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述圣 礼乐 礼记 三字经 详解

管理员

摘要: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 《仪礼》和《礼记》。《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为理论依据。《仪礼》据传是孔子根据周 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17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四书中《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因为是孔子的70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大戴删定《礼记》85篇,小戴删定礼记46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后人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 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篇。今天的《大戴 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49篇《小戴礼》,“中庸”是第31 篇,“大学”是第42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雅是正乐之歌,包括诸侯觐见天子的大雅,以及诸侯宴请宾客的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用的乐章,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国风、大雅、小雅和颂,称为四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

  周时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周天子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吏治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从各地的民歌、民谣中了解。时至今日,我们欲知台上人的政绩,听听老百姓为他编的顺口溜就明白了。故此周朝立有采风制度,各国诸侯都要派专人采集本国民歌、民谣,定期上报周天子。

  在“赋比兴”三体之中,赋是直接叙述;比是比喻,由此联想到彼,如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兴是即兴有感,抒发心中的感慨、郁闷和悲哀,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 人非常注重诗的教育,因为诗可以使人端正思想,人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追求,有思想就会有问题,如果不教育,思想就会走上邪路。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第一篇“关鸠”,还不是引导人们理解什么是正当的男女之爱。其次,人生在世就会有痛苦和烦恼,西方人用宗教来派遣,我们 中国人用“诗”、“乐”来排解心中的情感,使自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认为,学识修养的基本功是要先读诗。读诗并不是要人成为诗人,诗的 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情感升华。中国上古文化思想,直到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时代的《诗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 的百科知识大全。孔子培养的政治人才,首先是学识渊博的通才,不是只会一样的专才。

  《论语》中记载,孔子有一天问儿子孔鲤,有没有研究“诗”的学问?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告诫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知识不渊博,就无法作出好的文章。后世据此,才有“学了诗经会说话,学了易经会算卦”一语。

  孔子删诗,上取商、下至鲁,共311篇,秦始皇焚书以后,有六篇再也找不回来了。今天见到的只有305篇。《诗经》的传承顺序,据说是:孔子传子夏,子夏传一路下来传到荀子,荀子再传毛亨就到汉朝了。毛亨再传毛苌,故有《毛诗》传世。

  扩展资料: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作品赏析

  原文鉴赏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版本变化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1949年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如:

  1.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2.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作品影响

  中国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国际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民间。“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曾在北京生活14年,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当时俄国教育界在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于是《三字经》成为“俄国人阅读中文翻译本的指南”,成为当时社会流行读物。普希金细读后,在作序时称赞此书是“三字圣经”。普希金研读过《四书》、《五经》,但对《三字经》情有独钟,如今普希金故居还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东方学系都以《三字经》为初级教材,而大多数入华商团和驻华使者的培训多以《三字经》为首选教材,因而,《三字经》在俄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

  韩国、日本也对《三字经》也非常重视。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年)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和《大学》。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关于作者

  原典作者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还有其他说法。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吴蒙校点《三字经》时,结合《三字经》中提到《四书》以及鼓励仕进等的内容,指出该书“似当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复科举,规定考试程式中《四书》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时又提及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疑似为《三字经》的先河,指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学者张如安根据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训》中的相关记载认为,《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增改作者

  原典内容之外,后经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经内容在“叙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版本题名也有差异,例如“三字经注解备要”、“重订三字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