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与永恒》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与永恒》读后感 1 《人与永恒……
《人与永恒》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与永恒》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与永恒》读后感 1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爱与孤独一直是个矛盾,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理解孤独的人学会珍惜自己,能领悟人生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不会做的奴隶,不会丢失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很难让别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知。理解孤独的人,内心会冷暖自知,会眼神清亮,是一种智慧。
《人与永恒》读后感 2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一些随感的结集,它展现了生与死、爱与孤独、真实、美、哲学与艺术、写作、天才等等的广阔领域。
周国平在他的小书里说,“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可能是因为年轻吧,路还很长,我还不曾想到因最终会死而同情自己。但是,我却因经历别人的死而心生感触。其实,对于死,人并不是本能的害怕的,它给带来的伤心绝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最终会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我看到过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向上天祈求,让他们代替孩子死。这让我觉得,许多人其实是不畏自己死的,而是担心他人死。然而无论是谁死,最后大家也都“殊途同归”:死。曾经,我因为一个至亲的离世而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正如无人不知的谁都必须死,我也深知这个道理。但是,就是不能释怀。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老师对我说,“人就是这样的,来这世上一趟,做完了他该做的事,他也就走了。”多么微妙,我顿时放下心中所有的阴郁。在所有的主题中,我最喜欢“幸福与痛苦”作者写道:“幸福是有限的.,因为上帝的赐予本来就是有限的。痛苦是有限的,因为人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有限。”我们总是一味地追求幸福,缺刻意避开痛苦。其实,幸福与痛苦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人气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因为我们的偏见。然而,作者确认为幸福都是在痛苦中破茧而出,换句话说,我们不可以把幸福与痛苦看得太肤浅。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人与永恒》读后感 3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我会因为作业写到很晚而发出一种无名怒火,仇视时间的催促和高考的审查。我会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而担心一周。我会因为一大早起来带着瞌睡,顶着寒冷上学而抱怨。可是,这些痛苦并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过后笑一笑呢?仔细观察,幸福可谓无处不在。顶着寒冷回家后桌上热水带来的温暖,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的付出,家人团聚后坐在一起聊天的快乐,身边每个人的笑容,给我的'不都是一种幸福吗?对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为我已拥有很多;对痛苦我不再厌恶太多,幸福会填补这片空白…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人与永恒》读后感 4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读了《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国平先生通过文字,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欢这种生活,排斥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产生了害怕得不到轰轰烈烈,害怕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这样不会有失败。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他。但他却永远笼罩在一张神秘的面纱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平淡与否,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都欣然接受。我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种充实!
《人与永恒》读后感 5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让我们从中收获了智慧和超然。
第一次看到周国平这本《人与永恒》完全出自偶然,在图书馆里来回转,一直找不到很感兴趣的书,然后就这样发现了它。这样一本随笔,一句或者一段话都足以给人无尽感触。
人说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这本书中没有很难懂的.术语,相反却是用很易懂的语言来写,让我们可以简单的阅读,留下无尽的思考。
我记得书中有很多话题,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于爱。
“给爱情划界时,不妨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种种美好的遭遇保留怀念的权利。”这句话正出自《人与永恒》。我想,我们每个人对爱情的要求都很苛刻,起码我是,我要的爱情不要丝毫懈怠,我要全心全意,只是这样的爱情似乎真的不能长久,还会以彼此的恨来结束。看到这句话时,我想了很多,也许爱情真的需要宽容。
“不要以成败论人生,也不要以成败爱情。”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就算最后两个人各奔东西,就此分离,也不是爱情的失败。拥有过,存在过,那就是最美好的,就算只剩回忆,也一样值得珍惜。
“一切终将暗淡,未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有爱情存在的日子,永远都会闪烁,那是一段有价值的回忆,因为爱,所以美丽。
“爱一个人,就是心疼一个人……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两种需要。在这茫茫宇宙间,有谁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儿……”我特别喜欢这段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软弱的一面,没有谁能永远坚强,我们都需要被人疼,需要那种被人关心与呵护的感觉,我们不过是平凡人……
除却爱情,书中还有很多给人以思考的话语,在人生的旅途上,细细品读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你会收获更多。
《人与永恒》读后感 6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其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幸福和痛苦、时间和永恒等多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处与泥土打交道的我带来一股清风之余,也使我开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
