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教学实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王勃 实录 少年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少年王勃》教学实录1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读题。 出示词语,复习内容: 南昌 都督 宴会 邀请 文章 凝望 野鸭 披着 灿烂 孤鹜 《滕王阁序》 指名分排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王勃写下了《滕王阁序》,有一句诗特别有名,你知道哪一句吗?师……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1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读题。 出示词语,复习内容: 南昌 都督 宴会 邀请 文章 凝望 野鸭 披着 灿烂 孤鹜 《滕王阁序》 指名分排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王勃写下了《滕王阁序》,有一句诗特别有名,你知道哪一句吗?师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名读。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课文中有一小节讲了这句诗的意思,找一找。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很好,声音读得大声些,让所有的老师同学都听得到。(出示第三自然段) 再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师:声音已经比他响亮了,还有更响亮的吗? 生再读。

  师:老师想问这句话中哪句解释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另一句呢?

  生: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古人说,读书要读到准备无误并深刻理解。请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地读文)

  师:看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鹜”这个字怎么解释。写在田字格里。

  生:野鸭的意思。

  师:“孤”字如何解释。

  生:一只。

  师:“共”呢、生:一起。

  师:就看这个画面,看着这句话,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什么意思。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

  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再加大难度,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听着大家读书,老师也想读一读,一想看着大屏幕,我们去领略一下王勃看到的'景色。 (师配乐配画读) 生:我看着许多人在划船。

  生:见到了滕王阁。

  生:云在天上飘荡。

  生:看到了景色的倒影。

  师:我也边读边想,我想天之高远,我想水之广阔。一只野鸭在天上飞来飞去。我就这样读这样想。你们也来试试,美美地读一读。看谁读得好,最好能背下来。 生读。

  师:谁自告奋勇地读一读,背一背。

  生:我背。 放音乐,生读。

  师:还有谁愿意吗? 再指名背。

  师:王勃看到这些景色,是怎么做的,划一划。 生边默读边划。

  生交流。“让我来试试吧!”

  师:王勃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自信。

  师:仅仅是这句话自信吗?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胸有成竹。(师板书)

  生: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师板书) 师:看到这里,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才”什么?

  生:才华横溢。

  师:还有才思敏捷。记住这两个词。 指名读。

  师:他旁边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他是怎么说的,他怎么做的? 生读。(出示“奇才!真是奇才!”

  师:“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

  生:拍桌子叫好。

  师:哪个词是“桌子”

  生:案。

  师:“忍不住”换个词。

  生:情不自禁。

  生:迫不及待。

  师:都督是什么心情。

  生:吃惊。

  师:把都督的语言动作配上练一练。在下面练一练。 生自主练习。指名交流。

  师:你是否也认为他是奇才。大家都认为他是奇才。仅仅是在这里看出他是奇才呢?要求同学默读全文。 生默读思考。

  师:文章处处可以发现,你是不是个善于发现的读者。

  生:“听说他很有才华”

  师:都督见过他吗?

  生:没有。

  师:却已经听说过了,可见很有名。

  生:客人不敢答应,只有王勃答应。

  师:文中有一句话。

  生: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师:大家想想还有谁?

  生:文人墨客。

  师:如果说不上来?

  生:很难为情。

  师:还有吗?

  师:你知道当时他多大吗?

  生:二十七岁。

  师:还有一个传说,说他当时十四岁。

  师: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2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出示课题:少年王勃要求齐读课题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王勃给了你的什么样的印象?

  2、就连课文中的都督也忍不住要这样赞叹(出示句子:“奇才!真是奇才!”):引读——“奇才!真是奇才!”

  3、教师:什么叫奇才?

  4、教师:王勃到底是什么样的奇才,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重温王勃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这里你能体会到王勃是位奇才吗?

  指导学生抓住“听说”“请”体会。

  教师:少年王勃14岁就已经中得举人,名声远播,就连都督也忍不住要瞧瞧这毛头少年到底有没有才华。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2、3、4小节,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2、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

  (2)王勃为什么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以前就到过滕王阁吗?还是写这文章太简单了?他的文思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看来众人对当场写文章都感觉十分为难,难道这些来的人都是目不识丁的人?你说是些什么人?

  对呀,来的不是才高八斗,至少也都是青年俊才,那他们怎么都不敢写,心里都在想什么?你能猜透他们的心思吗?

  指导朗读

  教师评价:那你能将体会到的客人们为难的神情给读出来吗?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众人的心态。

  (3)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他看到了什么?谁来把王勃看到的美景读一读?

