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沙田 山居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沙田山居》教案《沙田山居》教案  【教材分析】  《沙田山居》选自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无论诗,还是文,都充满了乡愁之味。《沙田山居》,更是通过在形象的比喻,和缓的语气,压韵的音调,传神的文字,来表达含蓄的思乡情感。文章表达的思乡感……

《沙田山居》教案

《沙田山居》教案

  【教材分析】

  《沙田山居》选自语文读本第三册,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无论诗,还是文,都充满了乡愁之味。《沙田山居》,更是通过在形象的比喻,和缓的语气,压韵的音调,传神的文字,来表达含蓄的思乡情感。文章表达的思乡感情学生从总体上能够了解,但是本文文字艰涩,情思隐寄,具体是如何表现思乡感情的,却是教学难点,需要认真揣摩阅读才可以真正理解。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就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达到理解文意,体悟作者的思乡感情。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美读。通过自读、齐读、示范读等形式来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美文须要美读。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朗诵者是教师或个别学生;而美读则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朗读的实践,并将这种实践跟初步鉴赏紧紧结合在一起。2、美赏。通过揣摩精警词句来赏读。在整体阅读和细节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3、体验乡愁情结。通过阅读本文和余光中的其他散文,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乡愁。

  【设计思想】

  “美文需要美教”(韦志成语)。我们在这里不妨变化一下“美文需要美学”。这是一篇美文,语言优美,甚至辞采华丽。而且多用典,多用修辞,善用动词,可谓一字传神。《乡愁》通过几个特定的意象来表现,主题明显。语言也通俗易懂,读一两遍就能会背诵。而《沙田山居》语言含蓄,意象也有难以理解之处,情思隐寄写景之中。而且本文有许多字词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给阅读带来了极大障碍。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美文美赏。包括鉴赏性阅读、体验性阅读。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从景到境,从境到情。抓住几个重要语段,把握“兴寄”过程。

  【教学方法】

  初读初体验(美读)——深读深理解(美赏)——再读再体验(悟乡愁情结)。

  【教学媒体】

  Powerpoint课件(配乐诗《乡愁》、生字词。)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脍炙人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情,镌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坎里。它就是《乡愁》,教师示范背诵并投影大家一起朗诵,它的作者就是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这篇散文文字含蓄甚至有些艰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通过反复朗读,来领悟作者是如何表现乡愁这一永恒的情结的。

  【美读提示】

  这篇文章美不美?可以各抒己见。可能会有同学说文字太难懂。语句晦涩,难懂,影响了我们对文本的阅读。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很好。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无论美不美,我们不妨读读看。

  【难词扫障】

  文章有不少生字,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些字词学习一下:出示生字词投影(识记理解积累)浩淼(miǎo) 衣袂(mèi)绸缪(móu)阒(qù)黑 栖(qī)定 蹂躏(róulìn)碧湛湛(zhàn)莽莽(mǎng)苍苍天籁(lài)

  【自读标注】

  同学们先自读课文,重点的句子做好标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初步美读】

  美文要美读。“三分文章七分读”。看来“读”是学习散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怎么读呢?默读还是朗读齐声朗读还是一个人读大家听?读全文还是挑选几段读?大家觉得呢?学生商量,选择一两种。

  【设计理念】

  这样设计充分给学生以自由,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但是这样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要合理发挥教师主导性,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化解教学矛盾。

  【揣摩美读】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视,与误读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纠正误读情况。通过自读,我想同学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美不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流畅地、充满感情地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陶醉。

  【教师引导】

  一般来说,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思路,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所以,我们最好顺着作者的思路来阅读,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赏读】

  抓住第一段“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里有几个特定的意象。“重九”、“中秋”、“陶菊”、“苏月”,这些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创新阅读】

  这段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变化一下。“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是否可以调整一下呢?同学根据上下文进行修改。改过之后一起读一读。教师意见:“重九的陶菊已近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又圆了。”是不是更好些?可以讨论。

  【设计理念】

  这样思考,可能只是自己读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不是从语法角度着眼,而是从修辞角度考虑,改一下可能效果好一些,而且也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家敢于质疑的精神。

  【重点赏读】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凫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就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

  【重点赏读】

  文章接下来重写景,全文描写的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有没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流露?找一找,读一读,评一评。

  【师生交流】

  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三四两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傍晚时西边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五六七自然段。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二自然段。首先,海和山是相互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山睡去以撼人的节奏感撼着我的心血来潮。”写景中思乡之情隐约可见。

  【赏读体验】

  第三段抓住“回答”一个小环节来揣摩。请一位同学朗读品位。例如“家,在半山腰等我。一个“等”,境界全出。每人自读,品味。写山谷,含情脉脉,用比喻,可爱。请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

  【赏读体验】

  文章第七段可以说是点题的段落。景为谁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乡愁是如何表现的。抓住几个关键语句:“加注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人的骚音”“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到我的心弦”等来把握。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意象品读】

  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与乡愁有关的意象,从中品味作者的乡愁之思。

  【师生讨论】

  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不仅融入了乡愁,还融入了沧桑美。重阳饮菊、中秋看月等古典诗词意象,成为离愁别绪的载体。“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抒发了对祖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倾慕之情。在他看来,自己的愁思“一层淡似一层”,“山长水远”。这种沧桑的乡情又表现为“文化乡愁”,即对文化古国的无限赞美和忆思。

  【课外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本册读本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故乡的榕树》、《我寄情思与明月》、《就是那一只蟋蟀》和《我寄情思与明月》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余光中诗集》。

  《沙田山居》导学案4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2、 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淡淡的乡愁。

  教学重点:

  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表达了其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余光中)。那么有没同学能背出这首诗呢?

