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柳永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柳永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柳永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柳永原文: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柳永〔宋代〕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风物:风俗。
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蘅皋(héng 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柳永拼音解读:
shǎo nián yóu ·cān chà yān shù bà líng qiáo
liǔ yǒng 〔sòng dài 〕
cān chà yān shù bà líng qiáo,fēng wù jìn qián cháo 。shuāi yáng gǔ liǔ,jǐ jīng pān shé,qiáo cuì chǔ gōng yāo 。
xī yáng xián dàn qiū guāng lǎo,lí sī mǎn héng gāo 。yī qǔ yáng guān,duàn cháng shēng jìn,dú zì píng lán ráo 。
翻译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的古杨残柳,几经攀折也憔悴的像楚宫里的细腰女人一样消瘦了。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赏析
长安是柳永的前朝汉、唐的国都,是那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八方云集,各种人物来往奔走、聚散于此。霸陵桥在长安东20里,是去中原交通必经之地,因而常成为人们送别之处。杨柳历来作为柔情的象征物古人在离别时常常折柳相赠,表示自己依依难尽的情意。因为被诗人们反复写在诗中,逐渐形成历史的积淀,于是,霸陵桥就成了十里长亭送别的典型象征景物,而折柳赠别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习俗,被沿用下来。
柳永这首词当写于离别长安之际。正是运用了这离别的典型场景、典型习俗,来抒写他的离愁的。因为末句“独自凭兰桡”,我们知道柳永是乘舟离长安,从舟中展望霸陵桥景色的,因而首句就见出他写的是远景:参差烟树。一个“烟”字把霸陵桥四周,树影浓淡高低、柳色氤氲迷蒙、略带缠绵、悱恻、凄迷的景色,全部概括出来。真可谓炼成一字,尽得风流。“风物尽前朝”看似平常叙述语句,交待事理者,却暗含着作者的怀古幽思:风景不殊、人事全非难怪桥边烟树愈觉凄迷。下段承此句而来,看那些饱经沧桑的古柳衰杨,经过人们多次攀折送别,已经憔悴瘦损得像古代楚宫里宫女的腰肢了。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韩非子·二柄》中云:“楚灵王好细腰”,宫女们为了减肥求宠而减食,因而酿成“宫中多饿死”的惨剧。用楚宫女的腰肢来比喻古柳的憔悴,不仅形象上、习惯上相吻合(我国诗人习惯将柔细的柳丝比喻女人的细腰),而且暗喻被损害者的命运如此相仿佛,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怅惘之情。
下片:“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柳永此次离别长安正是秋天的一个黄昏时候。夕阳秋光本是自然景物,用一“闲”一“老”字加以人格化,立即染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似乎感受了作者的情绪,夕阳也变得懒恹恹的了。秋光更变得苍黄衰竭了。蘅即杜蘅,俗名马蹄香,是一种芳草。皋指水边高地。连长遍水边高地的杜蘅,似乎也都被离别的愁绪所笼罩、缠绕了。这都是移情手法,也就是托物以言情,情以物现,物因情变。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柳永词,说他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这两句也完全可以看出他深湛的诗词功柢。《阳关》古曲是抒离别情的音乐,离人听去,能为之断肠。柳永独自坐在船舱,凭靠着兰木做的划桨,目睹斜阳芳草,耳听断肠《阳关》,这离愁别绪丛集心头怎能忍受得了?这首词,就在这种意犹未尽、欲说还休的深沉的忧郁中结束,使读者心中仍为袅袅余愁所缭绕。
创作背景
柳永作为”西征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又在灞桥这一个传统的离别之地与友人分袂,他徘徊在桥上,自然神思徜徉,离忧顿生,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名家点评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中冯煦: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词洁辑评》中程洪:屯田此调,居然胜场,不独晓风残月之工也。
作者介绍
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长调。由于他的提倡,慢词广为流行。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陈振孙(南宋)评柳永的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