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现状与相关体系建设论文 信用,是市场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十多年,通过大量收集资料发现,商业银行只有充分意识到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才能有效适应经济市场,低于市场风险。国外的商业银行,已建立……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现状与相关体系建设论文
信用,是市场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十多年,通过大量收集资料发现,商业银行只有充分意识到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才能有效适应经济市场,低于市场风险。国外的商业银行,已建立各种信用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如瑞士银行基于“风险价值法”和信用风险度量制建立起来的信用管理体系就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较晚,管理相对落后。
一、商业银行信用概况
信用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是建立在共事双方或产生交易行为的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种信用体现在,买方即付款的那一方可以在当时没有付清全款或没有付款的情况下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服务,用到同样的商品或筹集到同等的资金。交易双方可以协商拟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范围,付款方将按照事先约定全额为所享用到的服务等付清全款。
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的基本形式,是信用制度的主体。银行的信用具体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向普通个人、企业法人等授信客体提供信用,以贷款发放和吸收存款等形式表现出来。银行的信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广泛、间接等都可以是其具有的特性。国内陈勇阳教授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功能缺位的成因与补救》中总结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具有五大基本功能:“第一,风险管理政策督导。第二,客户统一授信。第三,授信业务授权管理。第四,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机制。第五,资产质量监控和后评价。”商业银行的主要活动是货币资金的经营,在其运转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金融风险等问题,企业信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面对金融风险的可能。
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现状
1.传统的信用管理理论占主流。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理论与国外的管理理论着差不多的发展过程。从管理资产的流动性到管理负债的流动性,再到管理资产负债综合比例。目前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主要是分开单独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有一些银行试着实行比例管理银行资金的政策,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
2.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信用评级最早出现于美国,按照评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评估结果公布于全社会的公开评估,这些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专业的评估公司进行。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信用评级系统,供银行内部的使用。大多数银行也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大都以传统的评级方法为主。
3.银行推行五级贷款分类。五级贷款分类是根据贷款者的偿还贷款的能力来确定一个违约的可能度,将贷款分为良好贷款和不良贷款,实现了更有效地与世界接轨。不良贷款包括“损失贷款”、“可疑贷款”和“次级贷款”三类,良好的贷款则是“正常贷款”和“关注贷款”.这样的分类方式更加注重贷款人还款的能力,使信贷风险这方面的监控得以加强。这些都是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前提,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金融制度,有效应对信用风险,乃至金融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信用转变以及过去计划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使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设,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而促进整个金融环境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以下将对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作阐述。
1.落后的内部信用评级方法
国外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先进,但是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模型照搬过来并不能在我国很好的适用,因此我国的信用管理系统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评级的方法,依然停留在的人为的进行定性分析,缺少对信用风险等的测量进行有理有据的定量分析。其次,内部的信用评级方法在评级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决定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专家评级法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内部评级方法,因此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掺杂在里面,自然增加了主观因素对各种判断的影响力度,这些主观性意见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或信贷专员的意见。除此之外,评级结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评级指标及评级权重不能及时的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紧急发展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修正改进。因为已经形成的专家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很少发生改变且接收到的数据都是历史数据。故目前的内部评级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的预测情况并无多大效力,甚至作用很小。
2.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实现防范信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商业银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强责任意识,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和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有效保障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进行。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人员组织及员工素质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通过银行工作人员公正客观地工作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能力的意识还很薄弱。
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时,把重点都放在了评级管理的各种情况,忽略了信贷专员的责任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带来的主观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加强商业银行信贷专员就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可以在完美的制度上锦上添花,进而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
3.商业银行未建立恰当的企业信用数据库
商业银行由于在信息系统上没有足够的预见性使得在信息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却迷失了方向。冗乱繁杂的数据连续性差,一致性差。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导致不能采集最新最可靠的信息、综合查询受阻、统计报表困难及没有信息详尽更新及时的数据库。所以不能够迅速的到最新消息,不能得以反馈和分析,及时解决风险隐患成了一种愿望。另一方面,我国各商业银行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不能共享数据库,没有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因此至今没有出现数据库共享、共同繁荣的信用体系建设局面。目前的信息情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友好社会的建设。
4.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尚未提上日程
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同时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也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向银行贷款的主要是各大公司或企业,公司企业的经营情况及偿还能力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够及时准额进行收回。因此,在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提高督促同步提高各公司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商业银行没有权利直接影响企业公司的发展策略,但可以在借款同时跟踪款项的去处及使用情况,进而对企业公司提供反馈和信用管理的建设性意见,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和公司企业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1.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就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把风险信息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并加以实施,落到实处。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一般可以理解为产生交易的付款方或者说是债务方没有按照事先约定的合同中的内容履行承诺,信用质量下降,使得金融产品的所有人、银行和债权人都因为金融产品价值受到影响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风险。我国信用风险因素主要有政府、商业银行自身及所涉及的企业三个方面:政府对于地方企业的偏袒和干预导致坏账率提高,信用有偿特征遭到破坏;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缺陷使得无法实现责任到人,造成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动力不足;一些企业运营低效、管理不到位、产品不具竞争力,不断亏损,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甚至故意拖欠账款、赖账,破坏了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商业银行不仅要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还要做好内部的评级制度的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有效的风险检测系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对各企业的贷款依据历史信用进行评级来判定,从根源上遏制信用风险。同时加强资料的收集管理,并学会分享信息,开发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2.建立并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国外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先进,但是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模型照搬过来并不能在我国很好的适用,因此我国的信用管理系统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评级系统,不应停留在的人为的进行定性分析,加强对信用风险等的测量进行有理有据的定量分析。其次,要改善内部的信用评级方法在评级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决定。要改善专家评级法,专家评级法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内部评级方法,因此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掺杂在里面,自然增加了主观因素对各种判断的影响力度,这些主观性意见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或信贷专员的意见。除此之外,应改善评级结果的滞后性,评级指标及评级权重要及时的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紧急发展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修正改进。同时要保证专家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很少发生改变且接收到的数据都是最新数据。加强内部评级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的预测情况的效力。
3.提高银行员工素质及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实现防范信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商业银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强责任意识,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和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有效保障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进行。因此要充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人员组织及员工素质方面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信用管理人才。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公正客观地工作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能力的意识还很薄弱。加强商业银行信贷专员就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可以在完美的制度上锦上添花,进而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
4.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建立银行信用管理企业文化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也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向银行贷款的主要是各大公司或企业,所以,在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应该引导商业银行信用体系的所有参与企业充分认识信用风险的危害性,提高各公司企业的信用管理的意识,推进企业自身建立信用管理文化氛围,已到达提高企业信用度、保证银行贷款回款的目的。商业银行应该及时跟踪款项的去处及使用情况,并将得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应的企业,提出信用管理的建设性意见,增强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之间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五、结论
总之,商业化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必须提上日程的重大基础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及时将相关的研究成果投入实践应用当中,改变我国商业化银行信用管理系统落后的局面,减少对信用风险认为的定性的分析,增加以数据模型为依据的定量分析,以使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和健全。
参考文献:
[1]张晋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苏娜。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07.
[3]朱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钟吉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9.
[5]单新磊。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