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培养方案 人才

管理员

摘要:

(精选)人才培养方案(11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才培养方案……

(精选)人才培养方案(11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才培养方案 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为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把握时代脉搏。透彻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

  (二)符合高校实际,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人才目标定位上。高校应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总体品质与规格,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类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规格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不同需要。开创出一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来。当前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盲目地追求专科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在追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地方性综合大学为例。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办学历史、生源状况及地域条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地方性院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具体需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本地区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实用人才。

  (三)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精英阶段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是摆脱了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是多样化,不同社会职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不一样。如果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思想,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状况,按照社会职业的需要。进行不同职业目标的培养,不仅大学生的德、智、体等诸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差异性也能够得到发展,这样的毕业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职位的需要。更有利于人职匹配、顺利就业。"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学科本位”理念来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的专、深、尖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量同类型、同层次人才的背景下。为社会输送众多高级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而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如果再沿袭单一以“学科知识”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必然会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当前高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和大学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现行本科课程体系的弊端表现为:普遍侧重于必修课程。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重理论,轻实践;各类专业划分过细,相关课程交叉重叠,没有整合;课程内容陈旧、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高校要加大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毕业后进人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学分制推行已久,但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只能说是学年学分制或半学分制高校学分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有诸多因素制约: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不到位: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的管理等原因。在高等教育跨人大众阶段,如何真正实现学分制,使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制定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

  在规定标准学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后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适当放宽转系、转专业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度、重修、重考制等。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多开展校际合作,倡导跨校选课。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允许学生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一部分优秀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制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均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推行学分制,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积极提倡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的辅导和指导。防止导致学生在选课、选专业或方向等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保证选课质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3、加强课程开发,完善选课制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有充沛的课程可供选择。因此。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的高质量课程。"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教育质量集中体现于教学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新教育教学思想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为此要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科技革命和现代化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教育观。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传授与启发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创新教育的结合。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入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让大学生有自由的时间和余地,学会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学习。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参加实践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所以。学校要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从思想观念、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活动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确立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并给予组织、管理、场地及资金的配套。使实践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师范类的教学大比武,工科类的技能大赛,各类创新竞赛等。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

  在城市、乡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之中广泛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认识,早日成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适岗人才”。

  4、加强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创业。学校要通过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定期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与学生就创业之道进行交流与探讨。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如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为大学生实践、创业、成才的提供平台。

  人才培养方案 2

  为加强我院人才的培养,建设医院临床教育、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后备人才库,促进队伍的建设,现设立医院“人才培养计划”,以促进医院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管理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重点加强各重点专科、领先专科、新兴专科等的建设,由本人申报或科室推荐申报,医务科组织专家评议和审定。“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工作每年举行一次,每批选拔名额为20名,并就其中优秀者(5名)推荐参加医院“优秀青年医生”的评审。

  一、选拔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及工作责任感,能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任务,具有奉献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满1年以上,具有本科毕业学历毕业工作满3年,具有大专学历毕业工作满4年,具有中专毕业学历毕业工作满5年的在职临床工作人员。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业务能力。

  4、善于团结协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选拔程序

  1、本人申请、科室推荐,填写《医院人才培养计划推荐表》。

  2、“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采用申报者自荐由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及主管科室对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工作目标的科学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进行评议,然后由“人才培养计划”评议小组审定批准,报院务、党委会通过。

  3、入选“人才培养计划”者在院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结果无异议后,医务科公布“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名单。

  三、资助经费

  1、入选“人才培养计划”者培养期为两年,最高资助额为1万元人民币,并以第一年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经费资助的依据。

  2、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培养人才而开展有关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内进修等,采取“实报实销制”。

  四、组织管理

  1、医务科成立“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培养和实施评议小组,形成以医务科为操作机构,其它职能处室参与和协调的综合考评体系,全面负责“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管理工作。

  2、“人才培养计划”所在科室应为“入选者”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入选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医务科将为“入选者”配备导师,落实培养计划。特设“育才奖”,对期末考核优异的“入围者”的导师和所在科室的人员予以表彰。

