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溶液 形成

管理员

摘要: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三号考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自己看时间和效率适当加)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通过情景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及参与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溶液的形成。

  而在学法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溶液的性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导入案例一:用投影展示几种溶液,分别是:红色的眼药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淡黄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无色的.氯化钠溶液,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有趣的观察并回答。紧接着投影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是纯净物海水混合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海水和这五种液体都是溶液并板书课题。

  导入案例二:(【引入】展示修车工人用洗涤剂、汽油洗手,学生感冒,医生给学生输液的小情景,当中的洗涤剂、汽油、输液用药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生活实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板书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

  在探究活动一中,我将于学生合作进行食盐、蔗糖、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操作实验,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进行记录。

  我将让学生思考:

  1、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吗?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并在此再次进行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

  在我的提示下,经过小组讨论,总结:构成食盐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提升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渗透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形式存在。

  通过实验获得四种溶液,让学生根据实验探究并思考: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溶液的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而我特别强调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解释均一性、稳定性)(板书

  在此并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判断题让学生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下判断题目可以不用说,优秀教师选拔或者职称需要体现: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体。4、把实验溶液倒掉一半后,原溶液变稀了。)

  在讲解溶液概念及特征基础上,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经过讨论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语音强调)

  此环节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在此提出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进入探究活动二,乙醇溶于水

  此实验不需要详细解释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总结得到: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并进一步强调: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并进一步追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我通过举例说明---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以上实验并总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我在此呈现练习进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此内容可以省却,职称类、优秀教师选拔适当加入)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稀硫酸、稀盐酸、石灰水、75%的医用酒精、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通过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全面总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我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便于学生的有效记忆。

  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应用,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并总结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②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通过提问: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通过学生小组进行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和洗涤剂的混合,进行震荡并观察前、后、静置、倒掉液体后的试管是否干净的现象。思考: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得到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在此进行思考: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为什么呢?

  通过讨论总结得到: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板书)

  在此让学生思考:

  1、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①用洗衣粉洗衣服。②洗发水洗头。③用洗洁精洗餐效果较好。)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汽油去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区别,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探究活动四中,通过向装有泥沙的试管中倒入10毫升水,震荡观察现象:浑浊,静止一段时间后分层。从而引入悬浊液认识: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浊液:泥水、淀粉水的混合物、钡餐等。

  (三)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溶液的特征、形成过程、乳化现象等,我将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一步强调。

  (四)作业布置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请同学们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小论文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2

  各位评委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溶液的形成》一节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比如海水、糖水、输液的药水等,也有用洗洁精清洗餐具的经历, 并且他们在之前的实验中也多次用到盐酸、硫酸等溶液,所以对本课的主题并不陌生。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过渡: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再说一说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经常接触到溶液,这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然而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以及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引导。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程的开始,我将向学生展示事先配制好的五种颜色不同的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看到这些不同的颜色的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表见解。我会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溶液,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溶液的形成》。在导入的过程中,我借助五颜六色的溶液,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和本节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这也使我更顺利的引出了本节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探究溶液的.形成与特征

  由于实验9-1比较简单,因此我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氯化钠的溶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烧杯中的氯化钠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呈现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并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在学生了解溶解的过程后,我会再次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五种液体各部分的组成是一样的,即溶液具有均一性。静置很长时间后也没有沉淀出现,仍然是澄清的,即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学生清楚这两点性质后,我会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尝试给溶液下定义,并顺势提出问题,在前面的两种溶液中,水的作用是什么呢?由此引出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在本环节中我设置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蔗糖、食盐溶液,自主学习分析溶液形成过程,分析溶液特征,目的是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由点到面,由一般到特殊,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

  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我会通过生活中用汽油清洗油漆的例子进行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继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9-2,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根据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的实验现象,共同总结物质溶解性的规律。在学生对于溶解性有了一定认识后,我会继续提出问题,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溶剂一定是水吗?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这问题我会带领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如白酒,雪碧等,来理解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任何一种物态形式,溶剂也可以是酒精等其他物质。

  这一部分中我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景,通过实验进行对比,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并能得出结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熟悉所学的概念,我会设置习题巩固环节,让学生尝试举出溶质为气体的实例。并思考是否澄清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概念理解的片面性而导致判断错误,也可能因为接触时间过短引起概念混淆,在描述上出现错误,我都会耐心指正,及时纠错的基础上点明错因,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同时题目素材与生活联系密切,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的结尾,我主要引导学生从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梳理整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产生兴趣,最后并布置课后作业:思考食盐是不是可以无限量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自己可以动手试试。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31、2、3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4

  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

  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②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立足目标,明确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

  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四、合作交流,设计过程:

  1.整体设计思路:教材中以海水引入课题,而溶液形成中的微观过程较难理解,所以我以一粒小小“水分子”的自述形式连接整个课题,通过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方知人间生疏理解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通过明辨人间真假,区分乳浊液和溶液,通过感知人间冷暖学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用途来体悟人生真谛。

  2.根据我校的“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导—学—探—练”的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

  (音频)水分子的自述:我是一粒小小的水分子,我和我的同伴们构成了无色无味、澄清透明的水,我们经过河流、湖泊,汇入大海,初次识得人间五味,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番。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本26到28页:

  1. 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

  2. 常见的溶剂有哪些?

