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散步 反思

管理员

摘要:

《散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散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散步》教学反思1  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

《散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散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散步》教学反思1

  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教学片段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

  (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

  学生们:你快说呀!

  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课后反思:

  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师生进行了一场无谓的对话但从这个片断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勾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也出于对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若干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

《散步》教学反思2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文章不能只考虑到结尾对尊老爱幼主题的揭示,而是要让刚入初中的学生感觉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写得最美的'段落应该是第四段,这一段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景物,色调明朗,感情愉悦,既表现了对初春到来的欣喜,又体现了母亲熬过严冬恢复健康作者内心的喜悦。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散步》教学反思3

  对于亲情,很多洋浦的学生不太注重,这或许与地方风俗有关,而今天学习《散步》是一篇情浓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来一开始我想《散步》这篇课文应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水平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还是以点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我也思索着是否向以前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所以在这堂课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堂上上还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把握主题,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通过学习本篇文章,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享受亲情、尊老爱幼,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散步》教学反思4

  教材简析:

  这篇散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了春天来临之际,“我”跑出室外,走进春天里,见到了春风中美丽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本课条理清晰,段落简洁明练,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新词,会写“丛、梢”两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了解“格外、一丛丛、高大笔致、树梢”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使学生产生喜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在写话训练中,学习运用四素句,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体会生字、新词的意思,能正确、规范书写“丛、梢”。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写得优美的句子,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图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孩子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吗?前几天我们就学习了一篇描写春天的小散文,题目《春风带我去散步》。

  回忆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多少个生字,会写了几个字?好!上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完成的非常好,这节课我相信同学们能学得更好!

  来!先复习上节课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认读)

  散步 风铃 格外 呼唤 脱掉 厚重 手套 拉着 一丛丛 淡紫色 二月兰 树梢 筑巢 无数 数数 皮带

  二、指导朗读,感受春天。

  1、自由读文 梳理内容

  生字新词都学会,课文也要读得好。谁想读?(指名读)

  检查一下,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谁来读?

  课文读得不错,看,你会填吗?( )带我去散步,我看见了( )。

  2、走进春天 读中感悟

  看!认真读书就有收获!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和春风一起散步,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格外”并朗读第一自然段。)

  春天来了,真好!还听见什么了?(出示:走啊,我带你去散步!)老师范读,孩子们我读得好吗?(好)谢谢你们的夸奖!我是这样读得,因为我是春风阿姨,你想怎么读?(学生加上喜欢的称呼,体验不同的角色。)

  听了春风得邀请,我脱掉了棉衣、棉帽,连手套都脱掉了,拉着春风温暖的手,去散步了。那么作者在散步时都去了哪里?看到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六、七、八、九自然段,先大声读一读,再小声带着问题读一读。看看大屏幕(出示:“我”散步时都去了哪里?看到了哪些变化?请用直线画出来。)开始吧!(学生活动)

  春风带我去哪里散步了?(学生汇报)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 。

  学生汇报第六自然段时,教师板画草地。

  还发现了什么?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汇报第七自然段时,教师贴一丛丛二月兰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丛丛”,并进行词语训练;同时指导书写“丛”及再次指导朗读。

  接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第八自然段,读文后抓住“高大笔直”帮助老师完成板画,同时教师结合重点的词语指导朗读。

  学生汇报第九自然段时,交流对“树梢”一词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捎”字的写法。

  (课间操)

  孩子们,嫩绿的小草、淡紫色的二月兰、高大笔直的白桦树和打算做妈妈的喜鹊,让我们的心情变得那么愉快,这都是因为(春天来了),到处都有勃勃的生机和希望,这是因为(春天来了!)

  就这样春风带着我,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我们又来到了那里?仔细看看,谁来说?我们可以把看到的、想说的都写在学习卡上。三幅图中选择喜欢的一幅来写一写。(出示图片:我们来到( ),我看见了( )。

  孩子们,和春风一起散步,我们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可春风等不及了,忽然……(学生齐读)孩子们,春风就这样飞向晴朗的蓝天,飞去更多的地方。

  三、拓展阅读 布置作业

  美丽的春天无处不在,金波老爷爷的另一首诗这样写(出示春的消息(金波))

  孩子们,走在春天里,欣赏着春天的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的时间,这首小诗就作为大家的朗读作业,下课。

