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读后感 如何

管理员

摘要: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是如何学习的……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通用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1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看了《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结合语文教学,我认为这本书中第四章节里怎样指导儿童学会阅读和讲故事。给了我很大触动。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孩子感受读书之乐;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种方法谈谈自己的薄见。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2、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我们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

  《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扇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这些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想法,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可以一起交流交流。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2

  《人是如何学习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第二部分是学习者与学习,第三部分是教师与教学,第四部分是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重点则在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学习者与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专家与新手在各方面的差异、学习和迁移的特征及影响迁移的因素、婴儿的能力、儿童的智力观和学习观及如何指导儿童学习、心理与大脑对学习的影响以及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教师和教学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的变化、有效学习环境的设计、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及其质量、行动研究和职前教育、新技术对学习的帮助等等。

  学习科学的发展,既包括学习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包括新的学习科学的特点。学习科学的发展首先受到威廉·冯特的影响,他和他的同事们试图通过内省法要求知觉主体反思他们的思维过程,来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其次,进入20世纪,行为主义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一个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连结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被认为主要由内驱力和外部力量来驱使的。再次从1950年代末随着认知科学的诞生,人们从许多科学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涉及到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发展心理学等。新的实验工具、方法论和假定理论的方法使科学家能够开始对心理功能进行严肃的研究。严格的质性研究方法开阔了人们研究学习的视野,补充和丰富了研究传统。新的学习科学的特点主要包括:理解性学习、对已有知识的应用、主动的学习等。

  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而组成和情景与知识提取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很感动的是在这些内容中举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下面两句话“这些例证的`讨论并不是期望所有的学生将来都能成为这些或其他领域的专家,而是想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弄清成功的学习结果会是怎样的。”“了解专家的重要之处不是因为我们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专家,而是因为专业知识使我们对有效学习的结果有了富有价值的见解。”我很欣赏这种深奥却又轻松的学习目的。无论是知识的组织还是知识的提取,专家们显然都更胜一筹就知识的组织来说,专家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相关领域的事实和公式的罗列,相反它是围绕核心观念或“大观点”组织的,这些概念和观点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领域。在情境与知识提取方面,专家为了找到相关知识,并非把所有知识都搜寻一遍。专家不但获得知识,而且能熟练提取与具体任务相关的知识。用认知科学家的话来说,专家的知识是“条件化的”——它包括对有用情景的具体要求。

  在有效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四个视角即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和共同体中心环境保持一致的重要性。这四个视角之间本身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互相影响。只要能保证他们之间的一致性,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得到促进和提高。然而,这四个视角的协调一致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它包括很多内容,如: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的一致、学校活动与整个社区评价实践与目标相一致等等。理想的是,教师们的目标与课堂目标、学校目标一致,学校目标与学校系统使用的资格考试的隐性目标一致。如果缺乏一致,就会阻碍学生学习。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简单的例子,下午第一节课本是英语课,而上午放学之前班主任通知下午劳动,结果当英语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只有几个不能参加劳动的同学坐在教室里,最后老师只好无奈的离开。这显然是一个教师活动与学校活动不一致的例子,打破了老师的教学计划,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

  关于专家和新手知识的组织和提取方面的差异对我现在的学习知识有很有益的帮助,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向专家那样,合理的组织已经学习的知识,并要将这些知识“条件化”,便于记忆与顺利提取。这一点也可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尽量为学生们提供情景,以便他们的记忆与消化。当一个好老师可能会很不容易。因为以后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要与学校、家长、社区等于学生相关的组织相协调,促进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全面发展。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3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是与孩子们分享彼此生命的细微感受,结伴同行于成长的旅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拥有的知识储备与教育理念可谓不少,但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该采用何样循序渐进,细致可行的步骤,却不时成为困扰我的难题。除却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外,我亦捧起了手边充满油墨馨香的书——《人是如何学习的》,尝试着沉潜心灵地阅读,联系实际地思省。

  阅完此书,给予我最深印象、最多思考的是:人的知识是怎么建构起来的?我认为学习就是人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体验和探究中主动的建构,这个过程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充分地体验。

