徐州兴建张伯英艺术馆的'消息后,便欣然题写馆名,落款为“晚学敬书”,连“题”字都讳避了。直到启功逝世前夕,老人还惦记着艺术馆的建设进展情况。张伯英和启功,两个都是“丰碑”级的人物,而且互有师承关系,要以“师馆”的名义为“学生”撰写挽联,确有一定难度,经过构思,终于获得一副两全齐美的联句。
做事诚平,恒堪作人间典范,芳德永志;
行文简浅,显实为旷世鸿儒,风雅长吟。
——北大师生挽启功
文史纵横,书法正大,一代宗师,上上智慧平淡出;
京华趋谒,湖上伺随,卅年私淑,谆谆教诲诙谐来。
——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挽启功
文史哲国学研究,扬鞭教坛,终生满园桃李,誉胜华夏;
诗书印文物鉴定,执掌牛耳,半世高尚品德,光照神州。
——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挽启功
偶居湖上幽学者,枢机管领九州,印人论书画赝真,愧少新茗再奉座;
久处京师盛书生,侯伯提携天下,士子述诗文雅俗,幸赖西泠曾留踪。
——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挽启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