  2、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原籍福建永春人。台湾当代作家、学者。著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中。“乡愁”是他作品的一大主题。

  3、 文题背景:余光中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此文写于他在香港临海区的山田居所,是他 “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

  4、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夏圭( ) 朝暾( ) 余曛( ) 碧湛湛( )

  浩淼( ) 绸缪( ) 阒( )黑 肩膂( )

  天籁( ) 眈眈( ) 肘腋( ) 盘踞( )

  联袂( ) 纤( )毫 氤氲( ) 蹂躏( )

  摇曳( ) 蟠蜿( ) 崦嵫( ) 夐( )远

  二、整体感知

  1、思考:文章写了山居的那些景,概括一下。

  明确:

  2、 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海、山的哪些画面?请分点概括。

  海:晴艳下午 山: 青绿

  起风日子 神秘

  夜深时分 雄伟

  山谷是 (比拟)

  3、 .本文以哪两种顺序把各种景物组织到一起?以哪一种顺序为主?

  4、 课文中说”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找出课文将山比作僧人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山比作高僧。

  5、作者在课文第三段写到沙田山居的风景如此美丽,作者也自称是个“山人”,但在文中结尾却说“我亦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下楼去”,表达前后是否矛盾?

  6、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海啸与风声,即使撼天动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7、文中有两句话,如下,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请大家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案:

  语言诗意美探究小结:

  三、探究文章的主旨,找出相应的语句。1、.全文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形式是中”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案:

  3、找出文中表达乡愁的句子。

  2、文章以五行诗结束全篇。诗中“长山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句,与文章的哪一句是呼应的?联系全文看,这五行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

  四、拓展延伸: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2、读一读背一背你喜欢的语句。

  《沙田山居》课文精讲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余光中(1928~ ),台湾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福建永春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逃难至江苏、安徽、上海、重庆。194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发表诗作。同年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军中当了3年翻译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1958年到美国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1964年和1969年两次赴美国教书。1971年返台,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其间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1954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主编过《现代文学》和《文星》,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和乡土文学的论战。他的作品的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出版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稔》《桥跨黄金城》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二、写作背景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著名的诗人,作品以表达乡愁见长。无论是诗还是文,都充满着浓浓的乡愁气息。

  1974年开始,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十年,居住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一处风景优美的山上,这里面朝大海,青山连环,山的渺茫处便是莽莽苍苍的大陆。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湛湛(zhàn) 绸缪(chóu móu) 赫然(hè) 樯桅(qiánɡ wéi)

  阒黑(qù) 天籁(lài) 朝暾(tūn) 蹂躏(róu lìn)

  崦嵫(yān zī) 余熏(xūn) 袂(mèi) 茸蒙(mēnɡ)

  奔踹(chuài) 蟠蜿(pán wān) 氤氲(yīn yūn) 夐远(xinɡ)

  2.词义

  湛湛:深而清澈。

  玄奥:深奥。

  渺渺:远望的样子。

  绸缪:缠绵。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樯桅:桅杆。

  赫然:这里指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阒黑:寂静而黑暗。阒,形容没有声音。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

  肩膂:肩背。

  崦嵫: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余熏:日落时的余光。

  夐远:远而辽阔。

  袂:袖子。

  茸蒙:柔软细密的样子。

  朝暾:刚出的太阳。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

  纤毫:比喻非常细微的事物或部分。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奔踹:形容风速快,风力大。踹,脚底往外踢。

  蟠蜿:弯弯曲曲的样子。

  骚音:指杂乱的声音。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分别写居处外的海和山。

  第一层(第2段)写围着山的海。

  第二层(第3~6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第三部分(第7段)写住处人为的骚音引出的乡愁之诗,使乡愁之情明朗化。

  《沙田山居》是一篇思乡的文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细地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内容详解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是一片诗化散文,语言优美,想象力丰富,情感蕴藉深沉,风格古朴隽永。

  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居处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这样的居住环境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作者把情感都倾注到山水上,浓墨重彩描绘优美的山景。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之情。

  山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写出山的青绿、神秘、雄伟的特点。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作者写到“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诣趣。”3、4两个自然段对山的各个时段都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早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使朝阳迟到,为看日出须得登上佛头。傍晚时魁梧的鹿山遮去了半壁西天,黄昏早来,鸟雀啼鸣。“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夜晚迅速来临,众鸟栖定,草间吟哦四起,幽谷中回音阵阵,山影茫然阴森,潜伏着不安。“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第二部分(第2~6段)分别写居处外的海和山。