对于生命的含义,也许大部分人所联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点,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世间最难以控制的东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复苏。
春天,暖暖的空气开始怀抱着你,渐渐萌芽的枝条开始无限地伸入广阔的天空。随风飘扬的柳絮在阳光中显得朦胧而悠散。一年之计在于春。你也许正在忙碌地制定种种目标以丰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绝自然的人生是充满寂寞和孤独的吗?那是心无法在自然生命中释放的寂寞和孤独。
夏天,你还记得浓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驳树影吗?你还记得在烈日下被晒的微微发烫的脸颊吗?你还记得气宇轩昂的少年迎风吹拂的`白衬衫吗?这些温暖和美好的小细节构成了难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迟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拥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为,是一种安静地潜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弹奏出生命的乐章,夏日的微风将生命吹成绽放的花瓣。
秋天,这个季节在构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时更让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币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欢乐和悲伤之中交替延续的。生命的妙处在于不是像知识那样可以言传身教,更多的在于感悟。一片旋转凋零的落叶,一朵来自晴空的浮云,一只飞翔于红霞的孤鹫,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启示。思绪融入这自然生命的本质,那么你也会迁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不听话的停留在发丝上,手心的温度也随着一阵呼啸而过的风迅速下降。偏偏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的离别,生活的烦恼,亲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选着逃避吗?逃避所解决的暂时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将其融入,坦然面对。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将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欢乐的结合体。春夏秋冬的循环便组成了生命,人没有永恒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并且主导它。正如周国平所言:“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时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人与永恒》读后感 7
我崇拜周国平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总能发现他的许多观点都是自己想说,而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想法。
特摘录周国平在《人与永恒》的几个片段: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带来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越在乎越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年轻人没有什么可回忆,于是就展望。老年人没有什么可展望,于是就回忆。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会软弱,求完美就难免有遗憾。也许,宽容自己这一点软弱,我们就能坚持;接受人生这一点遗憾,我们就能平静。
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尤其不羡慕低能儿的好运气。
健谈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为他需要听众。寡言者也需要听众,但这听众多半是他自己,所以他比较安于独处。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是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
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会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我才同时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在两点之间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
《人与永恒》读后感 8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作品。我有幸在业余时间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他写的内心感受。人是唯一能追求自己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和悲剧。因为意义本身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寻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的过程!生与死,自然与生命,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看完这本书,也让我对身边的事情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幸福和痛苦的`解释,让我不断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能得到的东西,最后没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了。定理二:人注定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定理三:世界上没有难以忍受的痛苦。对我来说,生死两端都很遥远,无法感受到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到死亡判决的恐惧。我只是在走路,一路寻找,结局只不过是一个结局,但我仍然在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有时会迷路,敲痛苦家庭的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在梦中寻找幸福。他们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似乎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不能太聪明或愚蠢。人们称这种智慧与愚蠢之间的状态为生活的智慧。
幸福将隐藏在未来,引导我们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时,我们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通常善于放弃?珍惜我们周围的幸福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我面前是容易还是困难,我都会努力感受到幸福与痛苦存在的丰富!
