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体会总结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散文 体会 写作

管理员

摘要:

散文写作体会总结  同事、朋友读了我写的一些山水散文、游记文章,一致认为文字很灵动,文章有灵性。并问这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知道这些评价固然是出于面子有有意褒奖之嫌,但还是触动了我内心的某根神经,激发了一些潜在的意识,于是决定结合自己的散文写作,总结一……

散文写作体会总结

  同事、朋友读了我写的一些山水散文、游记文章,一致认为文字很灵动,文章有灵性。并问这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知道这些评价固然是出于面子有有意褒奖之嫌,但还是触动了我内心的某根神经,激发了一些潜在的意识,于是决定结合自己的散文写作,总结一点体会,不揣冒昧,就教于各位。

  一、用心去感悟一景一物。

  写作的人与其他人看待一景一物的不同在于:是仅仅用眼睛去浏览、扫描景和物,还是用心去感悟一景一物?当你仅仅看一眼就过去了,那你等于要么什么也没看到,要么就是仅仅看到景物表面的,甚至是干涩的缺乏生气的东西。而当你用心去感受一景一物时,你就会看到事物生动的一面。比如春天里路边的一株枯草,一般人不会留意,一擦身就过去了,不会有映像。而经常写作的人则会很留意它,因为当你用心去感受时,你就会觉得它根部无数的细胞正在与酷寒搏斗着、抗争着;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生机勃勃的葱茏绿意,正在酝酿着生命绽放的美感。因而它是充满着生命的张力的。可见,一株枯草在写作人眼里,它是灵动的。这种灵动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体悟的到。当你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灵动,并用文字表现出来时,你的文字也就充满了鲜活、灵动的魅力了。

  二、多用点想象和联想,以增加抒情和议论的张力。

  散文写作,表达方式通常为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叙述和描写一般搭建的是文章的骨架和表皮。而抒情、议论则是让文章饱满起来,滋润起来的血肉。因此,叙述和描写较易,用得也较多;抒情和议论稍难,用得也往往少一些。但文章要耐读,让人读得有滋有味,关键就看你的抒情、议论运用的如何。如何在叙述和描写里揉进抒情和议论的成分?笔者以为一种有效的手法就是通过挖掘、通过联想和想象。如笔者所写关于皖南古道的系列游记就是在充分挖掘古道的深层文化意蕴和内涵展开议论的。如《冬日,旌歙古道雾中行随记》中:

  今日走在这条古道上,才真正领会当年徽商创业之艰辛。你想,徒步行走都如此艰难,何况要肩挑背驼若干货物,一趟又一趟成百上千里的运送,此仅体力之艰也;更尤胜者,徽商们别妻离子,驾一叶孤帆漂流商海,于是古道成了他们心灵深处的一根红丝线,一头是父母妻儿的凝望、守候、期盼……一头是徽商们千百次的回眸、牵挂、念想……

  在这段议论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对古道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有效的挖掘。使人们在读时充满着想象。

  再如笔者写徽杭古道上江南第一关的一段抒情文字:

  此时,作为前来感受徽文化的我们,站立在这怪石嵯峨的险关重隘之上,用心触摸这由徽州通往江浙,曾载负着厚重历史的古道,看峡谷森森,雾纱渺渺,松柏葱茏,古道似乎在告诉我们:她曾把兵部尚书胡宗宪、红顶商人胡雪岩、国学大师胡适等名人送出古徽州……听鸟语啾啾,溪流潺潺,峰峦回声,她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古徽州人自弱冠少年就外出经商,艰难闯汤江湖的岁月往事……感脚下千年石阶,光滑铮亮,蜿蜒起伏,古韵悠悠,她似乎在评说:古道曾经有过的辉煌炫彩……古道就是一部书,1400余级石阶,就是她叠起的页码。如今我们站立高高的关口,翻阅着这部厚重的历史巨著,心中怎能平抑砰砰涌起的激情?

  这段抒情、议论将古道的优美风光与厚重的历史人文紧紧糅合,使人读后有一种血肉丰满之感。

  想象和联想还可用在对自然景物的深层次描写上。如在《翬岭古道行记》中,有一段古道穿越竹林的描写。当时,我们走在这段路上时,并没有风,于是就在想象,如果有风吹过竹林会是怎样的情景?于是有了游记中这段文字:

  古道在 竹林里穿行,竹叶婆娑临风,在古道上空摇曳,一线阳光从竹丛的青枝翠叶中滑落下来轻洒在古道的石面上。穿过竹林的风,轻轻摇曳着古道上空片片竹叶,竹枝随风舞动。似乎可以看到阳光在摇曳的竹影中舞蹈,又似乎是在这个寂静的大山里,竹子在向我们招摇,低语。