  第一层(第2段)写围着山的海,是外围,是远观。

  第二层(第3~6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除了从不同时段描写山,作者还描写了云烟氤氲的山、起风的山、热闹的山,分别体现在文章的5、6、7自然段。“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

  对于围着山的海,作者也进行了描写,体现在第2自然段。“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海与山是互相绸缪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晴艳的下午,海上碧波万顷:“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波此起彼落:“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夜深时分,潮声起伏,渔火璀璨:“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文章写景,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梦幻般的美景之下,作者并没有怡然轻松的心境,而是心有挂念,忧从中来。何忧何愁?在文章的开头,遥望“大陆的莽莽苍苍,”心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已经透露过一些,在文章的结尾,“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又进一步显露了。可见本文的旨意,正与《乡愁》相同,表达的是乡愁,是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7段)写住处人为的骚音引出的乡愁之诗,使乡愁之情明朗化。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三、技巧鉴赏

  1.余光中先生是著名的乡愁诗人,无论诗歌还是文,都充满着乡愁之味,读这篇散文只觉得景美言精,并没有透露一丝乡愁,作者是如何寄情于景,含蓄地吐露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的呢?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写“山外山”“最远”二词就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之久。“忽焉若有,再顾若无”又写出了乡愁的平凡,不需记得但又不会忘记的情怀。

  “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一句是明写。选择重阳节与中秋节、菊和月,这是最坦白的乡愁的寄托。至于写陶渊明和苏轼两位文豪,则是侧写,通过写其人实际是写其作,抒发了诗人对中国大陆文化的眷恋与追求。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口正是诗人遥望故土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写远行海轮扬起的白帆,正是诗人乡愁的寄托,是让白帆将乡愁带去大陆的情怀。

  “到了夜深……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潮”就是乡愁,这一句借夜景的海潮写诗人内心起伏的乡愁。

  再比如后文中写火车的片段,开往大陆的火车也是乡愁的寄托。鸣笛的震响,振动着诗人的心魄,则更是将火车比喻成乡愁与故土的纽带,振响了诗人乡愁的脉搏,连接着诗人与故土。因此,文章处处写景,而每一字都包裹着一份乡愁。

  2.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语段描写集中,丰厚饱满,凝练紧凑又不失轻盈洒脱,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例:

  (1)比喻

  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把山比作高僧,写出了山的博大、深沉、静谧。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了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形象地写出雾来的日子,山在云雾里若隐若现的景象。

  (2)拟人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侵入”显示出大海的威势,“诱俘”是秀丽的山景吸引了大海。“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鸟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逼真地写出了鹿山的高大。

  (3)比喻、拟人连用

  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写出鹿山白天黑夜景象的变化,特别是夜晚的鹿山,诡谲、神秘,令人肃然。

  (4)锤炼字句,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侵入”显示出大海的威势,“诱俘”是秀丽的山景吸引了大海。长短句交错,富有音乐感。

  “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炉”本是名词,在这里转化为量词。炉子就比喻了燃烧,颇具匠心。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其理由是什么?

  探究思路: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思绪来考虑。作者生活在这样的人间仙境中,还能有什么需求呢?需求只能是精神上的。“也不能不下楼去”就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或思乡之情)。这两句话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理由是“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与亲人团聚,与家乡团聚,维护祖国统一。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运用比喻是为了更形象、更生动地突出事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句子(略)

  把山比作高僧,写出山的博大、深沉、静谧。

  二、点拨提示:抓住关键词“九广铁路”来回答。

  参考答案:人为的骚音是九广线上的火车发出的,它振响了诗人乡愁的脉搏,连接着诗人与故土。

  三、点拨提示: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

  参考答案:暗中回扣文章的开头,使乡愁这一主题明朗化。

  《沙田山居》导学案3

  1.把握文中重要语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和表情达意的技巧

  2.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山水之美和淡淡的乡愁

  3.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一些技巧

  4.培养对散文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欣赏评价能力

  1.连线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作家、学者原籍福建永春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1954年参与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诗集有《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等

  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译著有《梵高传》等

  2.探寻背景

  1974年,余光中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居住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一处风景优美的山上,这里面朝大海,青山连环,山的渺茫处便是莽莽苍苍的大陆

  “沙田”交代了作者所居住的地方,“山居”清楚地表明自己是住在山上,同时,“山居”还含有隐居山中的意味正是因为作者住在香港沙田的山上才有机会站在楼上看山看海,才能听到火车的轰鸣声,才触发了作者的乡愁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碧湛湛( ) 莽莽苍苍( ) 浩淼( )

  赫然( ) 阒黑( ) 朝暾( )

  天籁( ) 姗姗来迟( ) 衣袂( )

  肩膂( ) 肘腋( ) 蹂躏( )

  (2)多音字

  绸缪( )姓缪( )纰缪( ) 禅让( )禅宗( ) 磅礴( )磅秤( )