  (4)王勃站在窗前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

  (5)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么样写,所以他提笔的时候才会(引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3、理解第四自然段:

  (1)王勃写文章的时候速度特别快,那他写的文章到底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回答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

  (5)如此美丽的奇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当即就用这两句话把它描述下来了。(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

  (6)同学们,王勃写的文章令都督拍案叫绝,我们平时写的文章能让人拍案叫绝吗?为什么?

  (7)王勃面朝着赣江美丽的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而我们平时看景色不注意观察,王勃看景物的时候是怎样的?(边看边想)

  (8)这就是勤思考,我们要想像王勃写文章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

  4、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

  四、教学第五小节

  教师:于是(引读)王勃写的'……千古传诵名文。

  1、你从哪个字词又体会了王勃的才气?板书:千古传诵

  2、教师小结:王勃以14岁的年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挥毫泼墨,一挥而就,写成了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名,即使两年后的今天依然广为传诵,王勃真是一位旷世奇才呀

  五、背诵课文

  1、同学们,王勃写的这篇千古传诵的文章中诗句描绘的景色,你们愿意来记记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两节。

  2、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句描绘的情景永远记在心间。

  六、拓展交流: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

  2、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板书:

  少年王勃

  (奇才)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齐读课题

  学生1:他很了不起,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生2:很有才气、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生:难得一见、绝无仅有的人才

  指名读第一节

  生:从“听说”体会到王勃14岁就已经名声很大,连都督都想见见,所以课文中用了请字。

  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不是,跟王勃一样至少有点名气的人。

  生1:当场写,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太难了。

  生2“要是写砸了,那不是叫这么多的人笑话吗?不要砸了自己的金子牌子,以后就不要在都督这边混了。

  生3: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学士已经写好了文章,今天就是让孟学士出风头的,不要得罪都督,以后吃不了兜着走。

  学生根据体会朗读

  齐读

  读句子。

  学生回答,理解“胸有成竹”。

  读句子

  指名回答。(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理解“拍案叫绝”。

  感情朗读。

  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生:写好文章不仅要细心观察,还要会认真思考。

  生:应该是平时读书多,知识丰富,刻苦学习

  齐读2、3、4自然段。

  生抓住千古传诵体会王勃的才气

  学生自读自背

  学生齐背

  生:学生联系到《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的寇准,《咏鹅》的骆宾王,书法家怀素,破陋习的少年孙中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生:像王勃那样勤于思考,勤观察,敢于表现自己……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3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欣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师: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看看有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

  生:我想读懂这句诗的意思。

  师: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这句诗的意思了,我觉得“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一句描写的就是诗句的情景。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一生读得深情而又欢快)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景色太美丽了,太迷人了!我非常喜欢,被深深地陶醉了!)

  (一生读得舒缓而又宁静)你读的感觉好像不太一样,能说说吗?(我觉得这景色非常安静,我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迷人的景色,我不忍心惊动那飞翔的野鸭!)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师:(全班配乐朗读)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我真想把这迷人的秋景画下来!(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

  生:我想用摄像机把它拍下来!(把这动人的镜头永远地珍藏起来,非常值得!)

  生:我想歌唱这迷人的景色!(那你能不能唱两句?)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边的云霞多么美丽……(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

  生: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生:老师,我能自己编一首小诗吗?(当然可以!)一道夕阳铺水中,水天一色两悠悠。孤鸭远飞余辉尽,惟有江水天际流。(掌声)

  师: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李白)那你就是“小李白”了!(生欢喜得不得了)

  ……

  反思: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冷面孔少了,那种简单、粗暴、挖苦的评价语言少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案例1中的现象,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奖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激励性的奖品过多,鼓励性语言过于单调。这样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种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表面上虽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变得无所谓、不稀罕。从案例1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再加上小朋友整齐划一的动作、口号,显得机械单调,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已不是发自内心的,而只是应付一下,甚至是极不情愿的。那么,学生到底好在哪儿,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了。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态度,激发对知识的渴求,释放学生内在的潜能。事实上,教师那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摸,教师那发自内心的欣赏,那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甚至奖励学生一项学习任务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没有起到提升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仅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对与错。如案例1中,“你说得很正确!”、“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美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吗?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纠正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反复修改,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才会更深刻,才会更“独特”,这是不是比那些简单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更“尊重”学生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传统的教学,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所有的评价方法、内容都是为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而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读书、如何去解决问题并不关注,因为他们要的只是“葫芦”。案例1中,如果我们把“说得还不错!”变成“你解释得非常精彩,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如果我们把“哪位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变成“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会更棒!”这种评价无疑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鼓起自我挑战的勇气。我们从案例2中可以看到,教师更关注到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 让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对学生全身心地溶入课堂、溶入文本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赞扬。“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这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