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解读分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三字经 解读 分析

管理员

摘要:

《三字经》解读分析  1.当一个个人的生命降临世间的时候,都是天真和纯洁的,如同上等的玉器,没有丝毫的暇疵,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尽相同,这造就了各自习性与脾气的差异。有些人一直善良着,有些人却变的邪恶了,就形成……

《三字经》解读分析

  1.当一个个人的生命降临世间的时候,都是天真和纯洁的,如同上等的玉器,没有丝毫的暇疵,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尽相同,这造就了各自习性与脾气的差异。有些人一直善良着,有些人却变的邪恶了,就形成了“性相近,习相远”。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

  2.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挑重担、成大器,免得到了孩子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偏爱私爱不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

  3.人世间的任何事物,耐磨者就会耐用,能忍耐折磨者自会长久;人世间的任何人,能吃苦者才能成功,能忍受雕琢者方能成大器。精雕细琢能让玉器更光滑无瑕;人生的磨练也能让生命大放光彩;心灵的修炼则能使人洗净生命的铅华,达到返本归真的境界。

  4.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降生到人间,幼小、纯净的生命就像一块璞玉,为人父母者要相互配合,用心雕琢,才能让孩子把天生的好品质,磨炼成佑其一生的无价之宝,同时也要懂得抑制和纠正他的不足之处,形成珍惜道义的贵重人品。

  5.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尽孝,必然不能指望他对国家尽忠。所以,“忠”、“孝”是统一的。古代又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指的是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舍小家、顾大家。但是,从根本上说,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家与国又是统一的。

  6.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事业吗?一个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呢?

  7.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长惠幼序,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

  8.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路留一步,味留三分,这种先人后己的美德和精神其实是一种利世济人的行为。它不仅可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还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9.懂得孝道的人,自然会和睦亲朋、敬业乐群、自重守法、博爱大众、忠诚国家。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不会真诚尊敬长者,无论做什么事都难有责任心,而往往多是为名利。

  10.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远无止境的。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既然天有三光“日月星”,人也有三宝,就是“精气神”。人类作为宇宙的灵长、万物的主宰,应该学会用己之“三宝”去掌握天之“三光”,并将宇宙“三才”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11.动物的种类成千上万,唯有六畜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身上的很多优秀的德行是人类应该好好学习的,例如,马的刚健进取;牛的忍辱负重;羊的善良温顺;鸡的守信准时;狗的忠贞不渝;猪的老实本分。

  12.人是逃不过四时春秋的,同样也逃不过七情六欲。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如四时如春秋一般不断地变化更替。有句谚语说得好: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情与欲的追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太强烈、太激烈,永远保持一颗清净平常之心。

  13.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音乐记录传递着古代文人雅士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荣衰。虽然文人雅士对音乐的认识不如圣贤之人深刻,但他们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曲曲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14.虽然自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终有一天自己也终将变成“后来者”的“古人”。因此,对上要尽孝,对下要训教,自身则要修炼身心,努力做到光耀先人,惠及子孙,成为后代尊敬和景仰的对象。

  15.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家庭的和乐美满来自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家庭也不能和睦。只有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本份,各尽其道,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16.古人绘“五伦图”,来象征五种伦理关系:凤凰喻君臣之道;仙鹤喻父子之道;鸳鸯喻夫妇之道;鹡鸰喻兄弟之道;莺喻朋友之道。

  17.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秉性各不相同,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18.孔子讲“仁”,孟子将“仁义”并言。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孔子表现得很温和、委婉,而孟子则表现得很犀利、直接。

  19.如果说孔子像一位温和敦厚的长者,谆谆教诲,语重心长,诲人不倦,孟子则更像一位古道热肠的侠士,个性张扬、仗义执言、刚直不阿;如果说《论语》像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润物无声,《孟子》则如滔滔江河,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20.《孟子》行文流畅,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孟子的学说虽然在战乱纷纭的战国时期未被采纳和接受,但其崇尚王道、排斥霸道、辟斥邪说,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1.《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22.“大学”,一曰“大人之学”,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曰“为政之学”,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而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砺炼“内圣”、“外王”之道,终成大业,完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两种含义具有以一贯之的主题思想,就是修身,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修身为第一要务。

