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案 山市

管理员

摘要:

《山市》教案《山市》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 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山市》教案

《山市》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 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投影补充:《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1、 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奂山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霄汉 逾时 倏忽3、 齐读课文一遍。四、理解课文:1、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 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 思考: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 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 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学生发言)(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 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 课后朗读课文

  2、 课外查阅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有关资料:海市蜃楼是如何形成的?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缺水缺粮,忽然看见了绿洲,但走近了却发现原来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像,空欢喜一场,这就是海市蜃楼,是大自然跟我们玩的魔法。它的成因是光线在空气中被折射,再加上全内反射的结果。 如果要明白海市蜃楼的成因,首先要明白为甚么光线在空气中会被折射。原来,不同温度的空气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许多不同的介质一样。靠近地面的空气较热,折射率较低。我们可以把空气想像为许多层的介质,而每一层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内反射。如果光线微微倾斜地从玻璃射进空气,一部分的光线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会被折射,从玻璃中走出来。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较空气高,所以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越来越大,被折射的光线便会越来贴近空气与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度,光线便只会被反射,而不会折射出去。这个现像叫做全内反射。假设有个绿洲,它在A点发出的光线被空气折射,走一条弯弯的路径。在B点,光线发生全内发射,使光线往上走。之后,光线再次被空气折射,最后光线会进入站在C点那观测者的眼睛,使他形成错觉,误以为绿洲很接近他呢!很久以前,人类便发现了全内反射,更把这个现象加以应用,例如光纤、单镜反光照相机和双筒望远镜都应用了全内反射的原理。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中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却屡试不第。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便辞幕回乡。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蒲箬《柳泉公行述》)。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他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正是这一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实描述。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

  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的《与韩剌史樾依书》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同时,由于生活的贫困,有时还直接感受到封建剥削的压力,他在《答王瑞亭》信中说:“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从而比较能体会民间疾苦,甚至还激发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所谓“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 蒲松龄除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邑和济南之间。但他接触和交游的人物却非常广泛。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的生活,既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人物;他的长期居住农村和家境的贫困又使他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人物——上自官僚缙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恶棍无赖,赌徒酒鬼,僧道术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际,无不具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

  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上述的进步思想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作为一个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蒲松龄的思想有他的局限。他虽同情人民疾苦,却反对农民起义。虽憎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但对最高统治者则存在较大的幻想。一生偃蹇的命运激发了他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形成了他牢固的宿命论思想,尤其迷信佛教。此外,他也承袭了不少儒家陈腐的封建道德观念。所有这些都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消极成分。 浦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着,其中都有一些好作品。特别是俚曲的创作表明了作者对通俗文学的重视。《磨难曲》根据《聊斋志异》的《张鸿渐》改编而更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生活,表现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是俚曲中最有成就的一篇。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虽有部分作品出自作者的亲身见闻,如《地震》、《跳神》等,也还有承袭过去题材而加以创造性发展的,如《续黄梁》本于《枕中记》,《莲花公主》本于《南柯太守传》等,但绝大多数则是记述当时民间和下层文士中间的故事传说。这在《聊斋自志》中说得很清楚:“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邹涛《三借庐笔谈》载,作者作此书时,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这传说虽未必完全可信,但可见它的题材来源的广泛。

  《聊斋志异》的创作态度也是严肃的。《聊斋自志》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说明《聊斋志异》是作者有所寄托的,而不是“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袁枚《新齐谐序》)的作品。他之所以采用鬼狐故事,是因为它便于避免清初严酷的文网和自由地表现生活理想。因此,其中不少篇章虽取材于民间传说,却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爱憎,有明确的主题和鲜明的倾向。 《聊斋志异》现存的版本主要有: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1752)铸雪斋抄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刻本,即一般通行本的底本。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共收作品四百九十一篇。这将近五百篇作品,体裁并不一致。

  一部分篇幅短小,记述简要,还是笔记小说的体制。小部分描写作者亲身见闻的作品,则具有素描、特写的性质。大部分作品则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短篇小说,是我国文言小说中的珍品,也是《聊斋志异》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的内容《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为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当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游至张家,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在《小谢》中,作者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逐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后来陶生因事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