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的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人是唯一能质疑自己存在意义的动物。这不仅是人的伟大,也是人的悲剧。因为没有明确的意义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是有价值的,不是意义本身,而是寻求。
从生到死,人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人们会遇到不同的道路风景,但人们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幸福和悲伤。不同程度的差异只在于两者之间的不同边界,从而形成两种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对我们年轻人来说,生死两端都很遥远,无法感受到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到死亡判决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走路,一路寻找,“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总是找不到。但我一直相信,有自我感知和精神水平就足够了。
《人与永恒》读后感 9
浅白的语言,深刻的思考
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我想,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玄机的谜语。作者认为人、永恒皆为谜,那么书名《人与永恒》为谜面,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谜底。也许你不理解这个谜的意思,感到过于深奥,作者浅白的语言会带你领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集,全书分26个话题,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时间和永恒……书中介绍他的语言真实质朴,没有严肃的长篇大论,没有刻意的修饰、雕琢,却字字珠玑、直入人心。
看后,确实如此,本书没有哲学书贯有的深奥、严肃等特征,也不会带给你大彻大悟的心境,更没有大谈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几分清新的意味,很纯净,能真正流进你的心田,看后让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种莫名的释然。
下面就作者的几段随感,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这是作者的想法。或许理论上,我们都该倾向于做星宿。但我觉得,我们是人,人分善恶、美丑,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既然人有不同的两面性,那这也决定了人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做星宿不代表我们没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们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种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种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为它,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为星宿,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这大概就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了。我们急于发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这种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刚破土的新芽,就巴望着明天成为参天的古木,看来极为荒诞。
有人认为开花不重要,它只是为了供人欣赏而已,毫无实用价值,不如果实来的实际,就干脆省去了开花这一过程,直接捧回了果实。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的,跳过任何一个,果实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价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学会去等待花开,学会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实。
本书的最后提到了永恒这个话题。对于永恒,我们一般理解为两种意思。第一种似乎肤浅了点,就是秦始皇的“长生不老”美梦。想要这种永恒的人,必定终身抱憾。现在这种科学当道的时代,大家都意识到这不可能,这种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种,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则徐,以及现代的LeiF。等等,他们的价值从遥远的岁月,传承至今。这种永恒,不惧时光磨洗,历史这个筛子是拦不住的。我想,他们至少会伴着中国人的文明,走到时间尽头。
周国平说:“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人和永恒,看似深奥,其实也很简单,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简单真实即永恒。同样,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
合上这本书,它依然是个谜,但已不再拥有高深莫测的外衣。
《人与永恒》读后感 10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后岁月里是否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我也不愿别人来指指点点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为自己生病,还有懒惰慢慢悠悠的才读完了周先生的《人与永恒》,生病是真,也是为自己的懒惰找个心安理得的借口,来让自己好不那么备受内心的煎熬。