  无疑,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建构知识的过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是好的学习,怎么样才算教的好呢?好的学习一方面与教师给予学生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是离不开的,同时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也至关重要。有一个经典的儿童故事即说明了这一点。

  一只青蛙给鱼讲外面的世界,而在鱼的头脑中的各种物体都跟鱼差不多,牛是四条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鱼终究是鱼,这也提醒我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参与探究学习,这样建构的知识是深刻的,能长期影响学生。如果我们把那条鱼带离河流,让它去亲眼看看牛、鸟,去听听他们怎么叫的,也许鱼的头脑中的鸟等就是正确的印象了。

  因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感兴趣;同时简化任务方法,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样学生便能处理加工成分,并确认达到任务所要求的时间;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确定活动的方向,维持学生对目标的追求;标示出学生所采用的与理想的解决方法之间差异的关键特征;控制好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挫折和风险;展示所要从事的行为的理想模式。

  只有做到这些,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才能深入。不管是什么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体验和探究中建构新的知识,不断的学习。

  课堂如一方舞台,教师同学生协作参与其中,各自承担角色任务。设计何样教学活动,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运用什么教学设备,内中蕴藏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透露的,是教师的智慧。然而,一切付出,所有设计,其精当处,不在乎让教师的个人“表演”绘声绘色,恰应为点燃学生的熠熠光芒。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深入文本,由表及里,去获取知识,拓展思维的过程。锤炼提问技巧,挖掘问题深度,乃教师提供学生更宽广学习空间之必需。在具备思考价值的问题统摄下,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并适时提供辅助引导,于汇报交流时,给予积极评价,方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他们用智慧火花的碰撞,用表达的准确生动,铸造出课堂的精彩。

  语文教学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其本源乃为调动学生“学”之积极性,开拓学生“读”之独见性,引导学生“思”之深入性。亦曾尝试以“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尊严”这一主题单元时,便结合《嗟来之食》这篇拓展阅读课文,让学生就“那个最终因饥饿而死的人究竟应不应该吃黔敖施舍的食物”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于课前自读了文章,并查阅搜集了类似的故事,如《胯下之辱》、《卧薪尝胆》等。开课伊始,便以小组内的预习检查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把握文意。接着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推荐出能言善道的优秀辩手。最后,是一场全班性的精彩辩论展示,由教师与观看的学生为双方代表打分。如此一来,学生呈现出自我读文思考的全过程,且每一步骤,皆有不同形式的得分评价,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展现着思维火花的碰撞,秀出了自我的巧舌如簧。

  与数学这样逻辑性显见的学科相较,语文的各样知识点散碎却又相互融会贯通。因故,在教学时常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哪怕一个重点段落,即可挖掘出词语搭配、句式积累、段意概括、语序感知等等语言训练点。以往教学时,为追求面面俱到,体现对教材研读的深度,总欲将诸般能力一股脑传授学生,结果样样皆“浅尝辄止”,反因只涉及“皮毛”而得不偿失。阅读《人是怎样学习的》一书后,再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如梦方醒般认知,明确一节课所欲解决的重点问题,着重于落实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积累,某项技能的掌握,方能达成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因而,于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确需学习拿捏关键,抉择取舍。

  “教,是为不教。”此为教育教学之最高境界。掌握阅读方法、习得作文技巧,可谓小学语文课堂之目标,且应潜移默化渗透于课文的品读学习过程中。帮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好奇心”,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是所有教学方法的旨归。要让无论何样能力水平的学生皆能在阅读中寻找并感知到乐趣,愿意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进行自信的表达,如此,语文教学方为成功。

  种满了各样“奇花异草”的孩子的心灵,正可谓一方广阔无涯的天地,一处藏满秘密的花园。这一方天地,需要暖阳地照耀;这一处花园,需要雨露地滋养。蕴涵于文字之中的天地大美、诚挚情感和独立思辨就是那精神的养分,心灵的阳光,带来对成长的唤醒与无声润育。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满溢人文气息的语文学科,本就应激荡学生的心灵,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引领他们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使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铺展为一次次文字和情感的体验之旅,在向内地思悟与往外地倾泻中,去展现精彩,获取智慧,收藏生命的诗意与美好。