  2.辨字组词

  (1)籁 獭 懒 赖 癞

  (2)袂 抉 诀 玦

  (3)湛 勘 戡 堪

  3.词语释义

  (1)玄奥:深奥

  (2)绸缪:缠绵缪,本义是缠绕

  (3)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常与“忽然”“一时”连用

  (4)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也形容大怒“赫”,本义泛指赤色

  (5)吟哦: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

  (6)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形容来得很晚

  (7)障眼法:障,阻隔、遮挡遮蔽或转移人的目光使看不清真相的手法

  (8)氤氲:形容烟或云气很盛

  (9)长驱直入:指长距离地、毫无阻挡地向前挺进

  4.词义辨析

  (1)蹂躏 践踏

  辨析:相同点:都有“踏、踩”的意思,都常用比喻义,比喻用暴力欺压、摧残不同点:“践踏”侧重于单纯地欺压;“蹂躏”还含有“使受侮辱、折磨”的意思“践踏”也常用到本义

  判断正误: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授权一个由3人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将对利比亚有关各方自今年2月以来的践踏人权行为展开调查( )

  ②近日在澳大利亚肆虐的洪水堪称百年难遇,一位超级游戏玩家的大量收藏品也在洪水中惨遭蹂躏( )

  (2)历历可数 历历在目

  辨析: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清楚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判断正误:①他经过几年沉浮,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像看到他的青春痘在脸上留下的痕迹,历历可数( )

  ②刘德华日前为香港某节目担任嘉宾主持,在节目中,他深情回忆故友梅艳芳,更表示梅艳芳的点点滴滴在自己心中依然历历在目( )

  (3)心血来潮 灵机一动

  辨析:心血来潮:形容心里突然产生某种念头灵机一动: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心血来潮”和“灵机一动”,都含有“临时想到什么”的意思但心血来潮产生的是某种念头,想去做什么,并没碰上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灵机一动”是面临具体问题想到了主意

  判断正误:①大仲马到德国一家餐馆吃饭,他想尝一尝有名的德国蘑菇,但服务员听不懂他的法语,他心血来潮,就在纸上画了一只蘑菇,送给那位服务员( )

  ②我,一个15岁的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灵机一动,也学写了一篇小说,冒失地向文学刊物投稿( )

  1.作者为什么写“重九的陶菊”“中秋的苏月”而不直接写“菊花”“月亮”呢?

  2.“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说说该句的表达效果

  3.文中写道:“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个句子非常有意蕴,请简要赏析一下

  4.“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这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5.“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怎样理解这里的“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基础导练

  1.(1)zhàn mǎnɡ miǎo hè qù tūn lài shān mèi lǚ yè róu lìn (2)móu/Miào/miù shàn/chán pánɡ/bànɡ

  2.(1)天籁 水獭 懒惰 赖皮 癞蛤蟆 (2)衣袂 抉择 诀窍 玉玦 (3)湛湛 勘察 戡乱 堪称

  4.(1)√ √ (2)√ √ (3)× ×

  要点导读

  1.思维激活:从“重九的陶菊”“中秋的苏月”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身份来考虑

  提示:东晋诗人陶渊明性喜菊花,后人遂称菊花为陶菊、渊明菊;宋朝文人苏东坡在其诗文中对月亮有许多传神描绘,后人遂将月亮称为苏月抒发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乡愁

  2.思维激活:注意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提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3.提示:这句话化用了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营造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写出了山景的幽美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喜爱

  4.思维激活:“骚音”是指什么?铁轨伸向哪里?由此挖掘作者的情感

  提示:开往大陆的火车是作者乡愁的寄托,鸣笛的震响,震动作者的心魄;延伸的铁轨,牵动着作者心弦火车是作者乡愁与故土联系的纽带,连接作者的梦境和思念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大陆深深的思念与眷恋

  5.思维激活:把握典故的内涵,从作品主旨上探究

  提示:①“下楼去”暗示自己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要从“仙境”投入现实②这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文章结尾的诗句“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处处是乡愁,试分析

  1.寄情于景,含蓄地吐露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山外山”“最远”二词就写出了乡愁的层层与绵亘之远、之久“忽焉似有,再顾若无”又写出了乡愁的特点,不需记得但又不会忘记的情怀

  2.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例如:

  (1)比喻:作者将山比喻成罗汉,山顶是佛头,半山腰以上是佛肩,山腰以下是佛肚,山谷是肚脐“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把山比作高僧,写出了山的博大、深沉、静谧(2)拟人:“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3)锤炼字句,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长短句交错,富有音乐感

  导练目标

  请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一段景物,不少于150字

  话题集锦

  (1)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除了《沙田山居》《乡愁》《北望》,余光中还在其他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着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等话题中

  (2)有人问余光中,“李敖天天在不同场合找您的茬儿,您从不回应,何故?”余光中答曰,“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从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记者于是问余老,如此不回应,是不是受南京人温和的“大萝卜”性格的影响?余光中马上表示,“其实萝卜也会有辣的时候,我对辩论没什么兴趣现在都讲文明和谐,不需要‘斗’李敖好斗,爱找人家麻烦,我不理他在他看来,把别人的缺点暴露出来才有成就,何苦呢?”余光中表示,并不是把别人的缺点找出来就有成就,他更希望把精力多放在写作上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世间最大的东西不是大海,不是高山,也不是宇宙,而是人的胸怀,是人的气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广阔,有容乃大,是气度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能有旷达的心胸,是灵魂的高贵,是难得的气度