  他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互助,发展了爱情,才结为夫妇。这在男女被绝对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封建婚姻的决定权操在父母之手。可是这些作品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自由地相爱,自由地结合,和封建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无疑是现实爱情生活中新生因素的集中和升华,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描写爱情主题的另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种种阻碍,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斗争。《鸦头》、《细侯》、《连城》、《宦娘》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鸦头》中的狐女鸦头是一个敢于反抗家长淫威的女性形象。《细侯》则揭露了富商大贾对青年幸福的破坏和妓女细侯的激烈反抗行动。《连城》写乔生和连城争取自由婚姻的斗争,尤为曲折动人。史孝廉征诗择婿,乔生的诗得到女儿连城的喜爱,史却以乔生家贫而不许婚。乔生深感连城知己。后连城病死,乔前往临吊,一恸而绝。他在阴间找到连城,并在好友顾生的帮助下,被准许还魂,二人相携回到里门: 连城曰:“重生后,惧有反复。请索妾骸骨来,妾以君家生,当无悔也。”生然之。偕归生家。女惕惕若不能步,生伫待之。女曰:“妾至此,四肢摇摇,似无所主。志恐不遂,尚宜审谋,不然,生后何能自由?”相将入侧厢中。嘿定少时,连城笑曰:“君憎妾耶?”生惊问其故。赧然曰:“恐事不谐,重负君矣。请先以鬼报也。”生喜,极尽欢恋。因徘徊不敢遽生,寄厢中者三日。 这一情节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的沉重压力,也突出表现了二人争取自由婚姻的坚决斗争。这篇作品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爱情观点,即知己之爱。

  它比之向来“郎才女貌”的爱情,有更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主题,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作者饱含感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作者指出科举埋没人才的原因,即考官都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于去恶》)之流,不是眼瞎,便是爱钱。《素秋》、《神女》、《阿宝》等篇都暗示了科举考试的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篇则有力地抨击了考官的有目无珠。《司文郎》的讽刺尤为辛辣尖刻。作品写一个能从烧成灰的文章中嗅出其好坏的瞎和尚,在嗅过王生的文章后说:“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

  我适受之以脾。”再嗅余杭生的文章,则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可是榜发之后,余杭生高中,而王落第。和尚闻讯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于去恶》进一步揭出了这些考官鼻目双盲的底:“得志诸公,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再司簿书十余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庸俗利禄之徒以八股文为敲门砖,在猎取功名、掌握文柄之后,再大量录取凡庸之士。正是在这种恶性循环里,“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了。

  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虽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反动本质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忠实的奴才,从而象后来的吴敬梓那样,根本否定这一制度。但他对那些只以功名利禄为念而醉心科举的人物,是有所认识和批判的。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试之后的醉卧中,梦见自己中了进士,殿试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骤起扑打,结果摔倒在地。作者用这个醉梦的境界有力地嘲笑了这类士子。《续黄粱》中的曾孝廉在高捷南宫之后,听见术士说他有宰相之分,便兴高采烈地说:“某为宰相时,推张年丈作南抚,家中表为参、游,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于愿足矣。”后来在梦中作了宰相,却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权奸。作者最后也用地狱惩罚了他,并说:“闻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尽瘁可知矣。” 相反,作者对那些不肯向科举制度低头、不屑“易面目图荣耀”的士子,则给予热情的赞扬。

  《贾奉雉》中的贾奉雉“才名冠一时,而试辄不售”。后来他“戏于落卷中集其羽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竟中经魁”。可是当他回头来看这些文章时,却“一读一汗”,自觉无颜见人,终于“遁为丘山”而去。 贾奉雉的入山,说明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绝望,却还找不到当时士子离开科举之后的出路。这在《罗刹海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罗刹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而形貌又是以丑为美。十四岁便有文名而又面目姣好的马骥在这里被看作“怪物”。与罗刹国相反,在作者所幻想的“海市”里,马骥被视为“贤才”、“文学士”,得到龙君的赏识,拜驸马都尉,名噪四海。作者于篇末悲叹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正说明这幻想的破灭。 《聊斋志异》的再一重要主题,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这类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 《促织》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宠,胥吏的藉端勒索,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成名一家便是这无数受害家庭中的一个。

  成名因为买不起应征的蟋蟀,受尽官府的杖责,奄奄待毙。后来历尽艰辛,捕得一头,却不幸又被儿子不小心弄死: 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包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这就是“天子偶用一物”造成的悲剧。后来成名的儿子复活,魂灵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这只蟋蟀献入宫中后,得到皇帝欢心,抚臣受名马衣缎之赐,县宰也以“卓异”上闻。这不仅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压榨的残酷,也充分说明了那些官僚是怎样飞黄腾达的。 另一篇作品《席方平》则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人民在这里含冤莫伸。作品写诚朴的席廉得罪富豪羊某,为羊死后买通冥间的狱吏旁掠而死。席方平代父伸冤,魂赴冥司告状,可是从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不仅冤屈莫伸,反遭种种毒刑。作品虽写幽冥,显然是影射人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没有任何是非曲直,钱就是理。正如灌口二郎判词所说:“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如果说《促织》表明了封建统治机构——各级官府是为皇帝掠夺人民服务的工具,那么《席方平》便表明了它同样也是为地主豪绅欺压人民服务的工具。 此外,《聊斋志异》还在不少作品里揭露了贪官蠹役、土豪劣绅种种压迫人民的暴行。《潞令》中的潞令“贪暴不仁,催科尤酷”,到任不过百天,便杖杀五十八人。