  如此这般,小课堂内藏大世界,在丰盈真挚的情感体验中,于开放有序的自思群论里,让学生生命的河流跃动潋滟水光,短暂的课堂时间,即会予人余韵悠长,回味无穷之感。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4

  自然科教版教材的试验已进入三年级,历时两年多的低年级教学使我深深感到学习活动设计以及教学策略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其关键在于怎样利用孩子的自然好奇心和培养他们的学习持久性。《人是怎样学习的》一书为我们自然教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启示和体会。

  一、 使儿童对任务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儿童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这些认识,在教学中必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例如在一年级下《磁铁游戏》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并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我设计了反复玩磁铁小车的环节,第一次玩小车观察现象,小车互相靠近会怎么样;第二次玩小车发现问题,有时小车互相推开,有时互相吸引;第三次探究规律,小车互相吸引或推斥与磁铁有什么关系。由于这三次活动都以玩为主基调,所以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能始终全神贯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样在这节课中,作为拓展部分我开展了把磁圈叠高的游戏,通过竞赛形式让学生用学会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该说这个环节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能充分开动脑筋,为完成有兴趣的目标全心投入。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以“玩”为主的游戏活动,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同样一句话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在二年级上《小水轮》一课中,当学生装配完小水轮后,教师一般的提问是“你准备怎样让小水轮动起来?”在这里,我作了一下处理,对学生提出“你打算怎样玩小水轮?”的要求,一句话的改变,顿时使学生兴致勃勃,用手拨、用嘴吹、用垫板扇、用水冲等多种方法都出现了,特别让人惊喜的是学生的热情非常高,而这股热情促使他们想出更多的办法。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一些“玩一下”、“怎么玩”之类的语言,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探究兴趣。

  在低年级教学中,要使学生对任务有兴趣,那目标应该明确,每一次目标要求不要过高,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同样是《磁铁游戏》一课,每一次玩小车我都提出了明确且难度不大的目标,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随后逐步提高要求,而学生在前一次成功的基础上能够维持兴趣,始终保持注意力。

  二、 简化和明确任务,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提高活动效率。

  科学活动往往是个丝丝入扣的过程,而低年级学生却缺乏这种严密的思维,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简化过程,维持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中的对比实验,有些实验控制的变量比较多,如果都要学生进行控制,他们经常出现厌烦情绪。例如在《小水轮》教学中,对比各种角度插入的叶片,比较哪种在水的冲击下转得最快,其中牵涉的变量包括水的高度、冲击叶片的位置、冲下的水量、叶片安插角度等。针对教学目标,在此课中,我固定了每组的水流高度和水量,统一了出水口的大小,并在叶片上画出冲击点的标记,而学生所要控制的变量仅仅是叶片安插角度,当然,为什么老师要固定一些变量在课中也请学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简化了实验步骤,使学生能较容易的控制余下的变量,并从观察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另外时间因素对于活动设计非常重要,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大多都会提出时间要求,但经常事与愿违,学生在规定时间结束后仍未完成任务。前些日子听了裘锦秋实验学校陈亮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水和沙的温度变化》,陈老师在任务布置后,通过实物投影仪把计时的秒表放大,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看到时间的变化,自觉地把时间和活动联系在一起,结果每组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使下一步的交流汇报得以顺利进行。受这节课的启发,我在执教《小水轮》时,也同样出示了秒表,使学生装配小水轮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 激发儿童的动机和确定活动的方向,维持儿童对目标的追求

  低年级的长期科学活动一般是多次的、长期的观察。例如观察一段时间的天气、气温变化并寻找规律,饲养小动物并发现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等等。低年级学生在长期观察中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这也令教师困惑和为难。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规定学生完成任务,虽然可以达成目标,但学生所有的活动是在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造成敷衍了事,并视之为一种负担,对此我尝试了几种策略。

