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殓师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又一次出发,你还会悲催吗?假如生命的死……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殓师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又一次出发,你还会悲催吗?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走上来生的旅途。你会充满希望吗?假如生命里的每一个当下都随时准备面对死亡,这样的生者将是怎样的觉悟和智慧?
《入殓师》,一部智者拍摄的智慧之作,一部观者静观的顿悟之作。静静的进入影片,进入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你也经历着自己的心灵彻悟。
小林大悟曾是东京乐团中的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生活无着,带着妻子返回故乡山形。破落的小屋,惆怅的生活,无法放下的“物欲声名”的执迷,就在这时,“nk”办事处的招聘启示吸引了小林大悟的目光,“旅途的协助工作”使大悟误以为是旅行社的工作,前去面试。
当社长将简历丢在一边,直接录用大悟的时候,大悟有些茫然。社长信手补上的几个字“走上来生旅途的协助工作”和当即支付的薪金让大悟在犹豫中开始了自己的入殓师工作。
随着面对死亡的次数增多,经历着一次次生命与死亡的告别,看到师傅对死者的尊重和体贴,大悟逐渐改变了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大悟的妻子在犹豫、彷徨、动摇后,一次偶然,亲临入殓现场,在庄严肃穆的礼仪中,在生者与逝者的相对和离别时,感受到生命的释然和悔恨,生命的不可复得和不可或缺,终于由不解走向理解。故事最后定格在大悟给自己离家出走三十余年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大悟终于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觉悟。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一、生命的栖身之所
人的生命有涯,终有生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当人活着,不去面对死亡,不与死亡对比的时候,人往往不觉得活着的珍贵。活着,不代表你的生命有栖身之所。寻找真正的生命价值,珍惜每一个当下,生命才有自己的栖身之处。
影片中出现了几个心灵栖居之所的象征。第一个是小林大悟的母亲留下的老房子,它代表回忆。老旧的家具,童年的故事,儿时的大提琴,爸爸的老唱片,琴盒中那颗代表石文的石头。回忆里有温情,回忆里有温暖,回忆里有爱恋,回忆里有痛苦。过去在生命中表示什么?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然而,过去一定影响着现在,影响着未来。
大悟在老屋中,就是过去在如今生活中的一种投射。
大悟的过往有太过的忘却,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不记得母亲是否爱着父亲,没参加过母亲的葬礼,一定也没有关注过母亲活着时的生活。于是生命安排大悟重新回到旧时的回忆里。也让我不断地回到自己的回忆里,寻找,寻找。和大悟一起经历回忆的追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就是找到自己的过去。
第二个是澡堂,它代表安宁和慰藉。每次出现澡堂,一定是剧中的人物需要心灵慰藉之时。初次经历入殓过程,大悟到澡堂中洗去全身的臭味,洗去心中的战栗;通过澡堂大婶的叙述,我们知道大悟从小就把这里当做释放情感和心灵慰藉之所;大婶坚持开着澡堂,不同意儿子将澡堂卖掉,为了这种坚守,大婶一直坚持将澡堂保留着,直到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刻;火葬场里工作的大叔也一直出现在澡堂中,就像他说的那样:“死亡像一道门,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这道门进入下一个世界。我就像这个守门的人。”是的,守着自己心灵安宁之所,无论哪个时刻,都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生的迷茫,死的别离。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人啊,要始终保留一个自己心灵的栖身之所,让自己觉得安全、自在的地方又在哪里,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这样安全的寄托之所。
第三个,是石头,它代表自我的觉悟。关于石头的线索,影片开始并未交代清楚,只是一块包裹在琴谱中藏在琴盒里的石头。随后,在大悟送个妻子的石头中,揭晓了石文代表心情的奥秘:送一颗怎样的石头,就代表有怎样的内心。最后,大悟父亲的手中那枚紧握的,小小的平和而圆滑的石头,完成了电影对石头这个象征的刻画。
不论生命的过程怎样,经历过什么,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觉悟,觉知到的是什么?外人不可理解,即便是亲人、爱人、朋友,也不一定能真正地走到你的内心里去。石文没有具体的文字,而石头表达的一定比文字表达的要透彻的多,丰富的多,深刻的多。这颗石头的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二、生命的唤醒之时
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入殓师们对死者的擦拭、更衣、洁面、化妆就是这样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死者,以庄严而体面的面目迎接新的一段旅程,唤醒生者,不要感叹假如还有来世,我要怎样对待。活着,在一起,就该珍惜,就该感谢。若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认识,生命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快和争吵,不会有那么多矛盾和遗弃。每当生者与死者告别,总是忏悔,总是哭泣,总是觉得生命还在时,为什么不去抓紧,爱别离苦,生者与死者就这样阴阳两隔。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幡然醒悟。
唤醒生者的生命,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影片中大悟因为生计所迫放弃大提琴,因为对生命的感悟又拉响了大提琴。在家里拉琴,是对往日的追思,是对生命的叩问;在原野上拉琴,是完成了对生命的认定和澄清。电影中有一段琴声作为主旋律反复出现,那琴声就是唤醒的琴声,当电影画面从冬天转向青草依依,当画面从死亡转向白鸟蹁跹,那琴声中包含的早已不仅是哀伤,还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向往,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电影中对不断的出现唤醒的画面和人物:社长夫人的去世是社长走上入殓师道路的开始;酒吧小姐在入殓师的仪式上唤醒自己的内心,开始从事入殓行业;社长在自己的小屋中与大悟吃饭,那满是绿色植物的勃勃生机,那“好吃的伤脑筋”的美味,唤醒了大悟的心;双性人的父亲哭着说不论怎样,他都是我的孩子;澡堂大婶的儿子哭着对母亲说对不起;鲑鱼为了死亡拼命逆流而上,宁愿死也要死在故乡;妻子在澡堂大婶的入殓仪式上读懂了丈夫的心……
一个个人生,一个个镜头,闪现在眼前和心头。唤醒的不是只有影片中的人物啊,当泪水一次次滑落面颊,我的心也在一次次的被唤醒着,生命中的每个时刻,每个人我都珍惜了吗?有太多的时候,我只看到了自己,自己的伤,自己的痛,自己的快乐和悲哀。那么多的时候,我没有去珍惜过眼前,不是在回想过去,就是去想象未来,唯一不去真正面对的就是当下,就是现在。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麻木的生活,就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生活啊!
电影里的社长说“活着,就要吃美味。”这是对珍惜当下最好的解释。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说,“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不要等到最后,只剩下自己,那种悲凉的生命是何其可怖,面对眼前的人,当下的事,认真起来,严肃起来,恭敬起来。生命将变得不同。
三、生命的再出发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恐惧死亡,不为死亡而哀伤,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再出发,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当火葬场的老人轻声告别的时候,我的泪水也悄然滑落。
经历过几次生死的离别,我从未这样的豁然和通彻。总是在忧伤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痛苦中迷茫挣扎。逝者与生者都是这样的痛苦和牵挂。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在沉重中得到释放。是的,“一路走好”,逝者啊,请放心的走好,因为我会一样走好剩下的道路,虽然,暂时不能相见,让我们把想念和牵挂记在心里;是的,“来生再见”,终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见,未尽的缘分,我们一定会继续进行下去。这分别虽然痛苦,然而分别是为了再次相见。我知道,在另一扇门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我爱他们,他们也同样爱我,这种情意穿越生死,穿越阴阳,穿越时空。
生命的再出发,这是对死亡最好的解释。生命的再出发,这是对生者生命的唤醒。生命的再出发,是对自己原点上的认识再一次警醒。鼓起生命的勇气,让生命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