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环流 热力

管理员

摘要:

热力环流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

热力环流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法:在讨论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享受集体荣誉及成就感。

  探究发现法: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案例分析法: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

  七、说教学媒体

  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课件容量大便于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从而能够集中精力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部分

  八、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课程导入,实验演示探讨成因,案例活动迁移扩展,课堂小结。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六出祁山,在葫芦谷(现在的渭河谷地一带)火烧司马懿大军,眼看曹军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时,突然大雨倾盆。诸葛亮喟然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后人却这样评价:火是诸葛亮放的,雨也是他自己下的!雨怎么会是诸葛亮下的呢?学习了本节课后,你就会做出结论。引出热力环流。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内容。

  二)、通过实验与学生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的成因

  实验演示:分别将点燃的蜡烛放于教室门口和门口上空,让学生观察蜡烛火苗及烟的运动方向(地面的蜡烛火苗吹向教室内,而上空吹向楼道),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1、引导学生一步步画出教室与楼道间的热力环流图,从而由个别推向一般,引向大气热力环流的普遍规律。

  2、引导学生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纲要。

  推导规律:太阳辐射地区不均——>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

  动风(“空气上升或下沉”“空气水平运动风”构成了热力环流)。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举出这种运动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两个实例。空调和暖气的位置、烧开水时水的运动方向举出这种运动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两个实例。

  三)、典型的热力环流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完成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具体实例: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让学生画图总结每种局部热力环流的规律。

  1、城市风(自绘)热力环流对城市环境,城市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2、知识的.迁移:通过城市风的研究,让学生分析“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同时回答课堂导入的问题。

  结合身边的地理,由学生亲身体会的现象出发,运用现学的原理,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促进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并引申我们分析的是一天之中由于温度的日变化,产生的冷热不均,引起两地风向的变化。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受热不均的地表大气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从而为以后的“大气环流”埋下伏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九、巩固练习

  课后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根据课本P48活动题。让有FLASH知识的同学设计一个“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动画图,并在班上展示给学生看。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在整个教学中注重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拓展思维,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理性知识。

  板书设计:2.3热力环流

  1、形成原理

  2.典型的热力环流

  第三部分

  十、教学反思

  1、课时的安排:1课时。

  2、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比较合理,紧扣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来展开。

  3、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授课时我用实验和必要的多媒体课件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变二维为三维。利用这两个手段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更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多数同学完整的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少数同学在我指导下也完成了任务,只有个别同学在讲解完后才完成示意图绘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

  在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时,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引导其分析最熟悉的城市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提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城市热岛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收集能力。总之,通过三个案例的反复分析,不仅使知识顺利迁移拓展,而且最终突破了本节课难点。

  4、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难易结合,由浅入深,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进行每个环节的小结,强调重点内容,争取使学生当堂记忆消化。

  5、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为:利用“烛焰在门口的移动方向模拟热力环流”,该实验不仅可操作性强、节省时间,而且效果良好。其次,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解释身边的地理。

  6、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前两个班做实验时,没有和学生强调纪律,因而导致楼道有点吵闹;另外在时间安排合理性上要更加努力,争取在当堂完成练习作业。