  首先是创设良好的观察氛围,帮助他们尽量简单的完成任务。比如在天气观测中,我在教室中安放了温度表等观察器具,并请学生把记录表留在学校,使长期观察能在学校中利用短短的课余时间就能完成。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中,也把这些动物安置在教室里,并请小组轮流喂食换水等,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观察记录。在这期间,小组合作也很重要,小组间的互相提醒能帮助同学更好的完成任务。

  其次是经常的课堂交流和适当的'评价。在长期观察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小组间的交流,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评价,哪些小组做的比较好,好在哪里,一方面能促进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也利用学生们不断修正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最后是教师应积极参与到长期观察中。在期间,我经常在课间到教室中走走,看看学生饲养的小动物,拿起温度表观察一下等,教师的亲自参与使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得到提高,也使他们感到教师很关注长期观察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观察,他们长期观察的情况要比以前采用强制手段要好得多,认真投入地观察记录也使最后的交流汇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 标示出儿童所采用的与理想的解决方法之间的差异的关键特征

  在接受一个任务前,学生会对其过程产生自己的假设,由于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差异,有的学生所作的假设与实际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标示出他们所采用的理想的解决方法之间的差异的关键特征可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我曾经听过本校李卫老师上的一堂二年级上的《搭纸桥》,教师提出的任务是哪个小朋友搭出的纸桥承重本领大,实质是探究哪种形状的结构承重本领大。如果此时任学生搭的话,那结果呈现的可能是各种各样形状的结构,与“桥”差之千里。李老师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环节,让学生讨论桥的功能,车辆和行人能够通过,如果只是形状各异的结构,那么就失去了桥的功能。在这种充分的讨论下,学生意识到要在上面铺设桥面,即用一张狭长的纸覆盖结构,这样不仅有了桥的功能,也解决了承重实验的接触面问题。从实践中可知,学生的想象和假设有时不够全面或脱离现实,教师必须让学生认知与理想解决方法的关键特征,才能帮助他们以更科学的方法加以思考、活动。

  必须指出的是教师不能把理想的解决方法在学生活动前完全地呈现出来,如果这样,科学探究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模仿,那对于学生将没有太大意义。正如上例,如果李老师一上来就出示桥面,学生立刻会知道该怎么做,但他们的意识中是“老师要我这么做的”,而不会出现“这是桥的功能”或“承重接触面问题”的思考,这样明显是一种教学上的失败。所以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成功教学方法的把握。

  五、 控制好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挫折和风险

  科学探究是个复杂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学生的兴趣必然大打折扣,这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例如在三年级上的《简单电路》教学中,第二课时连接最简单电路学生们都能成功,兴趣盎然,但到了第三课时进行串联和并联电路连接时,情况却并非那么乐观。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克服挫折就尤为重要。我欣赏爱迪生的一句话,当他经过数万次实验发明电灯后,开玩笑地说:“至少我知道了9999种不能使电灯发亮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们寻找交流了失败原因后,我积极地鼓励他们“这些同学的连接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让大家知道了怎样的连接是不行的,我们一样表示感谢。”在掌声中,每个人又开始了兴致勃勃地实验,结果所有小组都克服了困难,把电路连接成功。

  在低年级教学中,安全因素非常关键。一旦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伤害,可能会对科学产生恐惧,教师在教学前针对有危险的内容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在这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原新凌小学刘勤老师执教的一年级《食品加热的变化》。让一年级学生使用酒精灯?这无疑让每位教师顾虑重重。刘老师针对其中的危险性设计了一种加热工具,把一个剪开口的易拉罐倒置在燃烧的蜡烛上,由于易拉罐传热快,所以蜡烛微弱的热量也能把易拉罐底部的食品迅速加热,精心的设计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保证了一年级学生的安全。在这个事例中,我深深感到一个自然教师应具有的创新精神和为学生着想的品质。

  六、 展示所要从事的行为的理想模式

  就我看来,这个过程可以在学生活动结束之后,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正确理想的方法,更要使他们树立方案可以不断完善提高的科学精神。

