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反思 认识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众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认识众数教学反思1  众数是小学数学统计中新增的……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众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1

  众数是小学数学统计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认识众数,我认为教学目标要达到这三点: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进而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我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学校为‘六一’摆手舞选拔班级参赛队员”为例,共同分析得出这里既不能用平均数也不能用中位数去作代表,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中,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的特点,发现1。43米这个数据在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亲临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众数的概念是: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从而懂得生活中可以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这样让学生体验到了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认识众数之前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的数学意义与众数的数学意义进行比较。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在课堂中我发现让学生选择众数平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是比较困难的。但我在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是的情境都是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事例,有了这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主动探索、交流,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使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对于教材例题中的提问:“你觉得用哪个数据更能代表大部分同学的测量情况呢?”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众数“。

  我自己感觉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达到了目标,学生能够初步区分中位数、平均数与众数。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在数据较多时找中位数时经常出现找错,这是美中不足的,孩子对于中位数的掌握还不是很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温故。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2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1、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于生活。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教学实施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充和总结。在例题教学中,我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想象,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3、在众数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有关奥运会的信息,目的在于再一次给学生创造一个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机会。通过射击比赛的案例,当平均数相同时,启发学生去寻找其他的统计量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三个统计量的意义,解决了众数的应用,还及时渗透给学生众数的缺点——不唯一性、也可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了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

  4、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中位数和众数都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是一个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制,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统计量,它提供了哪个(些)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为了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这个案例的知识综合强,既体现了众数的不唯一性又联系到数据的波动大小(数据的稳定性是由方差来决定的)。同时又融入了众数的大小和出现次数的比较,甲中9.5和9.4出现了三次,乙中10出现了四次。无论是从大小还是从出现次数上比较,乙都占有一定的优势。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往往数据越多越有说服力,也体现出了概率中的可能性事件。在整个案例的深入挖掘中,已渐渐体现出了统计量与概率之间的关系,教学中知识点的定位确实有深度,但是,这节课下来,我已经感受到孩子们思维的广泛性和想象力的丰富。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创设了数学。数学是人类通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课堂非常豪放,非常轻松,富有生机。整节课至始至终老师都不包办,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首先,我把课题更改为《寻找数据的代表》,而不是直接写成《众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有新鲜感,有强烈的未知欲望。第二也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不但要学习众数,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寻找不同的数据代表。所以,本人认为把课题更改为《寻找数据的代表》还是挺好的。

  第二,导入课题体现新课程要求。我是设计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姚明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寻找代表中国人身高的数据,然后出示国家统计局有权威的统计情况说服学生可以用平均数代表。再结合老师本人的身高设计两个对比例子:老师的身高是中国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上对吗?老师的身高是五个同事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下对吗?通过让学生对比,可知平均数和中位数虽然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但平均数有它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恰恰又能弥补这个缺点。虽然都是身高问题,有时要用平均数表示合适,有时要用中位数更合适。这样设计目的一让学生知道数学紧密联系生活,二能为后面的学习众数和三者的对比都起着铺垫的作用,从而很顺利地引出本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数据代表的课题。

  第三,要让学生有问题思考,有话可说。这样做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1、在学习众数过程中,结合本校舞蹈老师要节目的事情,让学生思考从20名优秀舞蹈中选出10名演员跳集体舞,有什么好方案?这样问题,我不但要求学生要选择这个方案,还要说出为什么不选择那个方案?这样学生才话可交流讨论。我在备课过程中也是预测学生可能会选众数这个方案,会说出选这个方案是因为会更整齐更美观,但为什么不找平均数和中位数?估计学生最多也就说比较不齐而已。没想过一个学生的回答: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组最大数和最小数都相差0.06,而众数只相差了0.03,可见众数方案更整齐。这个说法真棒!给我了启发,充分让学生思考,充分让学生说,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的。

  2、引导学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众数概念。在讲到众数的概念时我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学生们在阐述过程中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学习效果挺好的。而且为了强调众数的众表示众多的意思时,我说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粽”吗?是植树节种树的`“种”吗?学生说是群众的“众”,众多的“众”,于是我又顺便让学生用“众”字组几个成语,同学们举了很多成语:众目睽睽,众志成城??等等。不但与语文学科进行了整合,还进一步帮助理解了众数的含义。

  3、讲完如何求众数,让学生猜一猜在求众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们说得很好,有的说会遇到一组数据非常多的情况;有的说可能众数和中位数是同一个数;有的说可能出现多个众数,也在可能没有众数现象。本人认为只要放手,学生的思维都可以很活跃的。

