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刺绣介绍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刺绣 少数民族 介绍

管理员

摘要:

少数民族的刺绣介绍   青藏高原上的奇葩——土族“盘绣”  土族盘绣和新娘鞋  刺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之一,汉族有享誉盛名的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四大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其实对刺绣的运用更普遍,他们的服饰、用品等都有美轮美奂的刺绣。苗族有破线绣、侗族有……

少数民族的刺绣介绍

  青藏高原上的奇葩——土族“盘绣”

  土族盘绣和新娘鞋

  刺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之一,汉族有享誉盛名的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四大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其实对刺绣的运用更普遍,他们的服饰、用品等都有美轮美奂的刺绣。苗族有破线绣、侗族有打籽绣、藏族有堆绣……对他们来说刺绣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的生活方式。从今天起,“名绣”栏目将带你进入少数民族刺绣的绚烂世界。

  2007年夏天,笔者前往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作田野考察。那天天高云淡,我刚进入村子,就被热闹的人群所吸引。原来人们正在观看土族婚礼中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场面——摆嫁妆。耀眼的“五彩袖”服装和“盘绣”品尽收眼底,真是大饱眼福。尤其“达博普斯尔”(大包带)集土族盘绣精华之所在,色彩绚丽,美轮美奂,表现了土族妇女娴熟、精湛的盘绣技艺。那抢眼的生命不断头的图案,寓意着一对新人情感似流水不断、源远流长。“达博普斯尔”是女方家“冠戴新郎”时不可缺少的主要绣品。土族婚礼中的一个隆重仪式,称为“冠戴新郎”,届时岳父、岳母拿出准备好的盛装,馈赠给新郎,在穿戴过程中主持这项仪式的人还要吟诵赞词:“新婿戴新帽,像勇士戴银盔;新郎穿新衣,像武士穿盔甲……”由此看来,土族盘绣的产生应该与其先民吐谷浑重视军事装备建设和游牧生活有关。吐谷浑军人的披肩、盔甲、马鞍、战袍等除了用皮革缝制外,还用刺绣装饰。而盘线绣结实耐磨,且保温,符合高寒地区游牧生活和将士作战的要求。土族继承并发展先民留下来的传统的盘线绣艺术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土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学习刺绣,到十七八岁时成为盘绣能手,她们为之倾注了青春和心血。不但为兄弟姐妹绣制了大量的衣领、胸花、围肚、腰带等,还为自己绣制出嫁时必需的一切绣品。出嫁时,她的针线活是衡量她是否是一个能姑娘、巧媳妇的标志。在土族古老的婚俗中,“摆针线”仪式,就是亲朋好友对新娘子盘绣工艺的一次大观赏,如果技艺超群,会让婆家觉得娶来巧媳妇是全家人的福气。在出嫁过程中,她所有的头饰、服装、鞋袜、佩戴饰物等分别要在娘家的嫁桌和婆家的娶桌摆出来,称为摆嫁妆,就像一个小小的服饰博览会。土族的这种婚俗,使得土族盘绣文化的传承性极强,并大大促进了土族盘绣艺术的发展,使土族独有的盘绣艺术日臻完善成熟。近些年来,土族妇女的眼界开阔了,她们的刺绣不仅用于服饰,还扩大到去绣制佛像、壁挂、柱抱、被面等,使土族的盘绣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商品。

  土族盘绣深受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多种宗教影响,构图多元化;讲究丰富的吉祥寓意和绣面充实,对图案纹样有严格的要求。盘绣的图案和花样有法轮(土族语为“扩日洛”,表示地球)、太极图、五瓣梅(还有被扩为六瓣、七瓣、八瓣的)、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土族的长腰带和裤带头、烟包、衣领上绣有的一种四方连续图案)、人物、佛像等几十种图案。传统圆形图案里套有七瓣的表示地球的七大洲,与现代地理知识完全一致。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土族独有,至今尚未发现我国其它民族采用此针法的例子。盘绣的绣女操针时,用一根绣花针,两根色彩相同的丝线,一根线盘,一根线缝。土族妇女盘绣不用绷架,而是直接用双手操作——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盘线挂在右胸衣服上,缝线穿在针眼上。走针时把盘线盘在针上,当针抽上来后,用左手大拇指压住线,用右手针缝压。就这样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两线,使两毫米大小的圆圈,均匀排在缝线上,像无数的葡萄串,展现在布料上。盘线要求严密平整,缝线端正结实。盘线似一般刺绣技法中的豆针绣,缝线似一般刺绣技法中的直线绣,但它又是由密集的豆针绣组成。盘绣虽然费工费料,但成品是一块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的刺绣珍品,可以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褪色、不松线,始终保持着独有的魅力和神韵。

