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山川 之美

管理员

摘要:

《山川之美》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川之美》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  1、《山川之美》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川之美》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

  1、《山川之美》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以“寄情山水”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主要描写了山河间的奇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本文语言清丽明净且凝练,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景物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掌握文中“颓”、“与”的读音并积累“歇”、“欲”、“颓”等常用文言字词的解释;

  2、通过概括景物特点,体会文章优美意境,理解全文大意;3、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常用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扎实,才能让学生们对本文的情感态度把握得更准确。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歇”、“欲”、“颓”等常用文言字词的解释;概括景物特点,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了解文章大意。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景物描写,其中动静结合是主要的写作手法。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使学生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科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而通过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而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是建立在把握景物特点、深刻体会文章优美意境的基础之上,因此也作为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预习导学法

  学习本文之前,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具体包括借助工具书和书后的注释大致了解生字生词的读音及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

  2、情景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山川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奇美的景色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法与点拨法并用

  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景物特征从而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体会语句所表达的优美意境,从而更完整地把握文章大意。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我准备按以下个环节展开

  1、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出示山川图片使学生感悟到景色奇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2、初读正音: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3、整体感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山川之美的语句,理出文章结构。

  4、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圈划出所描写的景物,概括景物特征从而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优美意境。

  5、感悟情感:指导学生重点朗读最后两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总结全文: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并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思想,教师适当指导。

  7、美文积累:带领学生在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检验课堂效率。

  四、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情况,针对本文题材是一篇文言文,要求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并背诵全文。作为课外拓展,借助注释及译文自学与本文齐名的山水小品名篇《与朱元思书》,进一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五、板书设计

  板书结合了文中主要描写的景物、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