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一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一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山行》一课教学反思1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一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1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古诗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上。就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而言,我认为古诗的意思一定要准确地理解,不能出现偏差和错误,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文字离我们同学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时间的久远,使得古诗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错一两个字,就变成另外一个词语了。但新课标的理念下又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先说,鼓励说,管他说什么,管他错到哪儿去,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词语的正确解释。这么做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以把灌输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诗而言,学生在理解“枫林晚”时基本是正确的,“停车”“人家”是完全正确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确,而其他的重点字词则基本不着边。我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引导理解其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发现自己错了之后,也没什么特别反应,只有“坐”的意思出现了“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赞美还是对秋天草木枯黄的惋惜时,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到依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到诗人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我觉得学生基本上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一节就这样很快的结束了………意犹回味!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3
对于古诗,我一直有着恐惧的心理,学生时代时对古诗的态度就是跟着老师学,自己从来不会去挖掘领会,但是现在不同了,自己要站在三尺讲台上把曾经我认为最头痛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因此,我不敢怠慢,很用心地准备。
《山行》是我教师生涯教的第一首古诗,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吧,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展现美丽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是教学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接触古诗不是很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不够强,因此“欣赏意境”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有些字词的解释和现在大不相同,例如:斜,坐。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没想到第一次教学古诗,效果还是可以的,起码在理解意境的环节达到了之前的预设效果。根据每句诗,我一次出示图片: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几户人家,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诗人停下马车,驻足在枫林边,仔细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然后边看图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例如:我问:“在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条小路。师:仔细看看是什么小路?生:哦,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师:那你能在诗句中找到表示石头小路的词吗?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古诗的意境中。
第一次教学古诗,感触还是很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古诗的意境是那样的深远,看来要想教好古诗,还得多多挖掘其中的知识啊!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4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5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习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习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6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7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 “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另外,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8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古诗教学也是个难点。在本堂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朗读诗,理解诗意,背诵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我在古诗教学前反复思考了如何给学生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在课堂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1)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我采用了一些手段和方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也通过我的讲解理解大意。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9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三年级古诗教学要达到何种程度?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11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虽然是七律诗,但我们班的学生依然能做到熟读成诵,有一定的语感,并且知道一些常规的停顿。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逐词逐句解释,而是抓住本诗画面感很浓的特点做了如下尝试:
抓住“生”字,感受意境:
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到“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
“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到。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12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一课教学反思13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