  4、医务科和科室对“入选者”既要全面关心,又要严格要求,对他们各个阶段的`思想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定期跟踪检查。

  (1)医务科对“入选者”的培养模式:第一年以专科轮转为主,第二年结合本人、导师和科室的三方需求采取“个体化“的培养。

  (2)“入选者”定期(至少半年一次)在医务科或科室组织工作汇报或学术讲座,并将书面材料上报医务科备案,作为考核成绩评定依据。

  (3)“人才培养计划”评议小组对“入选者”的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科室及导师应辅助入选的培养对象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并对计划的落实予以一定的监督,在年度考核时对照既定目标,依据原订考核目标标准,测评“入围者”的工作实绩。

  (3)顺利完成项目计划的“入选者”,将在培养期末获“医院青年骨干”证书。

  (4)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者;违反院纪院规和职业道德,弄虚作假者;触犯法律法规者;调离本单位者,医务科将撤消“入围者”资格,终止资助。

  7、对“入围者”中有能力开展科研者,选择进展良好或者位列学科前沿的课题作为院级课题立项追加科研经费。

  人才培养方案 3

  根据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为保证我院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工作的顺利申报,医院将从这一年始开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青年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以提高我院学科梯队实力,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该方案围绕实现医院“十二五”规划目标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优势学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临床医疗领域的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内部培养通过后备人才库培养医院内部正式职工。外部引进通过项目引才、职位引才、合作引才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坚持“专业型和综合型同步培养”的原则。专业型人才指在医院专业技术岗位上掌握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综合型人才指在医院管理岗位上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坚持“公平择优,宁缺毋滥”的原则。建立动态遴选机制,综合评价遴选对象。从各个方面制订详细量化评分标准,对后备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量化考核。

  方案将在三个层次进行人才培养。第一层次培养目标为学科带头人,指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所在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相关临床学术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学者,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第二层次培养目标为学术带头人,指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某学科或技术领域达到先进水平,得到国内同行认可。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解决一些关键和重大技术难题。第三层次培养目标为专业技术骨干,指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在临床能独挡一面,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培养采取导师制、轮岗培训、继续教育及其他方法(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形式)进行。建立导师人才库,实施动态遴选制度;建立中青年重点人才培养档案,定期考核。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我院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步确立医院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医院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合理地挖掘、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医院的人才梯队。

  人才培养方案 4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收入规模也接近万亿元,信息技术的服务增长趋势突出,产业的集聚态势比较明显,产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软件的出口也在平稳地增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与布局在不断地改革和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将维持在8%左右,之后的增长速度虽然有望实现正增长,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饱和与颠覆性创新缺乏,使得通信设备的领域增速不断下降,导致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明显下滑。

  在全球市场萎缩的前提下,虽然国产品牌在家用视听、计算机、通信设备等市场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增长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通信设备产业的增长将从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驱动转变为信息服务和应用创新驱动,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以及融合化将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新一代的移动技术、睿智光传输网络将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发力点。计算机和智能终端领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设备的冲击下,全球的PC市场持续低迷,商用市场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要明确未来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以克服当前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比较严重,核心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电子产品逐渐的实现本地化的生产销售,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已经逐渐的取代了资源和产品的竞争,电子产品的生产逐渐的规模化、个性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也在日益显著,逐渐主导着行业的发展,产业的主流技术日趋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

  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无论学习哪门专业都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电子信息的专业基础知识,懂得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熟练掌握集成电路的结构原理,懂得信息处理的基本应用,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在电子信息领域要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掌握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在国际贸易领域可以顺利地沟通交流,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有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熟悉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在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的科研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

  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实施人才教育。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也在逐渐地与国际接轨,企业单位的用人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注重基础理论水平到现在的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地从理论向实践转变,课堂教学始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改革教育观念。

  高校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首先要改革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把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体现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学习,从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会生存的本领,改变被动式教学,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高校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专业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要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层面,获取新的知识,加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进行教育观念的改革。

  2、运用多媒体教学。

  高校在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信息等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更有效地阐述电子信息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视觉的限制,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可以充分地突出重点,有助于电子信息概念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互动,学生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电子信息专业相对比较难理解,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再现与模拟,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扩大学生信息量的接触,节约了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层次地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专业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专业是技术性与应用性都比较高的专业,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光电器件的测试、安装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