  《春风带我去散步》自我反思

  在经历了一周多的备课、两次试讲后,13日在二实验和孩子们上了这节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中贯穿:以读带讲的主旨,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入情入境的读,在读中让学生亲历感知、感悟和体验,在读中再次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培养语感,进行口语交际(我来到了……我看到了……),在读中认识春天,感受着春天的美丽。

  然而,正当自己为较好的完成了课堂教学而沾沾自喜时,活动后教育学院小教部的'邹主任指出了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应以识字和写字为重点,第二课时应以再次识记生字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词义为重点,课堂上学生应有充足的落笔时间暨写字的时间。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时,确实缺少了这些,自己也深深感到了“教学目标定位要准”是重中之重。

  真的庆幸自己成为名师培养对象,真的庆幸区小教部组织的这次活动,真的庆幸这次执教的经历,真的庆幸能聆听邹主任对小学语文现状的剖析,让自己收获良多,让自己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明晰,让自己更有信心做一个激情的老师,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散步》教学反思5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最近我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种解释虽也很合理,却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通透彻底。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我认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应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人才。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第一课(《散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笔者在带领学生解读此文时,一致发现文中有一处用词欠妥。

  为了准确地解析,请看该文倒数第二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细心体会,不难发现上文中“我想拆散一家人”中的“拆散”一词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对“拆散”解释为“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并举了“拆散婚姻”和“拆散联盟”为例。可见就词义的感情色彩而言,这是一个贬义词。而文中作者的本意显然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想把一家人暂时分成两路走而“各得其所”。这种尊老爱幼的想法不用说是褒义的,而“拆散”一词用在此则违背了语境的要求,显得极不相称,如改成中性词“分开”就避免了这种尴尬。

  据此,笔者以为把“我想拆散一家人”改成“我想分开一家人”,就比较符合语境,且更能体现“我”的这种想法的本意。以上系笔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愿与作者商榷。

《散步》教学反思6

  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è,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师:(总结)同学们都能从这节课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满意,希望这些对你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亲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体味了“亲情”的魅力,感觉很好。愿“亲情”永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这节课以“画面”为导线,展示了五幅画面:“亲吻”“灯下”“散步”“三代”“三代(臧克家的诗)”使整个课堂的容量充足,学生们无不浸入到这浓浓的亲情中去感受亲情的温暖与魅力。其中“后三幅画”都是以文字来呈现的,教师以“散步”为主,以“三代”与“三代(诗)”为比较与拓展,较好地挖掘了教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欣赏美。教师的组织恰到好处,于能导处才导,于不用导处决不干预学生的思维及他们自己部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活动。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参与者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了这五幅画面,也是组成“合作”的一个成员,为这节课留下了一道永远亮丽的“教”姿之景。整堂课老师没发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变“讲堂”为“学堂”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板书设计与幼灯片所示的两幅画形成了相互的连接与照应。听完此课,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画的世界,趣味性增强了。同学们把身边的“距离”家庭摆了出来,使他们自己明白了文章写作的另一个目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独到的思维以及评说能力,也是这节课的呈彩之处。

  附板书:

  编辑短评:这节课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基础,听说读写到位,二是对课文主旨解读到位,三是教学方法得当,启发式教学尤其给人深刻印象,四是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高度统一,五是有适当的延伸拓展却不喧宾夺主。一节好课。(温立三)

《散步》教学反思7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8

  现在很多老师觉得有了多媒体的教学工具,板书就显得不重要了,但是上完区调研课《散步》后,我突然意识到了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我们备课组在备这篇课文时,教学重点是从文本出发,结合具体语言来体会品味文章反映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但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就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了上好《散文》一课,我在课前也做了大量的功课,最后决定从课堂板书入手。

  《散步》所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和美”,而这个家庭的“和美”和家中四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性美”分不开的,而文章的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即是人性美的体现,也是文章的主旨,同时也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

  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

  为了让同学们把握住这两个要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总的来说,它是一座天平,天平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上一代——母亲和下一代——儿子,维系天平的平衡就落在中年人——“我”和妻子身上,天平平衡在文章里表现为家庭的“和美”,而家庭的和美又离不开家里每个人以及每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而这个板书,就把以上的内容都能反映出来,而这些又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虽然声像能够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但稍纵即逝的课件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给学生留下多少痕迹。科学研究证明:在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中,视觉信息约占75%。教师良好的板书习惯可以使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维,便于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时,我们也听到一些老师在听课后说:“学生在归纳总结时说不出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是因为这位老师的板书所导致的。”因此,课堂上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的板书对学生也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微型教案”,能将一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清晰地展示出来。