  本人有一个思考: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众数原理”的事例后,下个环节是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先求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思考“一个数变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变吗?”这样的一个问题,目的是要为后面的比较三者之间的联系作准备。课后我在思考:学生寻找的生活例子的环节是高潮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昂,举的例子也非常经典,能否把学生举出的实际例子直接运用升华到“一个数变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变吗?”这样的问题上呢?如果能这样设计效果一定会棒的。可见,今后在教学设计上还要再大胆些,一定要进一步创新!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课,我以学生自己设计的个性作业——整理个人的资料为突破口,从资料中提取选拔参赛选手人数为话题,通过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为契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较为轻松地认识了众数。在引出众数概念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制造悬念让学生去猜,去想,而是当学生认识了众数以后,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实加深理解众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通过提出竞争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莫大的动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愉快的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为鲜活的资料就在自己的身边,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舞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倍感亲切,他们感到数学真的就在身边!各种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提高了合作意识与参与能力。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5

  这次我讲的这节课是统计部分的指示,讲完课后自己的感触很多。

  从整堂课来看这就是我平时上课的真实写照,课堂亲切不失严肃,结构清晰,环节紧凑,略带激励措施。

  这次讲课时我再次又重新认识了自己。看似简单的统计知识研究起来真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另外我再次领悟到课改的精神,数学上很多知识不能校对的那样严格。而且这次犯了数学上的大忌:对学生没能大胆“放手”。致使个别环节突破的.不好,不巧妙。例如在区别众数和平均数的不同含义时,刚开始让学生交流,也许是由于有听课的缘故发现学生不能说出多少,而且发言学生很少,接着我就给学生点了出来而没能让学生充分交流充分体会。还有在分段整理后讨论“哪段人数最多,和众数所在范围一致吗?“这一环节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总之,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效果不是很好,自己在业务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多向他人请教,尤其多向结拜师傅学习,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走出现在的误区,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骨干。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6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黄豆种子发芽试验中初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这个数就是这组数的众数,反映了这组数的多数水平。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后让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将其与众数进行比较,学生认识到低于平均数的有3个,高于平均数的6个,平均数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所以用众数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比较合适,加深了学生对众数的理解。在练一练中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找到一组已知数据的众数,并能根据实际进行说明。

  《一课一练》的智力冲浪:仔细阅读上面的第4题,你认为派谁去参加比赛更加合适?第4题:甲乙两位射击队员在赛前热身练习中各打了10发子弹,根据给出的数据求出甲乙两队员成绩的众数和平均数,平均数都是9.5,而甲的众数是9.5、乙的众数是10。这道题的讨论非常热烈:陈兴凯认为选甲比较合适,因为他的成绩比较稳定,最低成绩都在9环以上,而且10次中有5次都打出了9.5环。但李刚认为应该选乙,因为在甲乙两名选手成绩的`平均数相同,乙的众数是10,甲的众数是9.5,这说明甲打中靶心的次数多一些,获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在他们振振有词的争论中,我真正感受到学生是有思想的,而且他们的想法是有理有据的。我及时鼓励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抛出我的想法:我会选甲参加比赛。因为虽然甲乙的平均数相同,且乙的众数高于甲,但射击需要运动员稳定发挥,在这方面乙10次射击中有两次成绩都在9环以下,而甲的成绩则明显稳定得多,所以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我选甲。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7

  这节课,我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用平均数能否代表员工工资一般水平”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平均工资”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发现用“平均数”来代表工资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轻松的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

  课中我把众数放在与学生有关的年龄、视力、身高等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自然而然中解决了众数的找法,众数与平均数区别等等问题。

  课后我能及时总结并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众数知识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作出决策和判断。

  但这节课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没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既然众数和平均数一样都是一种统计量,那什么时候用众数作代表,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作代表。二是在不断改题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那就是既然第一组学生定下来了,他们的年龄是不能随便改的。要改也只能改由年龄抽象出来的那组数据。也可以调换这组学生。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8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制造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9

  平均数和众数都是一种统计的数计,是数据的代表,是统计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帮助学生会用数据说话。因此在出示例2后,通过:

  让学生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让学生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是多少?

  让学生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来表示合适吗?为什么?

  让学生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感悟众数的意义、求法以及作用。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10

  关于众数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家公认的难教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李阿姨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本节课中,李阿姨应聘、我给鞋店当参谋、体育运动训练等现实情境都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众数取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而且有用。

  二是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平均数制造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是把众数放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展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11

  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