  所以,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成为电子行业的产品设计师以及产品工程师,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电子信息行业占据一定地位。

  4、校企结合。

  电子信息专业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要开启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结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的调整与有效建设,引导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校要与企业单位签订实习合同,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中定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了解经济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目标,通过实际的工作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企业实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高校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员工培训,使得企业在分享高校优势资源的同时,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高校在校企结合的方式下可以有效地创新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要培养高水平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给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师培养上加大经费的投入,鼓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先进的文化与技能知识,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性探讨,全面培养教师的是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强化教师政治、理论、法规教育,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学习党的新时期路线与教育方针,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思想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拓宽知识层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一名合格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师。

  五、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不断缺乏,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处于领先地位,正是因为其控制了核心软件的技术品牌,我国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管理,有效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采取激励的措施,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时刻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专业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变化,高校对人才模式的不断改革依旧是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大学应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 6

  一、职业与岗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经分析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范围、就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如下:

  二、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修业年限:三年

  三、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物流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实践型人才。

  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物流企业采购管理、物料控制、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具备传统物流基本能力的同时能适应金融物流新发展的需要并且具有较强的物流实际操作能力。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物流的基本理论,掌握流通实践技能,熟悉通行的物流规则和惯例,以及熟练掌握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尤其是培养在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专门人才。

  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一)知识结构:

  1、具有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与业务执行的能力;

  2、具有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3、具有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的能力;

  4、具有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基础能力

  5、具有产品质押监管的基础能力;

  6、具有一定创新与再学习的基础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及信息处理的水平。

  (二)能力结构

  物流管理专业能力结构表

  (三)素质结构: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特别是爱农情结的培养;

  2)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良好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4)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分析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要求,其业务流程简单可以总结为仓储与配送、报关、第三方物流。在传统物流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新兴的金融物流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加入金融监管,质押监管等教学内容。

  产品流通方面,高职教育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概况为以下三个层次:

  ①基层产品物流操作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从事职业:包括叉车工、质押监管员、经纪人、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报关员、拣货员等。

  ②中层物流管理人才。从事职业:包括仓储(配送)经理、金融物流经理、运输经理、调度、供应链协调员、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质量经理、采购经理等。

  ③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从事职业:包括物流规划师、物流系统分析师、物流咨询师、物流策划师等。

  为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设置基础平台、核心能力、专业拓展三类课程,通过核心能力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和“助理物流师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电子商务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对物流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参照就业岗位要求:以公司的运输、装卸搬运、质押监管、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 7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以来,重点建设的一个专业,是我校八大主体专业之一。近几年来,在专业教师的引进、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完善了办学条件,保证了本专业能健康稳定、迅速有序地发展,结合我校专业实际与发展现状,探索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内容如下:

  一、教育观念与办学思路

  1、转变教育思路,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2、以机电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学科建设加强重点课程体系的建设。

  3、以师资队伍为建设重点,通过积极聘请、大力引进、自主培养、联合培养的方法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教职员工的个人专长,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大力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并根据这一模式建设“从低级到高级、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创新”的相对齐全、配套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以培养既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快速适应机电企业生产、管理、经营一线岗位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其“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优势。

  5、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校的最终目标,强化质量意识,树立品牌观念。坚持教书与育人齐头并进的原则,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努力营造适合时代特点的育人环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因而,“建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是我校该专业始终遵循的办学发展思路,教学改革和建设都必须以教学思路和观念为指导,使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思想的指导下能够顺利的实现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1、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就业岗位

  (1)机电设备的生产、使用、维护、维修和安装;

  (2)机电产品的设计、检测、营销与售后服务;

  (3)模具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模具的使用与维护;

  (4)电气现场安装等。

  根据上述的就业岗位需求,确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机电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专业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的基本原理,具备机电设备的设计、检测、维修及调试能力的中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根据就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上述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主要系统地学习机电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检查、维修、安装能力。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吃苦耐老,爱岗敬业:

  (2)具备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

  (3)掌握机械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机械知道工艺基础知识;

  (4)能够识读复杂图样、电气图样、绘测零件、使用计算机绘制零件图;

  (5)熟悉通用类机床的传动结构与原理,了解机床电气控制与数控能力;

  (6)具有对机械设备安装、一般电气安装与调试、维护和修理的初步能力;

  (7)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常见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突出专业技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归纳如下:

  1、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成功地实践了“1(基础理论知识)+1(职业技术教育与实训)+1(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一、二、三、四学期在校内或实习基地完成基本的教学活动,五、六学期分流成就业顶岗实习,分别配以必要的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本着立足宝坻,服务当地经济为出发点,和天津市众达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宝坻区得天佑机械加工厂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并聘请了该厂工程师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另外,我校还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为机电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了机电专业的建设规划、课程的开设、教学方法、实习模式的研讨,并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充分利用技术力量和实验设备,积极为当地机电厂提供技术服务和电路设计。

  4、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手段新。本专业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组建机电多媒体教室,丰富机电教学资源,专业教学课件,视频教学带,组建机电专业的专业网站,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为了增强教学直观效果,机电专业利用实物投影仪和活动挂图进行操作和示范,并利用电脑仿真构建虚拟实验室,既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软件操作,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5、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专业教师还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健康状况、职业能力、及考评成绩等信息。

  6、探索实践了“订单式”岗位职业特色教学模式。机电专业按照专业对口和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原则,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达57%。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强、要求明确、就业有保障、上岗适应快,获得了厂家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专业建设中,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既能够适应本专业发展,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又注重师德师风,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队伍。本专业特别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断组织本专业教师听课互评,帮教结对,以老带新,一起研究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定期进行教案、教学计划的检查,组织本专业教师研讨相关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定期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经过不断的努力,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提高很快。

  除此之外,本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要采取其他一些具体措施:从企业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我校任教作为兼职教师;并且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中青年教师到知名企业生产实践30天以上;到院校进行专项进修;每学期3次到企业考察学习。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理解岗位素质的重要性,企业生产流水工艺,现场生产安装工艺,了解新技术发展趋势,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的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 8

  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开设会计、金融事务、商务外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七个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xxx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xxx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能力要求有:

  A、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B、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C、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D、市场营销。能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

  E、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执行xxx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xxx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及人事处长、商业企业财务经理及主管会计、高校教师和本校领导及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会计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专家骨干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大纲与方案等;为完善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从20xx年5月起组织有关教师多次到相关企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论证报告。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根据xxx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或岗位职责,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课程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和地方行业特色。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建立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之上,毕业生有明确的实习就业岗位和指向。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每年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交教务处,交流情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建设好会计、金融事务两个校级精品专业,力争把会计专业在20xx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将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我校与湖南千惠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达成“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商业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意向,计划在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试点,从20xx年秋季开始招生。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学习阶段划分为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前五个月在学校学习,后一个月到企业实习,第二、三、四个周期的前三个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学校学习,后三个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业轮换岗位、轮换门店实习,第五、六个周期的前两个月在学校学习,后四个月到企业门店管理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学生学习、实习时间分配大体上各占50%。学生实习的岗位由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动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行多岗锻炼,更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早日成长成才,也有利于企业从基层培养选拔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产学结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采取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到企业实习期间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进行轮换工作岗位多岗锻炼,既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质量。

  四、专业课程体系

  1、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特别是根据xxx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积极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30门以上。建设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技能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等校级精品课程,将《会计基础》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架构注重与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指导,广泛开设选修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0%以上。

  2、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界限,重点教育学生在会计专业岗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而不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讲技能的同时讲知识,如第一学期学习会计课程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会计实务达标。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实习,边指导边学习,或到已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了解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教务处据此调整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证书”制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英语、计算机职业能力等级证)的获证率,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3、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会计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定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岗位模块三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模块为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原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会计记账技术、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书法、礼仪等)。

  模块二、专业模块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包括流通业会计、制造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的模块内容,教学中突出本专业模块(作为必修课),兼顾其他专业模块(作限选课或任选课)。我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流通业会计、金融业会计、制造业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个模块又是专业模块中的重点,这三个模块中,对于基本的共同的业务处理内容建立财务会计共同模块,分专业再确定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应模块。