  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板书设计的作用,认真设计每节课的板书,来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增色生辉。

《散步》教学反思9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八年级的课文《散步》,以教会学生“疑为学之始”的阅读方法为教学目标,达到学会质疑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围绕对课文质疑的三个基本点——“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平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过去讲授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

  本学期接到上校级公开课的任务,我和组长王老师商量着选课,结合组里开展的《有效教学中的问题作业布置》研究,我们确定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平时上课,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不知问什么;或是选择参考书和练习册上现成的问题,无法独立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实,学生在学习及思维过程中,应该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哪怕是不符合常理或实际的问题)。因为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一个促进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

  是何原因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为探其归因,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教授八年级课文,并且是在课前十分钟发下课文。课前,我和学生就这个问题做了短暂的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问什么”,对提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对教师习惯性的随从,使他们一时摆脱不了对教师引导问题的模拟,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

  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我们的学生深刻意识到“疑为学之始”,把握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制。

《散步》教学反思10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生活中一次平常的散步活动,来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展现了和睦温馨的家庭关系。文章短小,生字词也不多,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揣摩词语句子含义和拓展阅读上。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①引入新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孝敬老人的故事,学生之间互通有无,扩大了知识积累,也锻炼了表达能力。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③研读课文,让学生划出精彩词语句子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④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课堂结构设计比较合理,流程比较顺畅。重点放在品析文章语言上,教学重点突出。

  4、能及时地较适当地评价学生的发言,如:你能联系自身实际来读文章,谈出了自己的深刻感受,是学生语文的较高境界,好!

  不足之处:

  1、最大的缺点是教师课堂上没有很动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应该动情于前,学生才能感动于后。这样的深情的文章,是能够深深打动学生的内心的,但是,今天上课时我似乎一直未真正融入“情”中,游离与“情”外,自己都觉得很干瘪。

  2、时间分配上,也有一点问题。中间品味环节,有点罗嗦了,拖了一点时间,致使后面拓展阅读比较仓促,交流时间短暂,当堂检测也比较潦草。

  总之,每一节后,我们每个老师如果能真正地反思一下,我们是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日积月累,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有大的

《散步》教学反思11

  教学成功之处:

  1、以大家所熟知的一则电视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作为“导入”,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也利于启发学生关注身边体现亲情的镜头。

  2、教学过程按照我们读文的思维由“感知”而至“品味”,最后的“课堂延伸” ,让学生有课堂再到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

  3、教学之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必要时加以点拨、指导。以突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教学不足之处: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新学年新学期伊始师生之间了解还不够,配合不够默契。

  2、第一个班教学中对教学节奏掌控不够,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散步》教学反思12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2、感受故事的趣味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

  活动准备:ppt课件、图书中的十一个标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尝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标志的意思。 ①教师提问:“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原来房子的门上有兔子的.标志)

  ②出示兔子标志:“他是兔子,他戴着红色和黑色条纹的领带,我们就叫他兔子先生!”

  (2)分段欣赏故事

  ①播放课件第一部分

  教师:“这一天,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什么叫散步?”(到外面走走)“兔子先生从家里出来,要到外面去走走。一出门就看到一个标志,是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小结:“噢!这是往前走的标志。”

  教师:“咦!这又有一个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嘿!真是楼梯的标志,孩子们真聪明!如果是楼梯的标志,那么他会去哪呢?”

  教师:“这个标志有点看不懂呀!(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恩!是桥的标志呀!你们真棒!”

  ②播放课件第二部分

  教师:“下面的标志可有点奇怪!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没有瞧。结果摔了下来,哎呀呀呀,疼死我了!原来是小心斜坡的标志。”

  教师:“兔子先生摔疼了,小熊医生取来了医药箱为他包扎伤口,看看兔子先生的脸上,原来是眼泪汪汪的标志。”

  教师:“摔疼了是回家去,还是继续往前走。(幼儿辨别)如果继续往前走,你要告诉

  他什么?(一路顺风、小心当心??)

  教师:“兔子先生说‘是是是知道啦!’他看都没有看接下来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唉呀呀呀!原来是小心坑洞啊!兔子先生瞧都不瞧,,你真是粗心,刚才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

  ③播放课件第三部分

  教师:“掉到洞里,会碰到谁?”(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来到了谁的家?”(小老鼠的家)

  教师:“兔子先生来到了小老鼠的家,哥俩一起高高兴兴地出海啦!这个吗?就是哥俩好的标志。”

  (3)续编故事

  教师:“兔子先生和小老鼠还或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续编故事)

  (4)说说生活中发现的标志(文学作品回归生活)

  真有意思,兔子先生碰到了那么多有趣的标志,你们在家里、幼儿园或者马路上有没有看到过标志呢?