  《梅女》中的典史为了三百钱的贿赂,便诬人为奸,逼出人命。《梦狼》写世上的贪官都是“牙齿谗谗”的老虎,蠹役都是吃人血肉的狼,在他们大吃大嚼下,出现了“白骨如山”的惨像。土豪劣绅也和贪官蠹役一样横行霸道。他们的牛践踏了别人的地,还要串通官府把别人关进监牢(《成仙》);因为争夺一个妓女,便随便打死人(《向杲》)。他们看上别人的东西,可以“举付健仆,策马竟去”(《石清虚》);看中了别人的妻子,就公然闯入人家抢劫(《红玉》)。作者通过这一幅幅画面真实地揭露出了封建社会“强梁世界”的本相。 《聊斋志异》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而且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席方平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为了伸冤,从城隍到冥王,层层上告,不肯罢休;受到械梏、笞打、火床、锯解种种毒刑,仍不屈服;两次被押送还阳,又都逃回去,直到冤屈昭雪为止。席方平这种“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顽强斗争精神,表现了对压迫者的刻骨仇恨。也反映了我国人民传统的高贵品质。

  《向杲》中向杲的化虎报仇也表现了同样的精神。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塑造了许多反抗的女性形象,如梅女、侠女、商三官等。商三管的形象尤为突出。她为了给父亲报仇,竟女扮男装学做优伶,终于在仇人诞辰,登场作戏,手刃了仇人。 揭露统治阶级人物灵魂的丑恶,歌颂人民道德情操的高尚,也是《聊斋志异》重要主题之一。《考弊司》、《公孙夏》都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为面目。考弊司司主虚肚鬼王实际正以割髀肉勒索贿赂,堂下却立着“礼义廉耻”的碑碣。某贵官以五千缗卖出一个官缺,却勉励买者做官要“清廉谨慎”。《窦氏》则揭露了统治阶级人物的卑鄙残忍。地主南三复诱骗了农女窦氏,生下孩子后却不承认,窦父大怒,弃儿扑女: 女夜亡,视弃儿犹活,遂抱以奔南。款关而告阍者曰:“但得主人一言,我可不死。彼即不念我,宁不念儿耶?”阍人具以达南,南戒勿纳。女倚户悲啼,五更始不复闻。质明视之,女抱儿坐僵矣。 这种灭绝人性的残酷行为,正表现了地主阶级的本性。 歌颂人民高尚道德品质的作品更多。如《娇娜》写真诚的友谊,《崔猛》写打抱不平,《宦娘》写成人之美,都和统治阶级人物道德的堕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许多形象都优美动人。

  除了上述重要主题外,《聊斋志异》还有一些有意义的篇章。如《颜氏》写孤女颜氏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而官至御史,大大超过了丈夫的才能,表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画皮》、《黑兽》等则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画皮》教人要透过外貌看到本质;《黑兽》说明面对强暴决不可延颈受死,对封建社会被宰割的人民有一定启发意义。《贾儿》塑造了一个有胆量、有智谋、勇于同恶事物斗争的儿童形象,可作为儿童文学作品读。《偷桃》、《口技》描写了当时卓越的民间技艺,表现了我国人民高度的艺术创造才能。 积极的内容是《聊斋志异》的主要部分,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也存在许多消极落后的东西。如《尸变》、《宅妖》等都纯粹是记录怪异,宣传迷信思想。《画壁》、《绩女》等则是宣扬佛教的色空观念。

  《珊瑚》中歌颂对凶暴婆婆逆来顺受的珊瑚,《邵女》中歌颂任嫡妻蹂躏的邵女,《金姑夫》中对寡妇再嫁颇有微辞,又表现了作者肯定愚孝、贞节及一夫多妻等封建伦理观念。此外,在《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色情描写,它们甚至在最优秀的爱情小说中也不免出现,因而有损作品的光辉。至于因果报应、地狱轮回以及宿命论思想几乎弥漫全书,其中虽有劝善惩恶的意旨,但毕竟容易削弱人们对现实的反抗斗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它的艺术特点和它的创作方法密不可分。《聊斋志异》虽有少数现实主义的作品,如《细侯》、《念秧》等,但大多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它们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又极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一方面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并给好人以美好的结果,给恶人以应得的惩罚。