  草原上的奇葩——贵南藏绣

  藏绣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刺绣派别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是藏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

  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传统藏绣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藏绣文化基础,被称为“藏绣之乡”。

  每一幅贵南藏绣都是独一无二的,极具收藏价值。如何给贵南藏绣提供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藏族对服饰文化非常重视,藏区各地区的服饰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在很多藏族农业区,聪慧的藏族妇女把发辫套、服装领边、鞋帽等上的装饰品逐步从沉重的金银、珊瑚等改变成美观、大方、轻便的刺绣品,以便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民国时期,藏绣艺术传入贵南县,百年来。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一代代被口手相授、逐渐发展,并走上了市场。

  “远看一幅画,近看是丝线”

  “远看是幅画,近看是丝线”, 贵南藏绣令人啧啧称奇。

  过去,藏绣更多地被运用于民族服饰、佛像、寺院经堂装饰等方面,其中有不少作品颇具代表性,如《吉祥八宝套装图》《彩色六字真言图》《和睦四瑞图》等,这些都体现了藏族人民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平等、友爱、幸福的美好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贵南藏绣借鉴了江南刺绣、热贡艺术手法和工艺,主题内容也愈加丰富,增加了山水、人物、动物等,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刺绣派别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我省塔尔寺和甘肃拉卜楞寺各大寺院均收藏有产自贵南的珍贵藏绣唐卡。

  此外,刺绣过程即一种艺术再创作过程,由于绣女的文化素质不同、创作思路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等因素,即使是在同一块画布上或者刺绣同一幅图案,也可绣出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后期的再创作,让贵南藏绣的每一幅作品都具有差异性,简单地说,每一幅贵南藏绣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作品的收藏价值。

  创新使贵南藏绣魅力大增

  贵南藏绣拥有平针、缠针、套针、跳针等十余种针法,其中民族服饰刺绣以缠针、平针为主,套针、跳针等主要在佛教唐卡和寺院柱帘饰上采用。虽然贵南藏绣的针法不如苏绣等多,但是,以贵南藏绣独特的针法绣制而成的藏族安多农区妇女服饰是藏族众多服饰文化中最绚丽夺目的一种,自成一体,成为草原上的一枝奇葩。

  多年来,贵南藏绣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承载了藏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传统文化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贵南藏绣逐渐走向了市场,但由于刺绣工具落后、从事者少、作品内容单一,造成了作品的表现手法不丰富,市场认可度较小。在成立了藏绣协会之后,协会派人到刺绣文化历史悠久的苏杭等地考察,丰富了作品内容,及时改进了藏绣工具,使得贵南藏绣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有魅力。如:传统藏绣工具“圆绷”无法制作大幅作品,且极易造成绣布质地松弛、使画面脏污,在借鉴了苏绣先进的制作工具后,他们将“圆绷”改为“绷架”,由此,作品篇幅可大可小,且不损坏画面;传统的贵南藏绣必须由专门的画师将图案绘在绣布上,之后再由绣女刺绣,工序繁多、更改不易,浪费人力、物力,在引进电脑及布料打印机后,所需图案在电脑上设计、配色,图案设计更加灵活,色彩更加丰富,然后从布料打印机上将图案打印出来,使得工期大大缩短。在用线方面,贵南藏绣仍然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如苏绣是将一根丝线劈成极细的几根,作品图案细腻、柔和;贵南藏绣仍以整根丝线,配合各种针法,图案粗犷,线条流畅,立体感极强,富有浓郁的高原特色。

  亟待保护与传承

  贵南藏绣作为一种民族民间工艺,创作的各种佛像唐卡和传统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做工精美绝伦,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已然拥有了一定市场,创造了较好的价值,发展前景良好。

  然而,由于贵南藏绣的针法和工艺一直处于自然传承和自发传播的状态,在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人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后,凸现了诸多问题,而年轻艺人不了解这种世代传承的技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随意改变传统针法和色线配法,盲目模仿,导致了贵南藏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乃至原有的文化意境。加之贵南藏绣是纯手工制作,产量少、工期长,在现代机械刺绣产品的冲击下,它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了影响。诚如贵南县科技文化局赵昌胜局长所言:“目前全县从事贵南藏绣的只有三百余人,这部分人还受到季节的限制,虽然订单源源不断,产量却十分有限。所以,除了提高绣女的文化素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外,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于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需求远远超过机械生产的艺术品,民族民间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创新并不等于丢掉本真,希望贵南藏绣能在充分挖掘和继承传统的藏区刺绣工艺基础上,在如何保持这种农耕文化的纯朴本原性和创新性方面寻找到契合点,将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需求与时尚完美地结合起来,突出民族特色,使贵南藏绣这种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展现新的活力。