孤独、艺术、哲学、诗、真诚。你看,现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读书,有时也会觉得自己可笑,看的时候,总在被书中的观点,说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书本,还是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想安慰自己说虽然现在不记得,但是它已经融在我的观点了,等需要用的时候,它就会出现的,什么时候要用,考虑问题还是向别人卖弄自己的时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实上,连那时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谓融进自己观点里的别人的观点都不太清楚。我实在是看不上那些时时刻刻卖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难保证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尤其是最近发现,自己所瞧不上别人身上的点,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是自己从未发现而已,越是这样,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许一直以来讨厌的是那些自己在无意识的时候扮演的“角色”,总归还是觉得有些可笑。
“老是听别人发表同样的见解和感叹,我会感到乏味。不过我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更乏味,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叹也听不到,我不愿重复,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给他们。与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来……”何尝不是呢?只能听到别人同样的“见解”,感到无聊至极,陈芝麻烂谷子拿出来再嚼,实在是让我听的难受。不想对着这样的观点拍手叫好,告诉对方你真有想法。我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或许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很友善,没有如我这般苛刻的对待我,我开始逃离,现在不愿再随意与人谈论这些话题,总是会觉得对方太年轻气盛,就如“谈愁的都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饱经人生沧桑的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刚二十出头的年纪,也不敢说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随意的发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还是一个幸运的人,身边总归是有一两个愿意听我讲,我也愿意好好听他们观点的人。一想到这里,总觉得自己是何其幸运啊。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与旁人一样。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周先生的文笔好生犀利,处处打到人性的弱点,着实给年轻人好好的讲了一堂课。只是,这远远不够,人们受到讽刺,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心态(智)的改变从不在一朝一夕,难免为了改变而改变,最终落入到“角色”切换的闹剧中。周先生这话,应是我好好挂在床头来警示自己的,若有朝一日能走出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的困境,这便是少了许多烦恼吧,我也希望这一日能早些到来。
在看到先生关于艺术家的描述部分,实在是很难不想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啊,还记得前些个月和朋友谈起,他说很少有人可以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然而我看到的包括我问到其他人,人人都对这个主角赞不绝口,给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我很好奇,人们对他的赞扬在那千篇一律的背后,有多少是跟随潮流,好吧,我承认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只是在想安慰自己而已。通过作者的描述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艺术水平高超,但是艺术与生活、与责任是不相容的吗?只有置身地狱才能觉得自己是以旁观者来审视这一切,才追求到全面的美?凭借一个人的才,便可以忽视一个人的德,因为书中的主角光环,便成了自由的化身,理想的热爱,成了人人敬仰的追求,放在真实的生活中这样的行为还有多少人会吹捧,我真想听听那些人在那是的发言会是什么样,我实在是很难觉得这不可笑。虽然极度讨厌他们听完我的说法之后一副居高临下“你不懂”的样子,但我能理解他们千遍一律的解释,只是我们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他们的角度或说法,在网上冲浪一下就一目了然,我承认我是带有偏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要摆脱从来都是自己那颗迟钝的心和不够聪明的大脑,要摆脱环境的限制,你需要更好的方法。或许我并不是那个被极被需要的自由的灵魂。我欣赏艺术家,也欣赏他们的作品,但我绝不会和他们有太多的交集。
“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圆滑世故总在被人们所嘲讽,人们嘲讽的对象终究还是他们自己。多有趣呀,也是前段时间发生的故事,现实的事情却在书本中再现,是我在和一个朋友分享自己的人际交往小技巧,现在却觉得自己所作的`很没有必要,本来自己知道即可,还多此一举的分享给别人。但也是证明了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很多场合不是不讲真诚,只是展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的角色吧,毕竟人是多面的,在合适的时候展现出来合适的角色即可,但长久相处的关系却很难如此,有太多面是自己无意识展现的,久而久之也就展现了所有面,但也不要忘记最亲近的人最光彩的那面,因为那是最容易被生活的茶米油盐所掩盖的。