  这种特点构成了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这是作者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以来,以狐鬼幽冥等超现实事物反映现实、表现理想的传统,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的结果。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这些人物既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同是年青的女性形象,有感情缠绵,拘于叔父严训而行动谨慎的青凤(《青凤》),也有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礼教约束的婴宁(《婴宁》)。有爱诗善歌,“谈词风雅”,却心境凄苦的林四娘(《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顽皮憨跳,乐不知愁的小谢(《小谢》)。有“瘦怯凝寒”,无力自卫的连琐(《连琐》),也有“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只身为父报仇的侠女,等等。

  这种成就的取得是和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分不开的。作者往往让人物所代表的一定社会本质通过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仅以婴宁为例,真个是她到那里,笑声就跟到那里: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真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通过这样层层渲染,婴宁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就跃然纸上。作者在描写花妖狐魅所幻化的人物时,常能掌握妖魅原型的特点,也有助于人物的个性化。如《绿衣女》中写绿衣女是“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掬”,其声“娇细”,便活画出一个绿蜂幻化的女子形象。此外,作者还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刻划人物的性格,并注意通过矛盾斗争来描写人物,如《席方平》中的席方平,和利用同篇中不同人物的对比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如《成仙》中的成生与周生,《莲香》中的莲香与李女。 情节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也是《聊斋志异》的突出成就。

  《聊斋志异》虽基本上是传记体,但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故事构造的曲折有味,能紧紧地吸引读者。如《西湖主》中的陈弼教在洞庭湖中遇风翻了船,逃到岸上,误走入湖君妃子的园亭。当他在花丛中偷窥到公主之后,不觉着了迷,正巧拾到公主遗落的红巾,便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公主派来寻找红巾的女子发现了这种情况: 大惊曰:“汝死无所矣!此公主所常御,涂鸦若此,何能为地为”生失色,哀求脱免。女曰:“窃窥宫仪,罪已不赦。念汝儒冠蕴藉,欲以私意相全;今孽乃自作,将何为计!”遂皇皇持巾去。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为陈生捏了一把汗。但当这女子第二次来时却报告了“公主看巾三四遍,冁然无怒容”的消息,读者的心情也随之一松。过一会,这女子又来送酒食,更使人感到有释放的希望。但“公主不言杀,亦不言放”。正当令人悬念之际,却又传来恶耗: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王妃见巾大怒,祸不可测。跟着是“数人持索,汹汹入户”。人们不禁又为陈生的性命担忧。可是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场面: 内一婢熟视曰:“将谓何人,陈郎耶?”遂止持索者,曰:“且勿且勿,待白王妃来。”返身急去。少间来,曰:“王妃请陈郎入。” 结果王妃见了陈郎,当面把公主许配给他。原来陈生曾在洞庭湖中释放一只被捕的猪婆龙,龙即王妃,婢即衔龙尾同时遇难的小鱼。

  陈生从入园到见王妃,本可以单刀直入写得十分简单,但作者却故意在这个简短过程中安排了曲折的情节,一收一纵,步步扣人心弦。这不仅使故事变化莫测,而且也是刻划人物必要的步骤。正是在这段细腻描写中,可以看到公主的爱才和王妃的重义。另外,《聊斋志异》还有大量的花妖狐魅参预到现实生活中来,由于他们都神通广大,来去鹘突,就进一步造成了情节的倏忽变化、离奇曲折的特点。如《阿绣》中狐狸幻化的假阿绣,《宦娘》中的鬼女宦娘,《张鸿渐》中的狐女施舜华,《红玉》中的狐女红玉等都起了这样的作用。至于那些以描写狐魅为主的故事,这种特点就更为突出了。 《聊斋志异》的传记体性质,决定它在结构上常常是以一个中心人物为主,故事随着这个人物的活动逐步展开,并通过他串连一些次要人物;而在情节描写上,则分别轻重,用多种多样的笔法,加以组织和交代,从而收到了主次分明、脉络贯通、叙次周密、结构谨严的效果。如《念秧》,受骗者有王生主仆,设骗局者有张、许、金、佟四人。先是张、许、金三人单出,各设一局,未能得手,而后四人合谋一局才得成功。故事人物多,情节复杂,但一路通过王生主仆串连起来,丝毫不乱。

  《聊斋志异》还善于描写景色,不只画面鲜明,而且常常造成一种气氛、境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如《婴宁》写婴宁所居之处,“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为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这就和婴宁天真纯洁的性格互相衬映,显得异常调和。 《聊斋志异》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方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极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