  贵州蜡染:绽放黔中的艺术奇葩

  似一汪清泉,在历史的长河中汩汩流淌了两千余年;若一朵性灵之花,经过一代代少数民族妇女的巧手培育,竞相绽放在雄奇峻秀的贵州高原上,并且以它那永不凋谢的生命图案,受到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与喜爱……

  这些年,贵州蜡染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名气是越来越响了。凡到“多彩贵州”休闲观光的游人,领略过神奇风光与古朴原生态民族文化,收拾起悠闲宁静的心情即将离别这片真山真水之时,都要顺便捎上几块蜡染工艺品,或悉心珍藏,或馈赠亲友,或用于家居装饰,从中不断收获闲情雅趣。蜡染已经成为许许多多人们生活的必备品。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染、扎染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染缬基本工艺”。早在《后汉书》、《新唐书》等史籍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贵州蜡染这种古老的传统印花纺染工艺,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当时人们已会“用蜡绘于布面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蜡染似乎总与世代生活在山野村寨的少数民族妇女相伴。当今你做客贵州,徜徉在宁静的乡村间,就会看到农闲时的妇女们坐在家中点蜡、描枫香油,或持一柄铜制蜡刀,不一会儿就绘出各种花纹图状,将画好的蜡片放入蓝靛染缸里浸染,然后在沸水中退去蜡液,布面就出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花纹。浸染时色料也会渗入蜡液风干的裂缝,布面呈现出裂纹(又称“冰纹”或“龟纹”),形意各异的蜡染图案就这样妙然而成。勤劳朴实的少数民族妇女就是这样借一方土布,尽情挥洒创作热情,展示她们的灵感与才艺。而她们创造出的一件件精美的蜡染艺术品,其清新明快的图案、秀丽洒脱的线条、浓郁粗犷的风味,无一不是在蓝与白之间对所属民族心路历程的文化诠释。

  目前,贵州擅长绘制蜡染的县(市)就有40多个,从事蜡染制作的能工巧匠达到70余万人,不愧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蜡染之乡”。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很有名气。蜡染图案造型主要有行云流水、江河湖泊、花草鱼虫、鸟兽图腾,无一不是取材于大自然或是先民传说。这种多种多样的题材以及对称而多变的布局、夸张而得体的构图、灵动而自然的线条,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借助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渗入本土民族的审美感受与文化认同,记录着他们对文化图腾的崇拜与理想的追求……

  在黔东南丹寨县,不仅拥有全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且他们描绘出的蝴蝶纹、鱼鸟纹、蜈蚣纹等八大类蜡染吉祥纹样,可谓首屈一指。丹寨苗族蜡染已被海内外公认为“中国东方第一染”。如果你有幸来到安顺镇宁自治县石头布依村寨,寂静的河桥边上,随处可见布依族姑娘们点蜡、漂蜡的美丽身影。在她们身边,你会不由得停住脚步,由衷地感叹在这个石砌的村寨里,蜡染这种民族工艺不仅世代传承,而且得到至纯至美的再现。她们中的优秀代表、蜡染蜡画大师杨金秀等民间艺人,前些年应邀出访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作蜡染蜡画传统技艺表演,她们用天然染料在家织布料上记载的历史文化事象,以纯朴手法描绘出的斑斓画卷,被外国友人们称誉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身处黔中大地,每逢重大节庆,看身着蜡染盛装的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是一种独有的享受。此时此刻,在歌舞欢乐的海洋中,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像,在青山绿水掩映下变幻着,像是一片跃动的生命音符。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澜会不由自主地升腾起阵阵激情,脑海里浮现出“流光溢彩山水画,云蒸霞蔚朦胧诗”的诗句。在贵州,无论过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或是民间宗教活动,人们都要饰以蜡染。实际上,贵州民间蜡染成为了民间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与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活动一样,成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元素。

  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与时尚化,蜡染这一原本只属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域的古朴手工艺品,也焕发出亮丽的光泽,逐渐被现代人所发现所认知所欣赏。蜡染时装、蜡染壁挂、蜡染窗帘、蜡染桌布、蜡染手提袋等产品,正以独特的文化元素与精致的艺术魅力,纷纷挺进国际国内市场。当今,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和美国、日本、法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只要你稍加留意,定能寻觅得到这朵原本绽放在黔中大地民族艺术之花的美丽踪影。

  叙永苗绣 民族文化的奇葩

  叙永县是泸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有着辉煌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境内人口众多的苗族同胞,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服饰。苗族服饰绚丽多姿,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而苗族刺绣正是这颗璀璨明珠的艺术精华之所在。