“文人最难戒的毛病是卖弄。说句公道话,文字本身就诱惑他们这样做。他们惯于用文字表达自己,而文字总是要给人看的,这就很容易使他们的表达变成一种表演,使他们的独白变成一种演讲。他们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众的窗口,不由自主地要摆好姿势。有时候他们拉上窗帘,但故意让屋里的灯亮着,以便把他们的孤独、忧伤、痛苦等等适当地投在窗帘上,形成一幅优美的剪影。即使他们力戒卖弄,决心真实,也不能担保这诉诸文字的真实不是又一种卖弄。”文人的卖弄也难全怪文人,毕竟写在作文纸上,或呈现在那一亩三分电子屏上,一篇慵懒的散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两眼就知道作家水平的,总归华丽的文字更吸引人的眼球,更讽刺的事情,好的文章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但是人们总会被华丽的辞藻夺去了目光,从而来判定作者的文学功底。就像短视频/自媒体时代,视频市场从几十分钟到几分钟再到几秒,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因为这样高强度的刺激足够满足自己空虚,一眼即可选出高下。时代在进步,但在某些方面我们更喜欢上个世纪,却也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在上个世纪生存,于是想追求一个自己构想的各个时代的长处相结合而成的完美时代。
《人与永恒》读后感 11
《人与永恒》是一本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但人们总是忙于生活的琐碎,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它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用散文的笔调写了他的哲学思考,每一句都令人深思。
这本随感集有点偏哲学思考类的,因为真真正正的哲学,会让一般读者觉得有点枯燥无聊,读不下去,所以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些比较优秀的哲学解读,比如周国平老师的一些书籍很受启发。这本就很适合,我感触最深的是《孤独》和《读书》,读完之后我脑海里某些片段就慢慢地清楚出来。这本书讲的内容广泛,语言平实丰盈。
读这本书,产生了对人生命的思考。未来遥不可及,又不得不感叹时光流逝,浩瀚星辰人生渺小。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人都可能难以抉择。根据二八定律的正态分布,只剩20%的精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每天到凌晨依旧失眠。对未来的隐隐担忧。精神的煎熬是致命的,尤其价值观的冲击与破裂。
对司空见惯的念叨心生烦扰。不知道这是不是延迟的叛逆。选择很重要,勇气次之。不知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未来,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是彻头彻底的失败者。究竟是能力有限还是打压太深,不得而知。但这,在所认知的世界观里,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对自己深深的失望,精神与灵魂的纠结体。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自己认同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人生课题。想要另辟蹊径偏离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终究难矣。明天会怎样呢?经历了这一切,回首往事,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勇气与坚持。人与永恒,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哲学
quot;和太强的人在一起,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会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才同时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两点之间展开无数的可能。
有些人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通常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自己乏味.可是既不愿意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人类的思维每每开出相似的花朵,相隔数千年的哲人往往独立地发现同一真理.这与其说是因为人类心理结构的一致,不如说是因为人类境遇的一致.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人类总的境遇始终如一的
《人与永恒》读后感 12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作品,这本富有哲理意味的随感短文集,从许多方面给人以启示。而最为让人注目的当属标题,即“人与永恒”的探讨。
人是一个奇怪的动物,明知人生苦短,却一直在不懈地寻找着永恒,而对“永恒”的执着从古至今未曾间断。古代帝王寻丹问道,是为了让自己短暂的人生得到无限的延续,可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于是,在对“永恒”的追求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形式——既然生命无法延续,那就保留死去的肉体(奇特的保尸术应运而生);既然肉体无法保留,那就保留无形的精神(各种文艺作品应运而生),于是乎,人类成了唯一有语言及文字记载,并且掌握高深医学的物种,而这种对“永恒”的执着却往往让人苦不堪言。
首先,人类陷入了“执”,这种“执”会演变为固执,让人在对永恒的.欲望和现实的不可得之间苦苦挣扎,特别是当亲历生命消逝的过程时,那血淋淋的现实会敲碎那看似坚强的心,让人不得不因面对这种对“永恒”的“不可得”而悲从中来。其次,人在对永恒的追求中,编织了太多象征着美好意义而实际上毫无意义的网,我们用这些网去网住别人,也网住了自己。我们总是喜欢自欺欺人地以为赋予某件事情一个高尚的意义,就会使之成为“永恒”(比如爱情),而事实上,该消失的仍然会消失,“短暂”是我们不可抗拒的命运。而正是这种矛盾构成了人类的悲剧性。
人们总说“人生如戏”或者“人生就像一本书”,当我们初次看到这两句话时,总是喜欢把关注点放到“戏”和“书”所暗含的内容上,认为人生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并且充斥着巧合与荒诞,然而,却忽视了“戏”和“书”都会有“唱完”和“看完”的一天。