  模块三、岗位模块以具体的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分别设置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工资核算、商品流通、一线柜员、主管柜员、出纳、总账报表等操作岗位,每个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避免教学和

  实际脱节的缺陷。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要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业务操作内容,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从模块的数量来看,公共模块有1个,专业模块有3个,岗位模块有10多个;从三大模块的关系看,公共模块为各种会计专门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其他教学模块的基础;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中的公共岗位模块和实习岗位模块为必选模块;领域岗位模块为可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社会资源等因素选择学习。

  五、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对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加强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对电算会计和电子商务都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金融基础、证券基础、市场营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五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习,然后再开展毕业实习。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如奥铿特会计实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平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省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习、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习、毕业总结、勤工俭学、xxx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分学期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期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包括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含技能训练课)三大类,每大类的课程及学分分别为:9科60学分,15科75学分,8科35学分,毕业总学分170分以上,入学教育、xxx训、技能训练达标(约14个项目)均计算相应学分(15学分)。各学期课程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文化课后专业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期同时开设实践课和选修课,每个学期都进行技能训练项目达标,构成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

  简介

  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形式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模式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务必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xxx治、文化所制约,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xxx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xxx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主要的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就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 9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之一,2010年10月,国务院将学校《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办学多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各项保障机制,为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坚持“两要”的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不能超值地满足企业用户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两要”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用户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依托一汽,服务行业,全面培养适合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办学体制

  2009年学校由一汽集团移交给长春市政府管理,在理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的办学体制,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

  (三)形成“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办学特色

  学校一直把国家、民族和企业的建设宏愿凝聚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博学笃志、建功立业”的校训、“永求领先”的`核心价值观、“改善人生”的经营理念和“革新挖潜”的创造意识,以激励教师和学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建设校企合作培养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素质精良、技能超强“复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服务。不断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依托企业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一)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水平

  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通过与米其林及中德五家(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奥迪)sgave项目的合作,学习企业标准、生产工艺、管理模式、培训的方式方法,建立国际高端订单培养项目18个,促进了学校高水平国际化双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二)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做到“四个一”。为深入教学改革,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按学校要求教师需做到“四个一”,即到企业“结交一个以上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朋友;把握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熟悉一项生产现场现代化管理方法;提出一个结合企业实际教育学的改进方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教师提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近年来,学校通过人才绿色通道等特殊政策,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专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技能融入教学,提高双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开展企业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和参与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在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的同时,将企业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引入教学改革,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依托一汽集团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具有我国汽车行业大量、高水平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与一汽集团共享专家资源库,聘请李凯军等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融入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制定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做出具体规定。

  三、建设系列化的开放性实训基地

  学校校内实训基地32363平方米,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室32823平方米,设备价值总数为7437万元。

  (一)校内实训基地

  1、自建工厂化特征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汽车装调、焊接等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实施车间式教学,班组化管理,使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车间与教室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

  2、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重视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为了实现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和培训企业员工的要求,也注重对学校实训基地的投入。根据一汽大众c6生产自动线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实训”和“智能检测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公司共同开发以模拟捷达轿车车门生产线的自动化实训室,由一汽集团公司出资200万,一汽大众赠送2台kuka机器人,由专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安装、调试完成。根据米其林订单班的要求,米其林公司为学校投入200万元,合作开发了“米其林自动线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营销管理部共同建设了全功能、三位一体(营销、管理和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由一汽集团投资500万元,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行业优势,本着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理念,在自主企业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轿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从汽车设计、制造、整车装调、汽车后市场服务一条龙的汽车产业校外实训基地群,为企业高技术用工与学生就业实习之间的衔接形成了无缝对接。

  一汽大众的发动机、变速器、总装、焊装、冲压、油漆六个训练基地全方位对我校学生开放,近三年来接受培训的学生人数就达4000多人次,选择在一汽大众就业人数达1600人,直接进入高技能岗位的实习学生500多人,这些学生在迅速成长,很多已经成为生产骨干。

