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培养方案 人才

管理员

摘要:

人才培养方案4篇[必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才培养方案 篇1  ……

人才培养方案4篇[必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方案 篇1

  【摘要】生物工程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代发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

  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xx,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xx,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xx,27(5):53-56.

  [5]付明,吴镝,邹娟,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20xx,34(5):90-92.

人才培养方案 篇2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的主要问题

  为什么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很大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又很难就业?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大部分高校早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很大问题。

  (一)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欠佳。

  电子商务专业虽然在中国开设已有十多年,但这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定位不明确,缺少岗位群细分,缺少具体岗位能力分析,培养的依旧是“万金油式”学生。这从各学校的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就能看得出来,课程设置只是计算机课程和经管类课程简单的堆砌,学生在校期间学的课程多而杂没有系统性,造成学生什么课程都蜻蜓点水般得接触下,但又都没有学精,最后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不被企业所录用。

  (二)实践教学匮乏。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有商务与管理内容,又有技术内容,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对理论和

  实践要求都很高。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电子商务试验系统,但主要都是电子商务模拟实验,通过这些模拟实验虽然能使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但由于软件本身脱离实际商业环境,再加之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极大限制。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电子商务的应用。

  (三)师资严重缺乏。

  师资是困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从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教学中虽能应付部分专业课,但是由于本身缺乏系统的电子商务学习,再加之缺乏电子商务实战经验,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

  二、问题解决

  (一)给电子商务专业一个明确的定位。

  电子商务的特征决定了电子商务人才知识必须是复合型的,但复合型性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作为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应给电子商务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什么。这样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上,就可以有依托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比如服装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汽车电子商务、地产电子商务等,确定职业岗位,制定人才培养规格。这样围绕特定行业的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专门设计。

  既避免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及“广泛适应性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专业知识积累、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向该行业看齐,继而在就业时候没有太大的难度。

  (二)做活电子商务实训。

  1、增加校内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是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可以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并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强学生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另外就是增加学生的商务类课程设计实训环节;2、建立校内电子商务模拟公司,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院可以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公司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组织与管理中,并进行岗位竞聘,轮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并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更能够加强学生的组织协调及社交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实践经验;3、做好校企结合:作为学院应该同各类企业尤其是本经济区域内有关企业加强合作。合作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联合办学,例如:企业网络营销推广方案的'设计、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案等等,使得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同时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与操作,并获得一定的收益,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

  (三)加大力度培养师资队伍。

  在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建设这,作为学院除了重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外更应该重视双师结构,应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来扩充提升自己的师资队伍。比如:1、从相关行业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人才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2、鼓励专职教师参与企业实际营运,每学期选派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拔部分教师到更高的学府去深造,并鼓励动员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改革。

  总而言之,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仍有很多突出问题,致使很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作为高校应该认真分析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对策,提高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篇3

  面对微电子产业在重庆市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工业工程毕业生的旺盛需求,重庆理工大学通过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采用教学内容更新、教师知识储备和实验实践开展来具体实施,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应微电子产业需要的工业工程专门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并在国内的很多区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经济圈。浙江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之一,民营经济发达,区域集群产业特色明显。制造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建立与制造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创新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通过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教学信息反馈,发现现有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缺乏行业背景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等。因此,探索新型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对高质量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工业工程是工程与管理结合的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也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本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宁波大学的赵伐等人提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产业开放办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1]。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陈红霞提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探讨了该模式下人才素质特征、培养模式以及实现该培养模式的策略[2]。温州大学的李峰平等人提出基于区域集群产业的视角的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对策[3]。

  武汉科技大学的周敏等人提出工业工程专业ERP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企业构建ERP实战平台、组建ERP研发团队、产学研互动等方法培养ERP人才[4]。浙江工业大学的鲁建厦等人提出基于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以制造业为行业背景的,新型教学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方法体系、新型教学监控体系为主体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5]。中国民航大学的李耀华提出了民航类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对民航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以及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6]。华侨大学的戴秋莲提出面向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结合该校的地域优势和办学特点,进行面向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具体的实施方案[7]。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模块的设置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形成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专业方向模块,努力培养宁波地方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宁波大学把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牢牢地锁定在为地方服务这一目标上,脚踏实地凝练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优势,为兄弟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

  一、背景介绍

  (一)重庆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微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近年来,随着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腾笼换鸟”成为必然,微电子及其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1]。