  3. 酒精能溶于水吗?

  4. 思考:水里面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吗?

  【实验探究一】

  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

  1. 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蔗糖和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微观动画)

  水分子旁白:水分子和足堂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蔗糖溶液,所以我们也变甜了。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食盐溶液,所以我们是咸的。

  (2)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3)建立溶液的概念。

  【转折】

  水分子旁白:因为我们水能溶解许多溶质,所以我们水就是溶剂了,但是我们居然遇到了人生难以攻克的“家伙”——方知人间生疏。

  【实验探究二】

  探究溶解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震荡,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汽油,震荡,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

  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与溶剂和溶质有关。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

  【实验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酒精与水能无限制的混溶。

  【归纳小结】

  溶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液体与液体也可以形成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情景转折】

  生活小实验:小南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将植物油滴到了衣服上,你能帮他清洗吗?用我们水来洗,用洗衣粉洗,用洗涤剂洗,用汽油洗?你觉得哪些方法适用呢?

  【小组合作】

  预习课本30页,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适的方法,并说明原因。

  【点拨指导】

  洗涤剂也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而洗衣粉和洗涤剂都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洗掉油污。但同时,汽油也能溶解油污,你记住了吗?

  水分子旁白:原来乳浊液并不是溶液,我们要明辨人间真假。

  【分组实验】

  预习29页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根据所用的实验器材,确定实验装置。然后分三大组进行实验:

  一二组:氯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三四组:硝酸氨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五六组:氢氧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实验指导】

  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测量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钠,硝酸氨或氢氧化钠,搅拌溶解,然后再一次测量温度,比较温度变化情况。

  水分子旁白: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原来人生有冷暖。

  【课堂小结】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分子旁白: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用途,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终悟人生真谛。

  【堂清检测】

  【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贯穿了我的整个课堂,所以我给板书设计制定的原则是:简洁直观,突出重点。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定义

  特征:

  组成

  二、 乳浊液,乳化现象

  三、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五、反思评价

  本节课我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完成教学设计,以水分子的自述连接“三个活动探究,一个生活小难题”,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以 “学生发展”为本,力求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

  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尽量避免任务的缺失。在课前要有具体的小组评价办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避免学生的无目的性。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应紧抓知识的落实情况,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这三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溶液等等,对溶液并不陌生。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因此,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五、实验准备

  药品:

  食盐、蔗糖、硫酸铜、高锰酸钾、碘、乙醇、汽油、水

  仪器:

  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教师展示五种颜色不同的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并设疑:请同学仔细观察试管中漂亮的液体,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新课的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活动与探究】

  本课题中活动与探究比较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几个实验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与水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课堂交流。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解释蔗糖为什么会消失。

  (把简单易做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仅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渴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该探究活动十分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上。蔗糖溶于水的.过程是蔗糖的分子扩散的过程,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则是离子的扩散过程。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必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无论是分子还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以此来理解溶液的本质。

  在活动与探究(一)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活动与探究(二)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引出:

  活动与探究(三) 水与乙醇能够互溶吗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通过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引出:

  活动与探究(四) 洗涤剂在清洗油污时起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四)实际上讲的是乳化和乳化现象。课程标准中要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要求比较低,实际上是从密切联系生活的角度提出来的:洗涤剂是一种最常用的乳化剂,用洗涤剂清洗餐具就是乳化现象的应用。因此,教材中“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并提出问题:什么是乳浊液?将试管内的液体倒掉,观察试管内壁的现象是什么?怎么处理?学生回答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教师边演示Flash动画,边解释。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课堂小结】

  学生先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 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乳浊液(乳化剂)乳化现象。

  【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1)硫酸铜溶液

  (2)稀硫酸

  (3)75%的医用酒精

  (4)油脂溶解在汽油里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6)盐酸

  (7) CO2的水溶液

  2、结合课本P27,图9—3,谈一谈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用途。

  3、课本P33,习题1——4。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6

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这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