  气度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练达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有气度,才会有“采菊东篱下”的旷达高洁;怀才不遇的李白有气度,才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远贬黄州的苏轼有气度,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情”的乐观豁达;看淡利禄的陆游有气度,才会有“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的博大胸襟

  真正有气度的人把是非看得淡若云烟,恩怨情仇皆“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面对生活的种种纠葛,胸怀坦荡者可用气度容纳一切,化干戈为玉帛周围的人会受他感染,在他周边,到处是欢笑,到处是和谐,身边的人也会越来越靠近他,因为他有气度鸡肠小肚者把每件小事看得重于一切,冷嘲热讽会使他委靡颓丧,自甘堕落;流言飞语易使他愤懑忧伤,黯然神伤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

  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知识精华 技能要领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山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写出山的青绿(青翠、青碧)、神秘(深沉)、雄伟(巍然、磅礴)的特点

  2.提示:①暗中呼应开头的“大陆的莽莽苍苍”“陶菊”“苏月”,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②使文章中含蓄的思想感情明朗化,让人领会到文章在写景背后深藏的思乡之情

  3.提示:在梦幻般的美景之下,作者并没有怡然轻松的心境,而是心有挂念,忧从中来何忧何愁?在文章的开头,遥望“大陆的莽莽苍苍”,心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已经透露过一些,在文章的结尾,“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又进一步显露了可见本文的旨意,正与《乡愁》相同,表达的是乡愁,是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正为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自主探究

  提示: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主要体现在写景当中如:“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句中,写菊和月,是最坦白的明写,寄托乡愁,写陶渊明和苏轼是侧写,通过写其人来写其作,抒发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缺口正是诗人瞭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使用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拟人化的写法赋予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范例展示

  片段一

  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钱钟书《围城》

  片段二

  春夜的江潮浩瀚无垠,与大海连在了一块,一轮明月妩媚地挂在海边,仿佛和潮水一起涌了出来跃动的月光随着江面的波浪闪耀千万里,这柔情的春夜,哪一条江水没有月光的青睐呢?江水绕着芳草丛生的春野宛转流淌,皎洁的月光倾泻在开满花草的树林中,仿佛撒上了一层薄雾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却感觉不到它的飞舞,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爱国”“思乡”“乡愁”“故土情结”“乡恋”

  (2)“气度”“宽容”“缺点与长处”“忍”

  余光中《沙田山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沙田山居

  余光中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血来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①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声。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中。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这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②,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①阒:音(qù),书面语,远。 ②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答:(1) (2) (3)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答:(1)

  (2)

  3.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答案及评分标准](2003年3月扬州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题)

  1.(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应从色彩、神态、形态三个方面回答。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2.(1)表达了作者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2分)(答“思乡之情”得1分)(2)突出主题(或衬托、照应) 理由:“成了主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作用2分,理由2分)

  3.(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分)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大山的静谧和“鸟鸣山更幽”的意境。(3分,修辞1分,静谧1分,意境1分)

  4. B E(4分)

  《沙田山居》课堂实录

  师: 很荣幸和高一(9)班的学生一起走进决赛的课堂。如此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能争先恐 后地展现出个人的风采,展现出高一(9)班的风采。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沙田山居》。

  先采访一下这位同学,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1:三遍。

  师:请问你读完第一遍和读三遍之后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1:读第一遍时不太懂,读了三遍后觉得语言比较优美。

  师:语言美。(转向另一位学生)请问《沙田山居》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2:我觉得课文语言写得很美。

  师:觉得这篇文章语言美的同学请举手。

  真所谓英雄之所见略同,“我选择,我喜欢”,既然大家都觉得语言美,那我们这节课就确定一个学习目标——跟课文学语言。(投影:跟课文学语言)

  怎么学呢?教大家两个方法:一是诵读,我们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感知出语言的美;一是探究,就是研究语言的美具体美在什么地方,从而学习创造美的方法。(投影:品读语言的两种方法:一、诵读;二、探究)

  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在文中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我们先来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既然是你最喜欢的,就要让其他人通过你的神态、你的声音感受到你的喜欢,因此我们要读得神采飞扬,读得眉飞色舞,读得如痴如醉。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自己试着酝酿情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有没有人做第一个来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若干学生举手)

  你的手举得最高,你先来。请用“我喜欢的句子是第几段的……”句式。

  生3: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的“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师:你读得很流畅,但是大家听出他的喜爱之情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转生3:你试着把语速放慢一点,再深情一点给我们再读一遍好不好?(生3再次诵读)

  师:这样就好多了,看来把握语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

  师转生4:你离讲台最近,你到讲台上深情诵读你喜欢的句子吧,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来,昂起头,挺起胸,把书捧起来,这是你最喜欢的东西,应该捧在手心里。还要注意神态,要很陶醉的样子,不要一副很痛苦的样子嘛。(生笑)掌声鼓励。

  生4:我喜欢的句子是第3段的“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生读的语调较为低沉平淡)

  师:大家说说这句话应该读什么语调呀?对,既然是愉悦的心境,应该读得轻快一些。请生4再试一次。

  师:我们要根据句子内容来把握语速。刚才是两位男生读的,有没有女生来试一下。

  生5: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的“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

  师:读得很轻柔,听得我也要随着你的声音一起沉沉睡去了。

  生6:我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师:把“碧湛湛”“青郁郁”重读再试一下。(生6再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来试一下,把叠音词重读。(效果非常好)这就是朗读的窍门,通过某些词语的重读,使语调抑扬顿挫。

  喜欢就要大声说出来,还有没有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7:“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生7的声音很动听,语速把握很好,但感情表达还不够到位)

  师:声音真好听。大家说说看,她读的这句话哪些字可以重读?