人生就是这样,无论多么精彩或是多么糟糕,无论人生的“书”的末尾是句号、问号、叹号还是省略号,它所表达的都是无奈的结局,而作为结局,它的意义已经随着它的消亡而消亡,但是人们却偏偏想要这个结局延续,这就使人生具有了荒诞性,父亲们希望子承父业,可却忘记了自己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却想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强迫必然带来反抗。以前读《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以其“父传子,子传孙”的理论自以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他自己尚且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移山”的壮举,又怎么能期求他的后代能秉承他的意愿而矢志不渝呢?愚公的信念原本随着愚公的死去而消亡,而他却以为这个结局能得到延续,这里面自欺的成分不可谓之不多。
愚公其实是真“愚”,在“永恒”面前,人类永远是弱者。
《人与永恒》读后感 13
死亡一直是中国文化禁忌的话题。季璐曾问孔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的生命怎么能知道死亡?”他不相信鬼神,专注于世界上的事物,不关注死后,其本质是避免死亡。周国平说:“西方哲学家可能会倒过来说:‘未知的死亡,如何知道生命’。”一句话打破了中西哲学的分裂。
哲人不同于诗人。诗人常表达死亡的悲哀,表达“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哲学家对此并不满意,他们希望通过理性分析死亡的本质,而不是悲叹。对他们来说,要消除死亡的困扰,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因此,所有思考死亡问题的哲学家都试图规划正确和理性的死亡态度。当这种态度基本完善时,就成了一种思想。
比如功利主义。它提倡追求“更大的幸福”——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没有必要考虑它。重要的是好好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一种更明智的态度。伊壁鸠鲁说:“死在我们身上没关系。“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我们死去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死亡与生者和死者无关。他建议我们应该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既不讨厌生存,也不怕死亡”,享受生活的幸福。这也是中国儒家学派尽人事、听天命的主张。总之,重生轻死,乐生安死。这种理性的现实态度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倡导的,也是普通人所接受的。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的时候给了他一切,经过比较,他被派去死去,把他全部带走。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死——这常常给人一种几乎残酷的安慰。如果情况逆转:每个人都不会死,独自死去,那么他会感到非常不公平,痛苦会因为嫉妒和不满而增加几次。除了英雄主义的自愿牺牲,共同的痛苦比单独的痛苦更难以忍受。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被迫死去的身体无法实现他的愿望。许多君王都在寻找“长生不老药”,以实现永生。
永生值得向往吗?事实上,早期沉思死亡的哲学家并没有错过这个问题。卢克莱修说:“我们总是在同一件事之间生存和活动。即使我们再活下去,我们也不能创造新的`幸福。”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循环的。一个人在这个时候或几千年后看到的同样的东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世界上不会有新的东西。永生不值得向往,这是荒谬的。
死亡不能像太阳一样直视。然而,即使我们不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感觉它一步一步地接近,把它可怕的阴影放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使人们思考,因为它是世界上更确凿的事实,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每个人都会被扔进这个万劫不复的深渊,怎么会让人无动于衷呢?人生的终点是死亡,死亡意味着生前意志的虚无。生活不是虚无吗?是的,也不是。对历史而言,个人的意义接近于无;但对个人而言,历史的意义也接近于无。个人在历史面前是多么渺小;在个人面前,自我就是一切。
如果你不想像功利主义那样死去,或者把它当作一件常见的小事,那将是一个准幸福的境界。不幸的是,除了愚蠢的人和经历过沧桑的智者之外,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一个人因为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绝望,他的灵魂从此会留下几乎无法治愈的创伤。
我们太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但我们不熟悉死亡。想想看。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活着,从未死过!人们经常把死亡比作无梦的长睡来安慰自己。但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睡觉的乐趣在于醒来后感到精力充沛,长时间不醒来。还有什么乐趣?
像死亡一样的无情状态永远不能说是幸福。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是基于感觉。人们之所以爱生活,是因为他们活着时能感受到周围世界带来的各种感受。人们讨厌死亡,也因为死亡剥夺了他感受到这一切的可能性。死亡不是长睡,而是永远不在场。
死亡是个人意识的毁灭。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永远找不到积极的价值。然而,思考死亡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让人们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世界。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义。
《人与永恒》读后感 14
大学时代,周国平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国内作家之一,十分赞赏他的直白朴素。
多年后,重读他的《人与永恒》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曾经把精妙绝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的习惯也未曾更改。
或许,正如周国平所言,在思想的碰撞中,既有共鸣、又有抗争,谴责或辩护,都过于狭隘,这种对话式的理解才可以称作"读书".