  但用典过多,也影响了语言的鲜明和生动。 《聊斋志异》刻划人物注意个性和细节的描述;安排情节注意故事的曲折有味,显然是吸收了传奇和史传文学的特点而有了新的发展。文章的波澜起伏,语言的摇曳多姿,又显然接受了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的影响。至于人物语言的精妙传神,谐谑有趣,也分明可以看到《世说新语》的影响。正是由于作者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艺术经验,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才使它达到了文言小说的高峰。第四节:聊斋志异以后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问世后,曾风行一时,模拟的作品纷纷出现,乾隆年间有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和浩歌子《萤窗异草》等。

  不过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而丢掉它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谈虚无胜于言时事”(《夜谭随录自序》),离开现实生活较远,缺乏进步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也不高。《谐铎》中有少数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如《考牌逐腐鬼》、《读书贻笑》等流露了对科举的不满,《森罗殿点鬼》、《棺中鬼手》等讥笑了官吏的贪婪,但作者过分追求诙谐,未免削弱了讽刺力量。 乾隆末年,袁枚撰《新齐谐》(原名《子不语》)。作者自述其创作动机说:“文史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感也。”(《自序》)作品内容也确乎是些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谈,没有什么思想价值。不过全书的文笔颇自然流畅。

  从乾隆到嘉庆初年,影响最大的是《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他三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曾主持纂修《四库全书》,是干、嘉时期“位高望重”的学者。《阅微草堂笔记》是作者从乾隆五十四年到嘉庆三年陆续写成的。 《阅微草堂笔记》在体制上有意和《聊斋志异》对立。他从六朝志怪小说朴素的记事观念出发,否定《聊斋志异》用传奇体而以志怪的创造性的贡献。他说:“小说既述见闻,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蝶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闻见之?”(盛时彦《姑妄听之》跋转述纪昀语)这实际是反对《聊斋志异》在传统的志怪小说中,用“描写委曲”的笔墨,广泛反映现实生活,而而求它回到古代笔记小说的水平上去。从这种保守的文学观念出发,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努力模仿汉晋笔记小说,“尚质黜华”,记事简要,而多所议论,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文学意味。

  至于内容更不能与《聊斋志异》相比。《聊斋志异》是通过志怪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作者孤愤;《阅微草堂笔记》记述见闻,却是要“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所谓“风教”,也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道德教条,所谓“劝惩”,也就是鞭策人们遵守“风教”。所以全书或者宣传忠教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或者宣传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充满腐朽反动的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的成就主要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中国小说史略》)。由于作者的文笔好和地位高,它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 嘉庆以后到清末,陆续有文言笔记小说出现,如管世灏《影谈》,许元仲《三异笔谈》,俞鸿渐《印雪轩随笔》,王韬《淞隐漫录》,宣鼎《夜雨秋灯录》,俞樾《右台仙馆笔记》等。它们或模仿《聊斋志异》,或模仿《阅微草堂笔记》,或兼受两书的影响,其内容则越来越芜杂:有的志怪渐稀,而流为烟花粉黛的记述;有的主于劝惩,充满腐朽的封建说教;有的则纯为搜奇猎异的游戏消遣之作,文言小说遂渐趋没落。

  蒲松龄《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3)窗扉皆洞开

  (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9、作者写了风起前后的山市蜃景,请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分)

  10、作者在结尾处交代山市又名“鬼市”,有什么作用?(2分)

  11、.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并说说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1)经常 (2)看 (3)大开 (4)同“才”

  8、(1)(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2)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9、共同点:“孤塔”和“危楼”都高耸入云,宫殿城郭与楼群都方正坐落。不同点:风起前的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增多;风起后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减少。(意对即可)

  10、照应开头,对山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增加了山市这种幻景的神秘感。(意对即可)

  11、变幻莫测。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奇异的自然景观的惊喜之情。

  《山市》表格式学案6(教师版)

  《山市》学案

  学习

  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能力

  目标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德育目标

  通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学习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学习方法

  1.朗读法。

  2.观察与联想。

  学具准备

  1、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2、 学习工具。

  学时安排

  2课时

  课

  前

  预

  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并抄写两遍: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飘渺:

  文体

  知识

  积累

  1、说明文是以 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 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 服 , 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 感 , 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 喻 , 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 、打 、作 、下定义、分 、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整

  体

  感

  知

  1、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课文《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2、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速读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3、 翻译课文:

  研

  讨

  自主学习

  1、初读、再读、三读

  2、朗读比赛

  3、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公子禹年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讶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寺院呀。过了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量可以用亿万来计数。忽然刮起了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高耸仿佛与天相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打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用手指指着数上去,已经不能计算层数。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数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小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重点字词解释

  1.奂山 解释:县。旧淄州县有奂山,也做焕山。

  2.然数年恒不一见 解释: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然:但是。

  3.青冥 解释:青色的天空。

  4.相顾 解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5.近中 解释:附近。

  6.禅院 解释: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7.无何 解释:不一会儿。

  8.飞甍 解释:两端翘起的房脊。甍,屋檐。

  9.始悟 解释:才明白。

  10.未几 解释:不久,过一会。

  11.高垣睥睨 解释: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12.连亘 解释:接连不断。

  13.居然城郭 解释: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14.中有楼若者 解释:其中有的像楼台的。

  15.堂若者 解释:有像厅堂的。堂,厅堂。

  16.坊若者 解释:有像牌坊的。坊,牌坊。

  17.历历在目 解释:清晰的出现在眼前。

  18.莽莽然 解释: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广大。

  19.依稀 解释:隐隐约约。

  20.乌有 解释:虚幻,不存在。

  21.危楼 解释:高楼。危,高。

  22.霄汉 解释:云霄与天河。

  23.窗扉 解释:窗户。

  24.洞开 解释:敞开。

  25.裁如星点 解释:仅仅像星星点点。裁,同“才”,仅仅。

  26.黯然缥缈 解释: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

  27.屑屑 解释:忙碌的样子。

  28.凭 解释:靠着。

  29.不一状 解释:形状不一样。

  30.逾时 解释:过些时候。逾,越过。

  31.倏忽 解释:突然。

  32.人烟市肆 解释:人家和商店。

  通假字

  乌有:没有。乌,通“无”。

  裁:通“才”。

  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同“现”

  古今义词

  直接

  (原文: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译: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一词多义

  然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而然(表转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放词尾)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

  几,几个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表示计数

  体

  味

  探

  究

  展开想像,自主讨论:

  ①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耸起,再展城郭宫殿,又看危楼高舍。

  ②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课后反思

  《山市》公开课教案15

  《山市》公开课教案

  陕西省永寿县马坊中学 任亚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掌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展标定向。(2分钟)

  1、导入:

  同学们,通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可以看见在空中有远处事物的景像,这种幻景被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如果这种现象在山上出现,那叫什么呢?人们就称为“山市”。今天我们来学习蒲松龄的《山市》。2、展标:

  ①了解作者蒲松龄及作品。

  ②掌握文中文言字词基础知识。

  ③掌握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及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准备以及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8分钟)

  1.介绍作者蒲松龄及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明确: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作品《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共491篇,主要以谈狐说鬼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有关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2.熟读课文,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逾时 倏忽

  明确:míng méng yuán pì nì gèn yú shū 3.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划线字词。

  (1)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3)念近中无此禅院(4)无何,碧瓦飞甍 (5)连亘六七里 (6)裁如星点

  明确:1.经常 2.青色的天空 3.想起想到 4.两端翘起的房脊

  5.接连不断 6.通才仅仅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让学生掌握有关文言文学常识和生字词的积累,掌握文言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说明顺序。能够初步理清和掌握文章内容。

  三、自学提示、合作探究。(10分钟)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1)齐读课文,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内容。

  (2)根据本文结构及山市出现前后的交代第一自然段可分为几个小层?概括层意。

  (3)山市的形成变幻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都出现哪些事物变化?

  (4)课文以什么为顺序进行描述说明的?找出有关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5)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巡回询问、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来掌握文章结构,了解内容,明确问题。

  四、点拨订正、明确认识。(14分钟)

  1、提问回答,教师补充,共同完成译文,明确内容

  (把握重点词语语句)

  2、第一自然段按照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两句)总写山市奇特,“邑八景之一”数年难见。

  第二层(“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具体描绘山市蜃景的变幻过程。

  3、山市的变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孙公子禹年—始悟为山市”):描述山市刚出现的情景:高塔宫殿。

  阶段二(“未几高垣睥睨—城市依稀而已”):描述山市的变化:一座城市的出现和消失。

  阶段三(既而风定天清—遂不可见):描述大风过后幻景的变化:一座高楼的出现和消失。

  4、 时间顺序,有关词语: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表现山市变化的迅速。

  5、补叙,如同附录,对主要内容有补充说明的作用,增加幻景的神秘感。

  教师总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本文主要特点一是以时间为序层次井然描述幻景变化过程;二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述)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在上一活动中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全面的问题时,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引导学生明确认识,达成共识,从而准确把握知识点。