  我认为这个过程也可以拆分在学生的活动进程中,最理想的是抓住部分学生的闪光点去引导其他学生不断接近理想方法。例如我曾经上过一堂科学潜能开发课《吊臂》,让学生用橡皮泥、牙签、麦管等制作一个底座,并在底座上连接一个可无限延伸的结构。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巡视,有的在底座上加设斜撑使延伸角度上翘,我立刻展示了他们的作品,这与理想方案非常接近,结果使很多小组都成绩上升。并且大多小组能继续完善方案,在连续介绍学生的成功之处后,全班的延伸长度比开始阶段增加了几倍。

  当然,对本条建议我是存在疑问的。我很赞赏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所采用的方法,针对一个主题,各参赛队各自设计解决方案,最后得冠军的也未必是最理想方案,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理想方案的渴求无疑是巨大的成功。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理想方案,只适合于一些已知规律的认识,而我们的探究问题往往并非一个正确答案,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和闪光点才是最大的收获。

  《人是怎样学习的》一书内容丰富而深刻,从中我体会和学习了不少东西,以上只是我针对一方面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继续提高自己。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5

  利用闲暇时间把《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科学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学习者与学习,第三部分是教师与教学,而重点则在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学习科学的发展既包括学习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包括新的学习科学的特点。

  学习者与学习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专家与新手在各方面的差异、学习和迁移的特征及影响迁移的因素、婴儿的能力、儿童的智力观和学习观及如何指导儿童学习、心理与大脑对学习的影响以及经验与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

  新的学习科学关注认知过程。它把人类学习看作是由目标指引,积极搜寻信息和问题空间的过程,学习者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概念、信仰和习惯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环境内容、环境组织和解释方式的理解。反过来,这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的学习科学的特色就在于它不但强调理解性学习,也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

  教师和教学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的变化、有效学习环境的设计、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及其质量、行动研究和职前教育、新技术对学习的帮助等等。

  在这些众多、丰富的内容和观点之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两点。

  首先,是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而组成和情景与知识提取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专家与新手的差别不能简单归结为记忆力或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也不是运用一般策略方面的区别,而是专家获得了广泛的知识,这些知识影响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影响到他们在环境中如何组织、表征和理解信息,这反过来又影响他们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的基本特征是: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专家获得了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专家能够毫不费力地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地提取重要内容,能用灵活的方法应付新情景和新的`挑战。要实现迁移,就必须把知识和技能拓展到学校学习情境以外。

  关于专家和新手知识的组织和提取方面的差异对我现在的学习知识有很有益的帮助,给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借鉴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向专家那样,合理的组织已经学习的知识,并要将这些知识“条件化”,便于记忆与顺利提取。这一点也可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尽量为学生们提供情景,以便他们的记忆与消化。

  其次,是在有效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四个视角即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和共同体中心环境保持一致的重要性。这四个视角之间本身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互相影响。只要能保证他们之间的一致性,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得到促进和提高。然而,这四个视角的协调一致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它包括很多内容,理想的是教师们的目标与课堂目标、学校目标一致。四个视角一致提醒我:当一个好老师可能会很不容易。因为以后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要与学校、家长、社区等于学生相关的组织相协调,促进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全面发展。

  读罢此书,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一生做好一件事就非常好,那就是教书育人。要做好这件事,就需要我们做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反思。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在学习中探究和反思,在实践中创新和提高,这是我们走向由教书匠变为学习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6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中着重强调了三个结论。第一个是前概念,第二个则是理解性学习,不能强调死记硬背,应该帮助学生以理解的角度去学习。如果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修正,学习效果会更好。

  所以书的下半部分就在这三者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学习框架。

  学习者中心环境的最大特征是“在先前经验上建构。”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和新技能时,你要了解自己知道些什么,能做什么。有哪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促进这次学习,哪些认知、知识和经验会阻碍这次学习。

  学习如果是自学的话,最好能先评估,明确自己在未来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哪些可以照搬经验,哪些是晦涩的内容需要从头学;然后能将未来面对的问题进行分解;对学习效果能够进行正确的反馈。

  一个人的`学习情境是促进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有的新学习都涉及迁移,先前的知识可能帮助新信息的理解,对理解学习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支撑学习者先前知识的文化实践。

  坚实的知识和理解是通过谈话、活动以及围绕有意义的问题和工具之间互动等社交过程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