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
在学校教学示范课上,讲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整节课还算比较顺利,在课堂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的过程。现在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几点不足: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教学的重点过程中,我设计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先讨论有几种验证方法,再分别选择不同的方法验证,验证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验证方法得出共同的的结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不同的验证方法,这样一个人的验证过程就成了几个人人学习成果。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接受到尽量多的信息。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公开课学生放不开的原因,他们只是各自验证完了和同桌交流一下,完全没有以往在班级里那种热烈讨论的气氛。虽然我在后面的学习汇报过程中使用了投影仪展示,但还是不如学生小组内交流更直接。因此,我这一设计的目的效果不理想。
2、我本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由于在试讲的过程中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完成,而这一道题又是这堂课教学内容一个升华,因此我想尽量完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控制时间,由于过于注意时间,导致了在学生用投影仪演示完后,为了更清晰的演示折、拼的过程的动画忘了播放,影响了又一个给学生直观展示的机会。这一问题的出现我觉得是我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是先让学生通过计算三角尺得个内角的度数和,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根据这样的教材安排,本课的重点也就应放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索上,让学生在探索中深入理解得出过程。针对教材的如此安排,我也设计了如下的开放的课堂预设:
验证过程
1、要知道我们猜测的是否正确,你有什么办法验证呢?
先独立思考,有想法了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想法:
生一:我们组根据刚才三角板的内角和是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得出的,所以,我们就用量角器量出了三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学生说出了测量的度数相加,虽然不是很精确180度,量的过程中有点误差,得到了在180度左右。
生二:我们组是把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跟书上一样去折,折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个平角,所以我们发现锐角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及时表扬了能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生三:我们组把钝角三角形跟刚才一组一样,折在一起,发现也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生四:我们组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跟上面两组的同学一样折在一起,三个角拼起来也是一个平角,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生五:我们也是折的,但我们没有把三个角折在一起,而是把两个小的角折到直角那里发现两个锐角合起来正好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重合,图形也就成了一个长方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再加个直角也就是180度。
也有同学提出了采用了减下角再拼的方法。
以上这个小片段,虽然在孩子们表述中没这么流利,完整,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发现,这堂课上下来,感觉收获很大。
自己感觉这节课的设计上把握了学生学习起点与心理,遵循了教材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的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重复粉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交流机会。学生思考着,讨论着,交流着,感悟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
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内角的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研究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上课前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大三角形”将军和“小三角形”将军内角和一样大吗?引起同学们思考,激发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接着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首先提出度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之后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发现有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非常接近180°,让学生发现测量角的度数时容易产生误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之后学生通过撕角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通过量、折、剪、拼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就发挥想象,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验证猜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撕拼角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验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重视问题预设,培养“空间观念”。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验证猜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强化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学会大胆放手,轻松自己,发展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那怕他想错了做错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儿,给他们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他们思考的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4
“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在本节课新知识传授时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一、通过两个三角形因为内角和大小吵架导出新课,提出问题到底是谁的内角和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先猜想内角和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上课开始,我通过提问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以及每块三角板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初步让学生感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质疑:这仅仅是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而且也是直角三角形,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的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去就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接着就让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
四、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这节课在练习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习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在没有告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角时,如何求出第三个角。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点进行习题练习。小组合作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效果不错!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5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学以致用→分享收获。
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设计了一个情境,三角形三兄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争论谁的内角和大,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个时候就有学生说一样大,此时引出课题,同时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第二个环节是合作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环节里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量、撕、折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三个环节是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三个闯关游戏,第一关是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第二关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第三关是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一个大三角形后,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反思师生互动的过程,本节课的优点有:
1、本节课中学生探究欲很高,课堂研讨气氛浓厚。
2、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发现测量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是180,培养了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此时学生能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量、撕、折的动手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让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4、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以及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5、学生在分享收获中,各抒己见,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合作探究环节,我提出问题:怎样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此时学生提出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是直接介绍了“撕、折”的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探究,课堂中缺少了更多的生成。
2、课堂中设计了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不充足,有些学生理解的不够充分,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考虑可以放到课后思考。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
本节课采用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是科学探究的普遍规律,也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比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通过测量、计算,讨论、交流、总结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的规律的结论。亲身体验所得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总结事物所含的数学规律,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过程中,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渗透,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7
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去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为此我抛出大、小两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评判谁说的对?为什么争吵?导入课引出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我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没有按教材设计的量角求和环节进行,而是从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纸的内角和是360°入手,再把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猜测以下是不是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再组织学生去探究,动手验证,并得出结论。生在不断的发现中很自然地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猜想。这样既使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去继续深入地研究“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好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客观原因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习是已知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内角度数。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练习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四、教学中存在不足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让学生自己想其它的验证方法,难度较大,浪费了大量时间,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练习较少,新知没有得到充分巩固,以后应引起重视。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精心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8