  园区以微电子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推动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形成,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板块:以茂德8英寸芯片线、中电科技2条6英寸芯片线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以惠普、宏碁等电脑巨头重庆生产基地为代表的PC制造产业;以惠普GDCC、富士康、英业达、NTT、中科院软件所等为代表的软件与笔记本外包产业;以北大方正、科博达等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配套产业。未来三年,园区将形成年产笔记本电脑8000万台,产业链规模超过70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新增就业30万人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微电子产品工业园区[2]。

  (二)微电子制造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微电子产品的特征是尺寸较小,并将继续缩小,集成电路(IC)将发展为系统芯片(SOC),电路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紧密结合,适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同时,微电子产业是一个投资密集、技术密集、发展迅速的产业,融合了基础科学、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自动控制、机械电子等50多个学科的高新技术。从广义上讲,微电子制造可视为机械制造,但在产品加工精度、设备自动化程度上远远高于普通机械制造,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和管理方法也有别于传统制造业[3]。当前,微电子制造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加工成本,逐渐过渡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微电子制造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产品质量管理等,工业工程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特性(工程与管理相结合)能够很好地满足微电子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培养面向微电子产业的复合型、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迫在眉睫。

  (三)微电子制造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提出了挑战

  重庆理工大学20xx年开办工业工程专业,成立之初,考虑到学校立足兵工、服务重庆汽摩产业的背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特别是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主要围绕汽摩产业进行设置,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案例方面也教少涉及微电子制造的相关内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满足微电子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4]。

  因此,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在继续为汽车、摩托车等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服务的同时,如何调整和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微电子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需求分析

  工业工程师在微电子企业可以胜任以下工作[5]:基础工业工程 (工作研究)、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经济、价值工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人因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制造系统。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四个方面:

  (一)设施规划与设计

  微电子企业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液体、气体供应(品种可达一百种以上),管道、管线、支管、支线的布置极其复杂,其制造设备的价格也相当昂贵(每台设备高达几百万美元),位置移动可能导致设备性能降低,甚至损坏,设施布局一经确定,难以进行改变。设施布置不合理,会增加搬运距离与搬运时间,增大在制品数量,延长产品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加大被污染的可能性,降低产品合格率。因此,微电子企业对具有设施规划与设计能力的工业工程毕业生非常渴求。

  (二)生产计划与控制

  微电子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先进,工艺越来越复杂,缩短工期、提高产品合格率成为微电子企业致胜的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间层控制的成效。车间层控制有两类决策任务:一类是决定何时投人多少工件进入生产线,涉及生产速率、生产能力、定单信息、在制品数量,需要实时调度统筹处理;另一类是安排生产线中各类工件的加工顺序和开始时间,涉及设备状况、在制品数量以及工序流程。因此,如何通过投料控制和实时调度,充分利用现有人力和设备,缩短生产周期,达到最大化产出,是工业工程师必须解决的难题。(三)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早期的微电子制造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基本上以工艺检测和产品检验为主要手段进行质量监控,这种事后检测的方法只能检验产品是否合格,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如何使微电子产品制造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实时监控和预测,从而达到发现异常、及时改进、保证工艺过程稳定,才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SPC技术通过质量数据的在线和离线采集,实现对质量数据的及时、准确、有效处理,实时掌握产品质量信息,并进行反馈控制,最终达到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四)人因工程学

  微电子制造对人体通常存在三大潜在危害:化学物质危害、辐射和静电危害、机械危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与人因有关的危害因素容易被管理者忽略,如“跌倒”、“与有害物质接触”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微电子制造仍需要许多操作人员,从事物料搬运工作、检验维修工作等。如果人与系统界面做得不好,容易使人员操作不便、不舒适、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身体疲劳与肌肉骨骼的`伤害。因此,人因工程在微电子制造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三、方案调整

  (一)培养目标调整

  改变过去单一面向汽车、摩托车等传统制造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继续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既懂微电子制造技术又精通微电子制造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缓解重庆市微电子制造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压力,拓宽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提高就业质量。如图1所示。

  图1:培养目标调整

  (二)理论课程调整

  针对微电子产品制造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在兼顾到传统汽摩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的同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是在专业基础课中新增微电子制造方面的课程,比如微电子设计概论、微电子制造概论、微电子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二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微电子制造相关章节并加大微电子相关案例的比重。如图2所示。

  图2:理论课程调整

  (三)实践环节调整

  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学,可通过资源共享或添加设备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二是生产实习,改变过去单一选择选择汽车、摩托车企业,现新增典型微电子制造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三是课程设计,将微电子制造工艺、微电子产品生产组织技术、质量管理技术等纳入课程设计内容,促使学生掌握微电子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物流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四是毕业设计,根据学生在微电子企业的就业岗位,合理安排毕业设计内容,尽量与就业岗位大体吻合,以便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如图3所示。