  人才培养方案 10

  一、引言

  在全国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协同创新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带来重大机遇,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应主动对接,打破壁垒,实现跨界合作、资源共享。我院动车组技术专业主动对接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简称:唐车公司),以协同创新为专业改革理念,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促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度优化,学院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唐车公司用工需求、无缝衔接,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

  二、适应专业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项目指导下,通过创新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生产性实践基地,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形成产权清晰、责权利分明、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有保证管理制度。

  1、与唐车公司共建校内“动车组零部件加工、组装与检测”工厂

  该工厂与唐车公司共同建设,采用资本运作方式,建设具有“校中厂”特点的工厂。唐车公司投资设备、负责技术指导,学院提供场地、培训技术工人(学生)。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创造效益的同时,满足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流程,建立零部件加工、组装、检测3个生产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岗位,能进行产品生产与管理。学生在基地中的相关岗位中承接具体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知识创新。通过岗位轮换,实现多任务、多技能的综合训练与职业体验。

  由唐车公司负责人担任厂长,技术及管理岗位人员由专业专兼职教师兼任。工厂对外经营及业务活动按照企业模式运营,所得利润一部本归企业所有,一部分用于学生生产性实训耗材的补贴及工厂运营的基本开支。

  专业的教师实行校企双重身份,每学年不少于3个月在工厂挂职工作,并为工厂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机制建设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保证教学与生产在目标、内容、过程、效果等方面的协调性、一致性。使教育资源和生产资源循环利用,教育人员和技术人员优势互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互渗透,成为培训“双师素质”教师和学生实习就业的训练基地。

  2、与唐车公司共建企业教学

  根据岗位技能培养要求,在唐车公司动车组生产一线,建立专业教学车间。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局限于校内的实习实践基地。某些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成。

  根据动车组基本构造的5个部分,即走行部、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车体及车内设备,根据装备制造岗位群任职要求,选择唐车公司的铝合金分厂、动车预装配分厂和动车组总装配厂,设立“动车铝焊接技术教学车间”、“动车组预装配学车间”和“动车组关键技术学车间”。

  动车组技术专业的所有相关专业课程均在学车间进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由企业技术人员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由学院专任教师完成。

  专业车间不仅仅只用于学生的培养。以专业车间为平台,利用学院师资,组织实施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企业培养紧缺人才、提升员工素质、提供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利用企业的技术骨干,培训学院专任教师,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依托“校中厂、厂中校”教学车间,专业教师与唐车公司一线技术人员根据当前任务共同创设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工作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学习情境的创设应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平台并建构知识。

  实施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指标、专业规程。在每个任务后都留有由学生完成的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设计的实习任务,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发挥拓展能力的空间,教师对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课外知识进行辅导,让学生掌握原理性的知识,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用案例或任务的实际操作演示方法对新知识的重点进行讲解,并对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学生按照任务的真实工作过程,设计任务书并进行任务的实施,任务书要明确指出要完成的项目内容,工作过程的先后,且对重难点以及易发生问题之处作强调说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要保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并达到要求。

  学生分组研讨时,教师要作好组织和启发式的引导,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力。

  任务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边实践、边总结,最终形成一个总结报告和任务完成的自我评价,并学会总结和养成总结习惯;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知识等进行总结并加以强调;请企业专家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估,并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四、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是模式改革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教学组织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迫切要求创新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结合本校自身情况,摒弃传统的教学时间相对较长、学校统一执行、内容和进度安排程序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教育背景、本专业学生水平、动车专业特点、教师素质水平等具体情况,探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1、制定多学期改革

  在建设期内对动车组技术专业试行《动车组技术专业学期试行方案》,不断探索、完善草案中的具体环节,归纳总结方草案对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影响,验证此方案的可行性,撰写可行性报告,最终形成《动车组技术专业学期调整方案》。