  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标志啊,有些我们熟悉,有些还没注意到,可没有它们还真不行呢!这些标志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回家再找找这样的图象标志好吗? (延伸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标志、马路上的标志、设计标志等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用一个故事引导孩子了解标志对生活的作用,很能吸引 孩子,标志也是用孩子

  最喜欢的图画语言来表示,孩子们在猜猜讲讲中感受标志语言的魅力,也为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标志打下基础。 活动中,完整欣赏故事的时候,由于孩子阅读的机会较少,所以孩子对故事的结局猜测的不多,缺乏一种文学的想象能力,这时教师的语言引导在多些也许会更好,例如:有谁是住在洞里的?掉下去会不会有惊喜呢?等等,把孩子的思维引一引。 在续编故事前出示的生活中的常见图标,对幼儿在续编过程中没有起到提示作用,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散步》教学反思13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优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语言隽永,但又情意浓浓。主要通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经过,表达了浓浓亲情以及强烈的生活责任感。文章虽只有580字,读来却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选择对象。

  打算上《散步》一课时,其实一直在犹豫:那么多人上过这篇课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几年前作为公开课上过,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单元提示及课文,课文文字较少,且内容简单,编者的要求也不高。当我读到课后练习题时,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一共设置了三道题目:一是为课文该换标题,意在把握课文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是比较阅读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围绕三个题目来设计教学呢?针对三个题目我设置了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三个教学环节,后来,我又加入读出感悟的环节,作为前三个环节的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这节课我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让学生带课本进教室,更不准带教辅资料,只准带新华字典、笔、本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运工。把资料书上别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书上,然后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做法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是极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懒,不是手脚懒,而是大脑懒,不愿多用脑,倒是愿意动手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朗读、写作、交流表达等等,都需要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来训练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七年级的小孩毕竟还小,()思维、表达的能力还有限。虽然分析肤浅,但有真意;表达生涩,但有真情。我相信,通过长期的熏陶、训练,他们的阅读、表达、思考、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纵观整节课,最大的失误应该是似乎与课改的距离很远,严格的说教学的理念距离课改不远,但形式却远离了轨道,这也是我上语文课的最大痛苦。如何把自己教学的.理念和课改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现在课堂教学很流行一个词语:高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也许很多人都没有科学的答案。市教科所沈老师来我校调研时,我特意请教了这个问题,他说高效的课堂不是指你的课堂容量有多大,不是学生做对了多少题,而应该指学生思维的容量有多大。他说,他也不能做出多么完整的科学的解释。但他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否则,无论多热闹的课题,学生的收获都不大。

  语文教学永无止境,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课上的非常好,我感觉他的教学之路会越来越窄,因为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我一直认为我是语文教学道路上一名学习者、探索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事们,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共同成长。

《散步》教学反思14

  《散步》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侧面,生动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情感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篇散文,内容也很简单,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方向,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体现一课一得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整体感悟,自主探究。

  本篇课文,我从《子路孝母》《孟母三迁》两个故事导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课文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主人物是谁?

  2、文中散步的季节、地点?

  3、一家人为什么散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事情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

  四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明白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课文中有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但同时回归一个主题—浓浓的亲情。整体感悟环节,让学生明白散文的.写法、特点,体现我们一课一得的研究理念,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第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做到了知识的深化延伸。

  二、深入研读,合作探讨。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他的背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这一问题,七年级的学生要回答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第二个板块,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探讨未知的问题。经过讨论合作,还是解决了问题,只是学生表达欠佳,由老师稍做点拨、总结即可。依托板块式教学,让学生明白两个知识点,那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及细节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这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体现一课一得。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第三个板块,主要让学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所得知识,达到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学习本文写作手法,回家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并写出来。

  依托板块式教学,实现一课一得的教研理论,在本节课,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思路清晰,知识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我认为很好。在下来的课题深入研究中,我会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散步》教学反思15

  这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教学案例。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

  ②研读课文,让学生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

  ③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

  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注重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标段序的习惯、圈点勾画生字词的习惯、作批注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这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教学案例。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

  ②研读课文,让学生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

  ③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

  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注重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标段序的习惯、圈点勾画生字词的习惯、作批注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