和《人与永恒》的这次"碰面",机缘巧合自朋友说了一句话:"根本问题是不可讨论的,枝节问题又是不必讨论的。
"翻开尘封多年的学生时代的笔记本,这是我初读《人与永恒》时摘抄的第一句话。
大学的课程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辩论题、讨论会,在庸长的论词中援引几句先哲的思想精髓,会为论点增色不少,如能恰入题眼,更会赢得掌声阵阵。
由此可见,年轻人总是虚荣的,喜欢浮夸的存在感。
《人与永恒》的出版,在作者看来也是出乎意料的。
随性而为的札记,成了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无需用意雕琢、语句通顺即成,全凭"感知"二字描述思绪过往。
作者写得自得其乐,不曾生憋硬造,读者也看得随性自由,不受苦涩折磨。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简单、美好,缺少一本书常态的连贯性,而这正可以适应不同情景、心态下,我们的阅读需要。
短则十余字,多则百余字,有篇章、有段落,喜欢的句子多看上两遍,不解的,大可翻页而过,这般不受阅读次序、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随心浏览,或许只有随笔类的读物方能做到。
阅读也是一种抗争,与作者思想的抗争,与本我的抗争。
书中的所思所感,有些确切朴实有理,有些则稍显偏颇激荡;有醍醐灌顶的拍案叫绝,亦有付之一笑的不以为然,但这都不足以为《人与永恒》盖棺定论,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生妙事,这才是读书的乐趣、阅读的真谛。
《人与永恒》读后感 15
我喜欢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点。
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到云雾上来俯视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们,这样,我们对己对人都不会太苛求了
那些有着明显弱点的人更使我感到亲切。
没有一种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点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认识到这一点,对人对己的态度或许会更宽容、更平和了吧。
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越大,快乐常在,痛苦也不会少,你既离不开人群,那就要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痛苦。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很生动形象的比喻。记得不要忘记开花哦!
心理学家们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在儿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证。
许多无关紧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诱惑了人们触犯禁忌的欲望。这一现象真该引起父母、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类管理者的反思啊!
每个人的个性是一段早已写就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人的个性是天性与后天环境熏陶的结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事件一方面作为人的个性的展示平台,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断面强化着人的个性品质。
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时彼一时地不靠谱,不同状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因为人终究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的只是适度的自由和解脱罢。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往往如影随形,假如我们能够把痛苦和欢乐当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无比的!
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了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抛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静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会倍感无聊,波澜壮阔却又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样的生活呢?!
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结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远不会最不幸和最幸福。在爱的过程中间,才会有"最"的体验和想象
别太在意结果,真诚地爱过,深切地痛过,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我明白我爱或者是不爱。
人们常说,爱情使人丧失自我。但还有相反的情形:爱情使人发现自我。在爱人面前,谁不是突然惊喜地发现,他自己原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来还有这么多平时疏忽的好东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爱人,于是他寻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献的愿望导致了发现。没有呈献的愿望,也许一辈子发现不了。
与其说有理解才有爱,毋宁说有爱才有理解。爱一个人,一本书,一件艺术品,就会反复玩味这个人的一言一行,这本书的一字一句,这件作品的细枝末节,自以为揣摩出了某种深长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产生爱,但是爱了就会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那永远闪烁的是爱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动物吧,一生为爱而奔波劳碌,即使如飞蛾扑火一样也在所不惜。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事业是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否也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呢?
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突,还是伴随着细小争吵的和谐,这一切都是爱情。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爱情经历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道流动的江河。当我们回顾往事时,我们自己不必否认、更不该要求对方否认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条支流或一朵浪花。
《人与永恒》读后感 16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写下的内心的感思,书中道出了人生真谛。我读后的感想如下,特与大家分享!
一、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
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周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适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我想开花是生命的过程。从生到死,有多远,只是呼吸之间,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似的:悲伤与快乐!与其悲伤生活还不如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
二、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识。
周先生语录:“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此书让我心灵沉淀,免除浮躁。懂得去学会享受孤独。
三、对以前的我产生思考。
我活着,不单是为了体验生活,辛酸的,痛苦的,这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欢乐和痛苦是我们应具备的。我们生活在眼前,不能忘记了永恒和无限,不能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这本书,《人与永恒》,让我思考永恒,鞭策自己做个有深度的人,学会从容,试着坦然!