  五、课堂检测、反馈效果。(10分钟)

  1.填空:

  《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代文学家。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 ,作者行文以“忽见、 、 忽、 、 、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

  (《聊斋志异》 蒲松龄 聊斋先生清 山市蜃楼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D)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3、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 )楼上,(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 )念近中无此禅院。

  (于 他们 孤塔 孙公子与同人 他们)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反馈学习效果,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1分钟)

  1. 积累本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2. 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重点培养学生积累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并理解文章内容。

  教后反思:

  《山市》说课稿3(含教案)

  《山市》教学设计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2、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详见教案)

  山 市

  蒲松龄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课文内容;

  2、正确认识“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课文诵读——重点字词教学——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研读 探究——检测反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蒲松龄极《聊斋志异》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词句。

  3、诵读课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吗?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1、蒲松龄,字留仙,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生活,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几十年时间写成,他自称本书为“孤愤之书”。

  三、课文诵读,师范读,注意节奏,请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字词。

  四、字词教学

  1、给加横线字注音: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高垣睥睨 海市蜃楼 连亘 窗扉 遂 酒肆 逾时

  2、通假字

  ①、一切乌有 ②、裁如星点

  3、解释加线的字词。

  ①、然数年恒不一见。 然:但是 恒:经常

  ②、高插青冥 青天,天空

  ③、碧瓦飞甍 飞檐。甍,屋檐

  ④、高垣睥睨 垣,墙。睥睨,指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⑤、堂若者 若,像。

  ⑥、惟危楼一座 惟,只有。危,高。

  ⑦、可见其顶 其,它的,指危楼。

  ⑧、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

  ⑨、或凭或立 或,有的。

  ⑩、倏忽 突然

  4、勾画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解释。

  忽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倏忽

  5、翻译句子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市无别。

  五、体味探究:

  1、本文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2、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请发挥想象,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

  明确: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出现。

  3、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关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变化。标示性词语:忽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倏忽

  特点:变化莫测 神奇变幻

  4、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人们又称“山市”为“鬼市”?

  明确: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当时人们无法解释那种自然现象)

  六、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自读资料下载)

  说明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七、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无缘目睹山市的奇妙圣景,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课后作业),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八、 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学案中的1、2、3、4、5题(书面)。

  九、板书设计:

  《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市》阅读题

  一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二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气为之。”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然数年恒不一见 念近中无此禅院

  高垣睥睨 惟危楼一座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见山上人烟市肆 土人亦谓之海市

  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2、翻译下列句子: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山市可遇不可求的一句是:

  (2)文中以实代虚、以详代略,粗笔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的一句话是:

  (3)写楼上各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风姿和神态的一句是:

  (4)印证奂山确有山市景观的句子是:

  4、用两个短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5、选文中描述了几种海市蜃楼的现象?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6、选文与课文比较,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试作简要分析。

  7、选文中写得现象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据此判断,是“欧阳文忠”的说法符合实际还是“本处父老”的说法符合实际?为什么?

  《山市》阅读题答案:

  1、经常 想到 墙 高 通“才”,仅仅 忙碌的样子

  店铺 当地人 类似

  2、(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3、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4、变幻莫测、若隐若现

  5、登州海中的海市蜃楼,欧阳修出使河朔所见到的夜间的海市蜃楼,河朔父老所说的海市蜃楼。

  6、相同点:都是说明同类的自然现象。

  不同点:①课文说明的是山市所见到的景象,选文写的是海上所见的景象;②课文介绍得比较具体,选文说明较为简略;③课文在说明中有心理变化的描写,选文通篇都是说明。

  7、“本处父老” 的说法符合实际。因为既然是光学现象,那是不会有声音的,而且一般是在白天出现,而欧阳修说有什么声音,又说在夜间,就肯定不对了。

  《山市》教案14

  山市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蜃景、睥睨、高垣、逾时、倏忽、连亘、窗扉”等字词。

  2.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语汇。

  3.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能力目标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顺畅地诵读,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想像力。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语汇,概括山市出现全过程的写景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时间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要完成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基础上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应以多形式诵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诱引想像法。

  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领悟、延展课堂内容,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解释山市的成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顺畅诵读,整体把握写景内容,激活学生充分的想像,领悟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著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同学们,有谁能够接着讲出“狼三则”的故事情节?(学生试讲,教师补充)。今天,我们要学的《山市》则近似小品,介绍一种与海市一样的自然景象——山市,请同学们欣赏摄于烟台蓬莱的海市画面。(多媒体显示)(板书文题)

  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资料助读

  投影:

  1.蒲松龄(1640~1715) (1640—1715)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3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的浪漫主义手法,揭露抨击封建礼教的束缚,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封建统治的黑暗;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进行批判。构思奇妙,语言生动。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妙语:“写鬼写妖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聊斋志异》以写狐鬼故事著称,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如《地震》一文就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

  3. 什么是“海市蜃楼”?