  图3:实践环节调整

  四、具体实施

  面向微电子产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更新

  为了顺利实施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更新现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微电子制造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熟悉和掌握微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和流程,为学生将来从事微电子产品制造系统的规划和计划、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选定或编写新的教辅材料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但不能照搬微电子专业所用教辅材料,必须根据工业工程的自身特点进行选定和编写。

  (二)教师知识储备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大量充实微电子制造方面的教学内容,势必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可通过两种途径来满足要求:一是自我培养,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微电子企业的科学研究或实际工作,增加教师在微电子制造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二是引进具有微电子制造背景的工业工程领域高水平师资,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三)实验实践开展

  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微电子制造基本知识,懂得如何运用所学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对微电子生产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实验与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可采取两种办法加以实现:一是加强与校内电子学院、光电学院以及计算机学院的交流与协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二是加强与微电子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微电子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共同培养具有微电子产业背景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五、结论

  微电子制造业是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未来必将成为引领重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改革和调整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面向微电子产业的工业工程专门人才,对服务地方经济,扩大学生就业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方案 篇4

  第一部分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分析

  (一)行业背景与社会需求

  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面对园林行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同行竞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就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使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变成办好园林专业的活力。

  园林专业社会需求不断升温的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绿色”意识在迅速增强。中国现代城镇的快速建设虽已历时二十年,在“量”上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其“质”而言刚刚起步。今天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园林绿化不断被大众和各级政府所重视,有效推动了园林城市、生态城镇、花园式工厂、社区和公司的建设,园林景观设计则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因此,对城镇环境建设的重视,促使众多园林公司、绿化苗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展望未来的趋势——园林专业人才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为更多人所需求。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加大对城市绿化、沙漠化治理等绿色过程的投入力度,亟需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园林技术人才,填补市场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缺口。但反观青海省园林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开设园林专业的职业院校寥寥无几,尤其缺乏对园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农林人才则对一线技术岗位缺乏兴,导致出现人才断层。园林公司、绿化苗木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只能雇佣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农民工,造成整个园林行业技术工人专业技能欠缺、素质偏低、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因此,亟需在中职院校开设园林专业,注重园林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园林企事业单位输送苗木花卉生产、植物景观设计施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缓解目前青海省相关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植物栽培与养护的第一线工作人员。 (三)业务工作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城乡园林绿化部门、城建部门、花卉生产企业、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从事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及花卉的培育与养护、花卉艺术加工、盆景制作及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与防治的工作,也可以自主创业或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工作。

  园林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划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经分析研究,园林专业业务范围涉及园艺技术人员、园艺作物生产人员等4个职业小类,

  涉及花卉园艺工、盆景工、园林植物保护工等12个岗位。

  (一) 知识结构与要求 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园林植物、景观生态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与养护的基本知识。 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 掌握园林工程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结构与要求

  掌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与养护的基本技能。 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 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的基本技能。 掌握盆景制作与插花技艺的基本技能。 具有园林管理的初步能力。 (三) 技能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并达到相应的技能水

  平。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一)校企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按照园林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根据教育部对相关课程的要求,结合学校园林专业实际,课程体系由文化基础课程、必修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基础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修专业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两部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以工学结合的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就业领域。

  四、教学组织与运行

  1、采用多媒体教室,通过边学边实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综合练习的学习步骤,达到学必用,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定期课堂测验。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不同专业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可通过对选学模块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过程中,应融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3、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4、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模拟仿真、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适应个性化学习需要.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通过结合青海对园林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一二三四、交替提升”模式,即“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大模块、四个环节,始终坚持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其中一个核心即是以工学结合为核心,构建起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条主线相互交叉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专业认知”、“ 基本技能”、“综合技能教学与实训”三大课程模块,按照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实现了单一课程内乃至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穿插、融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为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顶岗实习基本要求

  顶岗实习环节是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是学生步入职业的开始,制定适合本地实际与顶岗实习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的企业有健全的规定制度及基于职业制度及基于职业标准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能真正地领悟到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兼职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以实际工作项目为主要实习任务,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的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具备职业素质综合能力,达到“准职业人”的标准,从而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度。

  七、资格证书

  1、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2、通过花卉工、绿化工、植保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两门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中级工技能证书。

  八、学生毕业要求

  1、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2、思想品德合格。

  3、至少获得双证(毕业证、专业岗位技能等级证及特种行业设备作业人员操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