  生(七嘴八舌):全、我的……

  师:对,程度副词应该重读。(转向生7)你把“我的”和“全”重读再试一下。可以加一点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喜欢之情。

  师:有没有人也喜欢这个句子?来挑战一下,看看谁更投入,更痴迷。

  生8: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该生把重音放在“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上)

  师:大家听出他的重音放在哪里了吗?和把“我的”读重音感觉有什么不同啊?

  生9:把“我的”重读强调是我的不是别人的,而把“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重读,强调我的分分秒秒都在这里度过,表达出作者在这里生活的陶醉和喜爱。

  师:同一个句子轻重处理不同可以体会出不同的味道呢。

  我发现同学们刚才读的句子都是比较轻柔或是深情的,有没有人的喜欢不同风格的句子呢?

  生10:我喜欢句子是第4段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该生读得声音颤抖,并作恐怖状,神态情感都表达得非常好)(生鼓掌)

  师:太精彩了!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朗诵家。

  生10:我喜欢的是第6段最后描写风的“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我觉得作者把风比作野兽,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和力度。

  师:这位同学不但读了自己喜欢的句子,而且说出了自己喜欢的理由。既然写出了风的强劲的力度,我们是不是也要读得更有力度一些呢?全班一起来读出这如野兽般的风的力度来!

  (师生一起读得铿锵有力)

  师:很好!大家对这些句子情有独钟,一定有理由的。下面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语言的美,研究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得生动优美,让我们如此着迷的,也就是文学的美是怎样炼成的,这也是我们跟课文学语言要学的“炼美秘方”。(投影:美是怎样炼成的?)

  探究句子的美从何入手呢?比如说句式的选择、字词的锤炼、修辞的运用、意境的营造等等。大家琢磨琢磨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它的美是怎么打造出来的。

  上一环节中大家表现得非常精彩,希望这一环节中有更好的表现。

  告诉我们你喜欢的是第几段的哪一句,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你发现的炼美秘方。

  生11: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的“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我喜欢的理由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渔火比作金莲,可以让我想象出黢黑海面上渔火的晕黄的灯光和排列的样子,很美丽。

  师: “灿灿的金莲”这个美好的喻体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美妙的画面,这是比喻创造的美感。

  文中还有没有其让你们喜欢的比喻句呢?

  生12:我喜欢的是第3段中的最后“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而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作者把山谷比喻成爱音乐的村女,本来是说山谷有回音,但是却说成是学舌拟声,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而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这样写很生动,很有趣。

  师:把山谷的回音比作村女学舌拟声,使山谷有了人的情趣和灵性,多招人喜爱呀!老师想问一下,村女能不能替换成“摩登女郎”啊,摩登女郎也爱音乐,也会学舌拟声啊?

  生13:我觉得不能换成摩登女郎,摩登女郎虽然也爱音乐,但是摩登女郎比村女泼辣,我觉得用在这里不好。

  生14:我也觉得不能换,因为村女给人感觉很纯朴,很天真,用她来比喻大自然中的山谷更适合一些。

  师:我们选择喻体的时候要选用和本体气质相符的意象,要给人美感的意象,用泼辣的摩登女郎不好,换成善良的老妪也没有美感了。把山谷比喻成村女惹人喜爱,这篇文章还将山比喻成了什么呀?

  生(齐答):禅机深藏的高僧。

  师:我见过把山比成伟岸的男子,比作沧桑的老者,还从没见过是高僧呢,山和高僧有什么联系呀?

  生15:高僧给人深沉、神秘、超凡脱俗、淡泊一切的感觉。

  师:新颖的比喻值得我们借鉴。

  生16: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中的“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起开彼落。”这里没有用比喻,但是用了暗喻和借喻,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大海的景象。

  师:其实暗喻和借喻也属于比喻,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展现了大海什么样的景象?

  生16:蔚蓝广阔,浪花此起彼落的壮阔景象。

  师:非常好!同学们发现了新颖的比喻可以美化我们的语言,有同学有别的发现吗?自由品析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17:我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的“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我最喜欢其中的“最是”二字,让我想起了徐志摩写一日本女子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珍重里也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拉娜!”(学生很投入地背诵,很陶醉地想象)我可以想象出晴朗的下午,一个美丽温柔的日本女子在阳台上看风景,酣美的斜阳懒洋洋地洒在她身上。

  师:你真是个浪漫多情又想象力丰富的人!我想问一下这个日本女子和我们这句话有没有什么联系?