《人与永恒》读后感 17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身外之物。人能活着的时间就那么几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这么多,可是享受不等于幸福,我们在苦苦追寻这些身外之物的时候为什么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幸福呢?为什么不驻足观赏一下路两旁的美景呢?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人与永恒》读后感 18
我崇拜周国平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他的文章中,我总能发现他的许多观点都是他想说的,不能准确地表达。
《人与永恒》中周国平的几个片段特别摘录:
所有外部缺陷或损失,包括声誉、地位、财产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本质上就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关心,越关心越痛苦。只要你不在乎,你就不能伤害一根头发。
年轻人没有什么可回忆的,所以他们展望。老年人没有什么可展望的,所以他们回忆起来。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视感情是不可避免的软弱,追求完美是不可避免的`遗憾。也许,宽容自己的弱点,我们可以坚持下去;接受生活的遗憾,我们可以平静下来。
精神自足的人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尤其是低能儿的好运。
健谈者往往无法忍受孤独,因为他需要观众。沉默的人也需要观众,但大多数观众都是他自己,所以他更愿意独处。
懂得痛苦价值的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自己的痛苦。
我的天性不适合交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要么觉得对方很无聊,要么害怕对方觉得我很无聊,但我既不想忍受对方的无聊,也不想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有趣,这太累了。当我独自一人时,我是最放松的,因为我不觉得无聊,即使无聊,我也要忍受,不要累别人,不要感到不安。
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仍然可以从自己的充实中得到满足,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给自足的。
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只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才能同时感受到两个人的存在,在两点之间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
《人与永恒》读后感 19
作为传统的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每年冬天都要到寒冷、荒凉的阿勒泰南部冬季牧场、沙漠进行放牧。那里一片荒凉,人烟稀少,几十平方公里才住了几家人。往年都是居麻夫妻带着二女儿加玛放牧,大女儿、大儿子和小女儿都在定居点和县里读书。今年李娟的加入且和另外一家人一起放牧,使冬窝子变得热闹起来。
二女儿加玛是一个十九岁的高挑、大方、美丽的女孩子。但因家里劳动力不够被迫辍学回家放牧。加玛在得知自己没机会读书后,在家里认真地帮忙放牧。在过了最冷的日子后,每天七点起床去放牧,天黑了才能回冬窝子。在人烟稀少的荒漠中放牧,没有人聊天只能静静的听手机放的歌。那荒漠中寒风呼啸,通常只有零下十几度。在李娟去了冬窝子之后,加玛让李娟教自己写汉字,每天去放牧时带上本子,用棍子在地上学写汉字。加玛想着去县里打工,学点手艺。在离开冬窝子定回居点照顾生病的奶奶的时候仔细打扮,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并且绣花的花样子与众不同,绣品形象优美、线条流畅。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加玛丛未抱怨过,想着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依然充满对美的追求。
居麻和妻子在日复一日的单调放牧中,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每日的早茶、中饭、晚饭从不马虎,精心的准备,一家人快快乐乐的吃饭,父慈子孝,笑声响亮。在家里有客人的时候热情招待,拿出最好的食物与客人分享。在闲时穿上最好的衣服骑着马互相串门。
生活虽然艰苦但活的有滋有味。一家人平平安安,开开心心,邻里和睦。
但长年的艰辛劳动,令居麻和他妻子一身病痛,有时候痛得路都走不成,整天把阿士匹林和止痛药当饭吃。加玛身体虽然很好,但因缺乏维生素指甲扭曲的很严重,只有十九岁但已初显老相。儿子札达也整天这痛那痛,还咳嗽的很严重。
但生活的条件很差,没电只能用太阳能电池板蓄电照明;没水只能去外面铲雪,但雪中有很多的灰尘、牛粪、马粪;人多草少,气候严寒。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被磨损的`青春,一晃即过。
条件很艰难,他们仍旧对生活充满希望。仍旧就坚强的生活下去,如同在雪灾之后的草那样繁茂生长。加玛依然在李娟的指导下学汉语,李娟在教辅书的指导下学哈语。一切都是那样的安详、和谐。
在等待退牧还草的日子里,牧民很期待完全定居的日子。因为那样可以获得大量的补偿金,还可以不那么辛苦。例如居麻,想拿了那笔钱买部车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还可以通过跑运输赚点钱养家,日子没有那么苦。但如果不准再游牧,这个哈萨克族的古老传统就会消失,这也是牧民不乐意见到的。他们正在传统和新的生活中艰难的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