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意境是作者依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深……
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意境是作者依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深邃的立意、真挚的情感融合到独特的艺术之中所创造的一种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它是主观与客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境的统一。“意”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是作者经过提炼取舍而创造出来的渗透作者感情的景物和生活画面。
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体,意境优美与否,是分辨散文格调高低、艺术感染力大小的一个重要依据。美的散文意境一直是古今文学家孜孜追求的美学最高境界。
一、散文的意境美
1.写实之美。散文是尚真的艺术,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描述的多为真人真事、真景真物。就物境而言,散文是趋向于实境表现,着意于具体的、真实的客观景、境的描绘。其意境发端实境,而又回归实境,即从实境而生情发意,而后又借助于融情融意的实境描写来创造意境,追求一种“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艺术美感。而诗歌鼓励想象和虚构,在强调整体上符合生活真实的同时,又要求与客观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因而,散文意境大多是“有我之境”,诗歌为“无我之境”。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徐志摩的小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诗中有我而无我,有你而无你。诗歌意境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而散文意境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
2.销魂之美。散文情真意切,景为实景,情为实情,其意境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或悲,或喜;或愤,或爱,始终让读者的灵魂激动不已,在颤栗中提升了审美品味。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中的秋没有着墨于丰硕、成熟、收获,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宁静深远的况味。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作者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穆木天《秋日风景画》通过对故
乡、天津卫、日本的吉田山等一幅幅秋日风景画的追忆,表达了对战争、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憎恨。无论是秋的哪一种意境,作者的真挚情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3.意蕴之美。对散文意境而言,“境”为绿叶,“意”为红花,散文意境美的内核在于意蕴。一篇好的散文,读者阅读时总会被文中浓浓的情感所俘获,而在阅读之后,总会余音绕梁,浸入遐思,彻悟人生。《秋天的况味》中的秋被比作雪茄、、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读罢不禁让人掩卷长思,秋之丰腴亦人之丰厚。“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这既是林先生的人生格言,也是读者的人生感悟。
4.磅礴之美。散文的意境较之诗歌就显得颇为大气。从意境的表现形式看,诗歌讲究形式格律,较多约束;散文行文随意舒展,自由自在。诗歌受篇幅字数的限制,受声律的约束,在意境的营造上往往不能舒展,多采一枝一叶,一虫一鸟,取其一点以传神。而散文格局开阔松散,笔法自由灵活,相对而言具有较为宽广的尽情纵笔的天地,其意境潇洒奔放。泰戈尔把诗比作一条小河,意境像小河流水,被音韵格律的两岸夹住,只能在固定的河床内流动;而散文则是沼泽,天开地阔,一片散漫。从意境的表达内容看,诗歌是浓缩的、具体的,散文是宽泛的、兼容并包的。散文是一片广袤的沼泽,可以使鲜花与野草任意滋长,可以包容大情大理,也可以包容小感小意。在散文中,大痛大感,大彻大悟可以寄情寄意,点滴之得,些微之感,也可以信手拈来,寄寓物景。智者之思,哲人之理可以用散文意境蕴涵,芸芸众生的一己之思、一时之感,也可以用散文来表现。从意境的审美风格看,诗歌委婉蕴藉,凝练含蓄,散文明白晓畅,亲切自然。诗歌所要吟咏的对象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不作正面的明确的描写,而采用托物写景,象征暗示等手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意在言外,“若即若离”。而散文的意境贵在不隔,贵在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直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相。
二、散文意境的创设
1.直观生动,以形建境。散文的意境不是虚构的,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抓住动情之物,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是意境创造的根本。感情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或缘事而发,或触景而生。同样感情的表达也必须寄情于景,寓情于物,有意无境或意大境小,都将使抒情流于空泛。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正是由于作者非常具体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延安军民的“纺线”中体现出来的“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一高尚思想境界,这辆纺车才具有特殊意味,才造成了一种
直观的审美效果。《荷塘月色》文中“月光、荷塘、青雾”,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日月星辰、春花秋果,万事万物都可以促使作者生情,一粒小米,一辆纺车,一块丑石,一个背影都会寄托某种深邃的情感。因此,营造散文意境的关键是作者能否对生活动情,以动情之物搭建意巢。
2.善于寄托,突出寓意。散文中的意与境是辩证关系,无境则意失去了依托,而无意则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境的搭建是为了托情达理。如鲁迅《秋夜》中的夜空会躲闲,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直而往上,不屈不挠。如此,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若实现情与物,理与物的完美结合,就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结合点必须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凝聚点,是情与景的连接点、契合点,也是创造意境的着力点、落脚点。同是写蜜蜂,杨朔《荔枝蜜》的结合点在蜜蜂酿造的“蜜”上,而秦牧《花蜜与蜂刺》的结合点却在蜜蜂的“刺”上。由于结合点不同,使得两篇文章的意境大异其趣。
3.预制空间,展开想象。没有想象便没有诗歌,没有想象便没有散文的意境。想象越丰富,则意象越鲜明;想象越活跃,则感情越深挚,越是物我两忘。在创设散文意境时,不要用物将境填满填实,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在进行具体描述时,必须对思路和笔路加以控制,有意识地留一些空白,或舍去比较明显的过程与结果;或裁掉那些不难想见的细节与场面,或有意略去情思沸点,创造一个给读者富有启示性的最高灵境,使读者能充分调动想象力,悟出作品的深远哲理,从而使作品实现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这样一个具有哲理高度的“化境”。如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英雄路为什么荒芜了?成吉思汗当年的情景如何?作者有意不作交代,而读者恰恰透过这些空白,感受到其中的氛围与情调。
4.语言优美,工于表达。好的意境必须通过好的语言来实现。散文的语言不要求华丽,更不能堆砌词藻,但要求具有朴实之美,所选的词、所用的句要能够突出形象,能够构成优美的意境,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动用一切辞格,只要对构建意境有用便可拿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泻”字突现了月光普照大地的动态形象,一个“浮”字写出了雾的由下至上慢慢扩散的轻盈之态,一个“笼”字,声调轻柔,与后面“轻纱的梦”相配合,使境界顿出。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朱自清的笔下“香味”变成了“歌声”,让嗅觉转化为听觉,既形象,又有韵味。此外,在意境的创设上还可使用各种表达技巧,如虚实相生,动静相依,抑扬相间等。
营造一篇散文的意境要视具体的情、景与作者所欲传达的意而定,不能千篇一律,拘泥于某一章法,要在变与不变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彰显意境的魅力,从而感染读者。
参考文献:
[1]张可佳.浅谈散文意境的创设[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2]陈剑晖.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薛礼成.散文感悟:境界再创之思[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祝德纯.散文创作与鉴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