  方案规定动车组技术专业第一二学年实行三学期制,第三学年整年为顶岗实习期。三学期制为两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依次按顺序进行排列(见表1)。两个长学期教学时间由原来21周调整为19周(18周教学周和一个考试周)。考虑到北方气候条件及春节因素寒假仍为4周,暑期取消,短学期为6周,短学期与长学期之间各有2周的休息时间作为缓冲。相邻学期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按照课程之间的先后衔接顺序进行多轨整合运作,即内容多的课程可以跨两个或三个学期安排。内容少的课程可以在短学期或一个长学期内完成,起到双学期、三学期、四学期的多重功能。

  三学期制教学改善了传统两学期制学期冗长、课程设置僵硬、学生自主学习性差的弊端,增强学生学习紧迫感,学时分配灵活,便于按需施教。

  2、分段式教学

  利用多学期制改革有效开展分段式教学,三学期制将三年的教学时间有机的划分为七个阶段,长学期按照课程性质与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和实验周,进行“厂中校”学习或“校中产”实习,形成课程的分段式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相互促进。

  五、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由学院和唐车公司专业负责人牵头,建立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根据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制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对每一届不同企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归纳出学生在企业的岗位任职和发展情况,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水平(岗位对口情况、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发展空间、薪酬水平、对企业的认可度等)。和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录用人数等),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效果及其目标的实现程度。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顶岗实习学生录用比例等指标,以此形成《动车组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报告》,提交用人单位和专业带头人。

  通过调查报告及邀请生产一线代表来校座谈,及时反馈对动车组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了解《动车组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适用情况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新需求,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经论证和探讨及时修订《动车组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按照“Plan————Do————Check—————Action”即通过不断“构建、执行、检查、修正”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标准和权重,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适应”,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

  通过人才质量评价改革,学校可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合理的纠正,疏通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当前的质量情况,因而带动其他因素如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改革,加大对提高学生质量的教学因素的投入力度,对影响学生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修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通过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便于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通过人才质量评价改革获得导向和激励,及时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便于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努力方向,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人才培养质量更有竞争力。

  六、结语

  在协同创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学院与唐车公司及动车城企业在高职动车组技术专业中的建设,促进了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动车组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了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了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 11

  为使我院更好地履行承担区域医疗卫生枢纽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县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卫生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现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德江县人民医院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与保障措施和培训方案》。

  一、重要意义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医疗卫生人才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我县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这一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根据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决定将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用制度加以保障和规范实施,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加快我县基础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营造良好环境

  1、建立卫生人才培训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我院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和政策保障,严格执行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驻点帮扶1年以上的政策,鼓励我院具有中高及职称人员主动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驻点帮扶或开展短期的学术讲座、临床教学和理论授课等,以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服务技能。

  2、改善条件接纳人才培训。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到我院临床进修或短期实习,我院创造条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我院进修或参加短期实习的人员免费提供住宿,医院食堂向进修实习人员开放,以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从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安排,我院每年重点帮扶6个乡镇卫生院,每个卫生院持续帮扶时间为5年,帮扶理念以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增强了帮扶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了帮扶效果的持续性。

  (二)人才培训方案

  1、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生积极参加我院每周开展的专题讲座,各卫生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派人员到我院进修学习,我院根据其人员、进修学习专业等要求,无条件地接收并按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按需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果。

  2、我院计划每年度定期至少开展专题知识1期讲习班,由我院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讲课或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讲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排人员参加。

  3、充分利用我院名老专家资源,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骨干为对象,组织建设好技术传承工作,培养后备医疗技术人才力量,掌握先进专业技术,使其向全院学科带头人方向发展,在科室业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4、每年开展1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的专项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5、加大对乡镇的.巡回医疗工作力度,成立专门的医务部负责组织落实,组建专门的巡回医疗队,每周至少下乡巡回医疗1次,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50%以上行政村。

  6、我院积极组织学术讲座活动,外聘专家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及由本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讲,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及其它专业初级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一般技术工作。

  7、我院每季度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一次,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人员来我院参加培训,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经费投入

  1、我院计划从全年业务收入中拿出0.5%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金,用于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所开展的讲习班举办、学术讲座、短期培训、临床进修实习等,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有关人员来我院进修学习,进修人员按规定享受与本院职工同等待遇。

  2、加强培训相关设备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多媒体室音像设备,持续改进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