  生17:(不好意思地笑)是这句话描述的美丽的画面引起了我的想象。

  师:哪些词给我们勾画出了美丽的画面呢?

  生17:碧蓝、洁白的色彩对比很鲜明。

  师:色彩鲜明的对比好象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最是你美丽的想象让我感动,最是你的发现让我惊喜!“最是”最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了。赏析句子可以像这样抓住某些字词来体会,把赏析做得更细腻一些。

  生18:我喜欢的句子是第4段的“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我觉得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把晚霞变化的颜色都描绘出来了,而且作者前面用的是烧,后面用的是化,避免了用词的重复。

  师:你真细心,我想你观察事物一定也像余光中那样细致。(学生举手)

  生19:我也喜欢这一句,我喜欢的是前面的“炉”字,我写的话就只会写一片晚霞或者一抹晚霞。

  师:“一炉晚霞”和“一片晚霞”有什么不同呢?

  生19:用“炉”给人燃烧的感觉,可以想象晚霞像火焰燃烧那样火红,而且熊熊燃烧的那种动感,而一片晚霞就没有这种效果。

  师:这样一比较,就能体会出“炉“字的妙处了,品析字词的时候可以用“换字法”。

  生20:我也喜欢这一句,不过我喜欢的是后半部分的“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说太阳落山,我就没有想到过是太阳的葬礼,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新鲜,而且有神话色彩。

  师:说的非常好,同一个句子不同的人读出了不同的妙处,读书就应该这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发现。

  还有没有同学觉得某个字、某个词用得特别巧妙的呢?

  生21:我喜欢的句子是第4段的“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醺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夜来得“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看起来好象很矛盾,但这恰恰能说明作者陶醉在眼前的晚景中,竟没有觉察到夜的来临,所以后面说“夜早从你背后袭来”,只有在人不知晓的情况下才能偷袭的。而且夜怎么会偷袭人呢,显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你说得好极了!文学的美就在于新奇,新奇是怎么打造出来的?把写人的词来写物,把写甲事物的词来写乙事物,比如“炉”来装晚霞,这些词一经错位移用,语言就有味道了。

  我来说个句子,大家一起看第5段的“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生:教室里飘满了云烟。

  师:如果写教室里满是云烟就太一般了,用“穿窗探首”这个写人的动作、情态来写物,物就有了情态美,句子就有诗化的意境了。

  生22:我想说说我喜欢的句子。我喜欢第6段中的“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驱,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着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我喜欢的理由是“曳着黑烟的飘发”把丑陋的事物美化了,火车排放的黑烟本来没什么美感,但作者这样新奇的写法给人很美的想象之美;“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驱”说明作者观察很细致;在作者眼里,火车有着旧世界迷人的情调,是超音速飞机不能比拟的,实际是一种思乡情感的流露。

  师:怎么有思乡之情呢?我怎么没看出来?

  生22:作者看到的火车是在九广铁路上行驶的火车,九广铁路连接的是九龙和广州,也就是火车连接了香港和大陆,所以作者才会认为火车比飞机更迷人。而且这一段中也提到“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表面上看来不合常理,实际上这些“人为的噪音”是来自大陆的车辆所发出的,作者才会喜欢,所以我认为这些都是作者思乡的表现。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是不是该用掌声来表达我们的震撼呢?(学生鼓掌)还有同学想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生23:我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第一句:“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作者描绘方位时用了顶针的修辞,使方位的表达更清楚,读起来也很有韵味;然后在写海和山的颜色时用了叠词“碧湛湛”“青郁郁”,叠词读起来有节奏感,而且使海和山的色彩更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弯”“ 连环”很形象地描写了海与山的形状;在句式上运用了对偶句,结构整齐,读起来也有音韵美;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句子,作者一定是非常喜爱阳台外这一片海天山色的景象的。

  师:简直是一篇完整的小论文,分析得既全面又清晰。说到叠词呢,我想请大家看看第四段作者描写夜色四合时让人肃然而恐的山影是怎么描写的。

  生(齐读出来):“重甸甸阴森森的”

  师:如果去掉这两个叠词,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24:这两个叠词让我想象出山影的形象,如果去掉的话,就没有这么形象的效果了。

  师:你体会得很好,叠词确实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也能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刚才XX同学还提到了一种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对偶、排比,有没有同学找到这样的好句子,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25:我喜欢的是第2段的“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句话在句式上是整散句结合,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分不出,是,还是”,我觉得是作者的想象,“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的想象使山与海有了人的灵性与情态,描绘出了山与海在一起的和谐之美。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一首小诗——“海因山绽开浪花,山因海站成巍峨,山与海牵手,这是自然的撮合。山因海无言,海因山放歌,山与海并肩,那是最美的景色。”作者给我们描绘的不就是这样一幅海与山缠绵在一起的最美的景色吗?

  生26:我喜欢的句子是第1段的“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这句话由一组对偶和一组排比构成。

  师:“长幅横披”是什么意思啊?

  生26:是马远夏圭的山水画。

  师:为什么要提到他们俩的画呢?

  生26:把眼前的青山绿水比作山水画。

  师:对,这里风景如画。后面的一组排比有什么好处?