  在沙漠里,在海湾上,或是在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上空,有时在远处涌现树木房屋、街道行人、车马船舶等景象,好像一个热闹的集市,很快又自行消失。古代人们不了解它的成因,以为是神仙住所、蛟龙吐气,故而名为海市蜃楼,亦称蓬莱仙境。气象学上称为蜃景。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不少的沙漠旅行者或海洋航行者都受到过这种幻影的迷惑。后用海市蜃楼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三、顺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朗读指导: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 , “好文不厌百回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五读法”: A、初读通语句;B、再读明大意;C、三读有感情;D、四读品内涵;E、五读得启迪。

  (1)浏览全文,了解全貌。

  a、识记生字词;b、断清句层次;c、朗读按标点; d、难句标出来。

  (2)逐词逐句,弄懂其义。

  a、分析理解词语;b、省略补出翻译;c、精读分析理解;d、画批圈点小结。

  2.学生自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投影显示:

  1.注音

  蜃(shèn)景 奂(huàn)山 禹(yǔ) 青冥(mínɡ)

  禅(chán)院 甍(ménɡ) 高垣(yuán) 睥睨(pì nì)

  连亘(ɡèn) 窗扉(fēi) 逾(yú)时 倏忽(shū)

  2.释义

  (1)通假字: 一切乌有:“乌”同“无”。 裁如星点:“裁”同“才”。

  (2)然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

  居然城郭:居然,竟然。

  历历在目:历历,(物体或景物)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尘气莽莽然:莽莽,广大。

  危楼一座:危,高。

  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凭或立:凭,靠着。

  (3)整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正确解释。

  以时间为序的

  时间词语:忽(忽然)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未几(与“无何”含义相同)、忽、既而(不久) 逾时(过了一会儿) 倏忽(突然)

  (4) 古今词义不同:

  直接霄汉: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唯危楼一座:古义:高楼 今义:危险的楼

  (5)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像洞一样,名词做状语)

  居然城郭矣:(动词,变成城郭了!)

  (6)一词多义:

  数:见宫殿数十所 (几,几个,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数至八层 (计数)

  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表转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词尾)

  见:然数年恒不一见 (出现)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看见)

  (7)判断句:

  奂山山寺,邑八景之一也.

  倒装句:

  不一见: 见不到一次

  饮楼上: 在楼上喝酒

  (宫殿)数十所: 几十所(宫殿)

  楼若者: 像楼的

  堂若者: 像厅堂的

  坊若者: 像街巷的

  不一状: 形状不一

  (8)难句翻译: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译: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译: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3.集体顺畅朗读,熟悉课文情节。试用“‖”给原文划分层次,并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层次:奂山山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鬼市”云。

  文章起笔奇特说明山市难得,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主体部分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四、研习课文内容

  1.熟读课文开头,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观美丽而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 。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 。

  明确:“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讨论分析主体部分,理清描写层次。

  (1)听朗读录音,依据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想像、勾勒出山市景象。

  (2)生动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思考:

  ①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试作复述。

  明确: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②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标示性的词语是: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变幻莫测。具体变化如下: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思 考: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3.问题讨论:

  (1)根据下列提示感知、想像山市蜃景。

  ①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山头。“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②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③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楼上人往往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根据提示,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展开合理想像,扩写山市。各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同学评议。

  (2)偶尔机缘能见到奇异山市景观的幸运目击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是“山市”。

  (3)作者写城郭,寥寥数语却得虚中见实之妙,而对“危楼”的描述却实写、细写,试分析作者剪裁的匠心。

  明确:作者写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气象,以虚代实,粗粗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细部事物,一概不作描述,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可是,我们虽不细知其详貌。但是,加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就足以想像那城市的繁荣景象了。可谓虚中见实。但作者对“危楼”的描述,都是实写、细写。文中不仅描摹了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洁、明朗的结构,而且还用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了楼上各色人等的活动,细腻点染了楼中人物的风姿和神态。这样剪裁,使我们不只看到“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赏心悦目。

  (4)文中称“山市”为“鬼市”,真的有鬼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的成因作一科学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4.听朗读录音,再品优美意境。

  五、课堂小结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曲尽其妙,给人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铁布衫法》等也有此种妙处,为了开阔视野,同学们会开卷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