  23.孔子认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这都是禀受父母而来的,不敢轻易毁坏,这便是最起码的“孝”。若能够立身树名建勋业并依道规行,传美名于后世,进而显扬父母,光宗耀祖,那便是达到高标准的“孝”了。因此,孝道的含义,起码是事奉双亲,后来引伸到包括忠君,再后来还归结于立身修德。

  24.对于“六经”,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礼记?经解篇》仍是引用孔老夫子的话,谆谆地告诫人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25.那么,什么叫做“易”呢?易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易。所谓“易”字有三个含义: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宇宙中事物,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上智之人不但知变,且能权变,中智之人被动跟随变化而变,下智之人变过去了还不知道,还在那里怨天尤人;不易,在绝对的变化中,有一种绝对不变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佛教称之为“佛”,道教称它为“道”;简易,将宇宙间的现象与人事,归而纳之为极简单的必然之理,称为“简易”,大道至简。

  26.《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但是由于其文义精深,辞句简练,

  反而显得典雅高古。所以,后代朝廷的重要文献,也多模仿《尚书》的体裁;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尚书》里面的一些成语和说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条不紊”、“洞若观火”、“枯木再生”等,古人的智慧在几千年之后依然熠熠闪光。

  27.不仅如此,《周礼》还常遭人篡改。例如,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本意是,礼法、礼仪不应排斥平民庶人,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追溯先秦史料,刑法中有不少是针对贵族的制裁,礼仪中也有不少是对庶民的规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千古之理。然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却被后世别有用心的人,糟改为“刑法不涉及贵族阶级,礼法不用于庶人平民”,并且这种错误的解释一直延续到今天。

  28.《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大同思想至今依然闪光,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人类对美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29.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了《诗经》,在论述其社会作用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让弟子们学《诗》,学《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间万象,可以交朋友,可以讽谏不平。近可以侍父母,远可以奉君王,还可以多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可以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30.《春秋》虽然文字简洁,但寓意深刻,一字而寓褒贬,如“弑”、“诛“、“杀”都是表示“杀”的动词,其实各有深层含义:“弑”指犯上作乱;“杀”指无罪而杀;“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所以才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说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用简洁的手笔、平淡的语言,用寥寥几个字把历史的结论表达出来。

  31.古时候,“传”是解释“经”的书,“《春秋》三传”是指专门解释《春秋》的三本书,即《公羊传》、《左传》和《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32.“经既明,方读子”是读书的次序。将上面所列的儒家经典全部通晓以后,才能涉猎诸子百家的作品。因为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的各种学术流派,其言论良莠不齐,有好有坏,有适合的有不适合的,学习者一定要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只有先用《四书》《五经》奠定基础,确立自己的中心思想,才不至于本末倒置,被众多的理论和学说所左右,搞得失去方向。

  33.《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它以突出的文学色彩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形式,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有趣的故事中,吸风饮露的神人、七百岁的彭祖、千年龟、翩翩飞舞的蝴蝶等神人鬼怪一起演绎,把庄子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34.“疏通知远”是史书的教化功能,让人能通达透彻地了解人情世故,目光长远。以史为鉴,由因推果,昭示未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述往事,思来者”;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到历代兴衰、更替的道理;明白是、非、善、恶、因、果的'道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35.炎帝和黄帝部落融合而成的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前身,汉朝称为“汉人”,唐朝称为“唐人”。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

  36.尧舜时期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二帝都不把天子之位视为私有,举贤任能,推位让国,谦逊禅让,所以称他们为“千古圣王”。

  37.那么“王”象征什么呢?王字是“三横一竖”,“三横”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顶天立地的“一竖”就表示“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那么,被称为“王”的天子,也应该是德才兼备、顶天立地的人。没有如此品行的人称不上“王”,也许他可以称霸,很有“霸道”,但没有“王道”,得不到人民的拥护。