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给学生测量或者是撕拼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进行应用。虽然可以节省时间,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要求学生把结论给记住,学生应用结论解决相关问题一般是不会有困难的。但把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轻描淡写,缺乏探究过程,这样学数学,学生感觉学得累,很乏味,在他们的感受中,数学渐渐地变成枯燥无味的了。本节课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可通过创设动画的问题情境,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以先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方式,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究出结论。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究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方法不是唯一的,对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表扬,特别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出现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产生真实的辩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如此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而后,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再让学生通过应用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结论,并大胆猜测推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9
“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上课开始,我通过提问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以及每块三角板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初步让学生感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质疑:,这仅仅是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而且也是直角三角形,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的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去就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接着就让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二是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有选择的用度量的方法或者用折一折的方法或者拼一拼的方法等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印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是进行总结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科学验证了结果,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些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总结。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
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第二环节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为此,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等,我没有限定了具体的操作环节,但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分组活动,感觉更利于我的目标落实。但在分组活动中,我更注意解决学生活动中遇到了问题的解决,比如说画,老师走入学生中指导要领,因此学生交上来画的作品也非常的漂亮。学生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再比如说折,有的学生就是折不好,因为那第一折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要顶点和边的重合,其实还要折痕和边的平行,这个认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教师也要走上前去点拨一下。再比如撕,如果事先没有标好具体的角,撕后就找不到要拼的角了……所以在限定的操作活动中,既体现了老师的“扶”又体现了老师的“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我还制作了动画课件,更直观的展示了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活动的特点,这对他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此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
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我除了设计了一些基本的已知三角形二个内角求第三个角的练习题外,还设计了几道习题,第一道是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二个锐角,你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明白,任意三角形都有二个锐角,因此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而锐角三角形则必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的定义的理解。第二道题是一个三角形最大角是60°,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对此题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判断是什么三角形主要看最大角的大小,如果最大角是锐角,也可以判断是锐角三角形。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第三题我拓展延伸到三角形外角,第四题我设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0
我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此这节课在复习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猜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去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学生在平时使用三角板时已经若隐若现地有了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感觉,因此本环节,要求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并说说是怎么猜的,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体会到猜想要合理且有根据,同时也为推理验证的引出作必要的铺垫。
二、操作验证,突破重难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他们知道“知其所以然”,因此接着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折一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有选择的用度量的方法或者用折一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并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在猜测后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量、剪、拼、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在探索活动前,交流如何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与如何分工做到操作省时高效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正确的研究态度,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撑。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基础练习题:已知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已知一个角的度数(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一个内角的度数;一个角的度数都不交代,给出三角形的特征(等边三角形),求这个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第二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内角度数。第三层练习是拓展深化练习,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如:“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比小三角的内角和大”对吗?“你能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等问题。体现习题设计的坡度性与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收获,关注了学生差异问题。
四、教学中存在不足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让学生自己想其它的验证方法,难度较大,浪费了大量时间,拖课了。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反复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是我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注重的地方。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1
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知不觉”学习到新的知识。在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
这节课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三个三角形的争吵”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量一量”、“剪—拼”、贴近了学生的生活,降低了学习难度,注重学生们的动手实践,亲生去体验去感悟。
在操作反馈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剪、拼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
本节课不足之处:
1、 学生在还没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就无法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2、在解决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个问题,说的不够透彻,课后我改成这样,先让两个学生说,说完让一个学生指出来,让他用黑色水笔画出来。为验证三角形内是180度做铺垫。
3、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而且由于内角和这个概念没有讲清楚,学生在这一环节花了一定的时间。
4、在学生汇报方法时,还应该用尺子比一下拼后的三个角是在一 条直线上,更直观的说明三个角形成一个平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练习设计是有分层次,但是学生说的较少,我比较急地去分析, 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足,这是我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用测量或剪拼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整堂课引导的比较急躁,今后我要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我愿意锻炼和改变自己。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在练习的时候,由于形式多样,所以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效果很好。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学生在折纸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汇报时,我引导小结不够。在练习时基本练习题太少。
1.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干什么?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会边走边不停地提示学生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其实,这个时候老师的提示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不仅影响学生的思路,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我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做的是快速浏览每个小组,看看每个小组的问题所在,帮助每个小组排除学习的障碍。然后找到最需要帮助的小组,介入到这个小组的学习中,了解学生的状态,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准备。因为在几分钟的交流时间内,老师不可能每个小组都照顾到,但是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帮助每个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当学生的认知和原有的经验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在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让学生去研究和探索,然后获得结论。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往往会有很多情况出现。如果我这样做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如果我那样做了,就可能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可能会让我不知所措。其实,在课堂中,这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最好契机,抓住学生最核心的问题,重组我们的课堂思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讨问题。我想,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的,教师要勇于放手,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