  通过有风的想象,使静谧的竹林有了动感,文字也更加的灵动了起来。

  三、文似看山要喜不平。

  读文章,如同看山,过于平缓,不见起伏,便没有味道,激发不了读者的情感;只有文章显得层次起伏,跌宕多姿,方能引领读者的情感随文章的脉络而震荡,碰撞,产生共振、和鸣,从而体会到你文章的美感。

  怎样做到不平?方法很多,笔者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善用“抑”和“ 扬”。用“抑”和“ 扬”目的是为了推升文章的起伏变化,使文势波澜壮阔起来。一般是先抑后扬,抑是为了扬,可采用一抑再抑,一扬再扬,使文章显出跌宕之势。如笔者写的《皖南:冬韵如诗》,该篇文章通篇采用抑扬交错的方式进行铺陈:

  开头总抑:

  皖南的严冬,也可谓是万类霜天,冰封地冻,让人颤栗。寒冷的空给人凌凌然、瑟瑟然的感觉;飕飕的风,刺着人的脸庞、扎着人的肌肤,割着人的耳朵……只要你在风口上站上那么几分钟,立即让你木在那里,手脚、身子都不听你使唤。

  中间分别用先抑后扬之法来铺陈冬天的山上、冬天的山脚、冬天的梯田原野,冬天的溪流、冬天的村庄如诗如画、跌宕变化之美。

  这里选取写冬日村庄的部分:

  村庄的上空被冬的冷漠笼罩着。你看水口林绿衣脱去,尽失葳蕤生烟的美感;村口的古枫、村中的古银杏、皂荚树、农家院里的柿子树等也都光秃秃的在冷风中显得失意而颓唐;寒冷的风封闭着村中各家各户的门窗,鸡犬牛羊也都躲藏在屋子里不肯出来,只有村口古树上不惧冷的寒鸦不时的发出一两声凄厉的嚎鸣。

  这是抑,紧接着,笔锋一转,开始扬。

  但村庄的内部却是不堪清冷寂静的。墙角里的腊梅首先顶着严寒,强有力的张开了淡淡黄晕的花骨朵儿,溢出肆意的幽香,为这个难耐的冬注入了稀有的温馨;农家院子里的茶花也是这个冬季里的稀罕物,不管你怎么霜侵雪打,厚厚的绿叶下,淡而红的花骨朵,壮嘟嘟的张着笑脸,为这个冬天靓就着一道人见人喜的风景一扬再扬。

  穿村而流的`溪水边,早起的农妇们,一边用戴着橡胶手套的手在刺骨的水里撩着衣物,一边叽叽喳喳的数落着家长里短,不时的伴着水声流溢出肆意的笑语,那浪意的气息,早已把寒意驱逐的远远的。

  院子里闲暇下来的农人们,也三五成群的围成一桌,绕上几圈双飘中心五、杠上开花、海底捞月……那兴头、那热劲又岂是区区寒意所能挡得住的?

  更有杀猪宰牛、烹羊剥狗;乔迁新居的炮仗、嫁娶迎亲的喇叭、车流、人潮……乡村里真可谓热潮涌动。

  就连那七老八十的老翁也因政府提高了农保的标准,实现了新农合的全覆盖,饱经风霜的额头也都舒展了褶皱,昏花的眼眸也都咪密了眼缝……”

  结尾总扬。

  皖南的冬,以它特有的元素演奏着枯黄中的翠绿,凛寒中的傲然,凋敝中的亮丽,寂寥中的生机,冷峻中的静美,严寒中的旺气……这样一曲变奏的交响。

  皖南的冬,以它特有的性格弹唱着不管你寒流怎样严酷,地气总是热的,自然万物总是耐不住寂寞的,人更是运足了底气,闹腾出火辣辣的热力来……这样一支生龙活虎的乐章。

  皖南的冬,以它特有的哲理演绎着一种魅力四射的韵味十足的哲理诗行……

  二是铺排成势。极力铺陈、排比,推升文章的势头,让人读后,如观飞瀑,一泻千里不可阻遏,从而产生美感。如笔者在《春天的脚步》一文里,写阳春三月时,文中连用“三月阳春是实实在在的”,“三月阳春是风姿绰约的”,“三月阳春是浓情欲滴的”,“三月阳春是诗意灵动的”,“三月阳春是播种耕耘的季节”,“三月阳春是需要呵护的”,“三月阳春是值得期待的”七个排比性段落去从各个角度极力铺陈三月阳春的美。而在“三月阳春是诗意灵动的”一段中又用了“三月的风”,“三月的雨”,“三月的水”等排比性层次去铺陈展开。这样写就把文章的势推升到高潮之上。再如笔者写《大会赏秋——献给红叶的礼赞》也是通篇用的排比、铺陈的结构。前一部分,对大会山红叶连用 “红叶如花”,“红叶如火”,“红叶如霞”,“红叶如屏”,“红叶如毯”等五个排比性段落进行铺陈展开描写;后一部分对红叶的内在美的挖掘,亦是用“红叶是美的——美在她的端庄”,“红叶是美的——美在她的睿智”,“红叶是美的——美在她的独立、自洁的品格”,“红叶是美的——美在她知恩图报的德性”等四个排比段落进行铺张式呈现。这样人们读起来就有一种势如破竹,一气呵成之美。