  叙永苗族刺绣流传于境内苗族聚居的分水镇、合乐、枧槽、水潦乡等十多个乡镇,广泛用于服饰的衣领、衣襟、袖筒、袖口和裙边,以及腰带、荷包、围巾等小饰品。苗绣无论从布料、选材、构图、针法上都十分考究,一般选用白色、黑色、黄色、红色等多种颜色的棉布为底布,常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为题材,在上面绣出精美的图案,挑绣出艳丽的鲜花。花样简略粗犷,构图祥和,色彩布局极富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内涵,深受人们的青睐。

  刺绣挑花,是苗族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按照苗家的传统习俗,姑娘出嫁要有一套精挑细绣的盛装。因此,绣花是苗家姑娘的“必修课”,她们从七八岁就开始跟着母亲或者周围技艺高超的绣花能手学习挑花,到了青春妙龄,便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希望倾注在一针一线上,为自己精心准备嫁妆。

  如今,叙永许多苗家女已不再学习刺绣这门技艺,她们宁愿在市场上买机织苗装,也不愿意再刺绣,因为手工刺绣耗时、费力。苗绣,这枝独特的艺术奇葩正在濒临失传。希望叙永的苗绣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能制定出一系列传承和保护苗绣的长远规划和措施,建立苗族文化基地,使苗绣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在苗绣中融入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使苗绣更具时代性、艺术性,让苗绣有更多机会亮相,有更广阔的空间体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信,叙永苗绣——这枝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奇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能发扬光大!

  青海盘绣 土族女人一生的必修课

  土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盘绣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女人一生的必修课。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盘绣的操作方法为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特点是针法细腻,用面料、选丝线的颜色搭配讲究,结实厚密、耐于保存,图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极图等,蕴涵着家庭兴旺、幸福长久等吉祥含义,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作为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盘绣称得上是土族女人一生的必修课。一个土族女人的手巧不巧,针线活儿好不好,都可以从盘绣上看出来。土族女人在出嫁前,首先会在娘家办一个个人绣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向婆家人、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人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

  溯源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

  题材

  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

  分类

  土族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为盘绣、拉绣、堆绣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用料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针法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

  图案

  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一千多年来,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现代主要传承人有麻宝青、牛玛索等。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独有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祁连蒙藏刺绣

  祁连藏族、蒙古族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种类多、含义深、花样广。据目前所知的刺绣有:盘绣、镶绣、对绣、掇绣、对称裰绣(也称对称绣),它们有独特的式样和图案,与别的民族不同,其中融入了许多如“吉祥、尊严、爱情、祝贺、敬重和祈祷”的内容。

  这些民间传统刺绣是藏族、蒙古族人民特别是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据说藏蒙族刺绣的起源还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没有布和线,藏蒙族人用野兽皮、牛羊皮做皮袄、鞋子、裤子和去掉毛的各式皮单衣。穿得时间长了,衣服就会破,穷人没有新皮再做,就开始缝补。如破个口子,就用羊毛线缝合。就在这缝合的过程中发明了现在的盘绣。如破个洞,就用羊皮剪成各式补丁补上。后来又用水溶开的色土、青草汁、石料粉给去毛的羊皮上色,各式各色的补丁成了装饰图案。那时富人和王宫贵族为炫耀他们的富有和华贵,在自己的皮衣边上镶上各种羊皮装饰,这就是发展到现在的对绣、镶绣和盘绣。

  藏蒙族刺绣分为满绣、空绣和实绣三种。满绣是在一块衬布上绣满图案,不露出衬布原色。空绣是沿图案的边缘绣出宽窄适当的图案轮廓。实绣与汉族的绣花一样,用各色线绣实图案。

  镶绣是在一块衬布上,将剪出的不同颜色的布料图案,沿边缘用同色线密缝起来。

  对绣与镶绣类似,不同的是用多种颜色的布料剪出各式图案,先对起,再沿边缘缝合。

  掇绣是在一块衬布的背面先绘出图案,然后绷在绣花架上,用空心针穿刺布料,在正面露出整齐的线绒花,很象浴巾,但比浴巾的针脚密实而且色彩丰富。

  对称掇绣是用两层衬布夹一层厚度适宜的卡纸或布料,在一面绘出图案,按图用各种丝线来回密缝,缝合完毕后,用锋利的刀片从中间将两层割开,取出纸,就得到丝绒状的对称图案。

  流线绣是将一根粗线用同色细线沿图案线条缝合上去,线路清晰,富有立体感。

  盘绣有单线绣和双线绣之分,双线盘绣的技术难度较高。

  心灵手巧的祁连藏族、蒙古族妇女创造了许多刺绣图案,内容丰富,内涵深广,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和体育艺术等文化遗产。其中很多有代表性的传统图案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