  生26:一连三个“任”表现了作者在这里生活的满足和喜爱之情。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沙田山居的景描绘成一幅幅唯美的画面,给这里的自然物都赋予了人的情态,正是作者对沙田山居喜爱之情的体现。

  生27:我觉得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也很有味道。“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个“竟”字说明作者在沙田山居生活得很快乐,只有很快乐才会任十八个月在不知不觉度过,但在这里快乐的生活仍然不能让他忘记故乡,“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重九和中秋是最让人想家的节日;这里的“陶菊”和“苏月”也和有味道,我们写的话只会写重九的菊花和中秋的圆月,作者在这里说“陶菊”和“苏月”是因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得很有名,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陶菊”和“苏月”可以说是作者别出心裁的表现思乡情怀的代名词。

  师:你叫什么名字?你的赏析简直令人震惊,老师为你的回答而骄傲!

  生28:我喜欢第一段中的这一句:“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这句话也是作者思乡之晴的表露,而且这句话的用词很有诗意,远处若有若无的青山作者说成“翠微”,而且这种颜色越来越淡,淡到最后“淡成一袅青烟”,我觉得这些字写得特别有味道。

  师:确实是很有诗意的一句话。“翠微”就是来自于诗歌的意象,如晏几道的“十里荷塘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李白的“却顾所来径,苍苍倚翠微”,运用诗歌中的意象或直接引用诗句都可以让语言富有诗意,像诗一样古雅而有韵味。余光中就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散文,文中的“问余何事栖碧山”就是李白《山中问答》中的句子,一起来背一下这首诗——

  生齐背: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一篇文章在大家的共同探究下就成了一座文学的宝藏,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下面请语文科代表综合一下同学们发现的“炼美秘方”,为我们提炼出“语言优美大法”,分点表述。掌声欢迎。

  生29:语言优美大法有:(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2)词语的选用,错位移用,创造新奇搭配;(3)选用对偶、排比等特殊句式;(4)化用诗句,或运用诗歌意象。

  师:跟课文学语言,是不是一学就会呢?老师出个题考考你们,看我们同学们有没有灵气。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我就要和你们说再见了,但这一( )记忆,将在我的心头常开不败。(投影:我要和你们说再见了,但这一( )记忆,将在我的心头常开不败。)

  请填一个量词。

  生30:这一堂记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0:这份记忆是我们这堂课的。

  生31:文学不是要创新吗?所以我填“无声的记忆”。

  师:你确实给我们创造了文学的新奇美,不过你更是以身示范,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不能答非所问,我要求填的是量词。

  生32:我填这一“朵”记忆。

  师:你为什么要填朵呢?

  生32:因为后面有常开不败,只有花才会常开不败,所以填“朵“跟它照应。

  师:考虑到前后照应,用朵来修饰记忆其实还说明这份记忆像花一样美好。这也是这堂课你们给我留下的印象,这堂课的记忆将会在我心头常开不败。如果你们能坚持这样细腻地品读美文,你们的鉴赏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你们创造美的能力也一定会越来越高。

  书法家启功先生说过:“唐诗是喊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明清诗是仿出来的。(投影)

  只要大家坚持像李白、杜甫那样喊出自己的心声,坚持思考,坚持读美文,仿照美文来创作,大家一定能写出比《沙田山居》还美的文字!再见!

  《沙田山居》教案10

  【导入语】

  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深情,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余光中)。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背出这首诗呢?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们知道余光中先生首先是作为诗人而闻名的,后来才写散文,他把散文与诗比作自己的左右手,刚刚我们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右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左手”——《沙田山居》,一起来体会他的《沙田山居》有什么特点及其所蕴涵的感情。

  【作者介绍】

  余光中:当代作家、学者,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返台后,余光中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1953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称为自己创作的“四度空间”)成就卓著。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赏析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2、朗读全文思考:文章那些段落主要是写景,写了什么景?

  明确:课文第二、三、四、五、六段主要写景。第二段:海天相应;第三段:山中风光;第四段:山势远眺;第五段:雾中山色;第六段:风中奇观。

  3、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你是如何得知的?

  明确:抒发了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理由:

  ① 第一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重九、中秋、陶菊、苏月这些意象说明了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怀归之情(利用意象抒发感情)。

  ② 第一段“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这一句写远景,实际是乡愁的一处体现,“山外有山”、“最远”二词写出了乡愁的绵延不绝,“大陆的莽莽苍苍”也体现了乡愁(借景抒情)。

  ③ 第二段“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撼我的心潮来潮”:在山与海都睡去的时候,唯独作者却心潮澎湃,也许是在思念家乡,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渔火对愁眠”的情节。

  ④ 第七段“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以及“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暗示作者并不能做山人而忘俗,他割不断的还是故国情。

  4、本文写景的语言非常优美,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来锤炼语言?

  明确: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另外,化用或引用古典诗词,使语言带有一种词句优雅、富有韵味的古典美。

  5、小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站在阳台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了居家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文中作者对山水的光影、声音、态势、烟云的传神描绘,让我们回味良久。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从中可以体会作者心中深深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