  四、要景、物、人相融,挖掘、提升。

  如果一篇文字仅仅就景写景,那她写的再美,也就是一篇比较扁平的描写文字,给人一种缺乏纵深感;如果能将其挖掘、提升,融进人的某些特性,使景与人合二为一,那这篇文字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了。挖掘、提升的手法,通常用比拟和象征,也就是赋予景或物某些人的性格特征,使得景、物、人相融、相通。如笔者的《冬日里,那一抹养眼的绿》:

  “绿是朴素而香郁的。茶山的绿就是那么一种平平常常的美,她从始至终都甘做衬品,既不跟春花争艳,亦不跟红叶共舞。她的朴素是与生俱来的,从春到冬都是那么一种颜色,既不愿因人们的喜好变化而更换颜色,也不因季节的要求而改变自己。因此,有人说她怎么也改变不了那从骨子里透出的土气。但正是这股子土气,散发着自然的醇香,保存着原生态的本味,更坚守着乡土的根脉……”

  “绿是坚贞的。绿是与山相生相伴的。江南的山与江南的茶、竹之绿是永远也分不开的,山养育着绿,绿依托着山,打扮妆点着山;绿若离了山就失去了根,就没有了本味,结果要么枯落,要么变异成别的物种;山若失去了绿,也就失去了生命,没有了活力,结果必演绎成自然的灾难。因此江南的绿与江南的山就是那么不即不离,不厌不弃,相生相荣,共苦共难……

  这江南茶山的绿不就是徽州人的品格么?!”

  这段话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将茶山的绿与坚守在山里勤劳、朴素的徽州人的品格联系起来,写绿实为写人,从而提升了文章的深度。

  再如,笔者的《暮春闲探泥鳅坞——兼赞皖南瀑布之神韵美》一文,文章在生动、形象、逼真地描述出泥鳅坞至下而上的十多幅不同形状的瀑布图景,并分别命名后,写道:

  泥鳅坞瀑布群,若要论气势的宏阔,身姿的壮观,那在瀑布家族中确是无从与那大景区的名腕们相媲,她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草根族。但她们确是典型的皖南风格的体现,她们的群效应构成了瀑布家族中的婉约派,她们演绎的是皖南山水中另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

  接着,文章连用“她们是灵动氤氲之美”,“她们是婉约清纯之美”,“她们是坚韧忠贞之美”,“她们是质朴本真之美”四个排比性段落赞美皖南瀑布所蕴含的灵动氤氲、婉约清纯、坚韧忠贞、质朴本真等内在美的特质。

  最后落脚到:“她们的风姿、她们的神韵与皖南山里的女人们何其似也……”

  在这里,笔者赋予了泥鳅坞瀑布群众多人的性格特征,最后点到正题,并与皖南山里的女人作类比、皈依——写瀑布实为写人。

  笔者这类文章还有如《杉树的性格》、《火辣七月——献给夏花的礼赞》等也都运用了同样的手法。读者如有兴趣,可去笔者的《》空间里提读。

  五、形虽散,神要聚。

  形是文章的结构,是谋篇布局;神是贯穿文章结构里面的线,是文章的灵魂。形是可见的,神是读了文章之后才能感觉到的。散文的“散”指的是“形”可以散,但“神”必须聚,只有神聚了,看上去松散的结构,读之却能一线贯通,才具有血脉通畅的整体美。如笔者的《指尖上春韵悠扬》(文章见笔者《》空间):文章通过生动、细腻的记叙挑地菜、剪马兰头、拔野竹笋三项活动将指尖上的春天写的韵味十足。

  初看起来笔者写的是春天不同阶段的几项采撷野菜的小活动,散的很。但文中一线贯之的是作者融入对自然的喜悦和热爱及拥抱大自然的兴奋和快乐。

  六、要让自己兴奋、激动起来。

  写文章是要有激情的,你要想写点好的,让人读了深受感动的文字,那你在写作之前就要让自己兴奋、激动起来,因为心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哪儿来的灵感可言?真正好的文字是那种晚上心绪难平、碾转反侧、夜不能寐,在苦思冥想中忽然冲动,一跃而起,一挥而就的文字。所以爱写作的人,多少都有点儿神经质。试想:你自己都不激动、兴奋,你怎能让别人被你的文字打动?其实,自己的文字写的怎么样,你可以写完后,先冷一冷,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如果自己读后,仍然兴奋不已,那应该就是好文字。

  其它的,如多积累,细观察,勤思索等那些属于基础的东西,教科书上写得比较多,在此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