  38.夏桀还自比太阳,大言不惭地说:“我拥有天下,就像天上拥有太阳一样,太阳掉下来过吗?只有太阳掉下来,我才会灭亡呢。”其实,桀的倒行逆施早已失去了民心,老百姓恨透了夏桀,就指着太阳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掉下来啊?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39.据史籍记载,商汤葬后“不封不树”,即没有起陵墓也没有栽树,所以,后人没有办法知道商汤葬在哪里,也免去了盗墓贼的骚扰。

  40.幽王即位后,旱灾、地震接连不断,周朝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他重用的佞臣虢石父,加重赋税,加重盘剥老百姓,更加激发了社会矛盾。幽王对此不闻不问,终日沉湎在酒色之中。他十分宠爱美妾褒姒,在其生下儿子伯服以后,更加宠爱她,最后废了申皇后和太子宜臼,把她立为皇后,伯服为太子。为博得褒姒一笑,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41.春秋初期,诸侯林立,又个个追逐权利,每个国家都想称霸,所以有计谋和见识的人才受到重用。那贤人如何让当权者承认自己的才能呢,就是“游说”。于是游说之风兴起。身居下层的有识之士以“游说”的形式向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策略;而各国国君也为了保存和扩张自己的势力大量的“养士”。

  42.“春秋五霸”的争霸活动是在标榜复兴周王室的义旗下展开的,当然这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依靠武力取得霸主地位才是真正的目地。但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相对战国而言,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争霸,而是要称王了,“战国七雄”之间战事不断,相互吞并,既合纵连横又尔虞我诈,战争不断升级,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43.走投无路的项羽在大帐中和心爱的虞姬饮酒,乘着酒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一座山,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我的乌骓马不肯奔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虞姬明白项羽的意思,也起而和唱:“汉兵已略地,四放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拔剑自刎而死。项羽抱着虞姬的尸体,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44.汉高祖即位不久,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胜利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因此,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45.刘秀在位32年,兢兢业业、终日操劳。每日清晨即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太子曾劝说道:“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刘秀微笑说道:“吾自乐此不疲!”57年,光武帝病逝在“工作岗位”---洛阳南宫批阅文书的龙案上。

  46.司马衷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要算是最愚蠢的一个。有一年,全国饥荒,饿死无数百姓,地方官员把灾情报上来,司马衷问道:“人为什么会饿死呢?”众臣回奏说:“因为没

  粮食吃。”他不理解地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弄得大臣们哭笑不得。还有一次,他和宫中的内侍们一道游园,听到园中哈蟆大声地叫,就好奇地问左右的从人:“哈蟆这么乱叫,是为官家而叫,还是为私家而家而叫?”左右的众人不得不敷衍他,说:“在官家地里的就是为官家叫,在私家地里的,就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了直点头。

  47.高纬可以说集中了高家劣根性之大成,所有坏的一面都在他身上体现了出来。他是个弹琵琶的高手,整日里和一些宠臣、美姬鬼混,自弹琵琶,唱无愁之曲,时人称“无忧天子”。自从他得到了美女冯小怜以后,就把滥爱变成了“专情”,就连上朝时,都把冯小怜放在大腿上调情,真是一刻都不能分离,大臣奏朝议事时,常常羞得满脸通红,尴尬而退。更荒唐事,他还下了一道诏书,让冯小怜裸体躺在朝堂上,让大臣们也一览秀色。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诗讽刺了齐后主和冯小怜的荒淫无耻:“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玉体横陈”的典故,就出自此。

  48.梁武帝潜心钻研佛法,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有个野心家就利用他的昏庸,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大叛乱。侯景是个首鼠两端的人,他先投西魏,但西魏不要他,又投萧衍,萧衍还封了他大将军,但知道侯景为人的大臣都说:“乱事就要来了。”果然,侯景后来作乱,软禁了萧衍,以至于连病带饿加生气,忧愤而死。

  49.现代有人认为隋炀帝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发西域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可他所谓的“功绩”,背后残酷的暴行,以及好大喜功,贪慕虚荣,白白地浪费了国家巨大的财富。在他统治期间,人民没有幸福可言,面对的是无止境的兵役、徭役和沉重的税赋,这算什么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